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检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动脉中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变化,同时评价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的防治效果。方法中国白兔48只,体重2~2.5kg,随机分为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n=8),不做枕大池穿刺注血,Day0处死;B组:SAH组(n=24),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SAH模型,即在Day0和Day2第一、二次枕大池注血,并分别在Day4、Day7和Day14分三批处死,每批8只;C组:SAH+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组(n=8),枕大池注射ICAM-1单克隆抗体10μg,耳缘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并在Day7处死;D组:SAH+生理盐水组(n=8),用等量37℃生理盐水代替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第一次注血后Day7处死。结果A组动物基底动脉组织结构正常。B组动物基底动脉在Day4、Day7时出现血管痉挛,Day7时最严重,Day14时血管痉挛缓解。C组动物基底动脉痉挛明显缓解(P<0.05)。而D组动物基底动脉脑血管痉挛无缓解。B组动物基底动脉壁ICAM-1表达于day4开始增加,day7达到高峰,day14降至正常水平。C组ICAM-1表达明显减弱,与B组(day7)和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兔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ICAM-1表达变化与DCVS炎症反应时相一致。应用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可抑制炎症反应的启动和进展,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DCVS。  相似文献   

2.
目的实验研究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VS).方法实验选取12只家犬,随机分成两组.采取"两次出血法"制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SAH前先做基底动脉造影,然后行枕大池穿刺,抽出脑脊液4ml后注入等量自体动脉血.第一次"SAH"后48小时再次注入自体动脉血4ml.第二次注血后6小时治疗组6只动物经枕大池穿刺注入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r-TPA)25m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7天后再次行基底动脉造影.结果动脉造影r-TPA治疗组基底动脉口径无明显变化(P>0.05);解剖除1例基底动脉外膜上可见数点凝血外,其余动物颅底均无血块.对照组两次动脉造影基底动脉缩小极为明显(P<0.01),有严重的血管痉挛.颅底充满血块,基底动脉被血块所包绕.结论r-TPA能充分地溶解未成熟的(SAH后48小时)蛛网膜下腔凝血块,从而有效的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蛛网膜下腔血性、非血性刺激物对脑血管影响的比较,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发病机制。方法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非抗凝自体动脉血组、抗凝自体动脉血组、Kaoline(高岭土)组和失活细菌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动物仅做枕大池假穿刺;非抗凝血组动物采用经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DCVS模型;抗凝自体动脉血组用肝素处理后的自体动脉血代替非抗凝血行枕大池二次注血;Kaoline组和失活细菌组经枕大池穿刺分别注入15%Kaoline悬浊液(0.25ml/kg)、失活细菌悬浊液(3×1010个/ml;0.25ml/kg)。各组受试动物在7d时用4%多聚甲醛灌注处死,将脑组织连同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取出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TNF-α供组织学研究。结果与假手术组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相比,非抗凝血组、Kaoline组和失活细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抗凝血组无明显血管痉挛。TNF-α表达随血管痉挛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蛛网膜下腔内不同刺激物导致与SAH后DCVS相同的病理改变提示:蛛网膜下腔内刺激物所致血管局部的过度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血管痉挛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CVS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6 0只随机分为四组(n=1 5)。①A为NS组:枕大池两次穿刺注入生理盐水②B为SAH+NS组③C为SAH+N imotop组④D为SAH+TMP组。B、C、D三组均在枕大池两次注入自体动脉血制作成SAH模型后,自当天开始分别经腹腔注人生理盐水2 m l,或尼莫同0.1 mg,或川芎嗪2 0 mg,每日一次直到动物处死。各组动物分别在第1、4、7天分三批处死,每批5只。结果 A组动物基底动脉组织结构正常。B组动物基底动脉在第1天时出现血管痉挛,第4天时出现血管壁增厚,均以第7天时最为显著。C组动物血管痉挛程度有不同程度缓解,但第4天亦出现血管壁增厚,在第7天明显。D组动物血管痉挛及血管壁增厚明显缓解,血管壁NF-кBp6 5,Cox2的表达与同时间段B组和C组比较明显减弱(P<0.0 5)。结论川芎嗪对SAH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胡椒碱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动物仅做枕大池假穿刺假注血,其余受试动物采用经枕大池穿刺2次注入自体动脉血的方法制作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自第1次注血始,生理盐水组动物经耳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0.5ml/kg,依同样方法,胡椒碱溶媒组、胡椒碱组动物分别注入等量的胡椒碱溶媒、胡椒碱注射液20mg/kg,1次/d,直至第6天。各组受试动物在第7天时分两批处死,将脑组织连同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迅速取出,半数标本供组织学和TNF-α、IL-1β、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免疫组化观察,半数标本用RT-PCR的方法测定上述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变化,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进行血管细胞核内NF.KB活性评价。结果 与假手术组动物基底动脉正常血管形态相比,生理盐水组和胡椒碱溶媒组动物均有明显血管痉挛,血管壁上NF-KB活性、TNF-α、IL-1β和IL-6表达明显增高;而胡椒碱组动物血管痉挛得到明显缓解,血管壁上NF-KB活性、TNF-α、IL-1β和IL-6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胡椒碱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壁上NF-KB活性、下调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而发挥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可否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及其脑组织损伤.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利多卡因(lidocaine)治疗组(利多卡因组).每组10只.各组兔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操作,SAH组和利多卡因组取自体兔血1.5 mL注入枕大池,sham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NS);0.5 h后sham组和SAH组经枕大池注入0.1 mL NS,而利多卡因组注入0.1 mL2%(质量分数)利多卡因.术后72 h处死兔取脑基底动脉及海马组织行病理检查测定基底动脉管腔面积和直径、海马正常神经元密度(NNDHP)、c-fos阳性细胞数目(CCPHP);测定术前和术后72 h的兔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各组兔术前血清IL-6水平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72 h血清IL-6水平各组均较术前增高(均P<0.05),SAH组高于sham组和利多卡因组(P<0.05).SAH组基底动脉管腔面积和直径以及NNDHP比sham组和利多卡因组减少(P<0.05),SAH组海马CCPHP比sham组和利多卡因组增多(P<0.05).结论 经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可减轻兔SAH后脑血管痉挛以及海马组织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0.9%生理盐水;②SAH组,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③辛伐他汀+SAH组,每日胃灌辛伐他汀5 ms/kg,连续7 d后建立SAH模型.