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9例疑有嗜铬细胞瘤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腔静脉血游离(F)与结合(C)儿茶酚胺(CA)测定,其中5例经手术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患者而其余4例分别为原发性高血压、大动脉炎、先天性动脉缩窄及肾血管性高血压。本文旨在通过资料分析阐明:1)非嗜铬细胞瘤高血压患者腔静脉各部位血浆游离与结合CA浓度及比例,2)这些数值偏离正常值时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4例非嗜铬细胞瘤高血压腔静脉各部位游离NE均在外周血NE正常范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9例疑诊嗜铬细胞瘤的高血压病人进行了腔静脉分段取血测定血浆游离与结合形式的儿茶酚胺(CA),其中5例经手术证实为嗜铬细胞瘤,并测定了摘除的6个肿瘤组织的CA含量。另4例非嗜铬瘤细胞病人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大动脉炎、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和肾血管性高血压各1例。本研究之目的:(1)了解非嗜铬细胞瘤高血压病人腔静脉各部位血浆游离与结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法测定30例正常人、25例嗜铬细胞瘤、13例肾上腺肿瘤、16例高血压患者尿儿茶酚胺含量,结果:嗜铬细胞瘤患者尿儿茶酚胺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及肾上腺肿瘤组、高血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尿儿茶酚胺超过886.5nmol/24h并伴有高血压者基本上可诊断为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中特异性标志蛋白,寻找嗜铬细胞瘤特异性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采用美国赛弗吉公司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和WCX2芯片,检测嗜铬细胞瘤患者和合并高血压的其他肿瘤患者血浆蛋白质的相对含量。结果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与肾上腺皮质肿瘤和肺癌患者相比,血浆蛋白表达谱中可见一处差异峰,其分子量约为7 736 Da。手术后60 min,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该峰峰度降低,1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该峰消失。结论血浆蛋白表达谱中分子量约为7736 Da的蛋白峰可能是嗜铬细胞瘤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SELDI技术提供了为嗜铬细胞瘤诊断筛选标志蛋白组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HPLC-ED)检测血浆游离型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在嗜铬细胞瘤中诊断应用和预后观察。方法:采用HPLC-ED检测分析血浆游离型MNs嗜铬细胞瘤患者21例、健康对照组26例、原发性高血压组23例和非嗜铬细胞瘤性肾上腺占位性疾病组24例。结果: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游离型MNs浓度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以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150 ng/L和(或)甲氧基肾上腺素(metanephrine,MN)120 ng/L为切点,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100%、89%。NMN、MN浓度与肿瘤体积密切相关(NMN:r=0.952,P=0.000;MN:r=0.510,P=0.018)。嗜铬细胞瘤患者在肿瘤切除后血MNs浓度迅速降低。结论:血浆游离型MNs是诊断嗜铬细胞瘤和预后观察的良好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诊断嗜铬组织来源肿瘤(嗜铬细胞瘤)的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0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具有嗜铬细胞瘤筛查指征的患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并比较嗜铬细胞瘤和非嗜铬细胞瘤患者以及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NMN和MN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259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和4387例非嗜铬细胞瘤患者入选本研究。NMN和M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9±0.005和0.783±0.019;嗜铬细胞瘤与非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NMN[(2930.56±4166.56)pg/mL和(70.48±25.07)pg/mL]和MN[(585.68±1368.75)pg/mL和(45.61±42.63)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血浆NMN在130pg/mL时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0.0%,血浆MN在83pg/mL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4%和90.0%。69例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NMN[(3145.8±3651.86)pg/mL和(233.1±934.92)pg/mL]和MN[(653.7±1053.12)pg/mL和(47.56±25.82)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血浆NMN和MN水平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的一线筛查指标,术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可反映手术效果和早期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诊断嗜铬组织来源肿瘤(嗜铬细胞瘤)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3年5月- 200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具有嗜铬细胞瘤筛查指征的患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并比较嗜铬细胞瘤和非嗜铬细胞瘤患者以及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NMN和MN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259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和4 