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清脂蛋白谱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清脂蛋白谱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59例,脑梗死患者21例以及健康对照30例,测定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用改良双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血清脂蛋白谱(SLPG)。结果:脑梗死组TC,LDLC高于对照组,脑出血组LDLC高于对照组,低于脑梗死组;SLPG结果显示脑梗死组α脂蛋白(αLP),β脂蛋白(βLP),中间β脂蛋白(intβLP)高于对照组,脑出血组βLP,intβLP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判别分析优选出βLP,intβLP,HDLC为判别脑血管病(CVD)的指标,这三项指标对CVD的判对率为71.3%,结论:βLP,intBLP,HDLC可作为临床预测脑血管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清脂蛋白谱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59例、脑梗死患者21例以及健康对照30例,测定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用改良双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血清脂蛋白谱(SLPG)。结果脑梗死组TC、LDLC高于对照组,脑出血组LDLC高于对照组,低于脑梗死组;SLPG结果显示脑梗死组α脂蛋白(αLP)、β脂蛋白(βLP)、中间β脂蛋白(intβLP)高于对照组,脑出血组βLP、intβLP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判别分析优选出βLP、intβLP、HDLC为判别脑血管病(CVD)的指标,这三项指标对CVD的判对率为71.3%。结论βLP、intβLP、HDLC可作为临床预测脑血管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脑血管病患者血脂变化规律和比较其调脂治疗疗效,探讨血脂对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脑梗死组108例、脑出血组84例及对照组92例(未发生脑卒中患者),用比色法测其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随机分组将脑出血及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调脂治疗组及非调脂治疗组,并进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AM)(近期疗效)及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定(远期疗效)。结果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脑梗塞)的TG、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低于对照组;脑出血组TC、LDLC低于脑梗塞组;调脂治疗组1个月后FAM评分低于非调脂治疗组,而3个月后ADL分级评定好于非调脂治疗组。结论高TG、TC、LDLC及低HDLC水平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低TC、LDLC更易发生脑出血;调脂治疗能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水平与肾脏并发症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收集系统红斑狼疮患者121例,根据是否伴有肾脏并发症分为甲组(患有狼疮性肾炎)42例和乙组(未患有狼疮性肾炎)79例,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与肾脏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甲组 TC, TG,LDLC 含量高于对照组,HDLC 含量低于对照组;乙组与对照组 TC、TG、LDLC、HDLC 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 TC,TG 含量高于乙组,HDLC 含量低于乙组,TG,TC,LDLC 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肾炎的危险因素。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水平与肾脏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TG、TC、LDLC 水平异常增高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差异。方法 收集脑梗死病例72例、脑出血病例65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93例,对其血清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病人TC高于对照组(P〈0.05) ,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病人T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TC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脑梗死组TG、TC显著高于脑出血组(P〈0.01) 。结论 脑梗死与脑出血血脂代谢异常,TG、TC与脑梗死呈正相关,与脑出血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血清胆红素和血脂的综合指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和血脂的综合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造影技术将120例患者分2组: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等指标,并计算出其综合指数:TC/(HDLC+TBIL)和LDLC/(HDLC+TBIL),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清TBIL及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TC/(HDLC+TBIL)和LDLC/(HDLC+TBIL)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1)。经多变量的losistic回归分析,LDLC/(HDLC+TBIL)比值作为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优于其他传统的单一指标。ROC曲线显示,LDLC/(HDLC+TBIL)比值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和血脂的综合指数是冠心病一个较好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与血清脂蛋白(α)[Lp(α)]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62例脑梗死患者,34例脑出血患者Lp(α)的水平,并与35例健康对照作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及脑出血组Lp(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Lp(α)含量也有显著差异。结论:提示血清脂蛋白(α)水平的升高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可做为独立重要的脑血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甘油三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脑血管意外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选取 182名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为 15 0名身体健康的体检者 ,分别测定血清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根据Friedewald公式计算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并按Frost法计算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含量。结果表明 :脑梗死及脑出血组 (即实验组 )患者 ,其血清TG、nHDLC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认为高甘油三脂血症与脑血管病的发病有确切的关系 ;nHDLC增高与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与血清脂蛋白(a)[Lp(a)]和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方法 60例脑梗死患者,40例脑出血患者Lp(a)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并与45例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及脑出血组Lp(a)和F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提示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可做为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脂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脂与血清脂蛋白间的差异。