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结直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76例结直肠息肉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客观指标和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结直肠息肉中医证型分布根据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腺瘤性息肉以湿热瘀阻证为主,非腺瘤性息肉则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血脂异常与结直肠息肉发病相关,从中医证型与血脂变化来看,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以湿热瘀阻证为主,而甘油三酯(TG)的变化则可能以脾肾阳虚证常见。结论:结直肠息肉的中医分型中,湿热瘀阻证型与腺瘤性息肉病理最密切,而湿热瘀阻证与血脂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痰是结直肠息肉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癌化的主要因素,更是大肠癌转移的核心病机。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及结直肠息肉的特点,笔者发现痰与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并且参与普通良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此提出将“普通息肉-腺瘤性息肉”的病机演变过程概括为“痰饮-痰湿-痰核-痰毒”,“腺瘤性结直肠息肉-腺癌”的演变病机为“痰毒凝结成癌”,即“痰毒-癌”。从痰探讨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定义、病因病机、癌化、转移以及治疗方法,以阐述“痰”在结直肠息肉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中医痰病学说,同时为临床治疗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探讨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证候分布与方药运用规律,为临床中医药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4月3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中医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文献,统计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方药使用频次及不同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5篇,获得中医证型27个,最常见的5个证型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共纳入方剂54首,其中成方12首,以参苓白术散、乌梅丸、六君子汤为主;共出现中药141味,多类属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多的前5味中药为白术、茯苓、甘草、党参、薏苡仁;聚类分析发现4组具有关联性的药物组合。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3种病理分型患者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结直肠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遣方用药时多运用清热化湿、补益脾气之法,兼顾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临证需对症加减,病证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恶性程度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CAP)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98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是否为CAP及CAP的病理分型结果分为非CAP组(107例)、低危CAP组(50例)、高危CAP组(41例),统计分析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采用计算机结合人工辨证手段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3组患者血脂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χ~2检验、t检验等统计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高危CAP组男性发病率(82.93%)较女性明显升高(17.07%,P0.05);高危CAP组和低危CAP组(即CAP)高龄女性发病率高于非CAP组(P0.05)。3组结直肠癌患者疾病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CAP恶性程度与结直肠癌分期无相关性。与非CAP组相比,高危CAP组结直肠癌患者多出现排便异常、大便性状改变、腹胀、自汗、苔厚症状(P0.05),以脾虚湿热证为主;低危CAP组结直肠癌患者多出现面色萎黄、唇色异常、舌色异常、舌体胖大、苔薄、裂纹舌、月经失调、食欲不振、性欲减退、脱发、腹胀、自汗、腰膝痠软、滑脉症状(P0.05),以肾虚证、脾肾两虚证为主。高危CAP组与低危CAP组相比,苔厚的症状频率较高(P0.05),即高危CAP组以脾虚湿热证为主,而低危CAP组多见舌色异常、唇色异常、舌体胖大、苔薄、月经失调、性欲减退、脱发(P0.05),即低危CAP组多表现为肾虚或脾肾两虚证。高危CAP组血脂异常发生率较血脂正常显著升高(P0.05);高危CAP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低危CAP组及非CAP组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CAP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较非CAP组有降低趋势,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高龄女性及血脂异常是结直肠癌伴高危CAP的重要影响因素;脾虚湿热证是高危CAP的主要证型,肾虚证或脾肾两虚证是低危CAP的主要证型;血清HDL-C水平与高危CAP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注射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肠道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8例行内镜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予术后健康管理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开始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治疗组复发率为5.00%,对照组为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联合穴位注射可以有效改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析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随访其再发情况和癌变情况。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基线情况(病理类型、性别、年龄、腺瘤位置、瘤体大小等)、中医辨证分型、再发率、癌变率等。结果 (1)本研究期间,最终共收集有效病例316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21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99例;男性(58.54%)占比略多于女性(41.46%);患者年龄以40~60岁为多见(65.82%);癌前病变好发于左半结肠(73.42%);瘤体大小,多数在2 cm以下(86.08%)。(2)患者中,脾虚气滞证73例,湿热蕴结证86例,痰浊壅盛证85例,阳虚寒凝证37例,血瘀证35例。(3)中医辨证结果显示,湿热蕴结证和痰浊壅盛证占比较高,分别为27.22%和26.90%,其次是脾虚气滞证,占比23.10%。在LGIN组中,脾虚气滞证和湿热蕴结证居多,二者占比均为27.65%;在HGIN组中,痰浊壅盛证占比最高,为32.32%,其次是湿热蕴结证,占比26.26%。(4)在LGIN组中,湿热蕴结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高,为61.67%;阳虚寒凝证、痰浊壅盛证和脾虚气滞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分别为58.33%、56.60%、40.00%,血瘀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低,为35.00%。在HGIN组中,血瘀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最高,为80.00%,湿热蕴结证、痰浊壅盛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分别为69.23%、62.50%,脾虚气滞证与阳虚寒凝证患者的5年再发率均为53.85%。(5)在癌变情况方面,痰浊壅盛证、湿热蕴结证、血瘀证组中均有发生癌变的患者,癌变率分别为9.38%、6.67%、3.85%。结论在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中,湿热蕴结证、痰浊壅盛证及脾虚气滞证是临床主要中医证型。对于本病而言,痰浊、湿热、血瘀不仅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是导致本病复发、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临床中应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探索结直肠息肉切除手术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2 月于郑州市第七
