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性激素在干眼症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眼(dry eye)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及动力学的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在目前的眼科文献中,角结膜干燥症(keratoconj-unctivitise sicca,KCS)也被用来表示干眼,它是从眼表上皮病理改变的角度描述干眼的名词。为了统一,1996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干眼研究组将dryeye与KCS作为同一概念,均称为干眼。干眼症是由于泪液缺乏或过度蒸发导致泪膜异常,造成眼表损害而产生的不适症状。现在已成为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1995年,日本眼科中心一项2127例人群调查发现17%的人患有干眼症,经常使用接触镜和显示屏的人患有干眼症的可能性更大,1997年美国65-84岁人群中,14.6%(约430万)人患有干眼。我国至今尚无干眼流行病学的统计资料,但根据我国的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发病率可能更高。干眼的主要症状包括眼部的干涩、异物感或磨砂样感、痒感、烧灼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易视疲劳,难以名状的不适,不能耐受有烟尘的环境。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干眼诊断及分类是1995年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制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干眼症的发病率很高,治疗干眼症的方法主要是治标,被动性增加泪液分泌.祖国医学针刺具有无创伤和促进泪腺主动性分泌泪液的作用.本文就针刺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性激素水平下降所致兔干眼症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围绝经期性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干眼症白兔模型,为探讨围绝经期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干眼症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6只成年白兔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制作干眼症模型,术后饲养45 d,同时取6只正常白兔作空白对照,2组均采用Schirmer Ⅰ试验观察其基础泪液分泌量、测定泪膜破裂时间观察其泪膜稳定性的改变,并进行形态学(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白兔模型建立后,模型兔Schirmer Ⅰ实验测量值明显低于正常白兔(P<0.01)、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正常白兔(P<0.01),泪腺导管及腺泡上皮细胞中IL-1β、TNF-α、Fas、FasL、Bax阳性表达的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正常白兔(P<0.01),而TGF-1β、bcl-2阳性表达的细胞数与正常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侧卵巢切除术是成功的围绝经期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干眼症白兔模型的造模方法,能模拟围绝经期干眼症自然临床病理过程,为研究实验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李书清  兰凤贺 《眼科研究》1999,17(5):373-375
研究性激素及其比例关系在男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测定36例男性AAU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睾酮、雌二醇、黄体生长素、卵泡刺激素和催化乳素。结论血清T水平降低,E2和E2/T增高是AAU患者发病的危险因子,性激素比例失调与AAU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女性绝经斯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法对43例女性绝经期后视网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行血清性激素测定。结果:RP组与其它眼病组和正常组比,雌二醇(E2),睾酮(T)及E2.T降低,催乳素(PRL),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孕酮(P)升高。与正常组相比除LH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与其它眼病组比较,除E2/T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P〈0.0  相似文献   

7.
