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辩证运用中医汗法,是温病初期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在具体运用上,采用辛凉解表辛温解表,宣化表湿,滋阴发汗等四种治疗方法.结论 汗法是温病治疗方法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略论中医治疗八法的调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简称。八法中贯穿着调理中焦的意识,就是认为八法的功效凭籍脾胃功能而后成。兹分述如下。 1 汗法 汗法用于邪气在表的病证,其中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益气助阳发汗,养血滋阴发汗等。无论何种发汗法,祛邪之汗是以营卫的充盈通利为基础,而营卫的充盈有赖于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功能。所以,应用汗法  相似文献   

3.
汗法,即解表法,居中医治疗“八法”之首,有发汗祛邪、调和营卫、解除表证等多方面作用。自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理论之后,东汉名医张仲景即以《内经》的这一基本原则为立论根据,对汗法的具体运用,在《伤寒论》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外感病的防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伤寒论》仅着重论述了辛温发汗法,却忽略了辛凉发汗法,  相似文献   

4.
张泽生教授已八八高龄,躬耕医道已七十余载,临床经验极为丰富,除对脾胃病有深入研究外,对中医时病的治疗也有很多独到见地,现将其治疗时病的经验作一简介,就正于同道。一、发汗须及时,但不宜过汗发汗在温病初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发汗要及时,如用之得当,邪随汗解,可望早期治愈,如用之不当,则变证多端。因温病易于化燥伤阴,如误用辛温发汗或发汗过于  相似文献   

5.
温病的常用治法中往往出现滥用误用之弊。作者在教学中临床中体会到其中最常用的5种方法亦是此种弊端最易发生之处,故当慎之。1 慎辛温发汗温病作为外感之疾,邪自外来,初起在表,表证宜汗;汗非辛温不发,故传统方法外感初起辛温发汗。虽然清代温病大家力辟此流弊,但在临床实际仍蹈覆辙。首先温病的常规疗法可汗而不可辛温。因为温为阳邪,阳胜则阴伤;汗为阴液之一,发汗徒损已伤之阴,不解侵入之邪。故作为外感病邪初起的经典方麻黄、桂枝之类绝不可轻用于温病初起。其次温邪在表,解之必以辛凉为则,要做到:(1)分病邪、季节不同有辛散凉泄解表,辛…  相似文献   

6.
痰饮水湿皆是津液代谢敷布失常所致,归属于六经辨治体系的"太阴病"范畴,是机体功能沉衰不足所致,痰饮水湿证的治则治法基于对其病因病机理解基础上,故仲景确定的治则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治法是治则结合临床所确定的具体治疗方法,如发汗、利小便等。围绕"和之"而确定的一系列具体治法。同时在发汗、利小便等治法实施过程中,也需要顾护津液,需要通过口渴、汗出、二便等变化情况判定治疗效果。总之通过以治则治法为核心可以明确经方痰饮水湿的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7.
试谈汗法     
汗法,它是通过内服或外用方药,或其它治疗手段,使机体适当出汗,以收疏散外邪,解除表证的治法。本文拟就内服药物发汗作一阐述。 汗法的发展 汗法首见《内经》,如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由于外邪犯人一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而发汗则有开泄腠理、调和营卫、解表驱邪、调整阴阳的作用,有助于防止外邪的进一步传变。《内经》中所谓“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相似文献   

8.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气血,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六淫表证如风寒、风热、风湿表证。也用于治疗表证兼证如麻疹、风疹、水肿兼有表证。也用于治疗病位在表的皮肤病如瘾疹、牛皮癣。汗法的应用,正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论"汗"     
“汗”有三种含义:其一、指生理性的汗液;其二、指病理性出汗与无汗的病证;其三、指发汗的方法。“汗”历来是中医诊疗疾病很重要的着眼点:如问诊中,”一问寒热二问汗”;在治法中,“汗法”为八法之一;故很有必要对汀的生理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汗的病因、病理、证型及治疗;发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进行系统探讨,使为医者对汗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0.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其发汗,使邪随汗解的一种治法。适于外感表征。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认为认为汗法不仅用于表证,亦可用于里证,现代医学之脑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皆可用汗法。同时指出汗法的应用指征、疗效标准及条件等。本文笔者例举医案二则,对汗法治疗肾病综合症的临证应用及感悟略陈薄思。  相似文献   

11.
发汗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八法之一,多用于表证,因受过汗和禁忌的影响,约束较多。笔者临证时将汗法应用于诸多疑难病证,颇有感悟,现举例3则,报道如下。1发汗治血古训有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相似文献   