人民医院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 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持续跟踪随访 1 年,以随访 1 年的复发与否划分为
复发组 35 例及无复发组 65 例,比较两组患者可能引起术后复发的临床资料(性别资料、年龄资料、肠息肉数目资料、肠
息肉直径资料、肠息肉生长位置资料及组织病理类型资料等),分析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患者
的性别、年龄、肠息肉数目、肠息肉直径、组织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
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年龄≥ 60 岁、肠息肉数目≥ 3 枚、肠息肉直径≥ 2 cm 及组织病理类型腺瘤性均是肠息肉重
要的术后复发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展结直肠息肉切除手术时对引起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作充分考虑,
并且术后结合患者的预后情况给予实施个性化随访方案,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与不同病理阶段的相关性。方法:采集结直肠息肉确诊患者的住院病历1428份,制定相应信息表,建立中医证型与影响因素数据库,对结直肠息肉疾病进展中结直肠腺瘤病变和结直肠癌变与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之间的关联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胆囊疾病或胆囊切除史、结直肠息肉家族史为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危险因素(P<0.05,r>1),胃炎病史、结直肠炎病史、结直肠息肉病史、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为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P<0.05,r<1);中医证型对结直肠息肉腺瘤病变的影响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脾虚湿盛证、湿热蕴肠证、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对结直肠息肉癌变影响强度最大的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证。结论:结直肠息肉癌变进程与年龄、胆囊疾病史及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等多种影响因素具有相关性,且特定的中医证型与不同病理阶段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疾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应用对减少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延缓其癌变进展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结直肠腺瘤的防治思路,有以下三个方面:从未病先防,防病于先;既病防变,治其未传;瘥后调摄,术后防复。未病时摄生养慎,改善体质为要点;已病时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扶正宜培本固元,脾肾并调;祛邪当化痰祛湿,化瘀解毒;腺瘤术后重视益气摄血,预防出血,健脾运脾,顾护胃气。阐述“治未病”理论在结直肠腺瘤防治中的作用,对于指导中医药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不同中医证型与P53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肝郁气滞证组、血瘀内停证组、寒邪内阻证组各20例设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行息肉摘除术治疗;另选择正常人2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2组P53、b FGF表达阳性率并作比较;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大肠腺瘤性息肉不同中医证型的P53基因、bFGF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P53基因、bFGF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P53基因、bFGF阳性率均高于肝郁气滞证组、寒邪内阻证组、血瘀内停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组P53基因、bFGF阳性率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组、血瘀内停证组、寒邪内阻证组间P53基因、bFGF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伴随高油高脂摄入增加,缺乏运动,情志不畅等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出现,结直肠息肉患者日趋年轻化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人体消化系统健康产生重大威胁,特别是腺性息肉极易发生癌变。目前尽管临床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但术后仍存在一定的复发率。针对预防结直肠息肉术后复发的话题探讨中,大量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口服清热解毒类和补虚类药物组方配伍类方剂或中医外治联合西医药物治疗能明显降低复发率、缓解术后不良反应达到综合治疗效果。现将近5年来该疾病术后治疗及预防在中医领域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为术后预防性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大肠息肉患者症状分析总结,从而得出其中医证型特点。结果:大肠息肉患者单纯证型仅占16.5%;复合证型占83.5%,其中两种证型复合占57.8%,3种证型复合占25.6%,其中涉及血瘀内停证的患者有80例,涵盖率73.4%;而大肠湿热证则以71例次之,涵盖率65.1%;脾胃虚弱证有66例,涵盖率60.5%。结论:本研究提示脾胃虚弱、大肠湿热是产生大肠息肉的重要病理基础,且日久致血瘀内停,三者共同致病,产生大肠息肉,故临床证型上以二证或三证相兼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认为与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的"毒"主要包括外感"六淫伏毒"和内伤"七情郁毒","毒瘀内生"既是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病理产物,又是乳腺癌发生的直接病因。因此,"毒瘀互结"证可以看作是乳腺癌癌前病变特有的阶段,对其治疗是防止乳腺癌发病的最后防线,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建立结直肠肿瘤辅助治疗期中医常见基本证候量化诊断规范。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量表,邀请北京、浙江等地中医结直肠肿瘤专家就常见症状在基本证型中的重要性进行赋分,进而建立量化评价模型。采用Saaty权重法得出专家量化计算公式,并分析影响专家判断证型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1)专家调查所得证型判断模型与专家的临床经验判断总体可以达到66%的吻合度。(2)对于调查的临床病例的证型判断,专家意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歧。结论:本研究所归纳的专家的证型判断模型达到比较满意的自身吻合度,可以进行初步推广,但针对同一病例出现的专家证型判断的不同,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转录组学作为精准医疗的研究热点,在分析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理、挖掘肿瘤生物标志物方面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分析转录组学及相关差异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中的应用,系统阐述了转录组学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转录组学及相关差异蛋白表达与中医证候辨证分型的联系,拓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思路。发现转录组学的研究结果在分子生物学层次和中医理论相互解释,可见基于转录组学的CRC中医证候研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规范垂体腺瘤的中医证型,为垂体腺瘤的临床辨证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212例患者,收集其四诊信息,填写调查表,将所有资料录入数据库。通过聚类分析方法,结合专家组评定意见,筛选出患者的中医证候群。结果 212例垂体腺瘤患者中,痰湿内阻型占41.0%、气血亏虚型占24.5%、脾肾阳虚型占30.5%、肝肾阴虚型占4.0%。结论从212例垂体腺瘤患者中筛选的4个规范化中医证型可供相关临床和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