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为控制新疆人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客观评价施行中央补助地方布病防治项目以来新疆人间布病疫情现状、疫情动态及流行影响因素制定,为新疆布病综合性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中央补助地方布病防治项目部署、按照《新疆人间布病监测实施方案》和《全国布病监测方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69-2007)《布病诊断标准》方法进行监测,对45个监测点上报的统计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和血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97 877人,检测数(血检数)44 702份,阳性数1 778份,阳性率3.98%,患病数1 606例,患病率1.64%,新发病人1 421例。结论新疆人间布病疫情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白银区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形势,做好全面防控工作。方法统计白银区2005~2011年布病在人间、畜间发病及监测数据,并结合开展的防治工作进行分析。结果白银区2005~2011年人间布病血清学检测平均阳性率为2.17%;新发现血清学阳性19例,新发阳性率0.93%。结论白银区布病疫情波动,人畜间传染源存在,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布病监测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新疆喀什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对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防治监测工作基本上未开展,为了尽快摸清和掌握全区人间布病流行范围、疫情现状和流行趋势,制定和建立全区人间布病综合防治措施和监测长效机制,2009年6~8月,喀什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地区开展了人间布病的基线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巩固布病防治达标成果,及时开展了对全州人、畜间的疫情监测,结果如下: 人间疫情监测:1986~1989年对检出病畜乡(场)以及畜牧从业人员进行了人间布病血清学监测,共调查20113人,血检3576人,阳性1人,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松原市人间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为掌握其流行趋势,对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要求,松原市于2007年4~10月,对全市开展了人间布病项目调查工作,结果如下。1 调查内容和方法对全市2007年1~10月份报告布病病例的地区按《松原市人间布病个案调查表》项目开展流调工作,调查主要人群为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皮毛加工人员和农民等,对有可疑症状的人群采血开展血清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衢州市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动态,为预测布病流行趋势、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浙江省布病监测工作统一布署和要求,血清学结果和病例判定参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GB15988-1995)”。结果2007年衢州市畜间布病共监测奶牛1071头,阳性26头,阳性率2.43%(26/1071);共监测重点人群血清304份,发现1例布病血清阳性,阳性率0.33%(1/304)。结论衢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威胁仍然存在,今后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人间布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00-2007年四川省阿坝州人,畜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动态.进一步加强布病的预防和控制,确定防治对策.方法 按照全国布病监测方案要求,对监测点内重点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查[试管凝集试验(SAT),平板凝集试验(PAT)],对监测点牦牛,绵羊血清用SAT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检测.结果 2000-2007年阿坝州共新发人间布病2例.共检测人血清2088份,阳性36人,检出率为1.72%(36/2088),最高为2003年,检出率达2.65%(9/339).共检疫牛,羊182 964头,阳性7368头,检出率为4.03%(7368/182 964),其中牛为4.16%(4844/116 356),羊为3.79%(2524/66 608),最高为2001年,检出率达5.74%(195/3396).结论 2000-2007年阿坝州人间布病疫情比较稳定,畜间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传染源,加强人间,畜间布病的防治力度,加强监测,防止其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新疆额敏县布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为疫情预测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全面控制额敏县人间布病。方法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中规定的调查方法及调查表格开展布病监测。结果2008年新疆额敏县监测布病人数1041人,阳性人数12人,其中牧民阳性2人,农民阳性4人,屠宰者阳性1人,兽医阳性2人,干部阳性3人。结论布病疫源仍广泛存在,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做好布病的防治工作,有效的杜绝布人间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传染病.近年来,通辽地区布病疫情十分活跃,将2003~2007年通辽地区人间布病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乾安县第1例人间布病发生在1956年,由内蒙古病畜传入,在20世纪80~90年代布病疫情控制较好,2004年再次发现新发病例后,布病疫情逐年回升。2012年乾安县做为全国布病监测点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具体工作内容按照《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进行。  相似文献   

