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来宾市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的带菌状况,揭示优势菌群,评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风险,为制定流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5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至少调查200人。每个调查对象采集1份咽拭子,共采集1311份咽拭子进行Nm分离培养和血清群鉴定。结果2011年,来宾市健康人群Nm带菌率为8.54%,其中B群占31.25%,W135群占15.18%,C群占1.79%,A群、X群、Y群各占0.89%,不可分群占49.11%;青年人带菌率高于少年儿童,男性带菌率高于女性。同年来宾市发生的3例流脑均为W135群。结论来宾市健康人群Nm带菌以不可分群菌株为主,可分群菌株中以B群和W135群为优势菌群;W135群为来宾市流脑的主要流行菌群,应在继续推行A+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Meningococcal Vacune,MenV)接种的同时,加强W135群MenV的接种,以期有效预防控制流脑疫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带菌状况和免疫水平,为流脑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合肥市全市四县四区一市,采集6个年龄组健康人群666人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别进行脑膜炎奈瑟菌(Nm)培养及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检测666人咽拭子Nm阳性31份,带菌率为4.7%,其中A群为2.1%,B群为1.8%,C群为0.5%,X群为0.2%,D群为0.2%,其它菌群未检出;血清抗体阳性率,A群阳性率为93.9%,C群阳性率为92.7%。结论合肥市人群流脑免疫处于较高水平,流脑流行风险不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流脑菌群在濮阳市的分布及W135群在不同人群中的基因型别,为防控流脑提供依据。方法对健康人群、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流脑患者的脑脊液、血液进行细菌培养、血清凝集、PCR鉴定、MLST基因分型、Por A基因亚型分型。结果 2009年-2013年健康人群检出Nm菌49株(B群27株,C群3株,W135群5株,未定群14株);流脑患者W135群1株;密切接触者W135群2株。流脑患者与密切接触者W135群菌株MLST基因分型均为ST-11,Por A VR基因亚型均为P1.5,2型。结论濮阳市流脑带菌以B群、W135群、C群为主,带菌谱与流脑发病有一定关联,有高致病性的W135群ST-11克隆系和致病性菌株P1.5,2型存在。应注意流脑菌群变化,加大监测和疫苗的应用,预防流脑流行。  相似文献   

4.
2004-2006年十堰市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十堰市流脑疫情及带菌状况、菌群分布及免疫抗体水平等情况,为合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十堰市2004—2006年流脑发病疫情报告资料,并于每年流行前期(10~12月份),随机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接种卵黄双抗琼脂分离培养并挑取疑似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及血清学鉴定,同时采集血液分离血清,用EHSA法测定流脑A群抗体。结果十堰市流脑发病以A群散发为主,流脑发病季节高峰为每年1—3月;2004—2006年健康人群总带菌率为3.06%(28/916),B群带菌为主,B群带菌率为1.53%(14/916),各年龄组人群流脑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男性带菌率为2.26%(12/531),女性带菌率为4.16%(16/38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脑A群的总抗体阳性率为91.41%,各年龄组人群流脑A群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流脑C群总抗体阳性率为12.97%,各年龄组流脑C群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堰市健康人群带菌率较低,C群抗体水平偏低,警惕B群和C群Nm引发的流行,加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北省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m)携带情况,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3年在全省11个设区市,以按年龄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分离培养Nm。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菌株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年共监测28 447人,分离到293株Nm,总带菌率1.03%;石家庄和邢台为Nm"高高"聚集区;15~24岁年龄组带菌率较高;Nm中不可分群者占45.05%,B群占14.33%,C群占12.63%,W135群占12.29%。结论建议继续加强健康人群Nm携带情况的监测,结合人群、地区分布特点及菌群变迁趋势,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流脑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湛江市2001~2003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湛江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带菌状况,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01~2003年每年10~11月份对湛江市0~、5~、10~、15~、25~、35~、45岁以上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进行咽拭采样,直接接种于巧克力双抗平板,置37℃、5%CO2培养箱中分离流脑双球菌。结果 2001、2002、2003年湛江市健康人群各年龄组流脑双球菌带菌率分别在0~3.33%、0~6.560k、、0~10.71%之间,年内平均带菌率分别为2、18%、2.81%、2、51%;2003年各年龄组带菌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以15~岁组带菌率最高,为10、71%,2001年、2002年则差异无显著性;各年份男性带菌率与女性带菌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C群和W135群各检出一株,未检出其他群流脑双球菌。结论 湛江市健康人群流脑整体带菌水平相对较低;带菌菌群以B群为主,未发现A群流脑带菌者。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三明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为了解我市流脑带菌状况、菌群分布、耐药特性和免疫抗体水平等情况,从而为合理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流脑监测方案选择梅列区作为监测点.收集流脑发病疫情资料,采集各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接种含双抗的巧克力色血琼脂进行脑膜炎奈瑟菌(Nm)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同时采集血液分离血清用间接ELISA法检测流脑A群和C群抗体。结果:发现C群流脑病人1例(男,13岁),发病率为0.61/10万;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为0.55%(2/360),均为c群Nm;健康人群流脑A群抗体的总阳性率60.00%,GMT为1:5.90,各年龄组人群阳性率的差异非常显著(X^2=65.57,P〈0.01),健康人群流脑C群抗体的总阳性率25.00%,GMT为1:1.60,两种抗体GMT比较差异也非常显著(t=9.48.P〈0.01)。