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比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型低位直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肿瘤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5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6例低位直肠肿瘤,应用EMR或ESD进行治疗,其中EMR治疗36例,ESD治疗20例,术后3~18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接受EMR治疗的36例中,35例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97.2%,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Mile’s根治手术者1例(2.8%);接受ESD治疗的20例中,11例经首次或再次ESD治疗完整清除病变,肛门功能完好,治愈率55.0%,ESD治疗未成功改行EMR成功清除病变6例(30.0%),肛门功能均完好,全组保肛治愈率为85.0%,ESD组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行Mile’s手术者2例(10.0%),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Mile’s手术者1例(5.0%)。并发症:EMR组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ESD组平均术中出血150ml,最大术中出血量800ml,均内镜下止血成功,但3例患者需接受输血400ml,另有2例于术后26h及44h发生迟发大出血,内镜下止血失败转行外科手术。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与EMR相比,ESD对低位直肠病变切除的效果不及EMR术,且手术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为基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但与EMR相比,ESD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出血的可能性明显增加[1].虽然ESD术后的迟发性出血并不常见,但迟发性出血可能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险,严重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因此预防、诊断和及时治疗术后的迟发性出血非常重要.近年我院内镜中心ESD治疗的1975例患者中18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现将其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如下,为减少ES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6例患者行EMR,32例患者行ESD治疗,比较两者在出血、穿孔、狭窄、局部复发、手术操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EMR、ESD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一种微创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ESD具有一次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的优点,同时具有操作技术难和手术风险大等特点。结论根据病灶的大小和来源层次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STD)在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6家中心接受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87例胃角大面积黏膜病变患者资料,其中ESTD组32例,ESD组55例。比较2组剥离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 ESTD组剥离时间较ESD组短[(87.3±32.6)min比(136.7±64.5)min,P<0.01],剥离速度明显快于ESD组[(0.18±0.07)cm2/min比(0.08±0.05)cm2/min,P<0.01],ESTD组较ESD组整块切除率[100%(32/32)比87.3%(48/55),P=0.035]及治愈性切除率[100%(32/32)比85.5%(47/55),P=0.024]高。ESD组术中均有出血发生,有8例出现肌层损伤;而ESTD组术中出血率仅59.4%(19/32),且无肌层损伤发生(P均<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2)比1.9%(1/54),P=0.443]。 结论 ESTD在治疗胃角巨大黏膜病变时具有更高的剥除效率,同时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或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ESD组和EMR组,比较组疗效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病变直径、出血率及穿孔率均显著大于EMR组(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显著小于EMR组。两组间一次性切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SD组整体疗效优于EMR组,但是ESD组出血率和穿孔率均高于EMR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黏膜病变和广基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方法总体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我又将EMR分为:非吸引切除术和吸引切除术。由于国内很多实施EMR操作的医生,操作的总例数不多,随访不完善,多依照自己的治疗经验考虑问题,且ESD技术难度相对又较大,因此对普及ESD技术会产生疑问,用EMR可以分片切除的病变为什么要进行ESD治疗,事实上相对于ESD技术,EMR术后病变的残留和复发是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上发表的有关早期食管癌ESD和EMR治疗比较研究的所有中英文论文,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的效应指标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局部复发率为有效性效应指标,以穿孔、出血、狭窄和手术时间为安全性效应指标。结果最终纳入8篇非随机对照回顾性队列研究。Meta分析显示,ESD组较EMR组整块切除率[98.36%(360/366)比41.79%(252/603),P〈0.01]、治愈性切除率[90.81%(168/185)比50.65%(194/383),P〈0.01]均显著增高,局部复发率[0.55%(2/366)比13.76%(83/603),P〈0.01]显著降低,穿孔率[4.51%(21/466)比1.25%(8/640),P=0.03]明显增高,出血率[0.21%(1/466)比0.63%(4/640),P=0.41]和术后狭窄率[10.48%(39/372)比10.15%(41/404),P=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治疗上,ESD的有效性明显优于EMR,安全性则与EMR相似,ESD应作为首选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的有效手段,与传统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相比,ESD术后的人造溃疡面更大,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内镜下局部用药是保护创面、防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不但可促进术后患者的恢复,更有助于推动ESD的开展。多聚糖止血粉、组织黏合剂等新型材料在内镜手术中已逐步推广,聚乙醇酸薄膜为术后创面撑起了保护伞,再生医学的进步使得预防食管狭窄有了新方向。相比穿孔及狭窄,ESD术后出血更为多见。较为积极的诊疗方式如术后二次内镜检查等,并无明确的预防效果,且迟发性出血发生时间窗较宽,常导致患者出院后再次就诊。同时,术中无明确出血点的渗血也会极大模糊视野、影响手术操作。EndoClot止血粉、聚丙稀酸酯等止血材料均可术中喷洒于创面以封堵小血管、形成保护层,达到控制渗血的目的,由于其良好的黏附性,保护层能维持数小时至数天,帮助患者度过术后出血高危期。目前,以ESD等内镜手术为背景、验证该类药物效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开展得仍不充分,特别是其预防迟发性出血的效果、保护层对操作者视线的影响以及使用的可靠性等均值得深入检验。  相似文献   

12.
