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从临沂河东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入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中抽取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27例)和观察组(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29例)两组,分析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关节功能、手术指标、炎症因子、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 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评分(HSS)和骨关节功能评定(WOMAC)评分、膝关节屈曲挛缩度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 <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P <0.05);观察组并发症3例(10.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11例(40.74%)(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对比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更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好,可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双侧同期组(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n=50)、单侧分期组(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n=50).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3.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对于双膝严重骨性关节炎行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比较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两组医生对59例(118膝)患者双膝骨性关节炎同台同时全膝表面置换,与同期80例单膝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均进行康复教育及预备康复,置换后康复方法标准一致。结果与结论: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组置换前通过压腿平均减小屈曲畸形角度11.2°(5°~22°)。置换后3~6周,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5级,较置换前平均增加0.8级;平均ROM≥95°(110±15)°;无痛行走500m以上;独自无痛上下10级楼梯,无肿胀;出院时HSS评分较置换前增加。置换后3个月没有发现松动表现及不良反应,其康复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围手术期对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医生行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通过系统而量化的康复,有利于减少置换中截骨量和置换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康复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对于双膝严重骨性关节炎行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康复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比较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术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两组医生对59例(118膝)患者双膝骨性关节炎同台同时全膝表面置换,与同期80例单膝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前均进行康复教育及预备康复,置换后康复方法标准一致。结果与结论: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组置换前通过压腿平均减小屈曲畸形角度11.2°(5°~22°)。置换后3~6周,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5级,较置换前平均增加0.8级;平均ROM≥95°(110±15)°;无痛行走500m以上;独自无痛上下10级楼梯,无肿胀;出院时HSS评分较置换前增加。置换后3个月没有发现松动表现及不良反应,其康复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围手术期对双膝骨性关节炎两组医生行同时双侧全膝表面置换,通过系统而量化的康复,有利于减少置换中截骨量和置换后并发症,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康复结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手段,目前多数学者采用分期置换,且多数医生为增加术后假体稳定性,采用半限制性假体。
目的:探讨双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修复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三医院骨一科收治的27例双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均为同期双侧。根据症状、功能恢复及影像学检查评价置换后效果。随访时间为置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超过6个月1年1次,内容包括疼痛症状的消除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X射线片表现,假体位置有无松动、下沉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6个月。置换后疼痛消失,置换前屈曲内翻、外翻畸形纠正,患肢行走功能恢复良好。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由置换前平均31.8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2.7分。全组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下沉发生。提示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修复双膝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康复时间及住院周期短,可避免两次单膝置换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及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目的:探讨双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修复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三医院骨一科收治的27例双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均为同期双侧。根据症状、功能恢复及影像学检查评价置换后效果。随访时间为置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超过6个月1年1次,内容包括疼痛症状的消除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X射线片表现,假体位置有无松动、下沉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6个月。置换后疼痛消失,置换前屈曲内翻、外翻畸形纠正,患肢行走功能恢复良好。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由置换前平均31.8分提高到置换后平均82.7分。全组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下沉发生。提示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修复双膝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康复时间及住院周期短,可避免两次单膝置换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及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5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性关节炎患者59例(84膝),男10例(14膝),女49例(70膝),年龄46~81岁.左膝14例,右膝20例,双膝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其中上海舜阳公司Scorpio型关节假体4膝,北京爱康宜诚公司假体8膝,北京普鲁斯(Plus)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的TC-Dynamic假体8膝,德国Link公司GaminiⅡ假体11膝,美国Zimmer公司的Nexgen.LPS-Flex高屈曲型似体18膝,美国Depuy公司的PFC-RP型后稳定型假体35膝.置换前、置换后12周分别按膝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记录置换时间并观察围置换期并发症.结果:59例患者置换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84膝置换后12周膝评分为(90.9+11.8)分,功能评分为(87.9±10.9)分,均显著高r置换前(47.5+6.2)分和(51.3±7.8)分(P<0.01):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16.8±13.7)°明显大于置换前(93.9±12.6)°(P<0.01).置换后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软组织感染1例,给予抗生素静点,治愈;切口裂开1例,给予换药,缝合;髌韧带断裂1例,3个月后,行韧带修复及"锚钉"固定.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可以较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对象群体年龄偏高,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身体条件较差,所以围置换期失血成为影响置换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初次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的隐性失血量,以及根据膝骨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对围置换期出血量进行置换前评估的方法。
方法: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Kel gren和Lawrecne影像学分级把患者分为Ⅲ级组与Ⅳ级组,对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平均总失血量1560 mL,其中隐性失血量865 mL(55%),Ⅲ级组平均总失血量1290 mL,其中隐性失血量684 mL (占总失血量53%),Ⅳ级组平均总失血量1644 mL,其中隐性失血量921 mL(占总失血量56%),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平均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隐性失血所占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膝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级等级越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平均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越大,而隐性失血的比例变化不明显。对不同严重程度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置换前出血量预测评估,对加强患者围置换期血液管理及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目的:分析初次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的隐性失血量,以及根据膝骨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对围置换期出血量进行置换前评估的方法。
