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特征等进行研究,探讨脑血管病与继发癫痫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56例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发病率为6.79%(56/825),脑出血组高于脑梗死组(P<0.05),早发性多于迟发性,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最多(42.9%),皮质病变继发癫痫者明显高于皮质下病变(P<0.05),药物治疗效果良好。结论继发性癫痫多见于脑血管病初期,其发病率与脑血管病的类型、病灶部位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陈靖刚 《河北医药》2001,23(8):590-591
目的:观察老年人脑梗死继发癫痫的早期发作与迟发性发作类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6例老年人脑梗死继发癫痫急性期回顾,并进行2-6年的随访。结果:早期发作12例中强直阵挛发作8例占66.7%,迟发性发作24例中局限性运动发作20例占83.3%,其中卒中发作后2周-0.5年内16例占66.7%。4例早期发作患者死于癫痫持续状态,2例分别于3年、5年后死于心脏梗死。结论:(1)老年人脑梗死继发癫痫病变部位以皮层受累多见,以迟发性局限运动性发作预后较好;(2)对老年人脑梗死继发癫痫持续状态处理中,重视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262例脑卒中病例中109例继发性癫痫患者,就其癫痫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作类型以及发生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8.6%;急性期癫痫发作81例,占74.3%,恢复期癫痫发作28例,占25.7%;发作类型以强直-阵挛发作(包括强直-阵挛持续状态)最多见,其次为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结论脑卒中后癫痫发作与病程和病变部位有关:出血性脑卒中在急性期易继发癫痫,病灶在脑叶者癫痫发生率高;发作类型以强直-阵挛发作最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脑梗死后并发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癫痫类型、发作时间、病灶构成情况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后并发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8.0%,以早发型、部分性发作多见,病灶位于皮质的癫痫占71.0%,显著高于皮质下的发生率(P〈0.05)。结论继发性癫痫发作病灶部位多见于脑皮层梗死者,早发型、部分性发作多见,癫痫早期应重点行抗惊厥、脱水治疗,迟发性癫痫还需长期给予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难治性癫痫对卒中后遗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难治性癫痫患者26例,其中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1例,部分性发作15例。对比观察癫痫发作前、后患者脑CT、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记忆商数的变化。结果发现继发全身性发作患者癫痫发作后记忆商数明显下降,继发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长时间持续恶化,但癫痫发作后患者脑CT检查无明显变化。结论部分性癫痫发作加重了患者原发的神经功能缺陷,全身强直-阵挛发作能够加重患者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癫痫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杰 《安徽医药》2005,9(7):531-53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对50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发作时间、类型、病灶部位、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5.4%(50/926);早发癫痫占68%(24/50),迟发癫痫占32%(16/50);病灶在皮层发生占76%(38/50),病灶在皮层下发生占24%(12/50);早发癫痫中全身发作29例,部分性发作5例,迟发癫痫中全身发作3例,部分性发作13例.结论脑卒中后癫痫以早发多见,且早发癫痫以全身发作为主,迟发癫痫以部分发作为主,而且与病灶部位有关,早发癫痫仅需短期抗癫痫治疗,迟发癫痫需长期正规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继发癫痫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开展临床实验研究,对入选的患者详细记录临床资料,包括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发作时间与类型、梗死病灶部位、治疗及预后情况等。并针对临床资料开展系统性回顾分析,探讨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结果男、女患者继发癫痫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后癫痫发作为早发型30例,迟发型20例,全面发作13例,部分性发作37例。梗死部位在皮质的患者为36例,在皮质下的患者为14例。50例患者均进行脑电图检查,其中3例脑电图正常,异常47例。30例早发型癫痫患者中死亡1例,另外的29例患者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病情得到控制、缓解;迟发型20例坚持正规抗癫痫治疗,预后良好。结论早发性癫痫发作和迟发型癫痫发作的机制不同,临床医师应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应区别对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探讨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发生率,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分析脑血管病性质以及病灶部位等与癫痫发作时间、类型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01年8月至2008年8月间358例脑卒中病例中48例继发癫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脑血管病继发癫痫中男26例(54.17%),女22例(45.83%);全面发作30例(62.5%),部分发作18例(37.5%);早发癫痫27例(56.25%),迟发癫痫21例(43.75%);皮层病灶继发癫痫34例(70.83%),皮层下病灶继发癫痫14例(29.17%),脑卒中继发癫痫发作类型与卒中部位及性质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在性别上没有差异,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男女发作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发性癫痫多于迟发性癫痫,卒中皮质损伤更易导致癫痫。脑出血后继发癫痫的发生率高于脑梗死。脑出血后早发性癫痫发作多于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发作;脑梗死与脑出血后晚发性癫痫发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特点.方法 对我院102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5.3%,早发性多见占68%,迟发性占32%;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生率最高35%,卒中累及皮质发生率明显高于皮质下.结论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以早发性为主,部分性发作常见,且与卒中类型及病灶部位相关,出血性脑卒中,位于皮质发生率较高,应在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积极控制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同时总结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5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病灶所在的部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迟发性癫痫和早发性癫痫的主要发作类型及治疗情况。结果 5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质层、大脑基底节和大脑脑室旁3个部位,占比分别为60.34%(35/58)、25.86%(15/58)、13.79%(8/58);轻度神经功能缺损占比25.86%(15/58),中度神经功能缺损占比43.10%(25/58),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占比31.03%(18/58);早发性癫痫占比48.28%(28/58),迟发性癫痫占比51.72%(30/58);早发性癫痫患者全身强直-痉挛性发作率50.00%高于迟发性癫痫的16.67%,部分单纯性发作率14.29%低于迟发性癫痫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控制率为94.83%(55/58),出院后,未复发患者占比84.48%(49/58),需坚持服药患者占比15.52%(9/58)。