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nign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S)患儿临床症状与脑电图的变化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28例“临床发作停止及EEG恢复正常,已减药或停药”的BECTS患儿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EEG显示,棘波灶均出现在中央颞区或以中央颞区为主的部位.患儿临床发作停止时间要比EEG局灶放电消失得早。对部分患儿临床发作停止≥2年,而EEG仍末恢复正常的患儿可考虑提前减药或停药。结论:BECTS是与年龄相关的癫痫综合征,掌握其临床症状及EEG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患儿的正确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对52例本病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为3-12岁,其中5-10岁占78.8%。52例患儿发作均与睡眠密切相关,其中3例于睡眠和白天觉醒时均有发作。部分性发作45例中21例伴全身泛化,3例伴Todd麻痹。发现时即为全身性发作7例。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尖波或棘波,清醒脑电图阳性率41.7%,睡眠脑电图阳性率88.1%。结论BECT临床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发作的基本类型为部分性发作,部分患儿可伴全身泛化。发作问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尖波或棘波,睡眠脑电图阳性率显著高于清醒脑电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点。方法对46例BECT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9岁34例(73.91%),46例发作均与睡眠有关,临床发作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或同侧肢体抽动的部分运动性发作,并且易泛化为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的中央颞区棘波、尖波或棘(尖)慢复合波。睡眠期痫样放电比清醒期增加43.48%。结论 BECT是与年龄和睡眠密切相关的癫痫,其临床和脑电图具有特征性的改变,睡眠期脑电图在BEC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吕庆丽  孟繁霞 《中国药事》2009,23(9):940-941,901
目的对小儿良性癫痫(BECT)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方法对30例BECT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视频脑电图进行分析,给予得理多治疗及血药浓度监测。结果30例患儿发病均与睡眠密切相关。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中央、顶区和(或)中、后颞区棘波或棘慢复合波发放,其中有19例用得理多可控制临床发作。结论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临床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以学龄儿为多见。95%病例对得理多反应良好,单药即可控制发作。  相似文献   

5.
<正>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特发性部分性癫痫综合征,占儿童癫痫的15%~24%,其发病年龄为3~13岁,75%的患儿于5~10岁发病[1]。BECT远期预后通常良好,少数患儿起病早期符合BECT的临床特点,但病程中可出现一些不典型的发作形式和演变过程,如出现负性肌阵挛(ENM),不典型失神(AA),言语、口咽部运动障碍及认知功能倒退。另外,睡眠中脑电  相似文献   

6.
李素洁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77-1978
目的:分析28例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28例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部分性运动发作为主要表现.少数可发展为强直-阵挛性发作,多发生在睡眠期.睡眠脑电图可见中央和(或)中颞区局灶性、爆发性、高波幅棘波或尖波,少数还有高波幅棘波、尖波持续出现及普遍爆发的棘慢复合波.一般采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单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本征是一种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要表现,脑电图在中央及颞叶局灶放电,预后良好的儿童良性癫痫.  相似文献   

7.
儿童良性中央-颞区棘波灶癫痫186例临床脑电图分析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方舟福州市第二医院林兆岩一、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17例,女性69例;年龄≤3岁3例,4~6岁28例,7~10岁103例,11~14岁52例。病程3小时~6年。临床表现:仅为部分性发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CTS)的临床及脑电图(EEG)特点。方法收集2002~2011年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6例BECCT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儿起病年龄3~14岁,高发年龄为5~10岁。多数患儿同生期无异常事件,精神发育运动正常,神经系统查体及影像检查正常.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以部分运动性发作为特征,脑电图特点为发作间期EEG可见患者中央区及颞区出现高幅的尖波放电,以双向尖波为特征。56例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停止发作,39例已停药,1例复发,16例正减药。结论BECCTS患儿具有特征性临床及脑电图,抗癫痫药物单药治疗反应良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左乙拉西坦(LEV)是吡拉西坦衍生物中的左旋乙基吡拉西坦,其化学名称为(s)-α-乙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酰胺,分子式为C8H14N2O2.于1999年经美国FDA批准最初用于成人部分性癫痫发作,2005年6月又批准其口服片剂和溶液剂用于4岁或以上儿童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辅助治疗.在北美60个试验中心对4~16岁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儿童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本品治疗组每周部分性发作频度明显减少,整个随机治疗阶段的有效应答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1].2005年左乙拉西坦在国内新药申报获得通过.我们对40例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患儿使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的小儿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的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行丙戊酸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拉莫三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6个月内癫痫发作次数、患儿家长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高于对照组的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个月内癫痫发作次数(5.13±1.47)次少于对照组的(9.36±2.4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家长总满意度93.1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69%,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的小儿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患儿病症发作次数,提高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且联合用药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