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于2002年1月30日~11月30日检测了30例哮喘患儿发作期和发作缓解后血清补体活化片段(sCSb-9)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变化,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16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中sICAM1水平,以1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sICAM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sICAM1与IgE呈显著正相关(r=0.603P<0.05)。结论sICAM1参与哮喘的发病,并可作为哮喘发病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对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6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和29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前及后(3、6、12个月)血清sICAM-1水平变化。结果1.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q=34.12 P<0.01);2.吸入糖皮质激素后3、6和12个月血清sICAM-1水平逐渐降低,各治疗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后各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均<0.01),其中治疗后3、6个月患儿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12个月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黏附分子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sICAM-1水平升高而起到缓解及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儿童哮喘缓解期患儿小气道功能观察: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岁以上的哮喘患儿进行了缓解期治疗,治疗后第8周检测肺功能,并设置对照组。结果表明缓解期治疗组的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资料与结果 一、临床资料1994年10月~1996年6月,我院哮喘门诊根据1987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会议制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的分型标准,确诊为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将控制了急性发作进入缓解期的6岁以上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儿各30例。治疗组患儿在哮喘急性发作控制后立即接受缓解期治疗,对照组未接受缓解期治疗。两组患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17及气道中性粒细胞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常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符合儿童哮喘诊断,经过诱导痰液检测的12例非嗜酸粒细胞哮喘患儿为哮喘组;以1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哮喘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对照组进行诱导痰的细胞分类检查和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8和IL-17浓度.结果 哮喘急性期患儿血清中IL-8[(357.84 ±215.36) pg/ml]、IL-17[(62.76 ±44.13) pg/ml]及诱导痰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3.14±5.79)%]明显高于缓解期[(164.95 ±60.22) pg/ml、(34.57±11.82) pg/ml、(23.25±3.75)%]及对照组[(88.68±38.76) pg/ml、(20.35±10.02) pg/ml、(13.34±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IL-8、IL-17及诱导痰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IL-8、IL-17趋化中性粒细胞聚集于气道,参与加重支气管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6.
小儿哮喘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小儿哮喘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采用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m-RT-PCR)方法对哮喘发作期、缓解期患儿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检测。结果显示,103例哮喘发作期患儿中,明确病原诊断者49例(47.6%);其中RSV占34.7%(17/49例),RV65.3%(32/49例);52例缓解期病人中有8例阳性,RSV占25.0%(2/8例),RV75.0%(6/8例)。两组病原分布具有年龄差异。提示小儿哮喘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密切相关,RSV是3岁以下哮喘患儿的主要诱发因素,RV为3岁以上哮喘患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诱导痰细胞和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9(IL9)、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以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哮喘的4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发作期25例、缓解期19例,同时选10例因骨骼畸形入院的患儿作对照组,进行诱导痰的细胞分类检查和ELISA方法检测IL8、IL9、eotaxin。结果哮喘患儿诱导痰细胞总数明显升高,急性发作期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缓解期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急性发作期和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哮喘患儿诱导痰IL8、IL9质量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且IL8、IL9质量浓度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呈正相关,eotaxin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与成人过敏性哮喘不同,中性粒细胞在儿童哮喘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IL8趋化中性粒细胞聚集于气道,中性粒细胞在IL9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IL8,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参与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哮喘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瘦素表达的水平,探讨其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7例哮喘患儿在发作期和缓解期以及25例健康对照儿童的外周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再用CD4+T细胞免疫磁珠分离CD4+T细胞,体外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液中瘦素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PBMC中孤儿核受体γt(RORγt)相对表达量。结果哮喘发作期、缓解期患儿以及健康对照儿童的CD4+T细胞培养液中瘦素水平分别为(68.46±13.08)pg/ml、(36.73±6.13)pg/ml及(32.82±5.79)p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两两比较,发作期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缓解期和健康对照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期、缓解期患儿以及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浆瘦素水平分别为(16.64±3.53)ng/ml、(14.91±3.24)ng/ml及(13.72±5.79)ng/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发作期、缓解期患儿以及健康对照儿童PBMC中RORγ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41±0.175)、(0.089±0.028)及(0.068±0.018),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作期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缓解期和健康对照儿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发作期CD4+T细胞培养液中瘦素水平与PBMC中RORγt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681,P0.01)。结论哮喘患儿CD4+T细胞瘦素水平升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哮喘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 1)和白介素 8(IL 8)质量浓度及其相关性。 方法随机选择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30例、缓解期30例,30名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组血清sICAM 1和IL 8质量浓度,并分析其相关关系。 结果急性发作组sICAM 1为(268.56±24.76)μg/L,IL 8为(38.06±8.77)μg/L;缓解期sICAM 1为(204.90±25.00)μg/L,IL 8为(8.85±1.47)μg/L;正常对照组sICAM 1为(186.49±16.55)μg/L,IL 8为(7.56±1.68)μg/L。sICAM 1的组间差异显著(F=97.50,P<0.01);IL 8的组间差异显著(H=64.97,P<0.01)。sICAM 1与IL 8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0,P<0.01。 结论儿童哮喘急性期sICAM 1、IL 8明显升高,二者呈正相关,在哮喘急性期炎症反应中sICAM 1与IL 8起相互协同和促进作用,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炎症反应发生的机制之一。 哮喘;细胞间粘附分子 1;白介素 8  相似文献   

10.
