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的价值,并对其成功率、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我院共63例(男39例,女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在Logiq 5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实时引导下,均经颈内静脉采用Seldinger技术加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植入永久性血液透析导管.分析记录穿刺次数、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一般患者及高危患者两组进行对比,曾经有过颈内静脉临时置管或曾经有过置管困难情况或配合差、肥胖、衰弱、骨骼畸形及凝血功能异常者为高危患者.结果:全部患者采用实时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导管成功率100%,其中高危患者20例(31.7%);有60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95.2%);穿刺次数1~3(1.23±0.21)次;3例患者出现术中即刻并发症(4.7%);在使用过程中导管感染3例(4.7%).手术时间高危组患者长于一般患者组[(30.6±0.11) min vs (19.1±0.09) min,P<0.05];两组在穿刺次数,置管成功率、术中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危组(4/20,20%)在长期使用导管过程更易因导管血栓形成而导致流量不佳.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技术,成功率高;不论在高危患者还是一般患者中都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B超实时定位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透析导管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0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需要留置透析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根据颈内静脉解剖特点经验性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透析导管,B组采用B超实时定位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透析导管。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穿刺一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血肿、渗血的发生率,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A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50%,总成功率80%,术后穿刺点血肿、渗血的发生率20%。B组40例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87.5%,总成功率100%,术后穿刺点血肿、渗血的发生率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实时定位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透析导管,能明显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减少穿刺的次数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超声定位在血透患者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8例需行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置管术的血液透析患者术前行超声定位(超声组),并与30例按传统盲穿行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置管术(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超声组穿刺成功率为100.0%(78/78),高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的93.3%(28/30),差异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超声定位引导经皮穿刺和传统盲法穿刺进行比较,探讨超声引导在颈内静脉穿刺留置cuff导管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6例已实施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应用Seldinger技术,使用cuff导管建立长期透析通路,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超声引导组:应用GE公司的麻醉超声诊断仪对右侧颈部进行超声探查,并对颈内静脉进行定位或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对照组:以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后实施穿刺置管。观察超声探查颈内血管的情况,比较两组颈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和体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引导组有2例穿刺前超声探查发现颈内静脉内有血栓形成,1例超声发现右侧颈内静脉闭锁,改其它血管通路穿刺,另15例患者穿刺均一次成功,平均操作时间为(23.35±6.83)min,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2例一次穿刺成功,平均操作时间为(28.36±7.62)min,试穿误入动脉4例,颈部血肿发生2例。与对照组比较,超声引导组具有穿刺次数较少,操作时间较短以及并发症少的特点(P<0.05)。结论:超声定位和引导下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留置cuff导管建立长期透析通路能避免穿刺、置管过程中造成的组织损伤,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对于穿刺前颈内静脉反复穿刺置管的患者,超声探查还有助于检查血管的内部结构,及时发现血栓,避免因穿刺置管导致血栓脱落的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建立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的最佳置管途径。方法:将185例血液透析患者分3组,分别采用颈内静脉(95例)、颈外静脉(65例)、股静脉(25例)途径建立长期导管,比较不同置管途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4.74%、93.84%、9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并发症比较,其中误入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并发症差异不大;置管期间并发症颈内静脉组与颈外静脉组无明显不同(P>0.05),股静脉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内静脉是血液透析长期置管的首选途径;颈外静脉可作为置管的第二级血管;尽可能不选择股静脉途径置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在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差异。方法 40例急诊或择期行消化道手术,需要留置深静脉导管的患者年龄18~65岁,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组(L组),每组20例。记录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误伤动脉、胸膜等并发症。结果 U组一次成功率100%明显高于L组的80%(P0.05)U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5±2)min明显短于L组(16±5)min(P0.05),U组未出现并发症,L组有1例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庞家亮  王凤业  魏崇一 《当代医学》2011,17(17):120-120
目的 讨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留置半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的经验.方法 分析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采用超声定位行颈内静脉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置管成功率100%.其中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5%(57/60),二次成功率3.3%(2/60),三次成功率1.6...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对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80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盲探穿刺组(A组)和超声引导组(B组),观察两组病人的置管率.结果 40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盲探穿刺下,27例穿刺成功,13例穿刺失败,置管成功率为67.5%;40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超声引导下,39例成功,1例穿刺失败,置管成功率97.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颈内静脉置管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透析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长期血液透析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根据体表标志颈内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观察并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误入动脉、局部血肿和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32.0%(P〈0.01)。观察组中仅出现局部血肿2例;对照组误入动脉6例,局部血肿32例;观察组2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2组均无血、气胸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是一种快速、准确、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常规方法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行婴幼儿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拟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76例,随机分为单纯解剖标志定位组(A组)和超声实时引导定位组(B组),各38例。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数、失败率和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总穿刺成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平均穿刺次数明显多于B组(P<0.01),A组误穿颈动脉发生率高于B组(P<0.05),2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者,可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误穿颈动脉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Robotic 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gery is a new technique that uses small port sites and peripheral vessel cannulation fo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has been used.The right 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结合传统触脉定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准备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32 ~ 87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U、C2组,每组30人.U组:采用传统触脉定位结合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C组:采用传统触脉盲探法穿刺置管.