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们运用脑脊液置换治疗 2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例患者在发病后 1小时~ 4天入院 ,均为头部CT证实的住院病人。男 8例 ,女 1 2例 ,年龄 1 7~ 75岁 ,平均 51 2岁。其中自发性 1 5例 ,继发性 5例 (脑出血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 )。入院时均有头痛、呕吐 1 6例 ,意识改变 5例 (嗜睡 3例 ,浅昏迷 2例 ) ,眼底玻璃体膜下出血 2例 ,单眼动眼神经麻痹 1例 ,项强 1 8例 ,偏瘫 3例 ,克氏征 ( ) 1 7例 ,巴氏征 ( ) 3例。1 2 治疗方法 除常…  相似文献   

2.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炯端  谭国据 《广东医学》2003,24(2):130-130
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 15 %左右[1] 。我院 1997~ 2 0 0 1年间 ,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6 4例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运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 32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蛛网膜下腔出血 6 4例均为急性起病 ,所有病例结合临床 ,头颅CT及MRI或腰穿脑脊液检查均诊断明确 ,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内科保守治疗加脑脊液置换术 ) 32例 ,男 2 0例 ,女 12例 ;年龄 17~ 75岁 ,平均 5 2 3岁。对照组 (单纯内科保守治疗 )32例 ,男 2 2例 ,女 10例 ;年龄 19~ 74岁 ,平均 5 3 4岁。两组病情、…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是新生儿期并不少见的严重疾病 ,可引起神经系统严重损伤而致残 ,甚至危及患儿生命。我们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新生儿SAH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我们自 1993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共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 89例 ,其中SAH6 2例 ,男 38例 ,女 2 4例。均经头颅CT检查及脑脊液中发现皱缩红细胞而证实。合并脑室出血 7例 ,脑实质出血 18例 ,硬膜下血肿 2例 ,单纯性SAH35例。年龄 :1小时~ 6天 ,平均 34 5小时。有产伤者 2 9例 ,顺产 33例 ,有窒息史39例。 6 2例中 ,早…  相似文献   

4.
徐振强 《广西医学》2001,23(4):928-92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发病率仅次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出血 ,占脑血管病第三位的严重疾病 ,病死率约为 2 5% ( 1) 。 1 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们采取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并和内科常规治疗比较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 1 一般资料 :蛛网膜下腔出血共 49例全部经头颅 CT及腰穿确诊 ,随机分为脑脊液置换治疗组和保守治疗对照组。治疗组 33例 ,男 1 8例 ,女 1 5例 ,年龄 1 5~ 63岁 ,平均年龄 38. 6岁。对照组 1 6例 ,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1 6~ 61岁 ,平均年龄 38. 2岁 ,两组性别、年龄构成比及病情…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CFS置换治疗SAH的疗效。方法:腰穿缓慢放出CFS3-5ml,然后再缓慢注入生理盐水3-5ml,反复置换。结果:30例中29例经CFS置换后病情很快改善,无1例发生继发性脑梗塞。结论:应用CFS置换治疗SAH明显优于传统疗法,是一种迅速缓解病情,防止和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们自 1990年起采用置换脑脊液 (CSF)配合椎管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33例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3例 ,男 2 1例 ,女 12例 ,年龄 18~ 70岁 ,平均 38岁。日常生活发病 10例 ,活动中发病 16例 ,劳累后发病 4例 ,用力大便发病 2例 ,外伤引起 1例。临床表现均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所选患者均经腰穿证实为全程均匀的血性 CSF,除 1例颅内压正常外 ,其余颅内压均增高 ,最高达 480 m m H2 O,其中 12例经 CT证实为SAH。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采取了降…  相似文献   

8.
康文铎 《河北医学》1999,5(5):56-57
自1991年起,我院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对12例出血量较大伴有意识障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31~66岁,平均48.6岁。病程为4~48h。临床表现为典型的头...  相似文献   

