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近年来,有关生物力学因素与腰背痛关系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腰椎整体生物力学与腰背痛的研究上,而针对局部生物力学特点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则较少。目的:探讨局部生物力学因素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共纳入对象124例,包括椎间盘突出症组和对照组,62例/组。椎间盘突出症组为2008-06/2009-07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明确并行手术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在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和观察各组L5椎体相对深度、腰骶移行椎、L5/S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椎间盘突出症组L5椎体相对深度明显增加(P〈0.01),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移行椎数目明显降低(P〈0.01),说明相对位置较深的L5椎体及腰骶移形椎可能对L5/S1椎间盘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角和骶骨水平角明显减小(P〈0.01);但L5/S1骶骨垂直角和椎间盘相对高度在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L5/S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与椎间盘突出的关系仍不明确,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背景:腰椎小关节及其对称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文献报道争议很大。目的:测量分析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腰腿痛行CT检查的169例患者,L4/5腰椎间盘突出35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67例,无间盘突出对照组67例。在CT终端机上选取L3~S1椎间隙的远侧椎体上终板层面,测量3个节段的腰椎小关节角。结果与结论:①L4/5和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L3/4、L4/5、L5/S1每个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各组小关节前内侧角和后外侧角两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前内侧角、后外侧角3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各组腰椎小关节角、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节段均逐渐增大(P〈0.05);而前内侧角L4/5节段最大,L3/4节段最小(P〈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小关节角左右侧不相等有关;腰椎小关节角和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逐渐更偏向冠状位,而内侧角在L4/5节段更偏冠状位,可能与腰椎管狭窄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有关生物力学因素与腰背痛关系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腰椎整体生物力学与腰背痛的研究上,而针对局部生物力学特点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则较少.目的:探讨局部生物力学因素在L_5/S_1 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共纳入对象124例,包括椎问盘突出症组和对照组,62例/组.椎间盘突出症组为2008-06/2009-07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明确并行手术治疗的L5/S_1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在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和观察各组L_5椎体相对深度、腰骶移行椎、L_5/S_1 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椎间盘突出症组L_5椎体相对深度明显增加(P<0.01),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移行椎数目明显降低(P<0.01),说明相对位置较深的L_5椎体及腰骶移形椎可能对L_5/S_1 椎间盘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角和骶骨水平角明显减小(P<0.01);但L_5/S_1骶骨垂直角和椎间盘相对高度在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L_5/S_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与椎间盘突出的关系仍不明确,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脊柱微调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脊柱微调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软组织推拿和脊柱微调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软组织推拿和屈膝屈髋垫枕整复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腰痛程度、神经损伤及生活障碍评估,以X线测量法观察微调手法对滑脱椎体前后向位移、腰椎前凸角、腰骶角、骶骨水平角等影响。结果:试验组疗效优良率60%。对照组疗效优良率36.7%,两组间疗效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滑脱椎体前后向位移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大和减小的腰椎前凸角、腰骶角、骶骨水平角等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柱微调手法疗效优于屈膝屈髋垫枕整复手法;脊柱微调手法可动态调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异常脊柱曲度和序列,改善脊柱承重力线.增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往复式牵引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争鸣 《中国康复》2004,19(5):279-279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110例,男85例,女25例;年龄32-74岁,平均53岁;病程7d~2年;因扭伤63例,受寒28例,不明原因19例;体检腰椎棘突偏斜或后突62例,棘上韧带僵硬索状16例。骶棘肌明显紧张32例,X线片示腰椎后侧锥体边缘骨质增生及生理曲度改变59例,腰椎间隙变窄25例,无特殊改变26例。治疗采用多功能牵引床进行往复式牵引:患者取仰卧位,牵引皮带固定胸部及双下肢踝部或固定胸部及骨盆。嘱患者全身放松,牵引力开始约体重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腰骶灵活性训练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活动度、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n=27)和对照组(n=24),两组患者均接受以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的保守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腰骶灵活性训练,即改良的腰骶猫式动作、仰卧位骨盆前后倾、骨盆侧屈、骨盆侧旋共4个动作,15个/组,2组/d,5 d/周,为期3周。在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坐位活动度、站位活动度、腰椎延展性以及主观疼痛(VAS评分)和功能障碍程度(ODI指数)。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站立位腰椎屈曲延展性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57,P=0.014);站立位屈曲活动度(t=-3.035,P=0.004)、屈曲+右侧屈+右侧旋(t=-3.345,P=0.002)以及屈曲+左侧屈+左侧旋(t=-4.072,P=0.000)活动度均增加;VAS评分(t=2.908,P=0.008)和ODI指数(t=2.095,P=0.047)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骶灵活性训练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的延展性,增加腰椎的活动度,改善腰椎-骨盆节律,改善前屈及前屈对角线动作的功能动作能力,并能够帮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缓解疼痛和主观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7.