方法: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Kel gren和Lawrecne影像学分级把患者分为Ⅲ级组与Ⅳ级组,对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平均总失血量1560 mL,其中隐性失血量865 mL(55%),Ⅲ级组平均总失血量1290 mL,其中隐性失血量684 mL (占总失血量53%),Ⅳ级组平均总失血量1644 mL,其中隐性失血量921 mL(占总失血量56%),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平均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隐性失血所占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膝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级等级越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平均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越大,而隐性失血的比例变化不明显。对不同严重程度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关节置换前出血量预测评估,对加强患者围置换期血液管理及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虽然活动衬垫膝关节假体在体外的研究中显示具有更好的关节运动学表现、更低的磨损率,但是否具有更好的体内临床效果仍有争议。目的:对比观察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在置换后1年时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对比分析。2003-11/2006-07首尔国立大学盆唐医院关节重建中心。对象:共纳入接受全膝关节置换488例患者669膝。244例患者341膝采用了固定衬垫型假体,244例患者328膝采用活动衬垫型假膝。方法:所有手术皆由一位固定医师(TKKim)完成。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术中不翻转髌骨,而将髌骨向外侧脱位进行显露。以间隙测量器作为间隙撑开工具并进行间隙的准确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软组织松解平衡,直到达到下述标准:屈曲间隙大于伸直间隙不超过3.0~4.0mm或伸直间隙大于屈曲间隙不超过1.0~2.0mm,对于内翻畸形膝关节,外侧间隙大于内侧间隙2.0~3.0mm是可以接受的。常规行髌骨置换,所有假体都采用骨水泥固定。主要观察指标:以角尺测量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程度和最大屈曲度。置换前后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状态采用AKS评分、髌股关节评分、WOMAC评分和SF-36系统评分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方面差异没有显著性。置换后两组在PF膝前痛评分、WOMAC疼痛评分和SF-36躯体疼痛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固定衬垫组平均AKS疼痛评分略高于活动衬垫组(48.5±3.2,47.5±4.8,P=0.010)。置换后两组患者的屈曲畸形得到了很好的矫正(P=0.341),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没有显著性(P=0.412)。置换后所有反映膝关节功能的评价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活动衬垫型膝关节假体置换后在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缓解以及膝关节功能方面与固定衬垫型膝关节假体相比并没有显著性优势。手术技术是获得置换后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刘海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5):65-67
目的比较单踝置换术(UKA)及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MIS-TKA)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单踝组(42例,UKA)与全膝组(42例,MIS-TKA)。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单踝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直腿抬高时间短于全膝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全膝组(P<0.05)。术后1个月,单踝组KSS各项评分均优于全膝组(P<0.05)。术后6个月,单踝组动态步态指数及ROW均高于全膝组(P<0.05),但术后12个月时无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HSS评分均无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AIMS2-SF评分均升高,但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UKA与MIS-TKA均是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术式,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但UKA的创伤及出血少,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后恢复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背景:Deluxe-PS 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 KSS 评分、HSS 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骨科住院的90例(100膝)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观察术后疗效,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跟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结果入选骨关节炎患者经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应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为85膝(85%),良为13膝(13%),差为2膝(2%)。优良率达到98%。结论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胡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3)
目的探究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伴重度膝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本院收治的60例KOA伴重度膝内翻畸形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胫骨高位截骨术)和观察组(37例,TKA)。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年,两组的ROM、BBS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的ROM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1年,两组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KA治疗KOA伴重度膝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ROM,且患者无需经历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中。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是否比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更具优势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计算机辅助导航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后肢体和假体力线的恢复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2013年6月前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ScienceDirect数据库,纳入计算机辅助导航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5软件进行Meta分析。选取髋-膝-踝机械轴或胫股关节角、股骨假体冠状角、股骨假体矢状角、胫骨假体冠状角、股骨假体矢状角5个指标进行比较,以偏离中线2°或3°确定为力线不良。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2654例(3392膝)。Meta分析结果显示,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机械轴恢复精确率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其中偏倚3°时,P〈0.00001;偏倚2°时, P=0.0008。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冠状角恢复精确率(3°)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P=0.002);偏倚2°时两种方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90)。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矢状角恢复精确率(3°)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P=0.040);偏倚2°时两种方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50)。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冠状角恢复精确率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偏倚3°时,P=0.0007;偏倚2°时,P=0.002。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矢状角恢复精确率(3°)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P=0.030);偏倚2°时两种方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60)。提示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肢体力线、股骨/胫骨假体力线偏倚3°以内的精确率均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但股骨假体冠状角、股骨假体矢状角、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16.
