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3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6例,小肠6例,肠系膜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方式以腔内生长者6例,腔外生长者10例,跨壁生长者6例;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1984-1985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4月在本医院治疗的晚期GIST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对其给予手术加口服GLEEVEC治疗;另外选取此前一年半内在我院治疗的晚期GIST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该患者未曾给予GLEEVEC口服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ECOG评分、治疗后的生存率、术后6个月的总体疗效、疾病控制率以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ECOG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年、2年以及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8%(49/50)、84%(42/50)和72%(36/50),对照组治疗后1年、2年以及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2%(36/50)、58%(29/50)和52%(2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8%(24/50)和26%(13/50),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8%(44/50)和68%(6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9/50)和44%(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口服GLEEVEC治疗能明显改善晚期GIST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2例做回顾性分析,部分病例给予MSCT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3例,小肠18例,大肠5例,肠系膜4例,食管2例.恶性GIST 31例,主要CT表现:肿块直径≥5 cm 27例,29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分叶状9例.良性21例,肿块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88.5%(46/52),定性准确率为86.5%(45/52).内生性生长23例,外生性生长18例,内外性生长11例.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5例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服药3个月:完全缓解1例(2.9%,1/35),部分缓解16例(45.7%,16/35),稳定18例(51.4%,18/35),进展0例,临床获益率100%( 35/35).2年生存率97.1%,2年无进展生存率82.9%.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复发或转移胃肠间质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预防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切除术后复发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切除,且术后经影像学检查(增强CT或增强MRI)确认无肿瘤残留的22例原发性GIST患者,于术后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qd口服治疗,中危患者疗程>1年,高危患者疗程>2年.观察其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该22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7.4岁,高危患者9例.中位随访时间34 (24 ~ 48)个月,1年无复发生存率100%,2年无复发生存率94.5%.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水肿、恶心、腹痛、肌肉或骨骼疼痛、血小板减少、乏力、皮疹等,多为轻度到中度,经对症处理后大多可以缓解.结论 原发性胃肠间质瘤术后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安全、有效,有可能改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预防或延迟复发.但由于未设对照,其疗效尚待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王志强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5):267-268,27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9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不同的影像学检查。结果:29例原发胃肠道间质瘤中原发于胃10例,原发于十二指肠2例,发生于回盲部1例,发生于小肠12例,横结肠系膜1例,乙状结肠系膜3例。内生性生长者6例,外生性生长者15例,腔内外生长者8例。影像学判断GIST良恶性的符合率为81%(13/16)。结论:外生性生长是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的生长方式,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CT是该病术前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9例,小肠6例,升结肠系膜1例.11例为恶性,5例为良性.CT表现为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这些征象并不能完全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动态强化螺旋CT扫描.结果 18例GISTs发生在胃9例,小肠9例;良性6例(均发生在胃),潜在恶性3例(胃2例,小肠1例),恶性9例(胃1例,小肠8例);多为边界清楚(16/18,88.9%)、圆形或类圆形(11/18,61.1%)、密度均匀(10/18,55.6%)的肿块.良性GISTs多强化均匀(5/6,83.3%),恶性者密度不均匀(7/12,58.3%),强化不均匀(11/12,91.7%).本组对GISTs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89.5%(16/18)和83.3%(15/18).结论 CT 能准确显示GISTs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关系,评价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学资料,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36例GIST发生于胃24例,小肠7例,大肠4例,肠系膜1例。高度危险7例,中度危险12例,低度危险11例,极低危险6例。②肿瘤多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部分与局部管壁分界不清。12例向腔内生长,24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或明显强化。③15例肿瘤最长径≥50mm,21例肿瘤最长径〈50mm,肿块形状规则19例,不规则17例,肿瘤大小及形态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1例边界清楚,15例边界不清,肿瘤边缘情况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生长方式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密度均匀15例,不均匀21例,增强均匀强化14例,不均匀为22例,肿瘤密度和强化方式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结论MSCTCT能准确判断GIST的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8例患者生物学危险度:极低度2例(7.1 %),低度4例(14.3 %),中度8例(28.6 %),高度14例(50.0 %).