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我院 1997年 9月~ 1999年 9月收治 40例食管、贲门癌患者 ,术后尽早实施肠内营养 ,本组患者均选用含纤维素的肠内营养液 (“能全力”)经鼻饲管缓慢滴注 ,应用前后对营养评定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及血糖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值有不同程度升高 ,对肝肾功能、血糖无影响。临床观察应用含纤维素肠内营养也能够有利于患者创伤恢复 ,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 ,与其他肠内营养液相比无消化道不良反应 ,安全有效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均为住院手术患者 ,男 2 6例 ,女 14例 ;发病年龄 45~ 79岁。其中食管癌 2 5例 ,贲门癌 2 5例。…  相似文献   

3.
老年食管贲门癌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找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理想途径。方法将220例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监测所有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4、11天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及IgA、IgG、IgM,留取24 h尿测定尿素氮,计算氮平衡,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记录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及消化道不良反应等,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0 d后各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均有增高,但EN组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1);临床观察E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PN组显著缩短(P<0.05),术后并发症减少,平均住院时间缩短。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肠功能恢复,显著改善营养状况,增加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较肠外营养更有效,更适用于老年食管贲门癌患者。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经胃镜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的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为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限制经口进食时,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病人经胃镜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的资料。结果 本组胃镜置入营养管成功率96.4%,平均置管操作时间21分,无各种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经胃镜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是肠内营养支持的良好途径。可在床旁进行,特别适合于危重病人。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营养管在国内于1959年创用,所查文献未见专题讨论。本文对我国科1987年4月至1988年11月间对手术切除食管贲门癌45例全癌使用营养管进行分析讨论。术后第一天经营养管滴注4例,第二天30例,第三天11例,最短使用2天,最长78天,平均13天,全组肠功能恢复平均36小时,静脉输液平均5天,术后4例发生吻合瘘者全部禁饮食,最短33天,最长78天,平均48天,均由营养管滴入各种营养成份而治愈,营养管选用硅乳胶管,长120cm,管腔内径0.25cm。放置的方法一般有三种:(1)顺行放置法;(2)逆行放置法;(3)探条放入法,本文对营养管的选用。放置方法,术后的护理,术后开始滴液的时间,滴液的成份,温速度及放置营养管期的并发症,营养管放置滴液的效果等进行了分析。认为食管贲门癌术中放置营养管不会增加感染机会,经消化道补充营养,符合生理且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术后及早应用,可减少吻合口瘘,减少静脉输液,减轻了病人经济负担,免除长期静脉输液的痛苦及麻烦,特别对发生吻合口瘘者,该管是维持营养的较好途径,避免作空肠造瘘。  相似文献   

6.
40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应用含纤维素肠内营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贲门癌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47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24例和常规输液组(对照组)23例,分别比较营养支持前后两组病例的生命体征、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体重、血浆蛋白、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但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和前白蛋白在肠内营养支持1周后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EN组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在肠内营养支持后明显改善(P<0.01)。结论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有明显的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 ,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贲门癌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使用相当普及 ,其优点已被大家所共识 ,我科自 1990年 1月— 1998年 12月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同时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 3890例 ,其中 181例未能在术后正常使用 ,达不到预期目的。现就其失败原因分析如下 :1 病例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行食管癌切除术176 7例 ,其中男性 1178例 ,女性 5 89例 ;颈部吻合 316例 ,弓上吻合 136 8例 ,弓下吻合 83例 ,吻合口瘘 41例 ,占2 .32 % ;贲门癌切除术 2 12 3例 ,男性 142 2例 ,女性 70 1例 ,均为弓下吻合 ,吻合口瘘 2 4例 ,占 1.11%。围手术期内的探查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全身营养,促进机体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1 353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均采取术中放置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静脉营养支持。监测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5 d、术后8 d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及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切口感染、皮下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和吻合口瘘方面,肠内营养组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外营养组死亡率为0.92%,肠内营养组为0.00%(P<0.05)。肠内营养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为(59.8±8.5)h,低于肠外营养组肠的(74.4±6.3)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0,P<0.05)。结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限制经口进食时,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途径。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病人经胃镜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的资料。结果 本组胃镜置入营养管成功率964%(27/28),平均置管操作时间21分,无各种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经胃镜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是肠内营养支持的良好途径。可在床旁进行,特别适合于危重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是否能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防治并发症。方法376例食管癌患者术中置螺旋型鼻肠管,术后48h予以早期肠内营养(EN);术前、术后监测患者的血色素、血浆白蛋白水平,统计胃肠道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应用螺旋型鼻肠管有一定的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发生率,经改进方法后得以改善;患者术前、术后在血浆白蛋白、血色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可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食管胃大动脉瘘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方法 对18例术后食管胃大动脉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其中食管癌14例(食管中段癌7例,下段癌7例)、贲门癌4例。