记录2组患者定位及准备时间、置管成功时间、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次数、失败率及血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传统触脉定位法相比,传统触脉定位结合超声引导法置管成功时间显著缩短(P<0.01),一次成功率显著提高(P<0.01),穿刺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与触脉结合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穿刺时间短,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实时引导与传统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成功率、穿刺并发症及置管操作时间。方法将132例拟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行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67例)和超声组(65例),前者采用传统解剖标志法盲穿置管,后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结果超声组和传统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0%与86.6%)、并发症发生率(0与13.4%)、平均操作时间〔(4.8±2.6)min与(7.7±2.0)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置管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缩短穿刺时间,在肿瘤患者化疗中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单次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穿刺组(对照组)和超声引导下行单次硬膜外麻醉组(US组),每组各40例。阻力消失技术定位硬膜外穿刺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体表标志进针及阻力消失法确定硬膜外间隙位置,US组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穿刺针进入硬膜外间隙。记录两组硬膜外准备时间、穿刺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相关并发症和试穿次数。结果 2组患者均完成硬膜外穿刺操作,麻醉效果基本满足手术需要。两组患者的年龄和BMI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超声引导硬膜外穿刺组麻醉前准备时间延长(P<0.01),但穿刺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试穿次数明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行单次硬膜外穿刺安全可靠,麻醉起效时间短,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Real-time ultrasound (US) i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s superior to pre-procedure US. However, ensuring real-time US into routine practice is impeded by its perceived expense and difficulty. This expertise requires hand–eye coordination and learning curve. Moreover, availability of multiple US machines and probes for multiple operation theatres may not be possible even at the tertiary level care set-up. Currently, pre-procedure US and landmark methods are most widely used. We investigated both the techniques with application of skin markings in the pre-procedure group to ascertain efficacy and safety with a view to incorporate pre-procedure US in our practice.MethodsIn this randomized study, we investigated 66 patients. Thirty-three patients in the pre-procedure ultrasound group and 33 patients in the landmark group were included for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 (RIJV) cannulation. We recorded the first needle pass success rate, cannulation time and complications.ResultsPre-procedure US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successful attempts, shorter cannulation times and less complications. Under pre-procedure US, 75.76% of first attempts were successful with a cannulation time of 50 (25–180) seconds. Under landmark technique, 27.27% of first attempts were successful with a cannulation time of 85 (20–200) seconds. First puncture success rates were higher in pre-procedure US than landmark technique, 66.67% vs 27.27%, respectively.ConclusionPre-procedure US for RIJV catheterization is safer, quicker and superior to landmark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6.
郑东  刘洪  何大军  杨昕宇  叶茜  贾东 《四川医学》2010,31(8):1188-118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肝脓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34例成熟型孤立肝脓肿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冲洗治疗,经超声随访观察。结果肝脓肿位于左叶21例,右叶13例,单发脓肿30例,多发4例,最小脓肿约1.8 cm×2.5 cm,最大脓肿5.5 cm×7.0 cm,壁厚0.5-1.5 cm。超声引导下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肝脓肿成功率达100%,置管后团块逐渐缩小、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对成熟型孤立性肝脓肿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能达到临床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荣成市人民医院患者280例,分为成人组以及儿童组;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成人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与盲插法相同(89.3%vs88.0%,P〉0.05);但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3%vs11.8%,P〈0.03)。儿童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86.7%vs66.6%,P〈0.03)以及并发症(6.7%vs20.0%,P〈0.02)均优于盲插法。但超声导引的插管时间明显长于盲插组。结论中心静脉插管术中,超声导引可以减少成人组以及儿童组插管并发症率;明显提高儿童组患者插管一次性成功率,但可能在临床上需要耗费过多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收集行VCF置入术的203例病人资料,其中21例在彩色超声引导下放置VCF(超声引导组),182例在DSA下放置VCF(DSA引导组),比较2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滤器倾斜率、手术成功率及随访期间VCF相关并发症。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滤器倾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均低于DSA引导组(P < 0.05~P < 0.01)。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VCF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和DSA引导VCF置入均有很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对于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及搬动困难者更适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需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定位组和对照组各30例,超声引导组进行选择性定位,实时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穿刺置管,记录并对比观察二组的置管时间、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引导组30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100%),一次穿刺成功28例(93.3%)、出现并发症2例(6.6%),对照组30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22例(73%),一次穿刺成功16例(53.3%),出现并发症11例(36.6%),且置管时间对照组明显高于超声引导组(P〈0.05)。结论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超声引导技术在无痛内镜患者行浅静脉置管中的指导效果,明确此应用对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影响。方法将80例无痛内镜检查患者(BMI27 kg/m~2)随机分为触摸组和超声组。触摸组采用传统的视觉加触摸法行浅静脉穿刺置管;超声组采用超声仪先查看浅静脉位置、走行及周围组织情况,然后采用先平面外定位穿刺再平面内引导的方法行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穿刺三次未成功)、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确定先平面外定位穿刺再平面内引导的超声技术在较肥胖患者行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指导作用及对患者检查治疗的影响。结果 (1)超声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82.5%,触摸组为43.5%,超声组高于触摸组(P0.01)。(2)超声组穿刺置管时间为(12.175±5.217)s,触摸组为(24.8±21.472)s,超声组短于触摸组(P0.01)。(3)超声组血肿和药物外渗发生率分别为2.5%和0%,触摸组均为10%,超声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触摸组(P0.01)。结论用改良超声引导技术对较肥胖患者行浅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