387例非嗜铬细胞瘤患者入选本研究.NMN和MN的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9±0.005和0.783±0.019;嗜铬细胞瘤与非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NMN[(2930.56±4166.56) pg/mL和(70.48±25.07) pg/mL]和MN[(585.68±1368.75) pg/mL和(45.61±42.63) 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血浆NMN在130 pg/mL时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0.0%,血浆MN在83 pg/mL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4%和90.0%.69例嗜铬细胞患者手术前后NMN[(3 145.8±3651.86) pg/mL和(233.1±934.92) pg/mL]和MN[(653.7±1 053.12) pg/mL和(47.56±25.82) p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血浆NMN和MN水平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的一线筛查指标,术后血浆NMN和MN水平可反映手术效果和早期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结果14例为单发,1例为双发,良性13例,恶性2例。临床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一致,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高血压症群和代谢改变,也有无明显症状者。CT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在2.5—4.0cm,良性边界清,密度均匀,可见钙化,增强多明显强化,恶性者,边界不清,有侵润,密度不均,中心有坏死区无强化。结论CT检查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位、定性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检出率高,结合临床表现及尿VMA,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的测定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肾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之间有无差异性.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4年间在我科住院手术病理证实嗜铬细胞瘤患者(嗜铬细胞瘤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住院患者以性别、年龄、民族为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组)为对照,比较2组人群血浆肾素水平.结果:(1)嗜铬细胞瘤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在性别、族别、血压、年龄构成无差异.(2)嗜铬细胞瘤组患者肾素水平为(2.52±2.77)ng·ml-1·h-1,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肾素水平为(1.99±3.08)ng·ml-1·h-1,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铬细胞瘤患者与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水平可能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血浆,尿中儿茶酚胺含量的测定及其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5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9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尿中儿茶酚胺水平与心功能关系,并与29例正常人比较。结果显示,心衰,嗜铬细胞瘤患者浆、尿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浆、尿中儿茶酚胺的测定,对心衰患者的预后判定,铬细胞瘤的诊断可能是一种敏感而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是重要的单胺类递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NE通常增高,故测定其血浆浓度可为高血压的诊治、嗜铬细胞瘤诊断定位提供依据.国内外有不少测定人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方法的报道,如气质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和放射酶标分析等,由于它们存在灵敏度低和选择范围窄、费时、成本高等问题,近年来,又出现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该法对不同样品处理的方法各异,但大都步骤烦琐或特异性差,不够理想.本实验采用酸洗氧化铝吸附及高氯酸洗脱的方法萃取血浆中的NE,用HPLC-ECD法测定血浆NE的质量浓度.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更加简便,而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数据重现性好、测定结果可靠,是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DNA含量可否作为肾上腺肿瘤良恶性诊断的指标 ,采用FCM技术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10例以及肾上腺皮质肿瘤 7例新鲜标本进行了DNA含量的测定。6例病理为皮质腺瘤标本 ,2例DNA含量为非整倍体 ,其中 1例出现肝转移而确诊为恶性 ,1例皮质腺癌为二倍体的患者无瘤生存 ,而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以及瘤旁肾上腺标本DNA含量均为非整倍体 ,但病理学及随访均不支持恶性。认为采用FCM技术测定肾上腺肿瘤DNA含量对判断皮质肿瘤良恶性可能是一项重要方法 ,但对嗜铬细胞瘤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3.
刘薇  龚志毅  肖涵  罗爱伦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1510-1511
嗜铬细胞瘤作为一种复杂的内分泌腺瘤,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大。它来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体内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由于肿瘤分泌大量儿茶酚胺而出现以高血压和代谢紊乱为主的临床症候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和头痛、心悸、多汗三联症。目前对于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和围术期管理日臻成熟,围术期死亡率已经大大降低。但是合并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接受非肿瘤切除手术,特别是妊娠合并嗜铬细胞瘤的患者相当少见,关于此类患者的围术期处理经验相对不多。我们报道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围术期管理及体会。  相似文献   

14.
