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发生非溶血性过敏和发热不良反应的90例患者,分为两组,过敏组(A组)51例,发热组(B组)39例。将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所有患者输血前后的全血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和B组患者输血前后比较,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输血后与C组比较,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时CRP水平明显升高。虽然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性标志物,但对输血不良反应仍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大量的临床输血工作中 ,由于严格的血库规章制度管理 ,使因血型不合而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减少 ,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NHTR)却呈上升趋势。 NHTR在临床上一般症状较轻 ,除严重的反应外 ,医护人员与患者多不太重视 ,少有报告记录和统计。文献上对 NHTR发生率报道不一 ,为此对我院 2 6 78例次临床输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全部资料均为 1998- 0 7~ 1998- 12本院住院患者2 6 78例次输血情况 ,受血者年龄 3~ 78岁。其中男 180 5例 ,女873例 ,首次输血者 776例 ,…  相似文献   

3.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注全血或成分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用其原发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由于人类血型系统的复杂性,同型输血实际上还是异型输血,每次输血都可能作为免疫原输入而在受血者体内产生相应的不规则抗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国外综合报道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约为2%—10%,输血死亡率有的国家高达1%。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以及输血相关溶血反应等是输血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输血不良反应无法通过输血前相容检测就可以预防,但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输血不良反应的性质、特点及概率,加强临床输血环节的质量控制,具备识别潜在输血不良反应症状的能力、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就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和成分输血的应用,临床上输血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输血除能治疗患者外,也可以引起一些不良反应。随着输血检验技术的进展,因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反应已渐减少,而非溶血输血反应,如发热和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却有增多趋势,但国内对后者的报道还很少见。为此,本文对本院2006年9—12月发生的输血反应及其预防处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库存全血或红细胞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及其防止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全血或红细胞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取过滤前后的血液标本进行质量检测,过滤后的去白细胞血液,应用于以往有输血反应的28例患者,并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情况.结果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白细胞滤除率99.6%,血小板滤除率77.0%,红细胞回收率96.3%,凝血因子、红细胞脆性无显著变化(P>0.05),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7%,较应用前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41%明显降低,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5.38,P<0.01).结论说明白细胞过滤器前后血液质量没有明显变化,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输血疗法已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由输血所致的各种不良反应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公民义务献血的开展,献血人数的增加,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反应(简称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反复多次输血的病人的输血反应,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的复杂问题。为有效地预防输血反应,有必要了解输血反应发生的临床特征,为此笔者调查了一组反复多次输血病人输血反应发生率及其与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关系,并考核了两种预防输血反应药物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在甘南县医院反复输血的住院患者共142人,其中男85人,女57入,年龄11…  相似文献   

7.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与白细胞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治疗的应用范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而日益扩大。临床输血反应通常分成三类: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及由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随着血型检验与交叉配血技术的改进,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大为减少,使用了一次性封闭式塑料采血器材后血液污染也十分少见。但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却常有发生。在省内也应引起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1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 1.1 NHTR发生机理:主要是受血者一次或多次输入一个或多个供血者的血液,使全血或成分血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与受血者发生了同…  相似文献   

