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氩激光治疗各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所致视盘新生血管10例。治疗前行荧光造影明确视盘新生血管,视网膜毛细管管无灌注区的面积。采用氩激光间接光凝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或直接光凝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光凝后1个月后视盘新生血管大部分萎缩,平均7个月视盘新生儿血管消退,且合并有虹膜新生血管者于光凝后1个月新生血管消退。结论氩激光是治疗视盘新生血管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氩激光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 采用氩激光对57例58眼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患者进行激光治疗,并与34例34眼非激光组对比,治疗前后的视力、脉络膜新生血管及黄斑出血的变化。术后随访2~84个月,平均48个月。结果 在出血吸收方面激光组比非激光组有明显效果,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1〈P〈0.05),在视力提高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消退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氩激光能有效的治疗黄斑区中心凹外或中心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分析氩激光治疗视网膜阻塞新生血管的疗效。氩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塞新生血管55例,中央静脉塞行全视网膜光凝。分支静脉阻塞区域播散性光凝,光斑200-500μm,时间0.1-0.2s,能量0.12-0.4w,Ⅱ级光斑,蓝绿色光波,黄斑格栅光凝光斑100μm,时间0.1s,能量视病情而定,以Ⅰ级反应为度,绿色光波。结果:55例中44例有效,新生儿血管消嫁总有效率80%,无效11例(其中视盘有新生血  相似文献   

4.
氩激光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姚若 《中原医刊》2006,33(5):63-65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病理性近视患者共38眼,应用氩激光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区进行光凝治疗,包括局部光凝和黄斑区光凝。激光参数:时间0.1~0.2 s,光斑直径100~200μm,能量100~400mW。周边部和后极部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灶用中光斑中等能量进行局灶性光凝,达到Ⅱ~Ⅲ级光斑效应;黄斑区的渗漏灶及新生血管灶采用小光斑低能量光凝,在中心凹500μm以外作“C”型光凝,光斑效应达Ⅱ级。每次的光凝点在50~300μm,如果病变范围较大可以分次光凝,每次光凝的间隔时间为7d。对复发的新生血管灶可重复光凝。结果光凝治疗后有效为33眼(占86.84%),有效病例中脉络膜新生血管灶完全萎缩25眼(占65.8%),病灶明显缩小8眼(占21.1%)。光凝后6个月眼底荧光造影仍有残余脉络膜新生血管灶者15眼,需补充光凝治疗。无效为5眼(占13.16%),表现为反复性玻璃体出血,形成机化膜及条索,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玻璃体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灶扩大或出现新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灶。随访2年后视力稳定眼底病灶无进展者为31眼(占81.58%)。结论应用氩激光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行光凝治疗,起到稳定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有效的保护患者有用视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氩激光治疗视盘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氩激光治疗各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所致视盘新生血管10例。治疗前行荧光造影明确视盘新生血管、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面积。采用氩激光间接光凝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或直接光凝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光凝后1个月视盘新生血管大部分萎缩,平均7个月视盘新生血管消退,且合并有虹膜新生血管者于光凝后1个月新生血管消退。结论氩激光是治疗视盘新生血管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健  朱承华 《疑难病杂志》2007,6(3):168-169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使用氩激光对49例65眼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激光治疗后3、6、12个月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新生血管未消退者追加光凝。随访3~24个月(平均10.6个月)。结果超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视力提高12眼(18.4%),视力不变36眼(55.4%),视力下降17眼(26.2%)。49眼(75.4%)新生血管消退或部分消退,16眼(24.6%)新生血管无变化或加重。47眼(72.3%)需要补充光凝。平均激光治疗量(2406±704)点。结论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常规治疗需要更大的激光量,光凝术后应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补充光凝。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氩激光诱导C57BL/6J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28只,用数字表法随机等分为7组,每组4只。用氩激光光凝小鼠双眼视网膜,于光凝后2h、3d、7d、10d、14d、28d和60d观察眼底情况,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于检查后立即处死,摘取眼球行光学显微镜(lightmicroscopy,LM)检查。结果FFA和LM检查均证实,光凝后7d CNV开始形成,10d渐增多,28d到高峰并能保持稳定,60d有所减少。结论氩激光能成功诱导C57BL/6J小鼠CNV模型,成模所需时间短,成模率高,持续时间较长,操作方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CNV动物模型复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氩激光诱发兔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白建伟  惠延年 《医学争鸣》1997,18(3):278-280
探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发病机理及发生,发展特点。用高强度氩激光光凝兔视网膜,经眼底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2,光斑出血发生率27%。光凝后1周,FFA脉络膜期及动脉早期8%的光斑有点汰荧光素渗漏。光凝后3周,63%的光斑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直至2个月,渗漏区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9.
10.
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是迄今发现的强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一,它能特异性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其在肿瘤血管治疗方面已取得较好实验结论。由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由相同的生长因子所驱动,正因为此可将其用于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本文就血管抑素的分子结构、功能及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氩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eularization,CNV)模型建立的可行性,为明确CNV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雄性BN大鼠20只(40只眼)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每只鼠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作为对照眼(空白对照,不进行激光光凝).用氩激光(波长为647 nm)对大鼠实验眼视网膜进行光凝,激光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200 mW、100 μm及0.04 s,每只眼10个光凝斑点.光凝后7,14,21,56 d分别随机抽取1组大鼠,实验眼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后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制作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LM)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FFA、LM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均证实,光凝后7 d见CNV开始形成,14 d逐渐增多,21 d达到高峰并能保持稳定,56 d CNV有所减少. 结论 氩激光损伤可以创建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CNV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正常角膜处于无血管状态以维持角膜的透明度。角膜缘具有丰富的血管网,在感染、外伤、免疫反应等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由角膜缘处向角膜内生长。一般认为,毛细血管进入角膜周边部1—2min以上即为病态,或称为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RNV)。虽然新生血管对感染清除、伤口愈合、抑制角膜溶解等有一定作用,但CRNV可破坏角膜正常微环境,使眼前节相关免疫赦免偏离消失,是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而且大量新生血管可使角膜失去透明性导致失明。  相似文献   