11.
榆林市为布病历史疫区,曾多次暴发流行。经30多年的防治,1982年达到控制区标准。为了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给防治布病提供依据,1986~1989年对榆林部分地区进行了人间布病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监测对象:根据历史布病疫区分布,按分层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陕西省宝鸡市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情况,评价防治效果,研究防治对策。方法收集宝鸡市基本资料,对1963—2008年布病发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流行趋势及变化原因。结果自1979年宝鸡市发现布病以来,发病多呈慢性过程,1963~1979年疫情不够稳定,时降时升;1980—1986年疫情比较稳定,且呈大幅下降趋势;人间1979—1983年无新发病人,1984—2001年散在发病,1988~1994年疫情比较活跃,局部(麟游县)呈现疫情活跃特征;经采取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疫情得以控制;2001年后无新发病例出现。结论宝鸡市布病流行特点为临床病例少、隐性感染率高;通过采取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和有计划地对人间职业人群进行计划免疫,对查出的患者及时进行治疗,疫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作为快速发家致富的重点项目得到大力推广,致使布病疫情自2000年开始回升,人间布病疫情从2003年开始连年流行。加强布病防控工作,有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切实保护群众身体健康,保存农村劳动力是当前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1材料与方法1.1监测范围在全市8个旗(县、市、区)开展人间布病防治工作。对相关(医疗)专业机构确诊并进行网上直报的布病患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自70年代后期,由于广泛开展以畜间免疫和检疫淘汰病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我省布病疫情处于相对平稳状态。为了继续掌握布病疫情动态,预测发展趋势,按《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1995~1999)》,1995年在两个固定监测点和两个非固定监测点开展了人间市病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1995年四川省人间布病血检阳性数较近年来有明显增多,固定监测点血检阳性率有升高趋势,现报告如下。互监测点及监测对象呈.互监测点选择:按《四川省人间布病监测方案(1995~1999)}),分别选择了牧区、半农半牧区的阿坝州若尔盖县和甘孜州的道…  相似文献   

15.
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病为乙类传染病,华宁县在人间和畜间均发生布病疫情,且畜间血清学监测阳性率较高。为更好的掌握疫情动态,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2009年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将华宁县列为省级监测县。  相似文献   

16.
1995年四川省人间布病监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5年四川省人间布病监测结果薛梅蒋和柱李富忠付清培汪立茂王晓为了继续掌握疫情动态,1995年按省人间布病监测《方案》(1995~1999)对两个固定和非固定监测点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本年度我省人间布病血检阳性率较近两年有所回升,而非固定点有的血...  相似文献   

17.
2000~2005年河南省焦作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焦作市布鲁氏菌病流行因素,掌握疫情动态,预测疫情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常规疫情监测和人间布病主动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焦作市2000~2005年常规疫情监测布病102例,分布在9个县市区;以4~6月份发病较高;发病多为男性青壮年,职业主要为农民,占发病总数的82.4%;感染途径是主要与流产羔羊接触,占41.2%;发病到确诊平均间隔75d;发病比较集中的疫点有2个。主动监测1 119人,皮肤过敏试验阳性65人,阳性率5.8%。结论河南省焦作市布鲁氏菌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季节发病高峰可能与产羔季节有关,男性青壮年发病较高与牲畜接触的频率相对较高有关,疫点发生在贩卖、屠宰、养殖、皮毛加工比较集中的村庄,人间主动监测阳性率较高,预示可能疫情有扩大趋势;应深入开展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基层防治技术水平,做好人间和畜间布病监测工作,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8.
布氏菌病 (简称布病 )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呼伦贝尔盟布病疫情在 80年代处于稳定状态 ,进入 90年代处在流行态势 ,疫情逐年回升 ,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布病疫情 ,按照内蒙古“布病监测方案”要求 ,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 ,现将 1996~ 2 0 0 1年布病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 监测范围和方法1.1 范围  对全盟有不同程度疫情出现的旗 (市 )进行布病监测 ,人间主要是与家畜及其产品有密切接触的重点人群 ;畜间以成羊、牛为检疫对象 ,尤其是种畜。1.2 方法  人间对易感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对有可疑临床表现的人员做血清学检查或细菌学检…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是我国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严重流行区,根据卫生部、农业部《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试行方案》要求,从1986年起在全省范围先后设立了20多个布病疫情监测点常年开展工作。2006年根据卫生部《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重新制定了《河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现将2004—2007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四平市1955~-2008年布鲁杆菌病(布病)疫情分析,了解布病疫情现状及疫情回升原因,并提出今后工作建议。方法查阅1955~2008年四平市疫情汇编资料、吉林省地方病病情资料。结果四平市布病疫情近年来较为严重,人间布病疫情迅速上升1,996~2003年发病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结论四平市布病疫情活跃,应加大防治力度,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