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43岁,1988年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术。1994年、2003年因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2次手术均经右锁骨下静脉各置入1根电极导管,并发现1988年置入的电极导管断裂,电极一端固定在右心室尖部,一端漂浮在肺动脉内。2005年2月术后因囊袋发生感染,多次行清创术,感染未控制。再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将起搏器置入左侧胸部新囊袋中,置入电极导管1根,囊袋再次感染、皮肤破溃、起搏器外露。X线片示:左右各有1根电极经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至右心室,其中1根电极导管一端在右心室,另一端漂浮在肺动脉。2005年8月采用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法行…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25岁,17年前行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为更换起搏器入院。经静脉途径行起搏器电极拔除过程中因电极老化发生电极断裂,采用经股静脉下腔静脉拔除电极失败,改为胸腔镜经右房切开在直视下最大程度剪除残余电极。后重新安装希蒲系统起搏器。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23岁,“起搏器植入术后14年,突发晕厥2 h”入院。既往曾行室间隔修补术、三尖瓣成型手术及Glenn手术。14年前曾植入心内膜双腔起搏器,5年前因心内膜起搏器起搏不良行传统心外膜途径起搏电极植入。此次入院后经检查显示原心外膜起搏导线脱位。入院后首先选择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失败,最后通过全麻下左侧腋下小切口入路应用3830电极代替传统心外膜电极植入到患者左室肌层。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3岁。反复发作黑朦、晕厥1年,24h长程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52次/min、最慢心率30次/min、最长RR间期3.2s,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1995年行VVI起搏器植入术。2001年因电池耗尽更换为双腔起搏器,原心室电极因阈值不符合要求而弃用。重新经原右侧锁骨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胸闷、气短、乏力一月余就诊,行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5~40次/分左右,于2年半前经左侧锁骨下静脉行VVI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明显缓解,定期随访程控均情况良好。4个月前,患者出现间断不规则左胸前区及肩部跳动感,后行胸部X片提示电极断裂,予以更换电极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6.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肺栓塞,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导丝不能进入上腔静脉,造影显示无名静脉闭塞,永存左上腔静脉、奇静脉畸形。血管走行: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左奇静脉—奇静脉环—右奇静脉—右上腔静脉。改右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心室主动导线,植入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拟植入DDD型永久起搏器。术中发现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置入主动固定电极,电极固定于房间隔时起搏阈值过高,故最终植入VVI型起搏器。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57岁,因"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27年,电池耗竭半月"入院。患者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右室心尖部长期依赖性起搏达27年之久。此外,行起搏器更换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并未显示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9.
心脏永久起搏器更换术的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处理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行常规起搏器更换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9例,平均年龄(68.37±12.33)岁,首次行起搏器植入的病因为病窦28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29例,持续性房颤或房扑长间歇1例,双结病变2例.结果 60例更换脉冲发生器的患者中,首次更换52例,第2次更换7例,第3次更换1例,更换原因①电池提前耗竭11例(11/60,18%),电池平均使用寿命(99.36±20.61)个月,较担保寿命提前耗竭(21.09±7.94)个月.②2例由于起搏器术后囊袋破溃感染提前更换(2/60,3%).③1例发生脉冲发生器障碍只使用8个月(1/60,1.7%).④剩余46例达到担保年限(77%),平均使用寿命约(109.63±27.09)个月.同一类型起搏器的电池使用寿命在提前耗竭和常规更换患者中无差别(P<0.05).60例中更换同类型起搏器51例,更换不同类型起搏器9例(9/60,15%).60例更换术中至起搏器更换时原电极在体内共埋置时间(107.48±31.95)个月,保留原电极48例,保留电极的患者比例为80%,更换原电极12例,更换的电极共使用(136±45.57)个月.更换电极原因:术中测试起搏电极阈值增高2例;起搏器囊袋反复破溃感染,对侧重新植入起搏器及电极1例;原起搏器电极为大接口电极,与新起搏器无法匹配1例;患者认为电极使用时间较长要求更换8例.电极最长使用时间为213个月(17.75年).结论 起搏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主要原因是电池耗竭或已至担保年限,脉冲发生器更换时大部分患者(80%)可以保留原电极.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79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诊入院后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静脉造影显示上腔静脉闭塞。遂行左髂外静脉途径安置永久起搏器,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93岁,因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入院。在植入起搏器的过程中,遇到双侧锁骨下静脉迂曲,导丝没能通过。为了绕过迂曲部分,尝试在右侧锁骨中线内侧穿刺,静脉造影显示穿刺针进入了上腔静脉。经讨论后决定,采用上腔静脉植入,手术成功完成,没有围手术期并发症。2个月后随访,起搏器工作良好。提示在通过传统路径植入起搏电极导线困难时,直接穿刺上腔静脉植入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例 1,患男 ,32岁 ,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行VV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常规穿刺右锁骨下静脉成功后 ,送入鞘管时 ,受阻于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注入处。改选髂外静脉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例 2 ,患女 ,81岁 ,心电图示异位心律 ,心房纤颤 ,最长RR间期达 5 0秒 ,急诊经右侧锁骨下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经过常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 ,不能送入鞘管及电极 ,经过透视考虑上腔静脉畸形、狭窄。改为髂外静脉途径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方法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 2 - 3厘米 ,髂外动脉内侧穿刺髂外静脉成功后 ,送入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 ,测试各…  相似文献   

13.
