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血来源干细胞是一种经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无创获取、易分离培养、增殖率高、传代次数较多、低免疫原性、无伦理争议等独特优势,目前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治疗的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潜力,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但在经血来源干细胞成为临床常规治疗前,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将经血来源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勇  蔡振杰  张广福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1):1275-1276
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在成人骨髓中有多种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它们展示了巨大的功能可塑性 ,可在新的微环境中生成新的组织所必需的细胞株。这种现象对心肌的生理有巨大的影响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和间质干细胞可以在啮齿类动物缺血心肌中分化成活并且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1] 。MSCs易于分离和体外培养扩增 ,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 ,移植后不需免疫治疗 ,骨髓再生能力强 ,易于反复获取 ,使得其成为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理想选择 ,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1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的研究Tomita发现将大鼠骨髓来…  相似文献   

3.
由于软骨细胞已近成熟细胞,体外扩增能力较弱,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骨髓基质于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强大的自我增殖能力和分化多潜能性,可通过TGF-8信号传导通路等途径控制MSCs向软骨方向分化,MSCs这种可在体外控制性培养并能在植入体内后分化成软骨的特性,为软骨修复和再生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但是,软骨修复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不需长时间的表达,这与基因治疗表达目的基因的时间有限性相一致,两者结合形成了基因强化组织工程(gene-enhanced tissue engineering)技术,该技术是将诱导成软骨因子基因通过基因治疗的手段作用于软骨损伤局部使其在原位转染周围的软骨细胞,或在软骨缺损部位造成生长因子适当水平的表达并持续一段时间,从而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24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男20例,女4例,平均60岁(27~79岁),体外分离培养自体骨髓干细胞2~3周,开通梗死相关罪犯血管,通过冠脉转运将骨髓干细胞植入患者的心肌梗死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为(0.9~3.5)×106,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为(1.6~8.3)×106。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2例患者因罪犯血管狭窄小于50%未行PCI,仅移植干细胞,1例患者因严重的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未能行PCI而仅行干细胞移植,另l例患者行PCI术后,心功能仍无明显改善,半年后移植干细胞。其余20例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注入细胞。24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51.13±9.68)vs.(42.58±12.49),P<0.05],LVDd较术前稍减少[(58.21±7.75)vs。(58.25±8.31),P>0.05],但未达统计学意义;16例99mTcMIBI检查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流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6~23个月无心律失常和其他合并症发生。结论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具有抑制左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随访6~23个月未见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心肌存在灌注缺损、拟择期行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9例,2组介入治疗术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内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3个月行24h动态心电图、静息心脏超声心动图及99mTeSPECT检查进行疗效及风险评价。结果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3个月时均较术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对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生,当心肌梗死发生后,只能通过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修复坏死部位,而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1]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常用方法是重建血运.  相似文献   

