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膀胱疼痛综合征是基于尿频、尿急、膀胱或盆底疼痛的临床诊断。国际尿控学会将膀胱疼痛综合征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疼痛,并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加,同时除外泌尿系感染和其他病理病变”。国际尿控学会仍然保留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主要指“有典型的膀胱镜下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否则,应诊断为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  相似文献   

2.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BPS/IC)被定义为排除泌尿系感染或其他明显病变的情况下出现盆腔疼痛、膀胱充盈时不适,并且伴随持续性尿急、尿频症状的慢性疾病。部分经膀胱镜检及组织活检证实为间质性膀胱炎。BPS/IC通常无有效治疗手段,其病因仍不清楚,治疗手段主要是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3.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以膀胱区疼痛伴或不伴尿频、尿急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少见疾病,美国曾报道发病率为2.4/10万[1],国内尚未见有关发病率的报道.至今未发现明确病因,临床常误诊为慢性细菌性膀胱炎,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我们对近7年所诊治的21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以尿急、尿频、膀胱充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膀胱黏膜上皮基质损伤、钾离子通透性增加、间质纤维组织改变、膀胱容量减小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2003年6月至2005年2月,我们采用膀胱水囊扩张术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患者5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Verapamil)膀胱灌注联合甲氰咪胍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4月~2015年3月对52例女性间质性膀胱炎患者采用Verapamil膀胱灌注联合甲氰咪胍进行治疗,病程12~48个月,平均30个月,其中51例为慢性膀胱炎,1例为间质性膀胱炎。具体方法是Verapamil 40mg+0.9%生理盐水40ml行膀胱灌注,每天1次,每次保留30min;再静脉滴注甲氰咪胍0.4g,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进行O'Leary-sant问卷评分。结果:治疗1周后,患者下腹部胀痛不适、尿频尿急症状明显改善,膀胱区疼痛改善率为88.46%(46/52),尿频尿急改善率为85.71%(42/49),夜尿次数改善率为79.54%(35/44)。随访3个月后,膀胱区疼痛改善率为82.69%(43/52),尿频尿急改善率为77.55%(38/49),夜尿次数改善率为72.73%(32/44)。治疗和随访中未见明确不良反应。治疗前后O'Leary-sant问卷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rapamil膀胱灌注联合甲氰咪胍能有效缓解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C/PBS)与OAB病(overactive bladder,OAB)在症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其临床特点都主要以尿频、尿急、膀胱区胀痛为主要症状.且二种疾病在临床上均为排他性诊断,临床医师易将...  相似文献   

7.
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进展孔祥田,夏同礼,郭应禄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cystitis,IC)是一种慢性非细菌性膀胱全层的炎症性疾病。此病以长时间持续或间断性尿急、尿频、尿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常伴有耻骨上区及会阴部疼痛。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十分...  相似文献   

8.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PBS/IC)是一种基于尿频、尿急、膀胱或盆底疼痛的的慢性疼痛综合症。1836年美国费城外科医生JOSEPH PARRISH报告了3例病因不明的有严重下尿路症状的患者并将此疾病命名为“膀胱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9.
临床经验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可以有多种非膀胱症状 ,然而 ,这个发现仍然没有被一个有效问卷以及与其配对的对照研究所证实。作者采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问卷对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进行了研究。问卷包括 7个膀胱相关症状和 18个非膀胱相关症状。 3 5例女性间质性膀胱炎患者以及 3 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女性接受了问卷调查。在膀胱不适、膀胱疼痛、夜尿、尿频、尿急、膀胱烧灼感、因膀胱造成的睡眠困难等 7个膀胱相关症状中 ,患者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0 0 1) ;而在 18个非膀胱相关…  相似文献   

10.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以尿急、尿频、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及盆腔区疼痛,排尿后减轻为表现的非可控性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和实验室已有更多的研究证实肥大细胞在IC的病理生理学和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本文就肥大细胞与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在IC发病机制中的生物免疫作用等相...  相似文献   

11.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影响中年妇女健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耻骨上方疼痛,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尿培养通常阴性。目前尚缺乏对这种疾病的早期病理学诊断指标。作者研究了膀胱肥大细胞数在可疑间质性膀胱炎诊断中的意义。研究对象为30名有间质性膀胱炎症状的患者,其中女性27名,男性3名,平均年龄43.2岁(18~  相似文献   

12.
间质性膀胱炎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的、严重的膀胱壁炎症.表现为尿频、尿急和严重的下腹或会阴区疼痛.临床诊治困难.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对IC的认识已经历100年历史,但人们对该病的定义、病因、病理乃至流行病学等研究迄今仍尚不明了.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感染因素,黏膜上皮通透性改变,肥大细胞浸润,神经源性机制和自身免疫学说等.  相似文献   

13.
慢性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以尿频、尿急、间断性膀胱区不适,以及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盆底疼痛(CPP)为临床特征的多病因的临床状态.一旦存在CPP后,CPP会变成IC所有症状中占有优势地位、持久且令人痛苦的症状.迄今为止,IC及其继发CPP的诊断及治疗仍是泌尿外科疾病中的棘手问题[1].  相似文献   