哮喘儿童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及哮喘急性发作不同程度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 (Eotaxin)水平的变化 ,评价其反映哮喘气道炎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对 5 1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4 7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及 30例正常儿童的外周血标本进行血清Eotaxin水平的测定 ,并对其中 9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0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及8例正常人的外周血做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分离和培养 ,并测定了PBMC表达的Eotaxin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Eotaxin水平为 (137± 6 4 )ng/L ,缓解期组为 (94± 36 )ng/L ,正常组为(80± 4 1)ng/L ,(F =13 5 7,P <0 0 0 1) ;且急性发作组Eotaxin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中、重度组Eotaxin水平为 (16 0± 72 )ng/L ,高于轻度组 (112± 4 8)ng/L(t =2 84 9,P <0 0 1)。而三组的PBMC的Eotaxin水平均极低 ,不能被测出。结论 血清Eotaxin升高是反映哮喘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及气道炎症变化的较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喘息性疾病患儿外周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的表达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 将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喘息性疾病患儿分为哮喘急性发作组28例,喘息性肺炎组74例,并以正常儿童30例作为对照.应用RT-PCR检测哮喘急性发作组、喘息性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PPAR-γ的表达水平(0.334±0.085)低于喘息性肺炎组(0.510±0.215),而喘息性肺炎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0.922±0.37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64,P<0.01).结论 PPAR-γ在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肺炎患儿中表达减少,提示PPAR-γ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及细胞因子IL-17、IL-21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哮喘患儿60例(哮喘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哮喘发作期(发作期组,n=30)、哮喘缓解期(缓解期组,n=30);以健康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h17细胞百分率.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IL-17、IL-21表达水平.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哮喘发作期组患儿外周血中Th17及 IL-17 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Pa<0.05);哮喘发作期组患儿血清IL-2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Pa<0.05);哮喘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17、IL-17、IL-2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Th17、IL-17通过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参与儿童哮喘的发病,IL-21可作为儿童哮喘的控制指标,亦有望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哮喘患儿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IL-10和TGF-β1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和分析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儿童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哮喘发病中的变化情况,探讨哮喘发作的新的免疫机制。方法:分别采集74例哮喘发作期和28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外周静脉血,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和血浆中IL-10和TGF-β1水平。结果:①哮喘发作期患儿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及IL-10水平较缓解期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哮喘缓解期明显升高接近正常水平; 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TGF-β1水平较缓解期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哮喘缓解期患儿TGF-β1水平明显降低,仍高于对照组水平; ③哮喘发作期、缓解期及对照组各组之间CD4+CD25+T细胞百分率与IL-10、TGF-β1无相关性(P>0.05)。结论:哮喘发作期患儿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数量和分泌水平降低、TGF-β1水平增高,导致了全身和局部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是导致哮喘发作的原因之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29-832]  相似文献   

14.