其中有3名15岁以上检测对象的C群抗体滴度≥1:32,提示可能存在C群Nm的自然感染。结论:流脑的发病率和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很低,大部分人对A群流脑有免疫力,而对C群流脑的免疫力低,有必要加强A+C群流脑疫苗的接种.同时应密切注视流脑菌群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沧州市2000--2013年的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带菌率和菌型分布变迁状况,为提出新的免疫策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暴发提供依据。方法每年在流脑流行前期(12月至1月)、流行期(3月)和流行后期(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集0~6、7~12、13~17和18岁以上4个不同年龄组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健康人群流脑带菌调查和分析。依据WS295-200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2000--2013年连续14年监测的4865人中,检出带菌者232人,总带菌率为4.77%。其中2000和2003年带菌率最高,为9.09%;2013年最低,为0.42%。共检出流脑菌群11群,分别为A、B、C、D、X、Y、29E、W135、H、I和K群。其中以B群检出率最高,为1.19%;其次Y群,为1.09%,A和c群的检出率分别为0.60%和0.25%;检出率最低的是W135群(0.14%)。13~17岁组带菌率最高,为6.63%;其次是0~6和7—12岁组,分别为4.10%和4.06%;最低的是18岁以上组,为3.09%。4个年龄组带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3,P〈0.01)。结论连续14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沧州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08年以后下降更为明显,反映了多年来沧州市对流脑监测和疫苗接种工作的重视。13—17岁组带菌率最高,提示今后要加强该年龄组人群的监测、预防接种以及健康教育工作。带菌者中检出了致病菌株,且检出率高于其他菌群,提示今后A+C流脑疫苗仍应在沧州市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江西省2005年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m)带菌状况,为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健康人群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人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Nm培养和鉴定,C群Nm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健康人群1 441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A群Nm2株,B群25株,W135群2株。从37份流脑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C群Nm19株,经PFGE分析18株为相同的脉冲场电泳型(AH1)。结论江西省2005年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C群带菌率上升,PFGE分析为相同的菌株型别。  相似文献   

10.
中国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重点监测省及国家级监测点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结果,评价流脑监测现状,为预防控制流脑爆发、流行及探索经济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重点监测省及监测点上报的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脑实验室检测资料及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资料,对2006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国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0.2/10万,重点监测省中以安徽省发病数较多(261例);监测重点省<15岁儿童平均发病率为0.45/10万,儿童、学生报告病例数分别占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总数的25.35%和41.31%。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中检出A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占44.83%,C群Nm占41.38%;健康人群中检出A群Nm占17.76%,B群Nm占48.68%,C群Nm占17.11%;健康人群A群Nm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8.36%,C群为58.67%。结论流脑流行菌群仍以A群Nm为主,C群Nm检出增多;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Nm为主,C群Nm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A群。应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加强流脑监测,防止流脑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湖南省C群和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2016年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生化检测、血清学分群。选取其中的C群和W135群部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经生化和血清学确认后,选取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部分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但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C群菌株全部耐药,而W135群菌株的耐药率为55.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06)。经PFGE分型后,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5种PFGE带型,其中5株HNC-01带型和13株HNC-02带型属同一亚型;2006年湖南省第1例C群患者分离菌株的PFGE带型为HNC-02,与2012、2013年患者以及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的图谱完全一致,与带型为HNC-01的2008、2010、2013年的患者分离菌株仅有一个带型的差异,均属于优势带型。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PFGE分型后共分为2个带型,其中首例患者与2013、2016年患者分离菌株的带型一致,均为HNW-01型。