13.
氩激光诱导色素兔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氩激光诱导色素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实验条件。方法:分别对3组动物实验眼用不同功率(0.4,0.8,1W)的氩激光光凝视网膜,光凝后3,7,14,28,56及91d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后处死动物,取光凝区眼球壁制作标本,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第1组未见CNV生长,第2,3组光凝后7d出现CNV,28d达高峰,56d后开始减少。结论:高功率(0.8~1W)的氩激光能有效诱导色素兔CNV,是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王舒  丁芝祥 《华夏医学》2022,35(1):140-145
角膜新生血管是由多种眼表疾病引起的病理改变,也是常见的致盲因素之一.角膜新生血管通常与炎症、感染、退行性和创伤性疾病有关.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与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深入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从而寻找抑制其形成的药物,一直是角膜病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发病机制研究为基础,对角膜新生血管当前和新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角膜缝线、碱烧伤两种常用方法来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CNV)产生。观察CNV产生早期的过程中,其生长情况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兔角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新西兰白兔75只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5只;B组-角膜缝线组35只;C组-碱烧伤组35只。每日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炎性反应情况与混浊程度,检测第3天、7天、14天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数量并摄影记录;B、C两组分别于实验后第1、2、3、5、7、10、14天观察、取材。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VEGF在兔角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伤后3 d,新生血管开始侵入角膜;7 d,新生血管生长活跃;10 d,新生血管达到生长高峰;14 d后B组与C组新生血管均出现回退迹象。角膜缝线组CNV面积明显小于碱烧伤组(P〈0.01),10 d后VEGF在碱烧伤组的表达明显高于缝线组(P〈0.01)。结论碱烧伤组相对于缝线组可以诱导产生更多的新生血管(CNV面积),且CNV退化的时间晚,这些可能与VEGF的表达有关;但角膜缝线更容易控制CNV产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碱烧伤诱导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RNV)的发生,探讨定量分析CRNV和观察CRNV通透性的方法.方法 取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采用浸润l mol/L NaOH的滤纸片接触角膜5 s,诱导碱烧伤CRNV;对照组(n=6):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碱烧伤后第4、7、10、14天测量CRNV面积;第3、7、10、16、28天取眼球做切片的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第10天使用CD31抗体标记CRNV并计数,行荧光血管造影观察CRNV的通透性;每日观察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等情况. 结果 实验性碱烧伤CRNV存在生长和消退的过程.无菌性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较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6.7%和10.0%.眼球切片的HE染色可观察到不同时间角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碱烧伤后第10天,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并记数CRNV,荧光血管造影可观察到显著的CRNV渗漏.结论 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记数CRNV及联合CRNV面积测量,是CRNV定量分析较为客观的方法;荧光造影是观察和记录CRNV通透性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碱烧伤诱导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CRNV)的发生,探讨定量分析CRNV和观察CRNV通透性的方法。方法取36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30):采用浸润l mol/L NaOH的滤纸片接触角膜5 s,诱导碱烧伤CRNV;对照组(n=6):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碱烧伤后第4、7、10、14天测量CRNV面积;第3、7、10、16、28天取眼球做切片的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第10天使用CD31抗体标记CRNV并计数,行荧光血管造影观察CRNV的通透性;每日观察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等情况。结果实验性碱烧伤CRNV存在生长和消退的过程。无菌性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血较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6.7%和10.0%。眼球切片的HE染色可观察到不同时间角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碱烧伤后第10天,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并记数CRNV,荧光血管造影可观察到显著的CRNV渗漏。结论CD3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记数CRNV及联合CRNV面积测量,是CRNV定量分析较为客观的方法;荧光造影是观察和记录CRNV通透性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可能是角膜对各种刺激的生理性反应,也可发展成病理性新生血管,是潜在的致盲因素。本综述简要回顾角膜新生血管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重点对新生血管的治疗进行综述。在内科治疗方面,概述了激素、非甾体抗炎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环孢霉素、维生素C、细胞凋亡诱导因子、纤维蛋白溶酶原、过氧化物酶-6和基因治疗。在外科治疗方面,概述了激光治疗、光动力治疗、浅表角膜切除术和细针透热疗法。  相似文献   

19.
角膜新生血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某种疾病,而是许多角膜疾病的一种共同病理改变。正常生理状态下角膜组织透明无血管,角膜新生血管常继发于眼部物理化学性损伤、感染等眼部疾病。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近期的研究发现,众多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现就这些因子促进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常角膜组织没有血管,周围血管呈网状终止于角膜缘,营养成分由此扩散入角膜组织。在病理状况下,角膜缘血管网所形成的新生血管逐渐侵入角膜而形成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在某种程度上,CNV对疾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有利于清除感染组织,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角膜基质溶解等。但由此带来的角膜透明性下降和角膜正常的微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