各组兔模型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灌注后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以及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基底动脉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二次注血后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内α-SMA、PCNA、PDGF-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三者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迟发性CVS中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缓解SAH后迟发性CV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7天升高,14天趋于正常。SAH组IL-8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42,P〈0.01)。结论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 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 7天升高,14 天趋于正常。SAH组IL-8 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 = 0.642,P < 0.01)。结论 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作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脑血管痉挛 (CV)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家猪 12头 ,随机分成SAH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SAH组经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 ,制成SAH模型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以脑血管造影和基底动脉组织学改变判定脑血管痉挛。结果 :SAH组双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明显痉挛 (P <0 0 1) ,基底动脉有典型病理改变 ,对照组未见异常。结论 :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法 ,是一种简便、可靠的SAH诱发CV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的发生和血管壁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36只)、生理盐水组(B组,36只)和正常对照组(C组,6只)。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B组分别在首次注血(或生理盐水)后4、7、10、13、16、20d取基底动脉(BA)行HE染色后测量其内径周长、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B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结果B、C组BA血管结构正常、无DCV发生,A组第4天出现DCV,第7天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10天,后逐渐缓解,20d基本恢复正常;A组除20d外,各时相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皱折、平滑肌层增厚等改变。PCNA在B组及C组BA中无表达,A组各时相均有表达,第7天有较强表达(P<0.05)。结论SAH后DCV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血管壁增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党宝齐  陈罡  王中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18(5):275-278,305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基底动脉壁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1只,并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SAH组,应用枕大池一次注血法制成SAH动物模型,对照组和SAH组大鼠在SAH后1 d,3 d,5 d,7 d,14 d时间点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学变化,测定血管壁厚度及血管腔内径,以此评价脑血管痉挛;应用免疫组化法评估大鼠基底动脉管壁中MMP-9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SAH组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管壁增厚,3 d时最明显,之后狭窄程度渐减轻,14 d时基本正常;SAH后基底动脉壁MMP-9表达增加,表达高峰为注血后3~5 d,随后开始下降,14 d恢复正常。结论大鼠SAH存在明确的CVS,SAH后MMP-9在基底动脉壁中的表达上调,并与CVS的时相一致,提示MMP-9可能参与了CVS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和大鼠增殖抑制基因(rHSG)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SD大鼠156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诱发;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B组分别在4、7、10、13、16、20d取基底动脉(BA)行HE染色后测量其内径周长、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BA rHSG蛋白;RT-PCR法检测BA中rHSG mRNA.结果 B、C组BA血管结构正常,无DCV发生;A组第4天出现DCV,第7天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10天.后逐渐缓解,20d趋于正常.A组除20d外,各时相BA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皱折、平滑肌层增厚等增殖性改变.与B组及C组相比,A组4~16d rHSG蛋白及rHSG mRNA表达均降低(P<0.05),第7天显著降低(P<0.05).结论 SAH后DCV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血管壁增生程度及rHSG低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源性血红素氧合酶(HO-1)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B组)、和SAH+氯高铁血红素(Hemin)组(C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于注血后3d、5d、7d,取基底动脉(BA)测量其内径周长、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A中HO-1蛋白表达,RT-PCR检测BA中HO-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A组BA血管结构正常,未发生DCV;B组第3天有DCV、第7天达到高峰;C组大鼠BA痉挛情况较B组明显缓解(P<0.01)。免疫组化显示A组大鼠BA上无HO-1蛋白表达;B组大鼠BA上HO-1蛋白低表达;C组大鼠BA上HO-1蛋白高表达,B、C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T-PCR显示A组大鼠BA无HO-1 mRNA的表达;B组大鼠BA上HO-1 mRNA低表达;C组大鼠BA HO-1mRNA高表达;B、C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O-1诱导剂hemin可诱导HO-1过度表达并防止SAH后DCV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容积重建技术(VR)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DCVS模型,分别在第1、4、7、14d行MS-CTA检查后,立即处死动物并在光镜下测量基底动脉直径。MS-CTA使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VR)技术。结果MS-CTA VR图像上,DCVS在第1d出现,第7d达到高峰,第14d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缓解,光镜下基底动脉直径的时相变化与MS-CTA相似。结论MS-CTA VR能快速准确地评价DCVS的血管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血管壁的表达及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按照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模型,然后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的1 d、3 d、5 d、7 d、14 d将大鼠处死,取出基底动脉制作石蜡切片在光镜下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基底动脉血管壁PDGF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中PDGF在基底动脉血管壁上的表达,3 d和5 d组最明显,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变化是一致的。结论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能够成功的模拟SAH后CVS的发生。PDGF参与了SAH后CVS的过程,并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