7.
屠燕 《护理研究》2006,20(32):2954-295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方法对16例确诊为心肌梗死病人,经冠状动脉植入从自体骨髓液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在手术不同时期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结果16例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复查心脏超声均提示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脐带血是造血干细胞的良好来源,并已广泛应用于移植。本文综述近年来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心肌梗死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传统认为,心肌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心肌梗死后,坏死组织由瘢痕组织代替,周围正常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心室重塑,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干细胞动员疗法对心肌梗死大鼠冠脉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缺血心肌,建模后第24h、48h和4周时处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心肌梗死灶、边缘区和正常心肌组织CD34^+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以及Ⅷ因子表达。结果使用干细胞动员剂后,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可见CD34^+浸润,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梗死灶及周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AMI组及假手术对照组。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在大鼠AMI模型中,通过动员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有效促进微血管形成;通过上调VEGF和VEGF受体Flk-1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促进缺血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胶联合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移植于梗死心肌后的细胞存活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将雌性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建立1周后,存活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即对照组(n=10)、纤维蛋白胶组(n=10)、细胞组(n=10)及联合组(n=10).于梗死边缘区分别移植100μl PBS、纤维蛋白胶和4,6二乙酰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标记的100μl ADSCs,联合组用纤维蛋白胶加ADSCs注射.移植后4周,用血流动力学评估心功能,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用DAPI、肌节辅肌动蛋白免疫组化双染法确定细胞的存活;Ⅷ因子染色法检测血管新生.数据用SPSS 15.0统计软件统汁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细胞移植后4周,联合组的LVSP,+dp/dtmax均高于其他三组(P<0.05).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28.5±3.6)%明显低于细胞组(33.33±2.3)%和纤维蛋白胶组(35.96±2.11)%,(均P <0.05).联合组梗死区的毛细血管密度(108.7±11.38/mm2)显著高于细胞组、纤维蛋白胶组和对照组(均P<0.01).用DAPI、肌节辅肌动蛋白免疫组化双染法示联合组心肌梗死区的存活细胞数量多于单纯细胞移植组.结论 纤维蛋白胶联合ADSCs移植可以提高细胞的存活并显著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否具有改善家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的作用以及两者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MSCs组,每组12只。采用局部注射法,将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MSCs移植到兔梗死心肌边缘带和中心区。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手术前和术后6周心功能指标。取心脏标本用免疫组化法鉴定植入细胞,病理组织学测定梗死面积。分析心功能与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MSCs组梗死心肌边缘带和中心区可见BrdU阳性细胞,AMI组未见BrdU阳性细胞。与AMI组比较,MSCs组术后6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明显缩小(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ΔFS%)明显增大(P均〈0.05),组织学测量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两组LVEF与梗死面积均成显著负相关(P均〈0.01)。结论 MSCs移植可能通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梗死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经Percol 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39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DMEM对照组(n=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n=12)。8周后行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与结论:两个治疗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与左室收缩压的比值显著升高;术后体质量显著增加,左室相对质量显著减轻;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梗死区血管数目显著增加。两个治疗组之间比较,除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室间隔厚度减小、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增加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免疫组化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有BrdU阳性细胞,而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则基本没有BrdU阳性细胞;两个治疗组在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desmin阳性和cTnT阳性细胞或细胞团存在。结果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降低局部胶原沉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国内外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中,大多采用正常或者年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移植细胞来源。目的:比较糖尿病和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差别。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心肌梗死病灶区注射100μL 含有105-106个 F2代正常大鼠或糖尿病大鼠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混悬液,空白对照组注射100μL 含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的 DMEM。移植后1个月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各组梗死区域心肌组织形态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Bcl-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通过对细胞形态观察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大鼠股骨骨髓贴壁培养可获取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正常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糖尿病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快。移植后1个月,正常大鼠干细胞移植组梗死区域心肌组织形态较糖尿病大鼠干细胞移植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改善,梗死区域心肌组织 Bcl-2的表达也高于其他2组。证实正常大鼠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较糖尿病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明显加快,且糖尿病使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辛伐他汀及二者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AMI模型,术后24 h存活者随机分为心梗组(MI)、G-CSF组(MI-G)、辛伐他汀组(MI-S)、G-CSF联合辛伐他汀组(MI-GS),另设假手术组(SO);上述各组又再随机分为2 d、14 d、28 d三个不同时间亚组,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外周血CD34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评估调亡细胞。结果①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百分比:MI组高于SO组(P<0.05),而各治疗组均高于MI组(P<0.01);②大鼠心肌梗死区VEGF的积分光密度值:MI组高于SO组(P<0.01),而治疗组高于MI组(P<0.01)。③细胞凋亡指数:治疗组低于MI组(P<0.01),但高于SO组(P<0.01),而MI-GS组低于MI-G、MI-S组(P<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剂G-CSF、辛伐他汀不仅能诱导干细胞的动员,而且降低炎症反应、促进再生心肌血管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两者合用效果更佳。上述结果为骨髓干细胞动员剂临床应用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孙丽  熊飞东  高毅 《临床荟萃》2014,29(11):1207
目的:系统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冠状动脉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1966年1月至2013年6月)、EMbase(1974年1月至2013年6月)、ISI Web of Knowledge(1945年1月至2013年6月)、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6期)、CBM(1978年1月至2013年6月)、VIP(1989年1月至2013年6月)、CNIKI(1915年1月至2013年6月)及 WanFang Data(1996年1月至2013年6月),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国内外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照改良 Jadad 评分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 RevMan5.2进行 Meta 分析。结果纳入7个 RCT,合计367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 PBSC 经冠状动脉移植与常规治疗比较能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MD =3.91%,95% CI =2.30~5.52,P <0.00001),降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MD =-7.57 ml,95% CI =-12.65~-2.49,P =0.003),但对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无影响(MD =-7.14 ml,95% CI =-14.43~0.14,P =0.05)。亚组分析显示,对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心肌梗死患者,PBSC 移植均能提高其 LVEF,降低 LVESV,但对 LVEDV 无影响;移植细胞数<108个能提高心肌梗死患者 LVEF,降低 LVESV,但对 LVEDV 无影响,移植细胞数>108个能提高心肌梗死患者 LVEF,但对 LVESV 和 LVEDV 无影响。结论 PBSC 经冠状动脉移植可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较少的细胞移植数(<108个)可能对心肌梗死患者更有益。其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干细胞动员阶段,但远期并发症还需今后更多高质量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  Stem cells and their use in regenerative therapies are currently hot topics in both biology and medicine. For transfusion scientists the concept of cell therapy is not a new idea but rather a fundamental practice in this fiel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was pioneered in the 1960s and relies on the capacity of haemopoietic stem cells in the donated bone marrow to completely reconstitute the blood system of the recipient. Although this capacity of adult (or somatic) stem cells to regenerate the tissue from which they arise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he isol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 have opened up the possibility to generate any cell or tissue of the body. This characteristic of hESC offers the hope of cell replacement and regenerative therapy for a whole array of diseases, many of which are currently untreatable. Howev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sing stem cell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understand their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This review will concentrate particularly on hESCs and their deriv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apacity to differentiate into clinically useful tissue including haemopoietic lineages.  相似文献   

18.
19.
背景:成人心肌细胞缺乏再生能力,使用细胞疗法再生和修复心肌,可能提高心肌缺血性损伤后功能。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从SD大鼠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0只大鼠以开胸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等分为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于冠状动脉结扎后通过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造模6个月后,与模型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心肌组织血管密度增加,细胞凋亡数量减少,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肿瘤生长因子3β和白细胞介素1βmRNA表达明显增加。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调节心脏炎症因子与血管因子的分泌起到保护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