背景:虽然活动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具有理论上的设计先进性以及体外运动学和磨损方面的优势,但临床效果是否优于固定平台假体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国人活动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为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采用旋转平台假体(PFC sigma RP)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比观察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末次随访 KSS 评分、KSS功能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伸膝角度。记录患者置换后包括感染、髌骨弹响、聚乙烯垫片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情况。拍摄置换后标准的膝关节前后位、侧位及 Merchant 位 X 射线片,观察假体的力线、假体周围透亮区、髌骨脱位情况。将本组活动平台假体的随访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最终共有31例45膝纳入试验,患者年龄(64.56±10.33)岁,随访时间3.9-7.6年。置换后末次随访时的各项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最大屈伸膝角度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但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置换后中期随访结果相当。未发现透亮线、假体松动、聚乙烯垫片脱出;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髌骨脱位或半脱位;2例患者(2膝)出现髌骨弹响。提示活动平台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但没有发现髌骨脱位和半脱位,这可能是旋转平台设计上髌股关节方面优势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概念在医学领域中逐渐得到了关注。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老年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102例,进行临床观察及12个月随访。将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9例作为全膝关节置换组,确诊但未行手术而采用药物等保守治疗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均对患者进行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 评分)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 WHOQOL-100量表评价,并分析各相关因素与 HSS 评分及WHOQOL-100各项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12个月,全膝关节置换组膝关节HSS评分等级为良,总分为(82.03±10.1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全膝关节置换组WHOQOL-100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心理子项评分接近于正常人群(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β=1.988)、并发症(β=2.035)及HSS评分(β=2.108)为影响患者置换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提示HSS评分能较好地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改善老年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疗效,将WHOQOL-100评分引入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评估中能更全面的评价置换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婚姻状况、并发症及HSS评分是影响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深静脉血栓影响患者离床时间,研究发现随访期间有配偶照顾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都有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已经作为一种常规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后,然而,引流管作为外界与关节相通的潜在通道,可能成为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关节腔的门户。 目的:评价引流管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 方法:对80例需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按照住院号的单双号随机分为引流组(38例)与非引流组(42例),根据公式计算并对关节置换后失血量、需输血人数及输血量、置换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出院后继续随访2年,其中非引流组2例失访,78例患者纳入结果分析。关节置换后总失血量、需输血人数、输血量,引流组多于非引流组;置换后第3天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引流组要大于非引流组;置换后血红蛋白变化值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K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人工膝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将增加后的失血及输血,但在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方面可能存在积极的意义,远期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置换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膝关节屈伸肌力的等速测试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通过对将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的骨性关节炎(OA)患者患侧、健侧膝关节肌力及同年龄组健康者膝关节肌力的测试研究,找出三者的关系,为围手术期膝关节功能康复提出指导意见。方法:以18例准备进行单侧TKR的患者为观察组进行健侧、患侧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以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PT/BW)、单次最大做功和屈/伸肌肌力比值(H/Q)为观察指标,并以1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相同测试。结果:在低速(60°/S)和高速(180°/S)测试中,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伸肌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单次最大做功均较健侧显著下降(P〈0.05),患侧膝关节屈肌各观察指标中除单次最大做功在高速测试中较健侧显著下降(P〈0.05)外,其余指标均与健侧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侧膝关节除H/Q比值在低速测试时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观察指标均较对照组膝关节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患者健、患侧膝关节肌肉功能均比健康人差,患侧膝关节肌肉功能的下降以伸肌最为显著,提示TKR患者围手术期功能训练患侧应以伸肌训练为主,同时兼顾健侧肢体屈伸肌训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