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京市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前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信行改变,探索在建筑工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的模式。方法整群随机抽取南京市6所建筑工地的流动人口,采用多部门合作、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随机抽取了337人和273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传播途径总知晓率、预防措施总知晓率分别由54.3%、55.3%和61.2%提高到69.3%、70.8%和76.2%。对艾滋病相关态度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性行为时每次均使用安全套者仅占6.1%,干预后愿意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达84.2%。65.9%的被调查对象愿意接受健康讲座。结论多部门合作、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的干预模式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在建筑工地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抽取两个大型建筑工地分别设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两组中各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工人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基线调查;基于基线调查的结果制定健康教育干预工作计划;系统干预后,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再次随机抽取样本进行调查,对比干预组、对照组的差异,评价干预活动的效果。结果本次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的干预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干预组的知识知晓率提升程度为17.3%,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歧视情况提升程度为23%,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对建筑工人进行健康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天津市河西区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评价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企业、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1124人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被调查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户籍、年龄的外来务工人员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P<0.01)。85%被调查人员对干预活动表示满意。结论对外来务工人员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但要取得长远效果需要建立长期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妍  陈德荣  李一  何响 《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101-102,149
目的了解天津市红桥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红桥区18-45岁且在天津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241人,进行免疫规划知识干预和效果评估。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241名流动人口育龄妇女,随访率100%。免疫规划知晓率,干预前为54.oo%,干预后为75.99%。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率:“接种国家规定的疫苗是否收费”一项,干预前为57.68%,干预后为81.33%。干预后免疫规划知识总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主动接受自费疫苗接种的自愿率显著提高。调查对象希望通过医生和专业书籍、手册两种途径获取知识的比例有所上升。结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偏低,该人群希望获取免疫规划相关知识,且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李一 《职业与健康》2013,29(8):892+1025
目的了解天津市红桥区育龄妇女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情况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评价。方法随机抽取红桥区20~45岁且在该市居住12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302名做2轮免疫规划知识的调查。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302名育龄妇女,随访率100%。免疫规划知识总知晓率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主动接受疫苗接种的自愿率干预后高于干预前,尤其是"是否愿意了解孩子疫苗接种的效果"1项干预前后自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对象希望通过医生和专业书籍、手册2种途径获取知识的比例有所上升。结论对天津市红桥区育龄妇女进行多种形式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形成主动接种的观念和行为,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黟县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和行为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2015年11~12月抽取黟县7所初高中的初三、高一及高二共697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首先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基线调查,之后在该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发放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材料等干预活动,分别在干预活动结束时和干预2 W后对该人群再次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分析干预前后调查对象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差异,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697名学生干预前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3.31%,干预活动结束时提高到96.42%,干预2 W后为95.18%,干预前后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0,P0.01)。干预前高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初中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7,P0.01);城区初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76.88%,乡镇初中生为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7,P0.01);普通高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80.36%,职业高中学生为6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8,P0.01)。结论黟县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干预后得以明显提高。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特别是以乡镇初中学生及职业高中学生为重点,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对江苏省南京市流动人口进行不同方式的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并比较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4个干预组和1个对照组,干预组分别采用录像、讲座、手册及复合干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各组干预前后及组间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结果录像、讲座、手册组干预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P<0.05),知晓率分别为66.71%,67.35%,61.09%,讲座效果优于录像、手册;复合干预方式干预后知晓率为68.43%,优于单一方式.结论在流动人口中进行以讲座为主的多种方式结合的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施工工人及周边居民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评价健康教育这种干预方式的有效性,为以后对流动人口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积累经验。