<正> 患者女性,65岁,因冠心病、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于1987年1月16日在右侧胸壁安置美国 Edwars 28 ⅤⅥ型起搏器,电极经右侧颈外静脉插入至右室。术后起搏器工作正常。1988年3月15日随访时,发现右锁骨上窝闻及血管性杂音并扪及震颤,疑动静脉瘘,未作特殊检查及处理。1990年4月19日拟更换起搏器再次住院,右侧锁骨上窝仍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并有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于4月29日行升主动脉造影(见附图),在动脉显影同时,上腔静脉亦显影,锁骨下动脉与颈外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处有一瘘管(箭头处)。5月11日行更换起搏器术,将东德TUR LCP 201 ⅤⅥ型起搏器植入左侧胸壁。对症治疗2月后,原扩大的心脏缩小,患者无明显自觉症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62岁,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中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导丝后发现静脉走行异常,行左锁骨下静脉造影提示永存左上腔静脉;再次穿刺右锁骨下静脉,行右锁骨下静脉造影提示右上腔静脉缺如,再次经左锁骨下静脉置入心室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将电极固定在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正常。  相似文献   

15.
右上腔静脉闭锁经左上腔静脉置入起搏器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伴显著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 ,反复晕厥 ,行VVI型起搏器置入术 ,术中造影发现右上腔静脉闭锁 ,永存左上腔静脉。最终经左上腔静脉及冠状窦将起搏电极固定于右室心尖部。术后临床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锁骨下静脉造影在起搏器植入术中的使用价值。方法 选择桐城市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所有首次单双腔起搏器包括埋藏式除颤器(ICD)植入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经肘静脉途径行锁骨下静脉造影,根据显影结果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对照组常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统计穿刺开始到导丝进入下腔静脉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男女比例(P=0.826),年龄均数(P=0.406),单双腔比例(P=0.771),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穿刺成功所用时间(分钟)分别为2.4±1.1,3.0±0.5(P<0.001)。结论锁骨下静脉造影术后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比传统锁骨下盲穿耗时明显缩短,尤其对经验不足术者,体型异常,血管畸形病例造影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电池耗竭5年入院。诊断为起搏器电池耗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更换起搏器(重新植入新的右房电极)后次日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心尖部室壁瘤形成。经积极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但心功能仍较低,目前约维持在0.37,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72岁,于6年前因心力衰竭,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安置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CRT-D)。发现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1天入院,当地医院锁骨下静脉造影提示左侧锁骨下静脉完全闭塞侧枝循环形成。CRT-D治疗为超反应,期间无放电,经与家属沟通后行CRT-D降级为CRT-P治疗,更换了脉冲发生器,原除颤电极废用。术后随访半年,无特殊事件发生,心功能还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起搏器系统更换的原因及更换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87例行起搏器系统更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的患者均更换了脉冲发生器,其中首次更换171例,第2次更换15例,第3次更换1例。更换原因:电池提前耗竭19例(10.16%),电池使用寿命(6.43±2.48)年;166例达到预期寿命(88.77%),使用寿命约(8.52±2.11)年;有2例由于首次植入术后囊袋破溃感染提前更换(1.07%)。更换原电极27例,更换原因:术中测试起搏电极阈值增高5例,感知障碍4例,患者认为电极使用时间较长、要求与脉冲发生器同时更换18例,原电极共使用时间(10.03±2.29)年。所有起搏器更换时的电极阻抗、R波振幅[(650±164)Ω,(11.04±4.16)m V]与初次植入时[(672±153)Ω,(10.74±4.37)m V]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起搏器更换的主要原因是脉冲发生器电池寿命正常耗竭,而更换时原电极大部分保留继续使用。严格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以及术后管理,可降低起搏器更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74岁。因Ⅱ度Ⅱ型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 1991年 4月在我院安装心脏DDD双腔起搏器。起搏器及电极均为美国CPI公司生产 ,型号为PG - 937型。术后多次检测 ,起搏器DDD工作正常。 1998年 11月因起搏器电能耗竭 ,在本院更换CPI公司 94 1型DDD双腔起搏器。当时因原电极检测各参数均正常 ,故未给予更换电极。 2 0 0 0年 4月摄胸片时发现起搏器心房电极在左锁骨下断裂 ,长约4cm左右 ,心室电极正常 ,即给予调整起搏器为VVI工作方式 ,起搏频率为 70次 分。现患者无特殊不适 ,心电图示起搏器功能正常 ,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