嗜铬细胞瘤为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其在高血压患者中国内报告占 1% ,国外报告占 0 .1% 〔1〕,其中 99%为良性。笔者对 1985年~ 1999年经病理证实的 2 5例嗜铬细胞瘤进行临床分析 ,主要讨论膀胱嗜铬细胞瘤 ,儿茶酚胺心肌病诊断及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3例 ,女 12例。年龄 12~ 6 4岁 ,发病年龄多见于 30~ 5 0岁者。病程最短 1月 ,最长 14年。1.2 肿瘤部位及病理性质 :肿瘤位于肾上腺共 2 2例 (88.0 % ) ,其中左侧 16例 ,右侧 6例 ;腹主动脉旁 1例 ;膀胱 2例。 2例病理诊断证实为恶性 ,2 3例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诱发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救及护理体会,说明正确应用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救嗜铬细胞瘤诱发高血压危象患者时具有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0年3月急诊11例高血压危象患者急救的临床资料。结果安全转入医院10例,1例在转运途中病情恶化。结论快速有效的急救和护理,在急救嗜铬细胞瘤诱发高血压危象患者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8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调查,认为高血压发作三联征(头痛、面色苍白、出冷汗)是嗜铬细胞瘤特征性的临床症状,结合其他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并总结了嗜铬细胞瘤影像学的特征和围术期治疗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诊断嗜铬细胞瘤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尿中儿茶酚胺定性测定。由于定性测定敏感性差,加之儿茶酚胺定量测定操作复杂,使用仪器昂贵,给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采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半定量法测尿中香草基杏仁酸(VMA),对56名正常人,295例非嗜铬细胞瘤病人和7例嗜铬细胞瘤病人尿中VMA测定。结果,所有非嗜铬细胞瘤尿中VMA量与正常人一样,都不超过正常值范围,而7例嗜铬细胞瘤病人则明显升高,甚至高于正常值的十几倍。手术证实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 ,本人在进修学习期间 ,分析了 136例嗜铬细胞瘤病历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36例 ,男 71例 ,女 6 5例 ,临床高血压 131例 ,其中阵发性高血压 5 9例 ,持续性高血压 72例 ,无高血压症状 5例 ,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外 14例 ,其中 2例位于膀胱 ,其余位于肾上腺内 ,13例为多发性嗜铬细胞瘤。1.2 诊断依据 定性诊断 :136例全部行尿儿茶酚胺测定 ;定位诊断 :136例全部行超声、CT、MRI、131I-MIBG检查 ,36例行血管造影检查。1.3 术前准备 使用α -受体阻滞剂 ,起始用量酚苄明 10mgq8h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诊断、治疗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3例经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获取了1991年5月—2016年3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诊治的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资料,其中女性10例(43.5%),男性13例(56.5%);平均发病年龄50.4岁。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为儿茶酚胺样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分别为头痛7例(30.43%),心悸5例(21.7%),腹部隐痛及腹部不适5例(21.7%),肉眼血尿2例(8.7%),大汗1例(4.3%),另有10例(43.7%)患者为隐匿症状。本组异位嗜铬细胞瘤均位于腹膜后,其中14例(60.9%)位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4例(17.3%)位于肾门附近,3例(13.0%)位于胰头,2例(8.7%)位于膀胱。CgA免疫组化染色是主要的病理确诊方法。23例患者全部施行手术治疗,行开放式手术的20例(87.0%),腹腔镜辅助的1例(4.3%);2例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均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大部分异位嗜铬细胞瘤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95.6%。2例恶性者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25个月发生腹腔转移,并于术后40个月死亡。 结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肿瘤,多位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可伴高血压以及头痛、心悸等临床表现,亦有部分隐匿症状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该病预后普遍较好,部分恶性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收治的18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7例(94.44%),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5.56%);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13例(72.22%),伴有代谢紊乱12例(66.67%),伴发神经纤维瘤病Ⅰ型2例(11.11%);13例行血、尿儿茶酚胺检查皆有异常(分别为84.62%、92.31%),CT检查阳性18例(100%)。术后血压恢复正常16例(88.89%)。结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生化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根治方法为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