8.
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和浓缩血小板悬液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的效果。选择100例肝硬化,胃溃疡和胃癌等病人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对照组相类似50例病人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240例急性或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重症肝炎,烧伤癌症放,化疗等患者分为两组,各组120例随机接受去白细胞的血小板或未去白细胞的血小板悬液,观察FNHTR的发生率,结果表明,在100例接受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未发生FNHTR,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8例发生FNHTR,发生率为16%;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中,去白细胞和未去白细胞的FNHTR发生7例和25例,发生率分别为5.83%和20.83%。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可防止或减少FNH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是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反应.它是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通常每输注一个单位的成分血液制品发生FNHTR的概率为0.5%~1.5%[1],特别是在输注多人份血小板浓缩液(PCs)时概率可能更高.FNHTR在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妇女中尤为多见.本文就引起FNHTR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白细胞过滤器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效果及其护理要点.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输血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输血器输血,观察组则采用一次性去白细胞过滤器.比较两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P<0.05.结论:使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可有效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且操作简单,护理人员易于掌握,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为采取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117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年龄、发生时间、发热时的体温和伴随症状、输入血量与体温的变化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1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期间,16例发生在输血完成后,输血期间发热组和输血后发热组在年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偏大的患者发热反应出现的时间相对比较迟。103例患者体温在38~39℃(占88.04%),14例超过39℃(占11.96%),输血期间发热组和输血后发热组患者在体温、伴随畏寒人数、血氧饱和度降低人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发生 FNHTRs时已输入血量与患者的体温进行比较,输入血量<50 ml和输入>100 ml组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早出现发热反应患者的体温相对较高。结论 针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提出应加强输血前30 min和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输血者的观察和减慢输血速度,延长输血结束后的观察时间,尤其是老年患者,做好保暖、物理降温和症状护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的发生率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系,连续监测2006年1月-2014年9月本院门诊或/和住院患者FNHTR的发病情况,对确诊的280例FNHTR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输注血小板、红细胞、血浆及冷沉淀患者FNHTR的发生率分别为0.8‰(33/43 684)、0.42‰(156/374 343)、0.17‰(88/519 460)和0.08‰(3/38 361);2)输注悬浮红细胞与少白红细胞的FNHTR的发生率分别为0.50‰(119/240 232)vs 0.28‰(37/134 111)(P0.05);3)男性和女性FNHTR患者有输血史的比例分别为72.4%(121/167)vs 71.7%(81/113)(P0.05)。结论引起FNHTR的血液成分主要是血小板;输注少白细胞红细胞可明显降低FNHTR的发生率;输血史是FNHTR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童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反应类型及原因,探讨预防和降低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和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市儿童医院2009~2014年30 518例儿童受血者输血病历资料,调查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30 518例儿童受血者中,发生输血反应166例,输血反应发生率0.54%(166/30 518);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占83.73%(139/166),非溶血性发热占10.24%(17/166),过敏合并发热占5.42%(9/166),单纯血红蛋白尿占0.60%(1/166);常用血液成分引起的输血反应率,血小板占1.92%(72/3 742),血浆占0.43%(56/13 132),红细胞占0.28%(38/13 480)。结论过敏是最主要的儿童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和皮疹;血小板是引起儿童输血反应最主要的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14.
细胞因子与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与细胞因子、补体、抗体等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细胞因子与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关系,并对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预防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自体输血为目前临床手术输血的首选方案,我们对自体输血与输液引起的非溶血性非微生物性发热反应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将2010年9月~2011年11月间我院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4例,常规组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护理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24%,常规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2.6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症状,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0月~2003年10月325名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主要出现在多次输血、多次妊娠等患者中。单纯白细胞比全血、血浆、去白细胞的红细胞输血时的FNHTRs的发生率高(P<0.01)。结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可有效降低FNHTRs的发生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8.
葛青玮  高原  黄洁 《检验医学》2002,17(4):211-212
目的探讨血清中高敏感C反应蛋白(SCRP)检测对新生儿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和分析52例住院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和24例住院新生儿(非感染性疾病)血中SCRP和CRP的含量.结果感染组52例新生儿SCRP的测定,阳性50例(>3 mg/L),一般CRP的测定,阳性34例(>8 mg/L);非感染组24例新生儿SCRP的测定,阴性22例,一般CRP的测定均阴性.结论 SCRP检测是一项快速、灵敏的诊断新生儿感染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成分输血是继发全血输注后.开拓的第二代输血新技术.近年来洗涤红细胞的临床应用效果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极大重视,特别对反复多次辅血的病人.降低了同种免疫反应.有效地预防了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为确定输血不良反应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对发生的输血反应按输注血液的品种、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反应的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有输血史的人群出现反应的比例较高 输注血浆的反应发生率最高,且男性对血浆的敏感性高于女性 25岁以下的人群发生反应的比例较低,其他年龄段比例相当 悬浮红细胞引起的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引起的反应以过敏常见。结论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