作者近年来采用旋转手法与腰椎间孔穿刺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60例 ,男 1 0 9例 ,女 5 1例 ;年龄 1 7~62岁 ,病程 2d~ 1 3年。腰 4~ 5椎间盘突出 89例 ,腰 5 -骶 1椎间盘突出 46例 ,腰 4~ 5和腰 5-骶 1合并突出 2 5例 ,其中棘突偏歪 1 0 8例 ,小关节半脱位 62例。所有患者均经X线腰椎正侧位片和CT或MRI检查确诊。治疗组 :首先进行旋转手法 ,使偏歪棘突得到纠正 ,使关节突关节面对位 ;如遇个别患者腰肌板硬、剧痛不能配合者 ,可于旋转手法前肌注度冷丁5 0mg ,待手法结束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研制的腰椎后凸矫形机械手治疗腰突症所致腰椎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07年5月我们将382例腰突症伴腰椎后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92例,采用腰椎牵引腰椎后凸矫形机械手下压腰椎后凸部位治疗,对照组190例以腰椎牵引时用足跟踩腰椎后凸部位治疗,对腰椎后凸顶点到理想的腰椎生理性曲度进行了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及检验资料无差异,经过治疗两组的优良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凸矫形机械手为治疗腰椎后凸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操作方便,作用力集中,效果好,安全性高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腰椎后凸矫形器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群 《中国康复》2007,22(1):42-42
目的:探讨不同的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0例,随机分为A、B2组各70例,均给予水疗、泥疗及按摩等治疗,A组并增加骶管注射、腰椎成角旋转牵引及银质针松解术。结果。治疗45d后好转率评分,A组优于B组(P〈0.01)。结论;综合物理疗法配合骶管注射、银质针松解术等能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关于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小关节角的关系研究 ,文献述及较少。本文通过正常人 70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0例的腰椎小关节角的 CT对照 ,探讨腰椎小关节角与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的内在联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 :70例 ,其中男 35例 ,女 35例 ,年龄 2 3~ 6 5岁 ,平均 4 1.6岁 ,均无腰腿痛症状及脊柱腰椎疾患。腰椎间盘突出组 :12 0例 ,其中男 6 0例 ,女 6 0例 ,年龄 2 2~ 6 7岁 ,平均 39.2岁 ,均有临床腰腿痛症状 ,并经 CT扫描证实有椎间盘突出。突出组 12 0例中 ,共由 2 14个椎间盘突出 …  相似文献   

11.
