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DCE-MRA0在术前诊断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及其他血管性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D-DCE-MRA诊断为门静脉癌栓形成的37例MRA表现,并与常规MRI,手术或门静脉造影对比。评价门静脉主干,右支,左支是否有门静脉癌栓形成,及是否并发肝动静脉瘘,门静脉海绵样变等肝内血管改变。结果 手术或门静脉造影证实其中33例门静脉癌栓诊断正确,3D-DCE-MRA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特异性为89.2%。敏感性为94.3%,并提示9例门静脉海绵样变,7例肝动静脉瘘形成,而常规MRI对门静脉癌栓显示的敏感性,特异性为60.6%,80.0%,3D-DCE-MRA在显示门脉癌栓,门静脉海绵样变,肝动静脉瘘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MRI。结论 3D-DCE-MRA能较清楚地显示门脉癌栓。门静脉海绵样变,肝动静脉瘘等肝癌血管性并发症。可用于评价肝癌的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肝癌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7例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的HCC患者,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MSCTA成像,比较其中62例HCC合并PVTT患者横断面与CTA图像在PVTT诊断中的差异。结果MSCTA与横断面图像均能显示全部43例门脉主干和/或一级分支癌栓;横断面和CTA成像对门脉二级和三级以下分支PVTT以及长度2cm以下PVTT的显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MSCTA可明显增加门脉分支癌栓和门脉内较小癌栓的检出率,对制定治疗计划和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进兔VX2肝癌模型制作方法,研究其血管造影方法及腹腔动脉血管解剖特点。方法对45只新西兰大白兔在CT定位下经皮穿刺肝左叶后注入VX2瘤块制作兔VX2肝癌模型,植入2周后穿刺股动脉行腹腔干-肝动脉造影。结果 42只兔建模成功,肿瘤接种成功率为93.33%(42/45);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腹腔干动脉各分支情况,肝内肿瘤血供丰富。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VX2瘤块法建模成功率较高。兔VX2肝癌为富血供型肿瘤,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肿瘤及其血供,有助于肝动脉途径介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64排CT与DSA及C臂 CT检出肝癌小病灶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64排CT、DSA和C臂CT对肝癌小病灶(直径≤3.0 cm)的检出能力。方法对48例肝癌患者先行64排CT扫描,再行肝动脉DSA、TACE和C臂CT扫描。2周内复查CT(碘化油CT),由3名影像科医师对64排CT、DSA、C臂CT和碘化油CT图像进行分析,计数4种方法对直径≤3.0 cm病灶的显示情况,并以碘化油CT诊断结果作为标准,用McNemar检验比较64排CT、DSA和C臂CT诊断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结果碘化油CT证实48例患者共133个病灶(直径0.5~3.0 cm),其中64排CT检出55个(55/133,41.35%),DSA检出110个(110/133,82.70%),C臂CT检出130个(130/133,97.74%),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根据病灶大小将133个病灶分为3组,A组(直径0.5~1.0 cm)98个病灶,B组(直径1.1~2.0 cm)27个,C组(直径2.1~3.0 cm)8个。64排CT、DSA、C臂CT分别检出A组病灶29、76和95个,B组19、26和27个,C组7、8和8个。结论 C臂CT可提高对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右膈下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正常人和肝细胞癌(HCC)患者右侧膈下动脉(RIPA)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选择MSCTA清楚显示RIPA者304例(正常人242例,HCC患者62例),采用容积再现(VR)方法进行血管重建,观察RIPA的起源、分布及参与HCC供血情况。结果304例中,159例(52.3%)RIPA开口于腹主动脉,57例(18.8%)开口于右侧肾动脉,88例(29.0%)开口于腹腔动脉于,41例(13.5%)双侧膈动脉共干,6例(2,0%)与胃左动脉共干,3例(1.0%)双侧膈动脉、胃左动脉共干。RIPA参与HCC供血达17.7%(11/62)。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RIPA起源,准确评价其参与HCC供血情况,指导TACE治疗。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HCC组织及癌周肝组织雄激素受体。结果:48例肝癌组织AR阳性率47.9%,癌周肝组织AP阳性率58.3%;男性AR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AR阳性组病2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组。本组结果提示部分HCC是雄激素依赖性肿瘤,AR可作为判断预后及内分泌治疗个体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中肿瘤血管形成的临床及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肝移植手术标本,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边缘部CT征象的组织病理学基础及其与H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经肝移植手术证实的HCC45例,术前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s、60s行全肝螺旋CT动、门脉双期扫描。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常规HE染色和Ⅶ因子相关抗原(facter Ⅶ related antigen,F8R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边缘部的CT表现及各种病理改变。结果 ①CT平扫病灶边缘清楚(无分叶或有分叶),病理上肿瘤多有包膜(完整或不完整);CT平扫边缘不清时,病理上肿瘤少见有包膜,浸润性生长多见;②动态增强后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边缘多可见丰富的新生血管,肿瘤分化较低。而边缘呈低密度者,多可见肿瘤的包膜或假包膜形成,新生血管较少,分化程度较高;③有肝内子灶组,其肿瘤边缘微血管密度(mierovessel density MVD)值要高于无肝内子灶组,而且当肿瘤边缘MVD〉30时,发生肝内子灶的几率要高。结论①HCC边缘部的CT形态分类,能较好的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和范围及评价癌细胞的分级;②CT动、门脉双期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肝癌转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肝癌细胞转移的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BodyenChamber膜侵袭培养系统培养VEGF肝癌细胞株HepG  相似文献   

10.