9.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首次发病的病死率为30%。再次发病的病死率为65%,但致残率最低,通过有效的治疗几乎不留明显的后遗症。我院自1997年12月-2001年12月对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20例进行比较,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顺卿 《河北医学》1998,4(6):31-32
80年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采用脱水降颅压、抗纤溶药物等治疗,疗效较差,且死亡率较高。90年代除常规治疗外,我们加用腰穿脑脊液(CSF)置换疗法,治疗SAH36例,效果良好,总有效率达91.69%,而且后遗症少。我们认为置换血性CSF可清除氧合血红蛋白等血管活性物质,以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脑脊液循环,防止蛛网膜粘连,以及降低颅内压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明正  徐大雄 《四川医学》2013,(10):1533-1534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术在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所致头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对90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疗法,并与对照组(90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比对照组在1~4周头痛程度均有所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第2、3周缓解差异最明显.结论 脑脊液置换疗法可以减轻蛛网膜下隙出血后头痛患者的痛苦及对生理的影响,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2.
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霞  李彤  张育恒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8):461-462,467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剧烈头痛的相关因素,探讨SAH后头痛的发病机理,为头痛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多种途径。方法制定头痛程度量表,根据CT分析SAH的出血量以及脑压、脑脊液(CSF)改变与头痛程度的关系。结果CT显示阴性或阳性结果均出现剧烈头痛;SAH头痛程度与CSF发生血性质变有关,而与血性程度无关;脑压在30KPa以下时,头痛加重不明显;当脑压升高超过30KPa时,头痛明显加重(P<0005);用地塞米松鞘内注射能显著改善头痛。结论发生质变的血性CSF引起蛛网膜下腔广泛的炎性反应可能是导致头痛的重要原因,高颅压是SAH头痛的次要因素,出血量导致高颅压引起头痛,可能与头痛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3.
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泽兰  陈秀  王建学 《四川医学》2001,22(2):126-128
目的 观察腰穿CSF置换治疗SAH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行腰穿放出CSF10ml,再注入生理盐水8ml,重复2-4遍后加地塞米松10mg鞘内注入。2天重复1次。结果 治疗组头痛迅速缓解,平均4.86天,对照组15.20天;脑膜刺激征消失,治疗组平均7.94天,对照组15.57天;CVS治疗组1例,对照组6例,治疗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7例。结论 腰穿CSF置换是治疗SAH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全面缓解症状和体征,减少CVS的发生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双眼玻璃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双眼玻璃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12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术,切除混浊的玻璃体,部分患眼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为头部外伤、颅内血管瘤破裂以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CGL)等。结果 12眼经玻璃体切割后玻璃体腔均清亮,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其中10眼视力≥0.06,6眼视力≥0.4,l眼视力提高不明显,l眼由于继发青光眼而视力下降。术后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时间平均为1.5个月。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双眼玻璃体出血应及时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玻璃体切割术可以使视力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帕他莫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tSAH后头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丙帕他莫组于患者头痛时将盐酸丙帕他莫1g稀释后静脉滴注,罗通定组肌注罗通定注射液60mg。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于给药前及给药后10、20、30min及1、2、3h时行疼痛评估,比较两组疼痛缓解的起效时间和效果。结果丙帕他莫组在治疗后10min即有镇痛作用,而罗通定组到治疗后20min才有镇痛作用,丙帕他莫组镇痛起效较罗通定组快(P〈0.05)。丙帕他莫组有效率86.3%(69/80例)高于罗通定组68.8%(55/8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帕他莫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起效快,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经CT证实的1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前后分别予以CT、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对照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结论 尼莫地平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联合蛛网膜下腔注射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134例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及腰穿确定的SAH患者,随机分为脑脊液置换术联合蛛网膜下腔注射小剂量尿激酶组(治疗组,n=68)及脑脊液置换术组(对照组,n=66)。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脑积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再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并蛛网膜下腔注射小剂量尿激酶是一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采用单腔深静脉导管和麻醉用硬膜外导管实施蛛网膜下腔置管脑脊液(CSF)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效果。方法39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通过向蛛网膜下腔置入深静脉导管(V组)和硬膜外导管(E组)置换CSF,观察两组在术后24h、72h和大于72h(4周内)的疗效,并观察两组CSF置换次数及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V组在术后24h和72h的缓解例数大于E组(P<0.05),术后4周内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次数小于E组,CSF置换次数、导管阻塞及脱出次数均小于E组。结论采用单腔深静脉导管实施CSF置换安全、简便,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晓  王平  何贤  张俊鹏 《西部医学》2009,21(11):1883-1884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62例SAH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与治疗组(B组),对照组31例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1例在此基础上予CSF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有寒颤等不良反应发生,但差异无显著性,且均治愈。结论CSF置换术是一种对SAH患者有效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2~2004年收治的138例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其中老年人SAH52例,青壮年SAH86例。结果老年人SAH病因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主,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膜刺激征轻,意识障碍常见且明显,并发症多、误诊率、病死率高。结论对以头痛、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老年病例应高度重视,及时行脑脊液、CT等检查,以减少误诊,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