选取其中优势带型菌株经MLST后,结果 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4821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11型,均属于脑膜炎奈瑟菌的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湖南省C群流脑和W135群流脑自首例病例出现后,各自都成为了该群病例的优势流行克隆群,C群流脑近年有减少态势,但出现了新的流行型别;W135群自2012年起成为我省新的流脑流行株,其优势菌株与国际上侵袭性的W群分型一致,可能引起新的大流行,应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邯郸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状况以及菌群分布变化情况,为预测流脑发病趋势、合理制定流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09-2015年间,采集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接种于巧克力双抗琼脂平板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鉴定。 结果 共采集3 528份健康人群咽拭子,其中阳性100株,带菌率为2.83%;通过血清分群鉴定出71株,其中A群8株, B群36株, C群18株, W135群 9株;未分群29株,包括多凝菌(12株)、自凝菌(8株)、不凝菌(9株),并且以15~岁年龄组的带菌率最高。通过PCR的方法对未分群的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鉴定出18株,分型率为62.1%;其中A群3株,B群8株,C群6株,29E群1株,仍有11株未分型。 结论 2009-2015年邯郸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率较低,但10~25岁年龄组带菌率显著。流行株在2009-2011年主要以B群为主,并且集中在10~25岁之间,但是到2014年、2015年的流行株就有所改变,主要是C群和W135群。这更应该引起关注,进一步加大卫生宣传力度和流脑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加强对W135群流行性腑脊髓膜炎的疫情监测和病原监测,及早发现流行苗头,防止W135群流脯疫情的暴发。方法对2013年4月22日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进行调查。结果患者血液脑膜炎余瑟菌的特异DNAPCR鉴定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结论这是1例由W135群脑膜炎奈瑟芮引起的流脑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脑膜炎奈瑟菌菌群分布、变异及耐药情况,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09年度山东省流脑疑似病例及流脑监测点流行期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健康人群1097人。从咽拭子检出脑膜炎双球菌13人,带菌率为1.19%,分离菌株中,A群3株,B群1株,C群1株,W135群4,I群2株,X群2株。带菌率,15~19岁为5.77%,其他年龄为0.43%(P〈0.01)。检测10例流脑病例脑脊液(或血清),其密切接触者咽拭子30份,“两脑”项目哨点医院送检脑炎、脑膜炎疑似病例脑脊液(或血清)标本184份,RT—PCR检出l株A群菌(流脑病例)、3株C群菌(“两脑”病例)。用分离的9株菌株进行药敏试验,1株B群菌株对12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他8株对氨苄青霉素、阿齐霉素、美洛培能、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阿齐霉素、氯霉素、利福平、萘啶酸均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均耐药,对青霉素1株耐药.对环丙沙星6株耐药,对左氧氟沙星6株耐药。[结论]目前山东省流脑疫情以A群、C群为主,从健康人群中检出W135群菌株,部分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耐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湖南湘西地区B群流脑聚集性疫情中病例及其密切接触人群中分离到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分子分型特征及其流行关系。方法对病例的血液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确认为脑膜炎奈瑟菌后,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和药敏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分离到3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均对复方磺胺甲恶唑(SXT)耐药,对青霉素(PEN)和氨苄青霉素(AMP)的药敏结果为中介度,对其他9种抗生素米诺环素(MIN)、头孢曲松(CRO)、头孢噻肟(CTX)、利福平(RIF)、阿奇霉素(AZM)、氯霉素(CHL)、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VX)和美洛培南(MEM)均敏感,PFGE结果显示3株菌株为同一带型,MLST结果显示3株菌株均为ST-4821 complex高致病克隆群。结论该起湖南湘西地区B群流脑聚集性疫情中病人与其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在分子分型实验中呈现高度一致性,提示为同一来源。流脑菌在湖南省的菌群已经发生变迁,带致病性克隆群的B群菌株可能成为优势菌株,引起流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合肥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和免疫水平,为流脑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合肥市全市3县4区,采集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及静脉血,分别进行培养及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检测556人,咽拭子脑膜炎奈瑟菌阳性的19份,带菌率为3.41%。其中,B群带菌率为0.54%,C群带菌率为2.87%,未培养出A群;血清抗体阳性率:A群阳性率为92.3%,C群阳性率为95.7%。结论目前,合肥市人群流脑免疫处于较高水平,流脑流行危险性不高。  相似文献   

17.
田晓辉  夏昕  王敏  戴德芳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9):1311-1313,1295
目的了解张家界市首例C群流脑死亡病例及其密切接触人群中分离到的11株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学特征及其流行关系。方法经培养及生化鉴定后,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及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分群,最后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对菌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结果通过生化、血清学和PCR实验共鉴定到9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2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药敏试验中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阿奇霉素、美罗培南和利福平全部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全部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部分耐药,PFGE结果显示11株菌株共分为两个带型,其中9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带型完全相同。结论 C群和W135群可能成为新的流脑流行群引起疾病,分离的菌株对大部分抗生素仍较敏感,但要注意耐药趋势,造成该病例死亡的病原菌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与其密接同学中分离到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的PFGE分型呈现高度一致性,提示为同一克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