人肝癌和癌旁肝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罗运权,吴孟超,丛文铭,陈汉作者采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及其受体基因的NDA探针,对人原发性肝癌及癌旁肝组织进行自身对照研究,从转录水平观察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320排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三维重建成像对肢体软组织肉瘤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12月对23例肢体软组织肉瘤行320排CTA检查,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10~65岁(平均38岁)。肿瘤分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例,滑膜肉瘤5例,脂肪肉瘤4例,横纹肌肉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结果 320排CTA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组织器官的关系。23例患者中7例行广泛切除术,16例行边缘切除术。其中2例肿瘤位于腘窝的患者,CTA显示肿瘤包绕腘动脉,术中将血管切除后行大隐静脉重建。随访10~40个月(平均24个月),8例复发,复发率34.8%。结论 320排CTA能提供肢体软组织肉瘤与邻近血管及器官组织的三维空间图像,是手术入路选择和术中血管处理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减少并发症和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及受体Tie-2、血管内皮牛长因子(VEGF)在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28例肝细胞痛(HCC)、10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标本。观察血管生成素及受体、VEGF的表达与HCC肿瘤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Ang/Tie-2,VEGF在肝细胞癌表达明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也显示Ang-2和VEGF,Tie-2蛋白在肝癌表达增强。Ang-2/Ang-1 mRNA比值、VEGF mRNA与肿瘤血管侵犯及CD34染色的微血管密度相关。结论Ang/Tie-2,VEGF、在HCC肿瘤血管生成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83例有门静脉受侵犯的原发性肝癌结合文献讨论了肝癌门静脉受侵的发生机制,血管造影表现,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提出“火焰征”是肝动门脉大量分流的一种表现。并通过对21例单纯药物灌注和33例化疗栓塞的疗效比较,认为后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韩国专程来华求治双手发潮的病人,以动脉造影观察了病发动脉及其对罂栗碱和冷刺激的反应,明确了原发性雷诺综合征的诊断,并以药物和精神疗法缓解病情后满意回国。血管造影发现该例病人的血流自远侧肱动脉和近侧桡尺动脉已明显减缓为一新发现。  相似文献   

15.
16.
CT对肾癌的诊断和分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CT扫描图像诊断为肾癌患者137例,经病理证实CT诊断者131例,诊断准确率95.6%。按照Robson分期标准,CT分期与病理对照准确率83.2%。对肾癌的CT诊断及分期标准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肾癌CT分期的失误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判断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准确性。方法 对 33例病变在肺门区、术前诊断为肺癌的病人进行CTA检查 ,采用 5分制分析患侧中央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盲法在术中解剖这些肺血管 ,以手术结果为标准 ,对比增强横断面CT和CTA图像判断肿瘤侵犯肺血管的准确性。结果  (1)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于横断面CT(P <0 .0 0 0 1)。 (2 )CTA预测血管不能处理和不能行标准肺叶切除术的准确率高于横断面CT。结论 CTA可用于术前判断肺癌与中央肺动静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①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s、3.9s、5.9s、7.9s、9.9s、11.9s、13.9s、15.9s、17.9s、19.9s,2.9s、4.9s、6.9s、8.9s、10.9s、3.0s、4.0s、5.0s、6.0s、7.0s。②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s、11.9s、13.9s、15.9s、17.9s,10.9s、12.9s、11.0s、12.0s、13.0s,其余扫描参数同①。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高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可明显提高VCTDS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癌的CT诊断及其在术前分期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0.
三维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探讨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椎动脉的价值。方法对67例临床拟诊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行3D-CTA检查,容积重建(volumerendering,VR)和表面重建(shadedsurfacedisplay,SSD),其中7例行选择性椎动脉造影。结果67例患者中,椎动脉显像133条;正常52条,病变81条;1条闭塞不显像。病变包括先天性畸形,血管受压或牵拉移位,血管壁粗糙、钙化,管腔狭窄、部分中断等。发育畸形的椎动脉可伴有多种病变,一条椎动脉可以多段发病。椎动脉发育畸形和椎动脉各段病变发生情况如下:椎动脉先天畸形31条(发育纤细17条,走行异常14条);起始段(V1)病变11条(血管壁粗糙、变细10条,其中3条扭曲成角;1条钙化);颈椎段(V2)和寰枕段(V3)病变30条(骨质增生压迫血管移位13条,牵拉内移7条,局限性狭窄10条);颅内段(V4)病变55条(血管呈串珠状、管壁粗糙52条,其中钙化2条;血管部分中断3条)。血管造影7例14条血管,血管异常8条共13处病变;颅内段病变2处,3D-CTA显示明显狭窄,DSA为轻度狭窄,其余11处病变两者相符。结论3D-CTA能清晰显示椎动脉走行全程,同时可以观察与椎骨的解剖关系。在椎动脉先天畸形、血管钙化以及判断相邻椎骨的影响等方面优于其它影像方法,为椎动脉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