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5 9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 0例 )予强的松、环磷酰胺并分阶段辨证加服中药 ;对照组 (2 9例 )予单纯西药治疗 ,观察临床缓解率、蛋白尿缓解时间、复发率和西药不良反应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86 .7% ,对照组总有效率 6 2 .1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 .0 5 ) ;治疗组蛋白尿平均缓解时间为 2 .75± 0 .6 5个月 ,对照组为 3 .5 9± 0 .5 1个月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 .0 5 ) ;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缓解率 ,减少复发率及西药副反应率 ,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具有花费高,副作用大,预后差等不足之处。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不断发展壮大,其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各家的重视。检索近年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文献及临床研究,对近几年中医各位医家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思路及经验进行总结,收获颇丰。显示中医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较好的减毒增效作用。而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各学者的重视及推崇,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 ,约 30 %在诊断后 10年内逐渐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儿童 <10 % ) ( 1) 。而对它的治疗至今仍是一个争论点 ,目前尚无统一方案。笔者自 1996~ 1999年期间采用强的松、环磷酰胺联合中药等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 诊断标准  ( 1)大量蛋白尿 (≥ 3 5g/2 4h) ;( 2 )低蛋白血症 (血浆白蛋白≤ 30 g/L) ;( 3)明显水肿 ;( 4 )高脂血症。其中 ( 1) ( 2 )为必备条件。所有病例均经肾活检诊断为膜性肾病 ,并排除了狼疮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恶性肿瘤、药物等所致的…  相似文献   

5.
健脾益肾活血祛风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翔  卢冰 《新中医》2014,46(5):73-75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活血祛风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中医健脾益肾活血祛风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尿蛋白、肾功能、血白蛋白等变化。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6例,基本缓解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缓解率87.5%。对照组完全缓解4例,基本缓解14例,有效9例,无效4例,缓解率58.1%。2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SC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血Alb、BU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Alb、血SCr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显著(P0.05),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显著(P0.05)。结论:健脾益肾活血祛风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健脾益肾活血祛瘀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经肾活检确诊为膜性肾病并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60例,给予常规治疗及健脾益肾化湿祛瘀法治疗,观察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51.72%,77.50%,90.00%。结论运用常规治疗及健脾益肾化湿祛瘀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显著,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临床缓解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和非NS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将130例经肾活检确诊IMN患者分非NS(56例)和NS(74例)2组,比较各组临床和病理指标。结果:①临床资料比较:NS组年龄、谷丙转氨酶、尿NAG酶高于非NS组,尿红细胞程度,尿渗透压、血清IgG低于非NS组。CKD分期结果:Ⅰ期、Ⅱ期、Ⅲ期、Ⅴ期,非NS组分别占73.1%、25.0%、1.9%、0,NS组分别占44.1%、47.1%、7.4%、1.5%,2组以Ⅰ期、Ⅱ期多见,有显著差异。②病理资料比较,病理分期Ⅰ期、Ⅰ-Ⅱ期、Ⅱ期、Ⅱ-Ⅲ期分别占42.9%、51.8%、1.8%、3.6%,NS组35.1%、56.8%、6.8%、1.4%,2组以Ⅰ期,Ⅰ-Ⅱ期多,无显著差异;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和免疫沉积的病理积分无显著差异。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多是成人,临床表现为NS患者年龄更大,CKD分期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均为经过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特发性膜性肾病Ⅰ-Ⅱ期的患者,经过中医药辨证汤剂及中成药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评价中、西医临床总疗效。结果治疗后31例患者浮肿、腰酸、乏力、口干咽燥等症状明显改善(P〈0.05);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P〈0.05),血浆白蛋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降低(P〈0.05);血肌酐、血红蛋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中医药辨证疗法对于改善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近年来中医药辨证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文献及临床研究,发现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补肾、健脾、利湿、活血"为治疗大法,并综合分析了中医名家辨证论治该病的思路与经验,认为将中医辨证与现代学指标相结合,合理运用中医思想与中医药辨证论治理念诊治特发性膜性肾病,可为临床研究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0.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S)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成人NS的33%[1]。膜性肾病以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特征的,根据病因分为特发和继发两类。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9.89%[2]。目前采用的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未能取得满意疗效,且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引起严重的副反应。中医药在膜性肾病治疗方面有很多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MN的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王暴魁教授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性本虚标实,肾虚、风邪是本病的病机核心,治疗以补肾祛风为大法,临床中常选用黄芪、山茱萸、穿山龙等药物,在疾病缓解期特别注意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临床证实疗效显著,丰富了本病的辨证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单方及中成药治疗、针灸及其他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但也应看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来证实IMN患者可以单独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建立统一的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医药治疗IMN的靶点机制有待阐明,以期为中成药开发提供依据。在治疗方式上,中医辨治疾病方式多样,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作为辅助疗法治疗IMN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对现有中文临床试验文献依照循证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疗效评价的客观性,为中医药防治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文献来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80—2015年)。以"膜性肾病"或"膜性肾炎"或"特发性膜性肾病"与"中医"或"中药"或"中西医结合"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43篇。对43篇文献进行方法学分析发现临床研究方法表述不详,随机方法描述模糊,未采用盲法,只有部分文献报道了退出或撤出病例数量及理由。因此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研究文献存在方法学质量底下,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低下及临床研究设计不足的问题。结论:虽然目前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较差,但是我国学者仍然从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对IMN具有确实的疗效,并有高质量临床文献发表。今后需设计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方案,使研究具有对比重复性,可信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以器官特异性为主的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大多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或无症状等,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中医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归属于中医“肾风”“尿浊”“水肿”“虚劳”等范畴。关于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众多,涉及环境因素、细胞因子及蛋白、基因等多个方面。文章就近五年国内外关于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论述,以期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S)的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由于其治疗方案繁多,故初始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西医治疗方面在激素联合烷化剂等方案的基础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KDIGO指南的推荐,而其他非免疫抑制治疗,如利妥昔单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咪唑立宾等因研究样本较小,暂未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仅在严重NS、应用标准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时才考虑选用。故查阅近5年国内外文献,对IMN的治疗现状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在该病的治疗上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法及单味中药方面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以期为中西医工作者对该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参芪补肾胶囊治疗脾肾气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驻马店市中医院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64例,分为2组,对照组(32例)采用西药联合氯沙坦钾片治疗,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参芪补肾胶囊,比较2组疗效。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24 h尿蛋白、血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芪补肾胶囊治疗脾肾气虚型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效果较好,对改善症状、减少蛋白尿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池杨峰  金周慧  彭文 《光明中医》2015,30(1):131-132
特发性膜性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症状多为水肿及蛋白尿,且病程复杂,易反复发作。金周慧主任结合膜性肾病发病病机,治疗多采用益气健脾补肾兼活血化湿,常取得不错疗效。现对一多药无效特发性膜性肾病医案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化肾炎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方法将68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雷公藤多甙片、来氟米特及小剂量泼尼松联合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汤剂清化肾炎汤。16周后判断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29%;对照组为64.7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化肾炎汤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来氟米特及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临床常见慢性肾脏病之一,赵玉庸教授认为IMN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为瘀血、气滞、水湿、湿热,其中又以瘀血为主,据此提出“肾络瘀阻”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上,赵老以健脾补肾、活血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顾护正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