卞茹  鲁建华  张文芳 《眼科研究》2009,27(11):1031-1034
目的测定绝经后干眼症妇女泪液与血清中雌二醇的质量浓度,探讨与干眼症发病的关系。方法取绝经后干眼症32例,正常对照30例,均检测右眼。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绝经后干眼症患者泪液和血清中的雌二醇的质量浓度,所得数据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采用印迹细胞学法取得被测定者的球结膜上皮细胞,用扫描电镜观察眼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绝经后干眼症组泪液和血清的雌二醇质量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对照组泪液与血清中的雌二醇质量浓度呈正相关。绝经后干眼症组泪液与血清中的雌二醇质量浓度无明显相关。绝经后干眼症患者眼表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结论绝经后干眼症患者泪液中雌二醇质量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血清和泪液中的雌二醇质量浓度在绝经前存在正相关性,而绝经后二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去卵巢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对泪腺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雌性成年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实验组摘除双侧卵巢,对照组模拟手术不摘除卵巢。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雌二醇、睾酮浓度,角膜荧光素染色及酚红棉线试验行眼表评估。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行免疫组织化学法、ELISA、RT-PCR检测泪腺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表达。结果 术前实验组血清雌二醇、血清睾酮浓度与对照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实验组血清雌二醇、血清睾酮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为0分,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泪液分泌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泪液分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泪腺免疫组织化学、ELISA、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实验组IL-1β、IL-6、TNF-α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小鼠去卵巢后可见泪腺组织炎症因子表达增加、泪液分泌量减少、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提示性激素水平病理性失调是导致干眼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任何原因引起泪膜(质和量)和眼表面的异常均可引起干眼症,严重者可导致视力明显下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治疗干眼症常用泪液替代和心量维持泪液在眼内存留时间的方法。这些属于被动性增加泪液法。环孢素A、泪点栓塞、自体颌下腺移植术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不足。理想的治疗干眼症的方法应既无创伤又能促进泪腺主动分泌泪液。中医的针刺方法正符合前述两点。针刺治疗干眼症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多数为临床研究,而探讨针刺治疗干眼机制的研究很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并确定导致干眼症的环境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干眼症提供病因学依据。方法:选择2011-09/2012-09我院的常规体检者233例为研究对象(均无眼前节疾病),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泪液功能检测两个部分。问卷调查内容有工作环境、吸烟情况、职业、荧光屏接触时间、驾车时间、空调房内停留时间等。先行单因素分析,找出与干眼症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然后再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找出并确定导致干眼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说明:与干眼症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有荧光屏接触时间、工作环境、吸烟情况、驾车时间、空调环境停留时间。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是:荧光屏接触时间、工作环境、吸烟情况、驾车时间。结论:就纳入本研究的因素而言,影响干眼症发病的主要环境因素是荧光屏接触时间、工作环境、吸烟情况、驾车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对干眼症患者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干眼症患者84例(168眼)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针灸联合人工泪液治疗者42例(观察组),采用单纯人工泪液治疗者42例(对照组).两组均随访1~6个月,平均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表功能变化,相关指标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Schirmer Ⅰ试验(Schirmer Ⅰ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FL)、视功能评分等,对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BUT、视功能评分显著延长或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观察组BUT、视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IT值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治疗后SIT值比较,虽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L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2组F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人工泪液是治疗干眼症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干眼症患者的泪膜稳定性,增加泪液分泌,减少眼表损害.  相似文献   

12.
黄洁  赵婕  徐红  陆豪  刘焰 《眼科新进展》2012,32(9):847-849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12月门诊患者中诊断为干眼症的92例患者资料。其中54例采用单纯人工泪液治疗,38例使用针灸结合人工泪液治疗。治疗后21d及停止治疗后21d复查。采用SAS6.12软件对双眼的Schirmer I试验结果(SIt)及泪膜破裂时间(BUT)进行方差分析;对双眼FL染色评分进行秩和检验;对患者自觉疗效评价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单纯人工泪液组有38例(70.37%)自觉症状好转,针灸结合人工泪液组有29例(76.32%)自觉症状好转,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1d两组SIt、BUT均延长,FL染色评分下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停止治疗21d后针灸结合人工泪液组SIt、BUT检测结果[分别为(3.51±2.05)mm和(2.88±1.23)s]优于单纯人工泪液组[分别为(2.87±2.30)mm和(2.39±1.05)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针灸结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持续效应优于单纯人工泪液治疗。  相似文献   

13.