方法对襄阳市某地区施工基地的工人及周边居民开展有关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干预前及干预后半年对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比较调查对象在干预前后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相关行为态度变化情况,通过卡方检验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健康宣传教育,显著提高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特别是艾滋病的传染源(干预前66.87%,干预后的80.27%)、传播途径(干预前43.40%,干预后59.64%)等方面,同时改变了其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例如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同居的比率(干预前的49.69%,干预后68.22%)等,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健康宣传教育,显著提高了施工工人及周边居民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减少了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的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了解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态度、行为现状,探讨对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宣传及行为干预的有效方式.方法 随机抽取某高校学生295名,其中大一学生129名,其它年级学生166名,通过成立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师团,举办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宣传版面展示、提供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并在干预前后,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相关信息.结果 在该校干预前后分别随机抽取的295名学生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相关信息的调查应答率分别为:95.6%、97.6%.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P<0.01),态度和行为也有了明显的转变(P<0.01),同时干预前大一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比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在高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有明显效果,并且艾滋病防治工作必须从新生人校时抓起,因此,应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促使他们树立健康、安全的性观念和行为,从而远离艾滋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信息传播渠道意向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湖北省非武汉市籍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及对艾滋病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意向等。方法抽取一个建筑工地的18名建筑工人和一个综合性宾馆的20名服务员先进行结构问卷调查,后抽取一定人数进行小组定性访谈。结果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总体较高,如对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97%以上,但对有些知识条目的知晓率仍低;流动人口对艾滋病感染者存在歧视的原因主要是对艾滋病感染途径的歧视;流动人口希望艾滋病健康教育能够经常开展。结论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要采用针对性强的知识信息,并着重扭转目标人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态度;建立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常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对酒吧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对北京市后海地区的酒吧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目标人群对艾滋病的传播与非传播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除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干预前后(分别为82.9%与85.5%)没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项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对艾滋病病人持正确态度的人数比例增加,除对感染艾滋病的朋友或家人的态度干预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项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近90%的调查对象对干预活动整体评价表示满意。结论健康教育对酒吧从业人员预防艾滋病是有效的措施,但要取得长远效果需要建立长期的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上海市闸北区孕妇关于预防接种知识认知的影响和效果。方法: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对2013年119名在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分娩的孕妇进行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以问卷的形式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2次调查,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健康教育后,孕妇预防接种基础知识知晓率大于95.0%、疫苗分类知识知晓率92.3%,免疫规划疫苗知晓率、二类疫苗代替免疫规划疫苗等的知晓率均提高(P<0.01)。结论:孕妇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有待提高,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孕妇在这方面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湛江市某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合2007年世界艾滋病日开展大型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预防艾滋病认知水平,并评价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健康教育前后抽取大学一年级学生447名和637名进行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改善明显,艾滋病总知识知晓率从86.8%提高到91.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蚊子叮咬”及“共用浴缸、游泳池”答对率分别从71.6%和67.8%提高到80.8%和74.7%,对性病患者和同性恋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认知,健康教育前后认知率分别从63.5%和73.4%提高到71.9%和84.9%,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态度方面改善有限,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后,有88.4%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理解态度,只有22.5%学生支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做好保密工作,愿意与艾滋病病人一同工作、学习的只有57.9%。有9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却只有72.8%的学生愿意向其他人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除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外,他们希望通过讲座/会议和医生/护士等途径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结论本次大型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效果明显,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有一定幅度提高,但需要进一步做好相关态度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静脉吸毒人群(IDU)开展社区外展服务及同伴教育行为干预并评估干预效果,探索建立适合清远市社区静脉吸毒人群的干预模式。