哮喘患儿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哮喘发病机理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哮喘的研究热点。目前认为T细胞的激活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哮喘患者的T细胞亚群改变 ,各家报道结果不一。现将我们观察的结果报告如下。对象1998年 1月~ 1999年 1月间在我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 38例 ,均符合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1] 。发作期 38例 ,其中男 2 9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8±4)岁 (2~ 14岁 )。其中有 2 7例缓解期时第 2次采血 ,距第 1次采血时间间隔为 (2 0± 3)d。对照组 2 0例 ,均为我院同期门诊体检正常儿童 ,其中男 14例 ,女 6例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反映气道炎症情况的痰液炎性细胞检测在婴幼儿哮喘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患儿每次喘息发作时均进行诱导痰液炎性细胞检测 ,共对 3 17例患儿进行了 690例次痰液涂片检测。于患儿 4至 5岁间进行随访调查 ,凡符合儿童哮喘诊断标准者为哮喘组 ( 10 8例 ) ,否则为非哮喘组 ( 2 0 9例 )。 结果  哮喘组痰液嗜酸性粒细胞中位数为 18 1% ,与非哮喘组 (中位数为 1 3 % )比较 ,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u =14 3 6,P <0 0 0 1) ,两组间其他炎性细胞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哮喘组痰液嗜酸粒细胞具有明显随病情进展和发作次数增加而增加之趋势 ( χ2 =10 676,P <0 0 0 5 ) ,但非哮喘组炎性细胞均无明显的随病情进展和发作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之趋势。 结论  痰液炎性细胞可能为早期诊断婴幼儿哮喘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哮喘患儿外周血中CD4+LAP+调节性T细胞(CD4+LAP+Treg细胞)比例和功能的改变,探讨CD4+LAP+Treg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确诊为哮喘的患儿7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病情将哮喘患儿分为哮喘急性期组(n=40)和哮喘缓解期组(n=35);另选取行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儿童外周血CD4+LAP+Treg细胞百分比;采用3H-脱氧胸腺嘧啶苷法检测各组CD4+LAP+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情况。结果哮喘急性期组患儿体内CD4+LAP+Treg比例(2.0%±1.0%)较缓解期组(4.1%±2.4%)及健康对照组(4.6%±3.0%)均降低(P0.05);哮喘急性期组患儿体内CD4+LAP+Treg细胞免疫抑制率(21%±4%)较缓解期组(55%±9%)及健康对照组(62%±11%)均降低(P0.05)。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中CD4+LAP+Treg数量降低和抑制功能减弱可能参与了哮喘的急性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发作期、缓解期支气管哮喘(BA)患儿及正常儿童血清白介素13(IL 13)及IL 18水平进行检测,旨在探讨BA患儿的TH1/TH2失平衡状态以及细胞因子分泌失平衡在该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同时探讨IL 18在哮喘发病中的可能作用。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2 0名(男7名,女13名) ,年龄为4~13(7 8±4 1)岁,均为我院体检健康者。BA发作组30例(男13例,女17例) ,年龄为4 5~14 0 (8 1±3 7)岁,所选病例均为本院1998年以来住院或门诊患儿,均符合1992年我国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且均因哮喘发作而入院,入选患儿1个月内未应用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microRNA-206(miR-206)表达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7例哮喘患儿发作期和缓解期,以及25名健康对照儿童的外周血标本,分离PBMCs,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PBMCs中microRNA-206及锌指样转录因子4(KLF4)、白介素-17(IL-17)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miR-206、KLF4 mRNA和IL-17 mRNA水平在哮喘发作期、缓解期患儿以及健康对照组儿童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58~72.81,P均=0.000)。哮喘发作期的miR-206水平分别低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而KLF4 mRNA和IL-17 mRNA水平均分别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间miR-206、KLF4 mRNA和IL-17 mRNA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哮喘患儿发作期,microRNA-206水平与KLF4和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均呈负相关(r=–0.66、–0.81,P均0.01),KLF4和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70,P0.01)。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croRNA-206表达水平下降,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哮喘患儿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和白介素8(IL8)质量浓度及其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30例、缓解期30例,30名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组血清sICAM1和IL8质量浓度,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急性发作组sICAM1为(268.56±24.76)μg/L,IL8为(38.06±8.77)μg/L;缓解期sICAM1为(204.90±25.00)μg/L,IL8为(8.85±1.47)μg/L;正常对照组sICAM1为(186.49±16.55)μg/L,IL8为(7.56±1.68)μg/L。sICAM1的组间差异显著(F=97.50,P<0.01);IL8的组间差异显著(H=64.97,P<0.01)。sICAM1与IL8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0,P<0.01。结论儿童哮喘急性期sICAM1、IL8明显升高,二者呈正相关,在哮喘急性期炎症反应中sICAM1与IL8起相互协同和促进作用,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炎症反应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06/2009-06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儿童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共计2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82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基础治疗配合槐杞黄颗粒口服,对照组只采用基础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儿哮喘控制程度、急性期发作程度、中医证候变化、免疫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哮喘日间症状发作程度、咳嗽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其中手足心热、盗汗、低热、便干、自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观察组患儿免疫球蛋白IgG、抑制性T淋巴细胞、总B淋巴细胞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可以减轻儿童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缓解期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哮喘发作程度,改善患儿中医证候,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