干眼是指由泪液的质、量和动力学异常等原因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或眼表微环境失衡,造成多种眼部不适甚至视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治疗尚局限于缓解症状,保护视功能。针刺治疗干眼有效,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蛋白质组学技术能系统全面反映蛋白质的功能、结构以及相互作用关系,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针刺治疗干眼的研究,不仅可从不同病因病程揭示干眼蛋白质水平的动态变化,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还能系统挖掘针刺治疗干眼的调控机制,为针刺治疗的理论研究和针刺作用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旨在探讨蛋白质组学在干眼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干眼的诊疗及针刺机制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 究。收集2021年1—4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气阴两虚型”干眼患者74例,通 过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患者分为眼针疗法组和常规针法组,各37例。常规针法组给予常规针刺治 疗,主穴为攒竹、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配穴为太溪、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眼针疗法组予 以眼针治疗,取肝区、肺区、脾区、肾区四穴治疗。疗程均为14 d。记录2组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 数(OSDI)评分;检测无表麻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FS);使用K5M眼表分析仪 采集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数据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 检验、χ2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规针法组与眼针疗法组的OSDI评分、SⅠT、CFS、NIBUTf、 NIBUTav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OSDI评分、 SⅠT、NIBUTf、NIBUTa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组间CFS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结论:常规针法与眼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眼针疗法在改善干眼的眼 表症状、泪液分泌及泪膜破裂时间方面优于常规针法治疗,其优效性和依从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应用人工泪液对白内障合并干眼症患者术后泪膜功能及干眼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06/2019-06在我院接受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合并干眼症的白内障患者107例107眼。随机分为对照组:术前未使用人工泪液;研究组:术前1wk使用0.1%玻璃酸钠人工泪液滴眼液。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30d的临床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以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FL)情况。结果:两组术前OSDI评分(28.59±8.10 vs 29.08±9.18分)、BUT(5.15±0.47 vs 5.02±0.53s)、SⅠt(6.86±0.98 vs 6.71±1.02mm/5min)、FL评分(3.96±0.89 vs 3.76±0.83分)均无差异(P>0.05)。术后7、30d,研究组OSDI评分(42.12±10.54、48.71±9.74分)和FL评分(5.10±1.12、4.55±1.0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BUT(3.29±0.54、3.56±0.45s)与SⅠt(5.62±0.91、5.21±0.73mm/5mi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应用人工泪液可明显改善术后早期干眼症状,恢复泪膜功能,防止术后干眼症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针刺对干眼兔泪腺形态学及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针刺对干眼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健康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6只,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每天4次,每次2 mg·kg-1共24 d;针刺组在与模型组同样处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每天1次,共14 d.不同时段观察各组泪液分泌试验检测泪液量的结果,光镜、电镜观察泪腺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泪腺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泪液分泌试验检测泪液量结果显示在针刺第4、7、14天同时段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针刺第14天时,针刺组与实验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电镜示针刺组泪腺上皮细胞胞浆丰富,排列紧密,活动良好,与空白组接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泪腺导管及腺泡上皮细胞中Bax的阳性细胞半定量评分值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cl-2的阳性细胞半定量评分值亦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针刺组Bax、Bcl-2评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的泪腺导管及腺泡上皮细胞中Fas、FasL的阳性细胞半定量评分值明显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白组相比,针刺组Fas、FasL评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针刺通过抑制干眼兔泪腺组织的细胞凋亡及腺体萎缩,促进兔干眼模型的泪腺代谢,从而达到增加泪液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桑色素滴眼液在围绝经期雌性兔干眼症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雌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饲养60d,制作围绝经期雌兔干眼症模型(36眼,均为右眼),其中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各12只):对照组应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实验组应用桑色素滴眼液,另12只不使用任何滴眼液。治疗前,治疗后2、4、6wk对实验兔采取角膜荧光素染色(FL)、Schirmer Ⅰ试验(SⅠt)检查,同时测验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含量,并使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治疗前两组的SⅠt、FL、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均无差异(P>0.05);治疗2、4、6wk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Ⅰt和FL评分发生了不同的变化(P<0.05)。