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临床输血除自体输血外,异体输血均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为有效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国家采取无偿献血政策,筛选健康的献血者,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倡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要求采供血机构对血液制品在采集后至发放前和医疗机构对患者在实施输血治疗前,须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血清标志物检测[1],以极大程度降低临床经输血传播感染疾病的风险,有效避免经输血感染病毒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孕期、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为医院感染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数据和临床资料。方法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进行检测。结果 6 000例孕检、拟手术及输血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588例,阳性率为9.8%;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60例,阳性率为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初筛强阳性(S/CO)>6.0 4例,经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认实验室采用免疫印迹法确认为阳性。125例TPPA阳性的患者加做了TRUST,其中22例阳性,阳性率为17.6%。结论部分孕妇在孕前、患者在术前和输血前已存在不同程度的乙型肝炎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梅毒感染。  相似文献   

3.
背景通过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风险在美国估计为1/63000到1/205000单位血液之间,超过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输血传播的危险。通过微量核酸检测试验(MPNAT)检测HBVDNA阳性供血以减少窗口期传播HBV。研究设计与方法以每24份血样品混合检测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潜在性血源性感染高危人群(产前、术前和输血前)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预防医院感染,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 对2008年4月至2010年5月该院5 575例潜在性血源性感染高危人群血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毒性肝炎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的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的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乙型肝炎6项,回顾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3.2%,丙型肝炎病毒5.6%。不同年龄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透析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HBV感染组60.1±25.7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HCV感染组85.7%vs.非感染组15.7%,P<0.05)、透析年限(HCV感染组65.9±35.9月比非感染组43.0±25.3月,P<0.05)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是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率在输血次数的差异无显著性,与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著性,丙型肝炎感染率随输血次数及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严格隔离可以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是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能传播的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Ⅰ/Ⅱ)。我国为全球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近年来,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梅毒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为了解目前这类疾病在输血和/或手术前病人中感染和发病情况,笔对自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在本院住院和门诊需要输血和/或需做手术的6602例病人检测了HBV-M、抗-HCV、抗-HIV1/2和RPR,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81例住院病毒性肝炎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住院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输血及血制品对传播丙型肝炎(HC)的作用及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对病情的影响。我们对81例病毒性肝炎血清同时作了HBV-M及抗HCV检测,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81例检测对象均为衡水地区农民、  相似文献   

8.
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本院对术前、输血前和产前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 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型)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本院2004年1~12月需输血、手术或分娩的患者分别为237名,1991名和458名,共计2686名,均于输血前、术前或产前常规抽取静脉血液3~5ml,无需抗凝。1.2仪器、试剂与方法Multiskan MK…  相似文献   

9.
背景重复献血者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感染存在着模糊估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型和丙型肝炎病毒 (HCV)输血传播风险评估一直根据血清学转换前窗口期  相似文献   

10.
手术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7100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输血并不是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唯一的传播途经,性接触、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静注毒品以及医源性感染,均可造成此类疾病的感染。所以在患者手术前及输血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相似文献   

11.
8176例输血与手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术前、输血前检查中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在需手术或输血的患者进行手术或输血前采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感染性疾病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抗-HAV-IgM)、丙型肝炎病毒IgG抗体(抗HCV-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1+2)型]、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共计9项。结果 HBsAg阳性390例,占4.8%;HBsAg、HBeAg、抗-HBc同时阳性61例,占总数的0.7%;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247例,占总数的3%,占HBsAg阳性的63.3%,为HBsAg阳性携带者中的主要模式。抗-HBs阳性1 977例(24.2%)。抗-HIV阳性2例(0.02%)。抗-HCV-IgG阳性37例(0.5%),抗-HAV-IgM阳性18例(0.2%);抗-TP阳性39例(0.5%)。结论对择期手术和/或输血的患者进行感染疾病指标检测,是对患者、医院和供血单位3方同时负责,对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病毒性肝炎的感染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3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逆转录一套式PCR法检测HCV—RNA。回顾分析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肝炎病毒感染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HBV)22.6%、丙型肝炎病毒(HCV)41.5%、HBV/HCV总感染率49.1%,HC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有显性,而HBV感染组、非感染组在输血次数、透析年限的差异无显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仍是血液透析(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以HCV的发生率最高。严格消毒措施,血源筛选,减少输血,对减少透析中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对献血者进行输血传染病的核酸扩增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风险 在过去20年中,通过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减少,部分是由于对供血进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改进。现在每单位血液受主要病毒污染的风险范围为1/50,000到1/700,000。这种危险因素有4个来源:血清转换前(窗口期)供血,病毒的变异,非典型血清转换和实验室检测误差(表1)。病毒的变异诸如HIV-1的O亚型,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不寻常亚型,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发生突变。然而,监控数  相似文献   