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的7例(其中2例胸顶吻合),食管胃弓下吻合术的11例(其中4例弓窝吻合)。手术至出血发生时间最短的11 d,最长的93 d。1例再次手术行瘘修补术后生存18 d。18例全部死亡。结论 食管贲门癌应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方法值得探讨。避免吻合口瘘和食管胃消化性溃疡穿孔才能预防食管胃大动脉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食管贲门癌术后肠内营养(EN)支持的临床价值。方法 术中常规将鼻肠管放置于十二指肠降部以下。术后第1天即开始推注营养液,以糖盐水混合液为主,每次40~80 ml,每2小时一次;术后2~3 d则改为每1~2小时一次,每次100~200ml;术后3~4 d加蛋脂类如牛奶等。每日补液量减少为500~1000 ml,只作抗生素的溶媒。本组病例术后均未输白蛋白、脂肪乳等静脉营养液。结果 EN组80%病例2~3 d恢复肛门排气、排便,营养费用低廉,精神状态良好。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第1日)肠内营养是可行的,无并发症,可作为常规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心律失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1999年 10月~2 0 0 0年 10月间对 10 6例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心律失常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 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7.87% (10 6 / 1347)发生于 1~ 3天者 94例 (88.7% ) ,4~ 7天者 11例 (10 .2 % )。经治疗 3天以内消失者 82例 (77.3% ) ,治疗无效死亡 5例 .结论 术前ECG异常 ,既往心律失常史 ,FEV1/FVC <70 % ,术式 ,胸水 >5 0 0ml等因素是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洪波  黄和平 《肿瘤》2007,27(10):832-834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营养,尤其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537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均采取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周围静脉营养支持。监测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5 d、术后8 d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尿素氮以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在体质量、血浆白蛋白上无差异。在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了手术切除的早期食管癌贲门癌19例,占同期食管癌贲门癌手术的3.2%。全组男9例,女10例,年龄36~64岁,其中食管上段癌3例,中段癌13例,下段癌1例,贲门癌2例。临床症状:进食梗喷者13例,胸骨后疼痛7例,呕血1例。19例病人均作了X线钡餐检查,13例行胃镜检查,11例行食管拉网。全组病例左侧开胸手术根治,5例术中不能探及肿块都切开食管及贲门腔内观察或纱布涂擦破片检查发现癌灶。对早期食管癌贲门癌的病理肉眼分型,癌肿分类及浸润深度进行了描述。作者对影响早期食管癌贲门癌检出率的因素、早期癌的临床症状与病变的关系、提高早期癌检出率的途径及早期食管癌贲门癌的手术治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贲门癌术中留置金属导芯硅胶鼻肠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贲门癌患者术中留置金属导芯硅胶鼻饲管,术后第1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术前及术后第10天,分别测量体重,检测血红蛋白浓度及肝肾功能,观察肠内营养的副作用.结果全组鼻饲管留置时间平均15.2 d;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明显增加了营养物质的摄入量,术后无明显的体重丢失,未见需要终止治疗的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具有符合生理、减少医药费用等优点,该置管方法安全、简便,达到了加强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可列入术后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管状胃技术在食管、贲门癌患者根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食管、贲门癌214例,按手术方法分为管状胃组和对照组,管状胃组:118例,男99例,女19例,年龄58.81±8.39岁(38-80岁)。其中食管癌104例于左颈部吻合49例,弓上吻合32例,弓下吻合23例;贲门癌根治14例。对照组:96例,男74例,女22例,年龄58.54±9.05岁(27-80岁)。食管癌89例于左颈部吻合8例,主动脉弓上吻合56例,弓下吻合25例;贲门癌根治7例。观察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管状胃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残胃瘘7例;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4例,残胃瘘1例;手术时间管状胃组与对照组(257.77±79.77 min vs 244.26±63.68 min,t=1.342,P=0.181),吻合口瘘(P〉0.05)及残胃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14.90±5.65d vs 17.20±8.49d,t=2.279,P=0.024),胸胃综合症发生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管状胃操作简单、安全,胸胃综合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不增加手术时间,缩短了住院时间,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足三里注射胃复安对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58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第二天即行双侧足三里注射胃复安各10mg,每日1次,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观察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排便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平均约24h),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胃瘫综合症发生率(1.3%)明显低于对照组(5.1%),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63〉0.05)。结论:足三里注射胃复安能有效促进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患者进食时间提前,并可能减少术后胃瘫综合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The third edition [1988] of the Manual for Staging of Cancer of 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 was developed to permit finer discrimination between stages than was true of the previous edition [1983].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this goal was achieved. Pathologic staging of the specimens removed from 265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or cardia undergoing esophagogastrectomy between 1970 and 1988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criteria published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editions and their survival data compared. The new staging criteria of the AJCC provides no better discrimination of stages according to survival than was true of the earlier version, the 5-year survival of stage IIA patients being similar to that of stage I patients (37.5 ± 6.7% vs. 50.8 ± 17.7%), and the survival of stage IIB patients being similar to that of stage III patients (16.2 ± 8.1% vs. 13.6 ± 3.7%). However, depth of wall penetration and extent of lymph node involvement were reliabl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urvival. We propose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Skinner WNM staging plan that provides a modest increase in staging fragmentation. © 1993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