14.
麻醉下水扩张诊断间质性膀胱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麻醉下膀胱镜检加水扩张诊断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1例可疑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行麻醉下膀胱镜检加水扩张,观察排尿量、疼痛指数评分和膀胱容量变化以及膀胱黏膜下组织中肥大细胞增多、浸润情况.结果 水扩张下3例膀胱容量>400 ml未出现红斑症,1例随机活检病理为膀胱原位癌,余37例患者红斑症均阳性,诊断为间质性膀胱炎.麻醉下水扩张前排尿日记中尿量(124±7)ml、疼痛指数评分8.87±1.02,尿动力学检查中膀胱容量(132±7)ml;麻醉下水扩张后排尿量(218±8)ml(P<0.05)、疼痛指数评分4.26±1.61(P<0.01),膀胱容量(243±6)ml(P<0.05),水扩张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例患者膀胱黏膜下肥大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麻醉下膀胱镜检加水扩张可用于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和临床分类并指导治疗,但不建议作为长期持续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引起女性顽固性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的原因。方法本组患者78例,年龄23~8548.8±15.6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伴尿痛25例、下腹部或耻骨上区疼痛53例,病程44.5±50.6个月。尿道触诊及按摩,尿液分析及培养;泌尿系超声、IVU;麻醉下尿道膀胱内窥镜检查、膀胱水扩张及黏膜活检。间质性膀胱炎诊断采用NIDDK标准;腺性膀胱炎及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根据病理结果;尿道腺炎根据尿道按摩前后尿液白细胞变化、尿道有无触痛及尿道镜检进行诊断。结果间质性膀胱炎37例,水扩张后镜下均有丝球状出血,其中合并hunner溃疡2例;尿道腺炎18例,其中尿道腺管开口处可见脓点11例;腺性膀胱炎17例;内翻性乳头状瘤6例。结论对于顽固性的尿频、尿急,伴有尿痛、下腹部或会阴部疼痛,病程较长,而尿常规正常及尿培养阴性者应进行包括尿道、尿液及膀胱尿道内窥镜等详细的系统检查,可使绝大多数患者获得明确的诊断,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间质性膀胱炎16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I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I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耻骨上疼痛和慢性盆腔疼痛,误诊为慢性膀胱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膀胱结核及尿道综合征,经手术后病理或膀胱镜检查确诊,其中4例行尿流改道,2例行乙状结肠膀胱成形术,10例行药物治疗。结果4例患者行尿流改道治疗后盆腔疼痛完全消失。2例行膀胱成形术后仍有轻微会阴部不适,膀胱容量大于350 m l,分别随访24,33个月无复发。10例非手术治疗患者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评分和IC问题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5.4±4.1)和(9.4±2.7)分,降至治疗后的(4.1±2.1)和(5.1±3.9)分。结论对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给予充分重视;及早诊断及多种措施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IC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男性顽固性下尿路症状的病因。方法疑似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1例,年龄(51.3±14.3)岁,病程(3.0±1.6)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和膀胱充盈时疼痛。评估方法为尿及前列腺液常规和细菌学检查、细胞学检查、IVU等,临床常规评估均正常时,进一步行麻醉下水扩张和膀胱随机活检。结果11例患者中随机活检为慢性炎症者9例,其中1例麻醉下水扩张阴性;采用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性治疗即口服阿米替林及膀胱灌注RTX联合治疗(6例),单纯口服阿米替林治疗(1例),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1例)和骶神经电刺激神经调节治疗(1例);其24 h排尿次数、平均排尿量、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及问题指数、膀胱区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另2例患者麻醉下水扩张阴性,但膀胱随机活检显示为广泛原位癌,并行膀胱尿道全长切除及尿流改道术,术后患者膀胱疼痛症状消失。结论疑似慢性前列腺炎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男性下尿路症状应考虑间质性膀胱炎的可能性,也应警惕膀胱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2):152-156
膀胱炎在临床上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下腹疼痛等,包括了最为常见的单纯性膀胱炎,伴有泌尿生殖道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复杂性膀胱炎,原因不明的间质性膀胱炎和危及生命的出血性膀胱炎等。近年来,随着对膀胱上皮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上皮屏障功能失调在各种不同类型膀胱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糖胺聚糖层,伞细胞顶膜腔面结构与紧密连接作为屏障的关键组分,参与了膀胱炎发病机制的重要步骤,本文首先将主要阐述膀胱上皮屏障的结构特点,然后在具有代表性的膀胱炎发生发展过程中,描述近些年来在膀胱上皮屏障中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9.
文摘     
01膀胱灌注BCG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长期随访【英】/PetersK…//JUrol.-1998,159,-1483~1487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严重的退行性膀胱疾病,其特征是骨盆痛、尿频、尿急、夜尿及无菌尿等。1994年Zeidman报道了膀胱灌注BC...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24例,采用宁泌泰胶囊联合黛力新进行治疗,统计其治疗前后O'leary and Sant间质性膀胱炎指数症状指数评分并行t检验。结果:有效23例,总有效率高达96%,疗效确切。结论:采用宁泌泰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