14.
刘炜  王芳 《中国输血杂志》2006,19(6):497-499
通过筛查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仍有部分输血后不明原因的肝炎发生。1995年分离出的庚型肝炎病毒(HGV)和1997年分离出的输血传播病毒(TTV)一度被认为与输血后非甲非戊型肝炎发生有关,但随后的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GV和TTV感染,其致病性值得怀疑。2000年,意大利学者Primi等[1]从1例静脉吸毒者的HIV阳性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可经输血传播病毒———SEN病毒(SENV)。SENV一经发现即被各国学者所重视,有关SENV的基因结构、检测方法、流行病学与肝炎的相关性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状况和无偿献血者的血液经酶免疫检测法(ELISA)筛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感染状况,探讨采用核酸扩增技术(NAT)对血液进行筛查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改进献血者筛查方法,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方法采用2种不同试剂厂家的ELISA试剂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HBsAg筛查,采用核酸扩增检测(NAT)血筛系统检测无偿献血者血的HBV DNA;并对ELISA检测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确认和追踪分析,以确定血清学感染状况。结果共筛查2011年3~10月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者14 696名,HBsAg阳性率为0.52%(76/14 696);HBV DNA阳性率0.22%(32/14696);检出2例HBV DNA阳性标本,经过追踪分析,第1例发生了血清学转换,为"窗口期"感染,第2例无血清学转换,但乙肝核心抗体持续阳性,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结论 ELISA检测后血液安全性有了很好的保障,但是依然存在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NAT检测可降低输血残余风险,从而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螺旋体(TP)感染情况,为当地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性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珠海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的一般资料及其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抗-TP、抗-HCV及抗-HIV检测结果。结果149310例献血者中,HBs Ag、抗-TP、抗-HCV、抗-HIV阳性率分别为1.56%(2331例)、0.50%(748例)、0.33%(487例)、0.17%(247例)。HIV/HBV合并感染11例,合并感染率为0.74/万;HIV/TP合并感染9例,合并感染率为0.60/万;HIV/HCV合并感染1例,合并感染率为0.07/万。不同性别间HIV合并HBV、HCV及TP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289,P=0.070;χ~2=0.344,P=0.558;χ~2=0.736,P=0.391)。结论提高输血前筛查质量、尽量排除高危人群是提高血液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儿童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预防和避免因临床手术或输血引起医疗纠纷和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的生物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方法对14 266例输血前患儿血清,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采用明胶颗粒凝集(TPPA)法进行梅毒螺旋体(TP)特异抗体检测.结果 14 266例儿童患者输血前HBsAg阳性率为1.05%;HBsAb阳性率为86.32%;抗-HCV阳性率为0.196%;抗-HIV阳性率为0.021% ;抗-TP阳性率为0.161%.结论 儿童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阳性率均低于一般人群,母婴垂直传播是儿童感染这些传染病的重要途径,患儿输血前相关指标检测有利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治,对于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报道了对70年代输血传播病毒研究组(TTVS)贮藏的血清标本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VC)的情况.标本来自1974年至1979年输血的和医院未输血患者的血清,诊断和病程相同(对照病例).血清标本每隔2-3周收集1次,共6个月,随访至少10个月.诊断肝炎需至少1次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大于90U/L以及3至17天后第二次复查大于45U/L.NANB型肝炎诊断的根据是无急性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任何非病毒病原血清学改变的证据.HCV抗体(抗-HCV)检测用重组多肽病毒抗原和人过氧化物歧化酶.用放射标记第2抗体测定反应活性.所有标本均以编码进行.结果表明,5名住院对照者在外科手术治疗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受血者在输血前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传染病指标的感染状况和受血者的相关疾病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近4年的受血者4373例进行输血前4项检查。相关疾病的统计按照受血者的临床出院诊断进行统计。结果 4373例受血者输血前相关检查的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HBsAg19.41%、抗-HCV3.18%、抗-HIV1/20.11%、抗-TP1.17%。结论本组样本受血者资料分析表明,输血前4项检查中HBV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同时还可以减少输血的医疗纠纷及隐患,有利于受血者的治疗及医院内感染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作者对20,000多单位血液受血者进行追踪,以鉴定通过输血传播的感染。设计 对受血者进行随访调研。背景伦敦北部的22所医院。参与者 近期输血的成年患者。主要结果测定 在输血9个月后采集受血者血液标本,检测HCV、HBV、HIV和HTLV-Ⅰ型、Ⅱ型感染标志物。通过与输血前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比较来区分新近感染或输血前感染。结果9,920例患者参试。对21,923单位血液的5,579例受血者进行了追踪,但未发现输血传播感染病例。对乙型肝炎,21,043单位血液的输血传播感染范围为0(可信限范围95%,5,706例受血者输血感染风险为0~1);丙型肝炎为0/21,800单位血液(输血感染风险0~1/5,911例受血者);HIV为0/21,923单位血液(输血无感染风险为0-1/5,944例受血者);HTLV为0/21,902单位血液(输血感染风险为0-1/5,939例受血者)。3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和住院之后感染了乙型肝炎,但被证明不是通过输血途径感染的。176例(3%)患者在住院之前已感染了乙型肝炎,16例(0.29%)感染了丙型肝炎,5例(0.09%)感染了HTLV。结论:在英国,目前通过输血传播的感染极少,而通过医院其它途径比输血途径更可能获得感染。在感染患者中较多的是以前获得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