术中、术后出血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病变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准确评估和预防出血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和ESD技术的推广。本文系统回顾国内外ESD出血相关研究,对ESD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准确评估出血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充分的相关止血预案可明显降低ESD出血发生率,推进其在基层医院广泛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医院2009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50例,选择同期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4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病变直径≤3 cm,EMR组切缘阳性为4例,ESD组无切缘阳性病例;病变直径3 cm,EMR组切缘阳性3例,EDS组切缘阳性3例;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ESD组术后2例发生创面出血,无其他并发症,EMR组术后6例切除面及创面出血,穿孔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定期随访复查,EMR组3例复发,ESD组无复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变,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切除及黏膜下剥离术的并发症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llCOf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相对外科手术,EMR和ESD具有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经济且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特点,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EMR及ESD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止血粉用于结直肠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创面止血及预防术后再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64例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行EMR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止血粉组和止血夹组各82例,创面分别给予止血粉和止血夹止血处理和预防性治疗,比较2组术中止血治疗时间、止血成功率、术后再出血和出血发生率、不良反应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止血粉组和止血夹组术中止血治疗时间分别为64(37—114)S和123(82—23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止血粉组和止血夹组分别有20例和19例出现术中出血,单独使用止血粉或止血夹止血率分别为90.0%(18/20)和89.5%(1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7),两组未能成功止血者分别联合热活检钳或APC均成功止血。术后72h内止血粉组术中出血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25.0%(5/20),止血夹组为15.8%(3/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术后72h内止血粉组术中预防性止血者出血发生率为4.8%(3/62),止血夹组为9.5%(6/63),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49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后随访1个月,结肠镜复查见手术创面愈合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结直肠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止血粉可有效进行创面止血并预防术后再出血,并且较止血夹止血具有操作时间短的优点,可选择作为内镜下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1月在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上的有关EMR与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对比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2 883个病灶。Meta分析示:ESD整块切除率、完全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ESD与EMR的出血率和术后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SD穿孔率高、手术时间长。[结论]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治疗方面ESD仍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逐渐成为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和黏膜下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胃窦病变,ESD术后易出现消化道出血,其发生率大约6%左右,出血的病例都需要再次内镜下止血甚至外科手术处理,给患者带来较多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损伤。防治胃窦ESD术后出血在临床上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18.
重视并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规范化操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戈之铮  李晓波 《胃肠病学》2008,13(8):449-451
内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早期肿瘤正日益被接受并开展应用,包括传统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近年开展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MR对于15mm以上的病灶较难做到一次切除,而整块切除标本对病理学评估至关重要,ESD正是应这一要求开展起来的新技术。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ESD并不受其大小的限制,对部分早期胃肠道肿瘤,其可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但ESD需要相当高的内镜操作技术,术前需要多种方法对病灶进行谨慎、全面的评估,包括范围、浸润深度等,术中、术后还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远高于EMR。ESD的指征、操作技巧、病理评估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由于ESD在早期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上具有很多优点,值得有条件医院的内镜医师予以重视并开展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内镜表现及内镜下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27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内镜表现、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 结果 27例患者的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检查示病变长径(0.69±0.44)cm(0.32~2.00 cm),来源于黏膜下层14例(51.9%)、黏膜肌层8例(29.6%)、黏膜层5例(18.5%),诊断准确率92.0%。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1例,ESD术后出血发生率4.8%。术后病理为G1级20例(74.1%),G2级6例(22.2%),G3级伴淋巴管癌栓1例(3.7%)。术后随访3~36个月总生存率96.3%,对于局限于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神经内分泌瘤患者,EMR术后复发率较ESD高(33.3%比0,P=0.042);EMR与ESD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内镜可用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诊断,对2 cm以内、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胃肠神经内分泌瘤ESD治疗复发率低于EM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