12.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用以指导临床遗药组方。常用治法主要以“汗、下、和、温、清、补、消”为主,在这些大法之下,又可分若干具体的小法,作为遗药组方的主要依据。笔者对常用治法指导下的临床配伍关系作了深入浅出的法隅说明,旨在揭示配伍规律,从而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救阴”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方法]比较《伤寒论》与温病代表著作中与“存津液”“救阴”治疗思想相关的治法、方药与病证。[结果]阴液的存失对伤寒与温病均有重要影响,两者联系之处在于,温病医家继承了《伤寒论》中的清热法、攻下法与滋阴法,化裁经方,立新治法,并拓展了临床运用范围。两者区别之处在于,在解表祛邪方面,伤寒以汗法为治疗手段,而温病以汗法为治疗目的;伤寒并有温阳、利水、通津等其他治法,温病以清热存阴、滋阴养血法治疗动风病证;伤寒治疗“护阳气”思想占主要地位,“存津液”则处次要地位,而温病治疗“救阴”思想占主要地位。[结论]在《伤寒论》中,阴液损伤可以是某一经病的病机,也可以是某病证的主症之一,或者可作为防患于未然思想,寓于解表祛邪之中;而温病阴伤作为病机,贯穿病程始终。伤寒部分存阴治法,被温病医家继承并发展,形成了温病坚阴育阴的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为湿病、饮病、火气病各设立治疗大法:湿病的微发其汗,饮病为温药和之,水气病为发汗、利尿,攻逐湿,分析认为三病治法是因部雅而立,又互有圆通。  相似文献   

15.
论“汗”     
“汗”有三种含义:其一、指生理性的汗液;其二、指病理性出汗与无汗的病证;其三、指发汗的方法。“汗”历来是中医诊疗疾病很重要的着眼点:如问诊中,“一问寒热二问汗”;在治法中,“汗法”为八法之一;故很有必要对汗的生理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汗的病因、病理、证型及治疗;发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进行系统探讨,使为医者对汗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1汗液的生理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体内津液经阳气蒸腾气化后从汗孔(玄府)排出之液体。《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6.
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具体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介绍陈纪藩教授治疗风湿病经验.陈纪藩教授认为虚是风湿病发病的根本内因,多种病邪交错是其病机特点,调和阴阳为其治疗大法.具体治法需注重攻补兼施,寒温并用和燥润互济;针对病因病位选药,用药精简;惯用药对,巧用虫药,不离藤类;重视功能锻炼和心理疏导.并附典型病例1则体现上述思想.  相似文献   

17.
表证病人服发汗药后如何调养护理,仲景对此十分重视。主要强调药后发汗适度,酌情食粥,饮食禁忌等几方面。一、发汗适度:太阳病病邪在表,一般采用解表发汗祛邪的治法,但汗出以“遍身(执水)(执水)”为原则,切忌大汗淋漓,这就要求作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服药后促使病人全身出汗;二是防止汗出太过。具体护理措施是,服药后采用喝热稀粥和加衣盖被的方法帮助病人保温发汗,汗出以遍身有湿润感为佳,一旦药物生效,就要停服,以达邪去正安的目的。对于服药后汗出过多者应予止汗,用“温粉”扑身止汗,防止大汗损伤阳气,甚至亡阳厥逆。二、酌情食粥:服发汗药后食粥与不食粥,食热粥与食冷粥,其目的是资助药力,顾护胃气。如服桂枝汤须喝热稀粥以鼓动胃气,益津酿汗;而服麻黄汤不需借助水谷津液,以免汗出不止。三、饮食禁忌:在服药期间禁食有碍病情式药效的食物,以配合治疗。《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  相似文献   

18.
自汗、盗汗为临床疾病的常见症状。《临症指南医案·汗》指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阐明了治疗汗症之大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治疗自汗、盗汗分类较详,然其大法不外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肝泄热等法。未闻自汗有属阴虚,盗汗反属阳虚之说。 笔者曾医李姓患儿,双眼肌无力,上睑下垂,面色不华,形体瘦弱,动则自汗,舌淡红而脉细弱。初进补气升提、固表止汗之剂,如:参、芪、龙牡、浮麦之类,十余剂后无寸效。在技穷之后改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总结治疗感冒八法是:辛温、辛凉、发散表湿、轻宣外燥、益气、助阳、养血、滋阴解表,从适应证、治法机理,效方约评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论汗     
<正> 中医认为汗出是人体常见的生理病理现象,汗液则是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产物。有关汗的记载始见于汉代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古帛书。其记述了病汗、绝汗和汗法等内容。《内经》计162篇,涉及汗的也多达60余篇,原则性地讨论了汗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内容,奠定了中医汗学的理论基础。后汉张仲景氏首创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以汗法治疗外感热病的初起阶段,提出了发汗的具体运用方法、注意事项和禁忌症,并对过汗及误汗所产生的变证及危证的救治有着深入的研究,确定了部分汗证的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