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鸿宝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314-131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满目疮痍,一片悲惨景象,重灾区面积波及四川、陕西、甘肃省等18个县市。地震发生后,卫生部迅即从全国各地抽调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人员赶赴灾区开展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作为首批代表江苏省的卫生防疫救援人员,笔者于5月16日随队直接赶往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开展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等工作,现将在灾区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农村居民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评估强化干预效果,为制定灾后卫生防病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式对在茶社中喝茶的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第一次调查结束后,由防疫队员现场进行地震灾后卫生防病相关知识强化干预培训,然后再次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居民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在应急状态下超过了80%,强化干预使当地居民的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68.4%上升到干预后的87.3%。结论在茶社开展强化干预活动措施效果明显。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场所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地震毁灭了灾民赖以生存和保障健康的物质基础,生活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紧张的抗震避灾生活导致灾民免疫力下降,极易造成传染病爆发流行。要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就必须把抓好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灾后防疫工作,宣传教育先行。要深入调查,了解当地灾后基本情况,分析灾区卫生需求,为防疫工作提供思路。要最大限度提高宣传教育覆盖面,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提高灾民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要把握准确及时、简洁科学、通俗实用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科学指导灾民救灾防病,多种形式并举,以个别教育为主。传播材料要适合较低文化层次灾民的需求,通俗实用,避免专业术语或"洋文"。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卫生系统在紧急救援的同时,也着手准备灾后健康教育。在震后很短的时间里,全国卫生系统调集了大量的卫生防疫人员进入灾区,健康教育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结合在四川省茂县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对做好应急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周欢  刘巧兰  杨洋  吴芳  邱培媛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14-4416
[目的]评估在不同安置模式的灾区所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方法]运用结构式问卷,在两个不同安置模式的灾区现场对成年居民进行相关调查。[结果]在集中安置点,有95.8%的对象接受了灾后卫生防病方面的健康教育,且有54.9%的对象改善了卫生行为;在散在安置地区,有86.1%的对象人群接受了健康教育,其中38.7%的对象改善了卫生行为。不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的对象人群,喜欢入户面对面宣传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健康教育活动的人数比例(P﹤0.05)。[结论]灾后散在安置地区居民的健康教育策略尚需进一步改善,入户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应在灾区持续推广。  相似文献   

6.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I0002-I000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巨大灾害。灾区卫生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受灾群众的生活条件非常差。为加强灾后卫生危机应对能力,提高灾区人民健康水平,防止灾后传染病疫情的发生,2008年9月,卫生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灾后健康教育项目。该项目以孕妇、0~10岁儿童监护人为一级目标人群,在受灾比较严重的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选择了6个项目县的100个项目村(或居民安置点)开展了农村健康教育活动。通过需求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地震灾区居民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检验地震灾后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可行性,为日后地震灾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四川、陕西、甘肃3省10个县(市)项目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干预,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经过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调查对象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采纳率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其中项目村居民肠道传染病、结核病、妇幼保健知识增加明显,干预后知晓率分别达到了94.7%、81.8%和82.1%。居民不共用毛巾、使用肥皂洗手、妥善保管农药3方面行为的改善率分别为12.2%、5.6%和2.7%。结论 "面对面传播抓重点人群,传播材料发放保障覆盖率,地方特色活动激发参与积极性"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初见成效,应在地震灾区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在全面开展灾后重建和灾民安置工作的同时,灾区卫生防疫工作也刻不容缓.文章就地震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提出建议,以确保灾区的环境卫生和人民的生命健康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给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求和策略带来了新的变化,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和对政府官员、专业人员、灾区村民和重建工人进行现场调查,以期为新情况下的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依据。调查发现地震极重灾区的艾滋病感染率水平较低,以性传播途径为主,高危人群规模不大,但大量外援劳动力涌入,且以男性为主、青壮年居多、独自进入和长期分居,重建工地附近有性服务现象,当地防治能力不足,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性交易现象。建议建立联合防治机制,采取以阻断性传播为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四川省平武县居民地震后健康教育效果。方法按照机关干部职工、棚户居民、学生、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口进行分层,对每层进行整群抽样,对抽中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1085名居民,地震后当地居民健康教育普及率达89.77%,通过卫生宣传材料获得卫生防疫知识的人占78.05%,通过卫生知识培训讲座获得卫生防疫知识的占52.72%;居民卫生防疫知识知晓率达92.72%,其中机关干部最高,为98.23%,外来人口最低,为86.70%。