方法在清远市清城区和连州市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RDS)招募社区IDU为干预对象;分别于2009年4-6月对目标人群进行干预前问卷调查,7~10月采用社区外展服务和同伴教育方法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11~12月采用与干预前调查相同的问卷对目标人群进行干预后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获得自愿咨询检测(VCT)及性病转介服务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203、128人;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从干预前的70.44%提高到干预后的85.94%(P〈0.01);表示对感染了HIV的朋友或家人和以前一样交往的比例从39.90%提高到60.16%(P〈0.01),认为“艾滋病将来可能威胁到您或您的家庭”的比例从59.11%提高到76.56%(P〈0.01);最近1个月静脉注射吸毒率从100.00%下降为78.13%(P〈0.01),最近1个月、最近1次与别人共用针具的比例分别从26.11%、15.27%下降为10.00%、7.00%,最近1年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33.73%提高到58.54%,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获得艾滋病性病VCT、诊疗和转介服务的比例从0提高到100.00%。结论对社区IDU采取社区外展服务及同伴教育行为干预可显著提高该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促使其改变或减少高危行为,干预模式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基金项目实施前后艾滋病人群心理状况变化,为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艾滋病人群心理状况进行调查,采用epidata 3.1双录入,统计数据,项目前后病人心理学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实施项目前后艾滋病人群心理状况有明显变化。自卑、悲观绝望、恐惧等不健康心理压力减轻,服药依从性、希望救助心理明显增强,项目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信心和救治满意度等健康向上心理有所改善,项目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担心身份暴露、怕受歧视心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忽视,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此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大同市娱乐场所暗娼进行艾滋病干预效果的评价,为该人群的艾滋病/性传播疾病预防干预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将监测区内娱乐场所暗娼人群的基本资料和行为学调查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后整理、分析。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暗娼310人和332人。调查对象艾滋病传播知识回答正确率,干预前为6.45%~50.32%,干预后为43.07%-92.16%;预防知识回答正确率干预前为11.61%-34.19%,干预后为83.73%~9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最近一次与“客人”发生性关系时使用安全套,干预前为90.97%,干预后为9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86,P〈0.005);与“客人”发生性关系时,经常或每次使用安全套干预前为65.80%,干预后为9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与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经常或每次使用安全套干预前为28.65%,干预后为2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HIV自愿检测率干预前为16.77%,干预后为1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殖器出现不适症状时,愿意去正规医院就医的,干预前为67.47%,干预后为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4,P〈0.005)。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能提高暗娼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危人群的行为有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感染性病艾滋病的风险,控制南京市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的蔓延。方法对南京市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流动人口开展一系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前后分别作问卷调查,评估健康教育效果。结果除“接受未筛选的血液及血制品可传播艾滋病病毒”外,其余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正确知晓率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对艾滋病的认识及态度在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特别是“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交往”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3.2%(504/1168)上升到干预后的69.7%(798/1145)。求医行为以去公立医院看医生为主,干预前75.3%(879/1168),干预后上升到93.3%(1068/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居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确知晓率,减少了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铁路客运乘务员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2008年在济南铁路局抽取596名客运乘务员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培训干预,于干预前后分别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596人,68.46%希望获取艾滋病的预防知识,16.61%希望获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识,14.93%希望获取艾滋病表现症状及治疗知识;艾滋病预防信息59.23%从电视获得。认为应该允许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继续工作者所占比例,干预前为83.39%,干预后为89.43%(P〈0.01);表示愿意与感染HIV或患艾滋病的朋友继续交往者所占比例,干预前为71.14%,干预后为78.69%(P〈0.01)。健康教育后,调查对象绝大部分知道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其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等7个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P〈0.01或〈0.05)。[结论]对铁路乘务员开展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对于提高他们的艾滋病知识水平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区对外省籍暂住人口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2009年13月,在菏泽市牡丹区选择1个社区,于暂住人口管理时增加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于宣传教育前后分别调查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前调查232人,教育后调查181人。9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教育前为64.89%,教育后为96.50%(P〈0.01)。各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教育后均比教育前有大幅度提高(P〈0.01)。[结论]社区开展暂住人口健康教育活动,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20.
山西焦煤集团男性下井工人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煤矿工人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探讨煤矿工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焦煤集团4个煤矿的595名男性下井工人作为调查对象,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调查对象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正确率由51.1%(304人)上升到84.3%(502人)。对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员持有歧视态度的比例由61.2%(364人)下降为16.3%(97人),非婚性行为发生率由32.4%(193人)下降为11.3%(67人),最后一次和三次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均高于干预前(P〈0.05)。煤矿工人最希望获得信息途径为发放宣传扑克牌。结论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能提高煤矿工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危险行为的发生,减少社会歧视;贴近煤矿工人自身文化、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传播方式易于接受,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