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尔尼菲青霉病12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并不少见的真菌病.自1982年我院发现1例急性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后[1],至今共发现12例.现将该1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患者男,65岁,面部溃疡,口腔糜烂伴发热20余天,皮肤科检查见面部多个溃疡,口腔,咽部大片糜烂,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增大,皮损分泌物,淋巴结穿刺液,血液和皮损组织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均发现马尔尼菲青霉。  相似文献   

3.
马尔尼菲青霉病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SM)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3例患者中并发艾滋病(AIDS)84例,非AIDS 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损、消瘦、贫血、淋巴结增大、咳嗽等.并发AIDS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皮损泛发,且有坏死.93例患者中CD4+细胞下降84例,临床标本马尔尼菲青霉菌培养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液、组织或脓液、骨髓.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两性霉素B单独或联合治疗,以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口服疗效最佳.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PSM好发于AIDS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两性霉素B治疗效果肯定:合并AIDS的PSM患者与非AIDS患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报告2例无皮肤损害的幼儿马尔尼菲青霉病。均为女性,分别为1岁2个月、1岁4个月。住所附近种植有竹子及甘蔗。临床表现为发热,未见皮肤损害、贫血、肝、脾肿大。骨穿示单核巨噬细胞胞浆内见成堆圆形或椭圆形的菌体。真菌培养25℃呈菌丝相,产生红葡萄酒色素,镜检见帚状枝;37℃呈酵母相,镜检见圆形、椭圆形、长形孢子。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女,34岁.因间歇性发热、贫血4个月.面部及躯干丘疹、斑块1个月就诊.皮损表现为面部、躯干以及四肢广泛分布的疣状增殖性丘疹、斑块,上覆蛎壳样痂屑.皮损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经多次HIV抗体和抗原检测,最终确诊为艾滋病.予抗真菌及抗病毒治疗,患者皮损消退,一般情况迅速好转.  相似文献   

6.
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男,62岁.因乏力6个月,全身出现包块,溃烂,结痂4个月余入院.皮下结节脓液真菌培养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予以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及两性霉素B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7.
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marneffei,P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系统性真菌病,其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极易漏诊或误诊,现报告1例以关节疼痛和皮肤多发性结节,脓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马尔尼菲青霉病。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1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2-2004年来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1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临床症状除非特征性的表现如发热、消瘦、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外,8例合并有皮疹;3例有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腹痛,1例腹泻、排红色湖状便:1例吞咽困难,进食梗阻感;5例有呼吸系统症状;1例关节痛;2例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4例骨髓、1例痰、1例血涂片、8例皮疹刮片或分泌物涂片、2例淋巴结和皮肤病理活检切片中可见成堆的PAS染色阳性的圆形或腊肠形分隔孢子.11株分离株经形态学、培养皆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其中4株分离株经DNA分析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结论 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多伴有皮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或受损的病人越来越多,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预后常不佳,而早期有效地用药对遏制疾病的迅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寻找有效低毒的抗真菌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病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引起的一种地域性流行的系统性真菌病,易发生于免疫受损个体,尤其是艾滋病患者。近年来随着我国艾滋病发病率的上升,流行区域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逐渐增多,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1.
马尔尼菲青霉临床分离株的rDNA 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设计马尔尼菲青霉种特异性引物,探讨马尔尼菲青霉病更加确切的诊断方法.方法 实验菌株为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的4株马尔尼菲青霉,来源于国内不同地区.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 PCR扩增马尔尼菲青霉rDNAITS,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测序结果在基因库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并依据序列对比、分析.结果 4株临床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的rDNA ITS序列相同.与国外来源于美国、印度尼西亚、法国、澳大利亚的马尔尼菲青霉rDNA ITS序列基本一致.马尔尼菲青霉与荚膜组织胞浆菌、新生隐球菌、念珠菌的rDNAITS序列差异较大,青霉和曲霉属间rDNAITS的序列相似性较低,而青霉种间rDNAITS序列的差异不大.结论 不同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株间乃至不同青霉的种间的rDNA ITS序列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提示该区可能不适于作为靶基因来设计马尔尼菲青霉的种特异性引物或探针.  相似文献   

12.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双相型真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目前已成为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致死性、机会性感染之一。有关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机制及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主要就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机制的近期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1月本院收治,并经省级疾病控制中心确诊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52例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该病以长期发热、进行性消瘦、咳嗽咯痰、皮疹、贫血、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外周血CD4+<50×106/L者47例,80×106/L~100×106/L者3例,>105×106/L者2例;血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均阳性,其中痰培养阳性23例、皮疹疱液培养阳性5例、骨髓培养阳性3例,口腔白念珠菌阳性21例,19例痰培养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阴沟杆菌等均阳性,痰结核杆菌阳性6例,非结核分枝杆菌阳性2例,HBV-DNA阳性11例,HCV-RNA阳性9例(其中7例HBV,HCV双阳性),合并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各4例;氟康唑、伊曲康唑或二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等治疗,好转38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6例。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表现复杂,以长期发热、进行性消瘦、咳嗽咯痰、皮疹、贫血、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多发生于外周血CD+<50×106/L者,二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疗效优于咪唑类药物。  相似文献   