肿块的大小、边界、密度、侵犯和/或转移、坏死或出血与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之间差异密切相关(P < 0.05),而肿瘤的形态、强化程度与危险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GIST的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34例中位于食管者2例,胃15例,小肠12例,结肠1例,肠系膜2例,直肠2例。34例GIST中良性9例,恶性22例,交界性3例。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刷同组织结构的关系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能谱CT对胃神经鞘瘤(GS)和胃间质瘤(GST) 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GS患者12例(GS组)和GST患者20例(GST组), 行平扫和三期增强能谱CT扫描, 分别在单能量图像和碘(水)基物质分离图像上定量分析CT值及碘(水)浓度, 定性分析其形态学表现。结果 与GST组相比, GS组CT表现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倾向于胃腔外生长, 均匀强化, 坏死囊较少见, 最大径多 <5 cm, 较少形成溃疡(P均 <0.05)。GS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40-70 keV单能量CT值及碘浓度均低于GST组, 动脉期水浓度高于GST组(P均 <0.05);动脉期40 keV单能量图像上以102.58 HU为阈值和以碘浓度8.73(100 μg/cm3)为阈值, 诊断GS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达100%。结论 能谱CT对GS和GST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诊断胃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 结果 CT平扫均呈单发软组织肿块,其中9例为恶性,肿块较大,最大径均>5.0 cm,密度不均匀,部分有囊变坏死;11例为潜在恶性,瘤体相对较小,最大径均<5.0 cm,多数密度均匀.2例病变出现钙化.CT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均有较明显强化.多平面重建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胃的关系. 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扫描+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CT诊断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CT检查显示右侧卵巢区可见一不规则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囊壁厚,边界清晰,内见分隔及乳头状物突入,平扫囊性部分CT值约19 HU,实性部分CT值约35 HU(图1),增强扫描实性肿块显著强化,囊腔范围变小,动脉期病灶从周边开始强化向中心扩展(图2),静脉期病灶强化仍明显(图3).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与其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以提高CT对GIST的良恶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病人的CT检查资料,对比其术后良恶性的病理结果,找出其CT的良恶性征象,指导临床治疗。结果6例良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肿瘤,边界清楚,5例直径小于5cm,5例强化值大于25HU,瘤灶内无出血、坏死,无周围结构侵犯;12例恶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10例直径大于5cm,9例强化值大于25HU,7例瘤灶内有出血坏死,9例周围侵犯或转移。7例潜在恶性GIST的CT表现介于两者之间。良恶性GIST的大小、平扫密度是否均匀、周围有无侵犯或转移及有无出血或坏死有显著差异(P<0.01)良恶性GIST的强化程度、免疫组化阳性率、细胞类型无显著差异。结论GIST缺乏临床、镜下病理及CT特征,需行免疫组化鉴别,但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侵犯情况,对GIST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回肠1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肿瘤平均直径5.5cm。病理分型:良性5例,交界性2例,恶性10例。CT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具有跨越腔内外生长或以腔外生长为主特性。良性5例,直径均小于5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恶性及交界性GIST中有8例直径大于5cm(8/12),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 GIST是一类潜在恶性的肿瘤,MS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危险程度胃肠道间质瘤(HRGIST)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4年3月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RGIST的CT表现,并讨论其CT特征。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2例,小肠11例(十二指肠/空肠/回肠=5/4/2),直肠1例;肿块最大径2.5~15.0 cm,最大径〉5 cm者22例,〈5 cm者2例;24例中20例肿块形态不规则,21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4例肿块均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囊变,15例溃疡形成,2例瘤体破溃穿孔,伴腹腔积液、积气,3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大部分呈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小肠HRGIST较胃HRGIST强化更明显,并可见丰富的血管供应;3例伴发肝脏多发转移。结论 HR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半定量诊断高危险程度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分析高危险程度与较低危险程度(包括极低、低、中等危险程度)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探讨高危险程度GISTs的半定量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46例GISTs患者(共51个病灶)的MSCT资料,对比分析高危险程度与较低危险程度GISTs的发生部位、大小、形状、边界、生长方式、平扫及增强扫描中的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一步得出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 高危险程度与较低危险程度GISTs在发生部位、大小、形状、边界、远处转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的边界和大小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有明显相关性.高危险程度GISTs的半定量诊断方程为ln [P/(1-P)]=-2.612X_3+0.371X_5(X_3:肿瘤的边界;X_5:肿瘤的大小).结论 上述logistic回归方程可用以判断GISTs为高危险程度的几率,有助于诊断高危险程度G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