韩磊  赵平  王飞  卫杰  郭伟 《中国临床康复》2014,(17):2740-2745
背景:腰椎功能性侧凸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体征之一,其发生原因除外神经根性刺激,还与病变节段结构生物力学紊乱密切相关。 目的:分析脊柱手法等保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脊柱功能性侧凸畸形的力学影响。 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伴功能性侧凸患者56例,使用冯氏脊柱关节手法配合常规方法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通过美国Logan脊柱X射线软件系统量化分析椎体的旋转值和侧弯角,同时记录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评分及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变化。 结果与结论:Logan 测量中发现,受累椎体恰为力学耦合反常的椎体,即“失代偿椎体”或“椎体位移”,且与脊柱手法触诊定位发现的问题移位椎体一致性很高;经手法治疗后“失代偿椎体”旋转值发生明显逆向改变,转化为力学耦合正常的“代偿椎体”,全腰椎侧弯角亦出现明显的改善,这两个指标的变化情况与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评分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相关。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累椎体的力学代偿恢复与症状学改变显著相关。提示脊柱手法以纠正“失代偿椎体”(所谓“椎体位移”征象)为原则、以恢复脊柱代偿平衡为目的的基本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 < 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 > 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下腰痛患者关节突关节形态与腰椎侧弯的关系。方法:37例腰椎侧弯的下腰痛患者,通过X线摄片和CT轴向扫描,测量L3/4、LA/5、L5/S1关节突关节形态。26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在腰椎侧弯患者中L4/5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为72%,L5/S1节段为49%。结论:腰椎侧弯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有关,可能是侧方不稳、滑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腰椎小关节病的CT检查和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腰椎小关节病CT表现作出归纳,提高对此病作为腰腿痛的重要病因的认识。方法连续200例腰腿痛患,主要作了腰椎L4-5和L5-S1的小关节CT平扫,并运用骨窗和软组织窗对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 有135例(占67.5%)患表现为不同节段的腰椎小关节病,CT表现为:骨赘形成;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间隙变窄;关节真空现象以及关节囊的钙化等。腰椎小关节病常伴有其它腰椎疾病。讨论 腰椎小关节病是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统计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分析其变化的特点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L4~5后路椎体间融合后早期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L4~5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和L4滑脱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的116例患者,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腰椎前凸角度。随访资料完整患者40例,L4~5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8例,L4腰椎滑脱12例,随访12~24个月,分析治疗前后骶骨倾斜角变化。结果与结论:治疗后腰椎前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腰椎管狭窄与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前凸角度因手术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P〉0.05)。治疗前后MacNab评分优和良中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后路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小关节及其对称性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文献报道争议很大。目的:测量分析腰椎小关节方向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腰腿痛行CT检查的169例患者,L4/5腰椎间盘突出35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67例,无间盘突出对照组67例。在CT终端机上选取L3~S1椎间隙的远侧椎体上终板层面,测量3个节段的腰椎小关节角。结果与结论:①L4/5和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L3/4、L4/5、L5/S1每个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左侧均大于右侧(P<0.05);各组小关节前内侧角和后外侧角两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节段腰椎小关节角、前内侧角、后外侧角3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各组腰椎小关节角、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节段均逐渐增大(P<0.05);而前内侧角L4/5节段最大,L3/4节段最小(P<0.05)。提示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小关节角左右侧不相等有关;腰椎小关节角和后外侧角自L3/4至L5/S1逐渐更偏向冠状位,而内侧角在L4/5节段更偏冠状位,可能与腰椎管狭窄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于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采用内固定还是单纯手术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内固定与单纯开窗治疗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4-12/2009-12 珠江医院收治的有根性症状的 152 例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5 例行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治疗(单纯组),97 例行髓核纤维环摘除,椎间撑开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组)。治疗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与结论:影像学检查显示,治疗后 6 个月和 6 年时,单纯组椎间隙相对高度明显下降,而融合组椎间隙高度比术前增高(P 〈 0.05)。治疗前及治疗后 6 个月,两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 6 年,融合组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均优于单纯组(P 〈 0.01)。提示,对于广泛膨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及突出纤维环摘除,椎间撑开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纯髓核摘除。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先天性及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电图改变已被广泛研究,而对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肌力肌电图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的肌电活动,评估两侧肌力,揭示腰椎侧凸的特殊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产生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的成人患者26例,均行腰椎侧路椎间孔镜下间盘摘除。治疗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腰椎侧凸Cobb角及躯干偏移距离,行表面肌电图检查,测量两侧椎旁肌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值,评估腰椎间盘突出水平两侧椎旁肌肌力。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腰椎侧凸明显减少,脊柱冠状面平衡恢复。患者治疗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11.81±3.50)°,治疗后为(2.65±3.10)°,腰椎侧凸明显减少,平均差值为(9.15±2.8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躯干偏移距离为(5.92±3.20)cm,治疗后为(0.32±0.26)cm,平均差值为(5.59±3.08)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P〈0.05)。治疗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平均为78%,治疗后平均为4%。突出节段水平治疗前凹侧屈曲时凹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为(0.21±0.12)m V,治疗后为(0.88±0.26)m V,平均差值为(0.59±0.27)m V;治疗前凸侧屈曲时凸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为(0.29±0.12)m V,治疗后为(0.88±0.25)m V,平均差值为(0.67±0.27)m V,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平均差值为(0.003±0.020)m V,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以上结果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椎侧凸为代偿性侧凸,早期行腰椎侧路椎间孔镜下间盘摘除可以纠正腰椎侧凸。椎旁肌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