14.
12株马内菲青霉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马内菲青霉的基因学特征,为该菌的DNA分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氯化苄提取法提取基因组DNA.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2株临床分离的马内菲青霉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①共选用4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出4个具有稳定、清晰DNA扩增带型的引物。即引物P23:5'-AGTCAGCCAC-3',P103:5'-AGACGTCCAC-3',P105:5'-AGTCGTCCCC-3',P120:5'-GGGAGACATC-3'.②12株菌株DNA图谱主要带型相同,扩增片段呈多态性。相似率44.4%~97.3%.③12株菌可分5个不同的组群。结论 RAPD技术可以用于马内菲青霉的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15.
AIDS并发马尔尼菲青霉及白念珠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AIDS并发马内菲青霉菌和白念珠菌感染。患者男,48岁。反复发热、进行性消瘦2个月,全身散在丘疹、脓疱、结节20余天。皮肤科检查见全身散在分布较多坏死性丘疹及部分传染性软疣样丘疹,颊黏膜及舌部附有大片白色凝乳样块状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细胞内充满酵母样菌体,PAS染色阳性,并有大量葡萄状或桑椹状孢子聚集。皮损真菌培养见马内菲青霉菌生长。口腔分泌物真菌培养有马内菲青霉菌和白念珠菌生长。抗HIV抗体检测阳性。  相似文献   

16.
31例深部真菌病临床和尸检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尸解患者中真菌感染状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非选择性总结30年来本院成人(年龄≥16岁)尸检资料,依据病理切片真菌形态确定真菌感染的存在,并进行临床和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396例尸检中发生真菌感染31例(7.8%),其中曲霉感染17例,占全部真菌感染的54.8%。真菌感染受累脏器频率高低依次为肺(83.87%)、肾(48.39%)、脑(35.48%)和心脏(29.03%),其中21例成为直接致死的原因。结论 深部真菌感染是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曲霉已成为尸检病例中深部真菌感染主要的致死真菌。  相似文献   

17.
用E-test法对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进行体外药敏检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用E test抗真菌药敏试条研究酮康唑、伊曲康唑、5 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PM)菌丝相的敏感性 ,判定MIC值。结果5种抗真菌药对PM菌丝相均具良好敏感性 ,尤以伊曲康唑为优。马尔尼菲青霉的药敏试验为临床上选择有效药物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马尔尼菲青霉(PM)广西野生银星竹鼠寄生株与临床人分离株对伏立康唑和几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M27-A2和M38-A方案中的微量稀释法,测定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 及氟康唑对14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25株临床人PM分离株25 ℃菌丝相及37 ℃酵母相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比较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MIC的差异性,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株菌在两种不同温度相下的MIC差异性。结果 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氟康唑对PM寄生株菌丝相的MIC分别为:0.0313 ~ 0.1250、0.1250 ~ 1.0000、0.0313 ~ 0.5000、0.2500 ~ 4.0000、2.0000 ~ 8.0000 mg/L;对PM寄生株酵母相的MIC分别为:0.0078 ~ 0.2500、0.0313 ~ 0.5000、0.0313 ~ 1.0000、0.2500 ~ 2.0000、1.0000 ~ 8.0000 mg/L;对PM临床人分离株菌丝相的MIC分别为:0.0313 ~ 0.2500、0.0625 ~ 1.0000、0.0313 ~ 1.0000、0.2500 ~ 4.0000、2.0000 ~ 32.0000 mg/L;对PM临床人分离株酵母相的MIC分别为:0.0039 ~ 0.2500、0.0313 ~ 0.5000、0.0313 ~ 2.0000、0.1250 ~ 2.0000、2.0000 ~ 16.0000 mg/L。5种抗真菌药物对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均敏感。同一温度下伏立康唑对两种不同来源PM的MIC最低,其他药物的MIC依次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 < 两性霉素B < 氟康唑。同一药物在同一温度下对广西野生银星竹鼠PM寄生株与PM临床分离株的MIC无明显差异;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对同一菌株在菌丝相和酵母相下的MIC存在差异。结论 PM对伏立康唑的敏感性最高;来自于广西野生银星竹鼠的PM寄生株与临床人PM分离株对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的MIC类似;菌相的改变可影响PM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