结论通过地震后健康教育,地震灾区居民的卫生防疫知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4.20"芦山地震灾民对已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效果。方法使用问卷在2个不同安置模式的灾民安置点对成年居民进行相关调查。结果调查灾民共330人,84.55%接受过健康教育,所有人均认为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后灾区居民良好健康意识和卫生行为百分率为:灾民安置点77.98%、临时居住点80.03%(χ2=1.09,P〉0.05)。地震灾区最受欢迎的健康教育方式为入户宣传,82.34%的居民选择这种方式。结论在灾区开展健康教育是必要的,灾区绝大多数居民接受过健康教育,灾区居民更愿意选择入户宣传的健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总结2008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和“5.12”特大地震救援时期的环境卫生工作实践,着重讨论了发生地震,洪涝、冰雪等强烈灾害后,在紧急救援和过渡安置期内如何一开展环境卫生工作,提出了重组和稳定队伍,抢修设备、尽快提供服务,搭建临时公共厕所、应急处置粪便,一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妥善处置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主要任免以及环卫队伍是一支重要的专业救灾力量,储备救灾物资,保留一部分自动化程度较低的设备和设施,建立专业救灾队伍伤残人员救助制度,重视新型环卫设备的研发,完善应急预案等建议,为今后救灾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地震灾区的卫生防疫现场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工作思考,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通过现场调查,及时收集地震灾区的基本情况,及时进行灾后卫生学评估。开展以消毒杀虫、疾病监测、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重点人群免疫、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等为重点的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思考进行讨论。所防疫的区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所做的工作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福建省卫生防疫队提出了建立“葛仙山卫生防疫管理模式”,有效动员了当地各项资源,在传染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地震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环境卫生状况及灾区居民灾后健康教育需求,为开展地震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5月31日至6月2日(四川汶川地震后第19~21天)对绵阳市地震灾区5个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进行现场观察,对安置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抽样方法为方便抽样。调查内容包括安置点卫生状况、医疗服务状况、健康教育开展状况、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等。结果共发放问卷430份,收回有效问卷424份。安置点食品、安全饮用水供应充足,每个安置点均设有医疗点,有防疫人员每天定时进行环境消毒,开展了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卫生宣传挂图、医务人员小型讲座和志愿者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分别有98.6%、97.9%、88.7%和93.2%的调查对象认为生活饮用水供应量、食物供应量、厕所(蹲坑)数量及医疗服务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需要。调查对象自报各种症状疾病中,以腹泻和发烧伴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最高。调查对象对卫生防病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传染病基本知识的需求,需求比例为49.8%,其次是对用水安全知识的需求,需求比例为36.8%。调查对象最期望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电视。结论地震发生20天左右,地震灾区居民临时安置点的生活保障、卫生设施和医疗服务能够基本满足受灾群众需求,灾后健康教育工作应针对传染病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健康危险行为开展,及时发放卫生防病宣传材料能起到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地震灾区灾后免疫规划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灾区地震4个月后免疫规划工作恢复情况及接种率现状。方法查阅3个地震灾区33个受灾乡镇卫生院的免疫规划资料,并进行问卷调查和接种率抽样调查。结果地震后灾区流动儿童数量加大,流动儿童的主动搜索力度不够。灾区基础“五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但部分乡镇仍存在用房不足,布局不合理,疫苗存储空间不够,疫苗、冷链和资料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结论总体上3个灾区免疫规划各项工作已逐步恢复至震前水平,部分乡镇还有增强。  相似文献   

17.
4.14玉树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满目疮痍,大量受灾群众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同时,受灾群众生活环境的变化、情绪的波动、免疫能力的下降,以及一些不良的卫生习俗等极易引发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因此,为了保障受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大地震后,当地供水设施破坏严重,直接饮用泉水、河水以及井水会引起痢疾、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病;而且饮食卫生很难得到保障,腐败变质或被污染的食物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或食物中毒;另外地震使大量房屋倒塌,垃圾遍地,污水流溢,蚊蝇孳生,环境卫生受到极大破坏,可能引发传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高三学生这一群体是面临继续升学或踏上社会开始独立生活,走好人生道路和追求理想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年龄段,是人生转折的一个"里程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是性素质教育,如何把艾滋病健康教育紧密地与其有机结合呢?发展策略又是什么?为此,我们以图片展览的形式探讨该类问题,于2001年12月对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灾区居民健康知识、卫生行为掌握情况,为制定系统的灾后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于2008年8月17—20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灾区15~69岁常住居民1 10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和获取卫生知识的途径.结果 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1.64%(788/1 100),其中做饭前洗手的知晓率最高,达91.82%(1 010/1 100);16.6%(182/1 100)的调查对象直接饮用河水或井水;39%(429/1 100)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时就医治疗;19%(209/1 100)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未参加过任何相关咨询或辅导;59.1%(650/1 100)在灾害发生后才了解灾后防病知识;52.45%(577/1 100)通过张贴的宣传画和发放的宣传单获得防病知识,27.64%(304/1 100)通过卫生工作者的讲解获得防病知识.结论 灾后居民对防病知识需求较高;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必须及时到位;多种卫生防病知识传播手段,特别是卫生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更有利于灾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