实验组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较治疗前没有显著变化(均P>0.05),对照组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均P<0.05)。治疗后2、4、6wk时两组SⅠt、FL评分、溶菌酶含量、乳铁蛋白、淀粉酶活性和泪液总蛋白量均有差异(P<0.05)。治疗6wk,对照组炎症细胞密度为321±91个/mm^2,上皮基底细胞密度为4436±289个/mm^2,实验组炎症细胞密度为36±11个/mm^2,上皮基底细胞密度为3219±223个/mm^2,两组均有差异(P<0.05)。治疗6wk后,对照组角膜上皮下多支神经纤维发生弯曲,密度显著减少(P<0.05),实验组神经弯曲度明显减小,密度较治疗前增加。结论:桑色素滴眼液对围绝经期雌性兔干眼症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AIM: To find out the pathogenesis of dry eye disease (DED)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available effective treatments. METHODS: A non-targeted technology,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UHPLC-Q-TOF-MS), to investigate metabolic characterizations for tear samples from 18 patients with DED upon drug 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RESULTS: A total of 190 named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which presented so far the broadest tear metabolome.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ly distinct metabolomics profile among all patients, but very subtle metabolic differences upon drug 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one hand, only six significantly changed metabolites were determined after drug treatment, five of which including inosine, monopalmitin, urate, propionylcarnitine, and nicotinamide were all increased and involved in inflammatory responses. On the other hand, merely four metabolites including alanine, serine, and homoserine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urther pathway analysis of those six and four significantly changed metabolites revealed that only one pathway, aminoacyl-tRNA biosynthesis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in acupuncture-treated patients, which were highly associated with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The results here indicat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may address the cause rather than the symptoms for dry eye disease, displaying partially better compared with drug treatment. CONCLUSION: Collectively, this work extended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key regulatory elements or pathways involved in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available effective treatments, and would be useful for providing novel potential target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D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干眼(DED)发病及其有效治疗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非靶向技术对18例经药物或针灸治疗的DED患者的泪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在待测样品中共鉴定出190种代谢物,是迄今为止最广泛的泪液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明显不同,但药物或针灸治疗后的代谢组学差异非常细微。药物治疗后只有6种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肌苷、单胺四乙酸、尿酸盐、丙酰胆碱、烟酰胺等5种代谢物的含量均增加并参与炎症反应。针刺治疗后只有4种代谢物,其中丙氨酸、丝氨酸和高丝氨酸的含量有显著差异。对上述显著变化的代谢物的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表明,针灸治疗的患者只有1种代谢途径,即氨酰tRNA生物合成受到显著影响,这与疾病的病因高度相关,表明针灸疗法可以解决干眼的病因,而不是症状,与药物治疗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更好的疗效。结论:代谢组学分析有助于明确有效治疗干眼的潜在机制中涉及到的关键调控因素或途径,并将有助于为DED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针刺疗法治疗绝经后期干眼患者的有效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28例(56眼)绝经后期干眼妇女,随机分成单纯人工泪液(artificial tears,AT)治疗组(AT组)14例28眼及针刺联合人工泪液 (acupuncture plus artificial tears,AC+AT) 治疗组(AC+AT组)14例28眼,每组均治疗2个月,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 (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症状评分、体征评分以及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 进行分析。同时采集治疗前后各组泪液样本,采用二维纳米液相色谱耦合串联质谱法 (two-dimensional nano-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 Nano-LC-MS/MS)对AC+AT组治疗前后泪液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蛋白质印记法比较两组泪液蛋白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OSDI评分、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和BUT,AT组分别为39.08±18.68、7.43±2.08、11.46±2.29、(4.75±1.74)s,AC+AT组分别为24.55±17.43、4.68±2.54、11.21±2.96、(4.57±2.71)s;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与AT组相比,针刺治疗后AC+AT组的症状评分明显改善(P=0.000)。2D Nano-LC-MS/MS法分析了泪液中2411种蛋白,其中142种表达下调,169种表达上调。与AT组相比,针刺治疗后AC+AT组患者泪液中细胞质蛋白表达下调(P=0.000),分泌蛋白表达上调(P=0.000)。在蛋白功能方面,与AT组相比,AC+AT组细胞组分蛋白表达下调 (P=0.000),免疫蛋白表达上调 (P=0.040)。结论 AC+AT治疗增加了泪液蛋白质合成及分泌,改善临床绝经后期干眼患者症状。针刺治疗可能成为治疗该类干眼患者的有效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