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很容易导致癫痫发作,而且大脑皮质层病变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并发癫痫的几率,并发癫痫的患者多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早发癫痫患者主要为全身强直-痉挛性发作,迟发性癫痫患者一般为部分单纯性发作,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殷淑珍  谭华  马薇 《天津医药》2000,28(11):647-64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与血脂变化的关系,对脑出血与脑梗死两者间的血脂水平进行比较。方法: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300例急性脑血管病人血脂,并以100例其它系统疾病患者作对照。结果:ACVD组的血脂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之间对比,某些血脂指标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ACVD不论是出血还是梗死,虽然都存在着血脂代谢紊乱,但异常程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血脂异常是急性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诊断、预防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选取48例初发性脑梗死和4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HCY水平检测,并与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病组血清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复发脑梗死患者HCY水平增高更显著.结论:血清HCY升高水平与脑梗死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对初发和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PPARγmRNA表达水平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收集在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3d以内的脑梗死患者48例,同时收集相匹配的体检者45例作对照。用RT-PCR法测定两组对象空腹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情况。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48~72h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PARγmRNA表达值分别为0.236±0.06和0.841±0.0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脑梗死组PPARγmRNA表达和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γ=-0.662,P<0.001)。结论:发病3d内脑梗死患者周围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下调,和脑梗死体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1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2例脑梗死患者、91例脑出血患者及同龄段对照者进行血尿酸(UA)测定。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梗死患者、脑出血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发病72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60例,分为2组。尼莫地平组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59±s10a).wk1,2给支持疗法(脱水剂、维生素C等)和尼莫地平2mg/d于5%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wk3,4改用扩容、改善微循环、细胞活性药,wk1-4口服尼莫地平60mg,qn。对照组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58±9a),不给尼莫地平,其余同上。4wk后,前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较后组下降显著(P<0.01),与病情轻重、病灶大小、治疗早晚无关。*P<0.01。讨论作者采用临床对照研究,静滴尼莫地平治疗发病72h内的缺血性脑梗死,无论病情分级或总体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提示尼莫地平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肯定。但是深部小梗死灶引起的中、重型患者,2组疗效差别无显著意义,可能与小梗死灶病理变化轻,不能充分发挥尼莫地平的阻止钙内流和细胞膜崩解、保护半暗带等作用有关[4]。动物模型局灶性脑缺血30min后开始用尼莫地平治疗即不能增加局部脑血流量[5]。用不同剂量的尼莫地平治疗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1064例,发现只有120?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的机理探讨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和春 《天津医药》2000,28(1):12-13
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脑梗死(CI)的机理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回顾分析了11例AMI合并CI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61.4岁。结果发现,11例中广泛前壁坏死4例,前间壁2例,下壁3例,前壁合并下壁1例,下壁及后壁1例。AMI发生后新出现房颤5例,低血压4例,室壁瘤1例。于AMI后平均7天发生CI。从中可见,AMI后出现房颤、室壁瘤等易产生心脏附壁血栓脱落而致CI,AM  相似文献   

17.
毛新发  范卫兵 《安徽医药》2012,16(8):1103-110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病程中血清补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该院神内科治疗的脑梗死初发病例80例,根据患者病情分为急性期组(共40例)和恢复期组(共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C3、C4水平。并选取40例健康对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C3、C4补体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急性期患者经治疗后,血清C3、C4补体水平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3、C4补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补体C3、C4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人群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研究(附2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国内脑梗死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探讨脑梗死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24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评定,并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婚姻史、脑卒中家族史,病程,病残程度,脑梗死次数,血压、血脂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合并抑郁症在脑梗死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7.9%;在脑梗死病人中,合并抑郁症与女性,文化程度较高,BMI>25,脑梗死家族史,病残程度,有脑梗死病史,血压、血脂控制密切相关,结论:抑郁症在脑梗死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它不仅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而且对脑梗死的进展及预后都具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宁  毕宏烨  吴迪 《天津医药》2001,29(4):214-216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所起的作用。方法: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第1组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点+血塞通0.4g静点+胞二磷胆碱0.5g 静点。第2组除不给地塞米松外其它治疗同第1组(基础用药组),观察5-7天。结果:加用地塞米松一治疗后,颅CT检查提示梗死灶加大,神经功能损害明显增加。而基础用药组则无明显变化,神经功能损害减轻。结论:早期用地塞米松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4例正常人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较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提示急性脑梗死是高凝状态的表现,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