方法收集脑梗死病例188例、脑出血病例79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35例,对其血脂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病人TC、TG及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病人TC、HDL-C及LDL-C高于对照组(P<0.05,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脑梗死组TG显著高于脑出血组(P<0.01),其余血脂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L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脑出血血脂代谢异常,TG与脑梗死呈正相关,与脑出血呈负相关,其余血脂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脑栓通的抗脑水肿及脑缺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栓通的抗脑水肿及脑缺氧作用。方法 :①取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及给药组 ,制备脑水肿模型 ,后断头取脑、取血。右侧大脑按干—温重法测脑含水量 ;左侧大脑制匀浆 (10 % ) ,离心测脑组织中SOD ,分离血清 ,测定一氧化氮量。②把小鼠 40只分为对照组及给药组 ,各组 10只小鼠断头后观察张口喘气停止时间 ,两组剩余各 10只小鼠装入盛有 5g钠石灰的广口瓶中 ,密封 ,观察小瓶内小鼠的存活时间。结果 :脑栓通能改善脑水肿 ,与缺血组对比P <0 0 5 ;能提高脑组织SOD含量 ,与缺血组对比P <0 0 1;能降低血清中NO量 ,P <0 0 0 1。结论 :以上数据说明脑栓通能改善脑水肿 ,增加脑神经细胞的耐缺氧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吸收期包膜形成与持续性脑水肿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1 2例中、小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血肿吸收液中K+ 、Na+ 水平与血液比较无明显差异 ;术中见血肿几乎完全液化 ,腔内压力极高 ,周围脑组织呈现灰白色 ,水含量增多 ,血肿包膜为脑组织大量陈旧性出血和新生毛细血管、弥漫性及袖套状淋巴细胞浸润 ;患者预后良好 1 1例 ,死亡 1例。结论 中、小量脑出血可在吸收期以后出现包膜与持续性脑水肿并存 ,而导致恶性颅高压 ,治疗应采取联合脱水及对较大包膜性血肿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和脑血管储备能力(CVR)的影响,阐明丁苯酞对ACI患者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0例老年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病例号的单、双号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及差值(DVp、DVm)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脉动指数(PI)以及CVR,并进行比较;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5.420,P<0.05),观察组患者疗效分布和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U=2.225,χ2=5.005,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p和Vm明显高于对照组(t=10.819,t=7.259,P<0.05),而DVp和DVm明显低于对照组(t=16.348,t=19.055,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VR明显高于对照组(t=6.884,P<0.05),PI明显低于对照组(t=4.979,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有效纠正ACI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异常,提升机体稳定脑血管灌注量的能力,改善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比较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动、静脉性脑梗塞患者各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MRI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诊断方式的价值情况。结果:动脉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静脉组诊断与病理结果相比同样无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患者诊断价值情况,发现采用MRI对动、静脉脑梗塞患者进行诊断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MRI检查对两种性质的脑梗塞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患者大脑内部缺血情况,对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后续的治疗有较为明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与单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T及MRI影像学评价分为两组,其中83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A组,69例单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B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比较。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人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患糖尿病和高血压、TIA、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动脉狭窄病史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1.44、1.20、1.58)。结论MCI与SCI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心磷脂抗体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45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的含量。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IgG型抗心磷脂抗体增高率比正常人明显增多(P<0.05),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IgG和IgM型抗心磷脂抗体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结论抗心磷脂抗体增高应警惕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脑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存在及其影响.方法 选取CVS患者176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抗痉挛组,所有患者按照脑室出血诊疗指南治疗,抗痉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痉挛治疗.所有患者第5~7、10、14天做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了解脑血流情况,计算血管痉挛指数,第5、14天所有患者做MRI灌注成像测定脑血容量判断有无脑缺血,并评估CVS及其影响.结果 脑室出血后,所有患者均存在脑血管痉挛,随着时间推移,痉挛指数不断增大,提示痉挛加重.抗痉挛组各时间段痉挛指数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抗痉挛组灌注参数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后发现,抗痉挛组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脑室出血后,通过抗血管痉挛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甲基莲心碱(Nef)纳米脂质体(NefNL)对小鼠脑缺氧及脑栓塞的治疗作用。方法用亚硝酸钠制造小鼠脑缺氧模型,诱导剂制造小鼠脑栓塞模型。观察NefNL对这两种小鼠病模的治疗效果,并与生理盐水组、同剂量Nef注射液组、普通Nef脂质体组进行比较。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Nef3种制剂均能显著延长小鼠亚硝酸钠中毒后的存活时间,提高小鼠对抗脑栓塞的能力(P〈0.05);与Nef注射液组、普通Nef脂质体组相比,NefNL的治疗效果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NefNL对小鼠脑缺氧以及脑栓塞有明显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浆D-二聚体与脑再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 (D D)水平与脑再梗死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 60例初次脑梗死与 5 0例再次脑梗死及 60例初次腔隙性脑梗死与 5 5例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D D水平及纤维蛋白原 (F gen)浓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 D水平较初次脑梗死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血浆D D水平与初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血浆D D水平持续增高 2月者 ,以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明显多见 (P <0 .0 0 1)。 1年内再发率亦显著高于脑梗死组 (P <0 .0 5 )。再次脑梗死组及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的F gen浓度 ,分别高于初次脑梗死组及初次腔隙性脑梗死组。 结论 血浆D D水平与F gen浓度测定均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