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治疗兔感染性移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双侧桡骨中上段骨髓炎造模成功的32只家兔随机分成颗粒骨组和微小颗粒骨组,双侧桡骨中上段行清创术并制成1 cm节段性骨缺损,两组1期分别行自体小颗粒骨和微小颗粒骨植入,并于术后2、4、8和12周行大体形态、X线和组织学观察及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第8周X线可见微小颗粒骨组比颗粒骨组成骨效果优良,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第2、4、8周微小颗粒骨组X线评分优于颗粒骨组(P〈0.05);第12周两组X线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8、12周微小颗粒骨组组织学评分均优于颗粒骨组(P〈0.05)。结论兔感染骨缺损自体微小颗粒骨植入较小颗粒骨植入成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cm的感染性骨缺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自体微小颗粒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术后2、4、8、12周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并行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2、4、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高于自体微小颗粒组(P﹤0.05);术后第12周两组X线及组织学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能力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相似文献   

3.
李奎  张建光  陈路  蒲劲松  李源力  蔚芃 《四川医学》2017,38(12):1361-1365
目的 探讨凝血酶肽(TP508)复合人工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建立双侧桡骨1.5c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 选取其中36只,将右侧作为实验侧,骨缺损处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注入TP508;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上述人工骨材料;剩余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 植入任何物质。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对实验段桡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及骨缺损区 新生骨组织面积百分比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连接形成,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实验组及对照组(P均 <0.05)。结论 TP508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愈合作用,复合人工骨植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将藻酸钙凝胶、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构建可塑形组织工程骨,探索一种新型、复合型骨缺损修复材料,为临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分成4组,并于两侧桡骨干处造成1.5cm缺损。A组,植入以藻酸钙凝胶为载体的自体微小颗粒骨;B组,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C组,植入藻酸钙凝胶;D组,不植入任何物质的空白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术后8周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4周和8周通过大体,X线片以及组织学观察的结果显示A,B,C组骨缺损区均得到了的修复,但A组在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B,C组。8周的生物力学实验显示:3点弯曲试验结果表明A组强度极限值明显高于B,C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D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藻酸钙凝胶可作为微小颗粒骨的载体。以藻酸钙凝胶为载体的自体微小颗粒骨成骨量多,质量好,骨的机械强度高,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较单纯自体微小颗粒骨和单纯藻酸钙凝胶强。  相似文献   

5.
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将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移植于兔桡骨的骨缺损,研究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取45只兔,年龄在1岁~1.5岁,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只,造成两侧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其中一组植入CPC/自体颗粒骨为B组,其他两组分别植入单纯CPC为A组和单纯自体颗粒骨为C组,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通过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在术后各时期,CPC/自体颗粒骨组的新骨形成量均优于单纯CPC组,骨缺损修复的方式和速度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组相似。组织学检查表明,CPC/自体颗粒骨组CPC的降解率快于单纯CPC组,这更符合骨缺损修复的需要。结论:CPC/自体颗粒骨复合物的新骨形成能力优于单纯CPC,并与单纯自体颗粒骨相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自体浓缩红骨髓(RBM)复合应用于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6只,建立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置入PRP+RBM+纤维蛋白胶(FG),B组置入PRP+FG,C组置入RBM+FG,D组置入FG.分别于术后第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及影像学评分等方法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A组动物骨痂形成量、骨缺损愈合程度及影像学评分于第4、8、12周均优于B、C、D组(P<0.05).结论 PRP复合RBM具有明显促进兔桡骨缺损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42只健康大耳白兔,于一侧桡骨制成长1.5cm骨缺损模型,植入200mg自体微小颗粒骨与0.2ml胶原的复合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每天耳缘静脉注射rOGP 0.5ug/kg;B组每天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8、12周进行骨密度测定:12周进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C组。结果:X线和组织学检查A组成骨效果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3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本实验显示了全身应用rOGP对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对兔骨缺损有修复作用,并且要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Ⅰ型胶原的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8.
吴恒烜  邹国耀 《华夏医学》2005,18(6):920-923
目的:探讨冻干硬脑膜内骨形成蛋白和自固化磷酸钙复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兔12只,均造成兔桡骨中段10mm的骨缺损.12只左侧骨缺损处均植入BMP-CPC-FDDMA作实验组,右侧骨缺损不植入任何材料留作空白对照.于术后第1、2、4、8、12周分别行双侧桡骨X线平片检查和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并对标本进行成骨面积分析.结果:实验组在X线片上的综合评分优于对照组,在组织学成骨面积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周,P<0.05).结论:①BMP-CPC-FDDMA复合移植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该组硬脑膜膜套发挥了类似膜引导骨再生(MGBR)中膜的屏障作用,复合移植时三者有协同成骨的作用,可望成为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②BMP具有强大的骨诱导作用,在膜内植入复合BMP的CPC后,诱导成骨成为骨再生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为载体支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构建NanoHA复合rhBMP-2人工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探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局部成骨活性及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骨缺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只成年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组(A组)、Nano-HA人工骨组(B组)、空白组(C组)3组,每组12只,制作成桡骨为12mm的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B组植入Nano-HA人工骨,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于4、8、12周行大体观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检测、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1)与术前比较,3组ALP含量术后4周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8周达最高峰(P<0.05),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ALP含量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3组术后4、8、12周AL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片表现:术后12周A组植入材料完全降解,骨皮质连接完成,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有大量骨密度影,有大量骨痂形成,骨髓腔基本再通,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折断端光滑硬化吸收,无骨质长入,骨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 X线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表现:术后12周A组材料完全降解,大量的板层骨形成,骨痂完成塑形,骨缺损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及密质骨形成,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缺损断端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未见新骨形成,断端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组织学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点抗弯生物力学检测A组标本术后4、8、12周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比Nano-HA人工骨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明显缩短了骨缺损愈合时间。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长骨骨缺损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异种骨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种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MSCs与异种松质骨在体外联合培养,兔桡骨中上段制成1.5 cm的骨-骨膜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复合异种骨,对照组植入单纯异种骨,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的组织学观察、X线片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及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密度接近正常;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异种骨复合MSCs修复节段性骨缺损能力强,在成骨速度和量上明显优于单纯异种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