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冠肺炎属于疫病,疠气从口鼻而入,与六淫邪气相合(以湿邪为主),可化寒、化热、化毒、化燥,主要伤及肺脾功能。病机认识上不同学者有寒湿与湿热的差异,与受邪轻重、气候差异、患者体质等有关。分期辨证可有效整合不同辨证方法,初期可从辨口气、辨鼻气、辨鼻涕、辨面色、辨小便来区分寒热。中期热盛于湿易从阳化燥、化毒,或湿胜于热从阴化寒而出现多种病变,临床根据寒、湿、热(毒)病邪的多少而随证治疗。中医诊治新冠肺炎既要突出中医理论特色,也要积极彰显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医疫病学历代文献对"温疫""寒疫""湿疫"的相关论述,结合目前已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相关研究,探讨本次新冠肺炎的疾病属性。从季节和气候特点、病毒特性、临床症状、方药验证等方面分析,认为本次新冠肺炎更符合寒疫特征,在新冠肺炎病因之"燥""湿"关系中,"燥"邪居于主要地位;同时提出本病可分为两个阶段,2019年11—12月属于寒燥疫,2020年1月及以后属于寒湿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重庆市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新冠肺炎的诊疗规律。方法:收集重庆市682人次的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病案,借助中医传承工作站和ROST CM挖掘系统从症、病、证、方、药,以及症——证、病——证、证——方等多层次分析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规律。结果:频率前五位分别如下:恶寒、干咳、白痰、小便黄、纳差等症状,疫病、咳嗽、发热、寒湿疫、冬温等疾病,肺脾气虚、寒疫闭肺、疫毒闭肺、湿邪中阻、邪热雍肺等证型,麻杏石甘汤、藿朴透邪汤、香砂六君子汤、麻杏苡甘汤、一加减正气散等方剂,甘草、茯苓、陈皮、白术、半夏等中药。症——证分析发现肺系症状与寒疫、疫毒闭肺,邪热壅肺等相关,病——证分析提示疫病与寒疫闭肺、疫毒闭肺、湿邪中阻等相关,证-方分析发现邪热壅肺、燥疫伤肺与麻杏石甘汤等相关。结论:重庆新冠肺炎符合寒湿疫特点,患者多肺脾气虚,戾气从鼻而入,寒湿郁肺,郁而化热,致邪热壅肺或疫毒闭肺,以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为主治疗;从口而入,寒湿伤脾,湿邪中阻,以藿朴透邪汤、一加减正气散为主治疗;正虚邪退以香砂六君子汤论治。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在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9版)中新加入“疫毒夹燥”一证。近期对于其中医病因病机病证研究中,诸多学者皆提及“燥”。此文通过对燥邪与燥证的联系与区别;燥之阴阳、内外;燥之致病特点、病机传变及其治法等方面对中医“燥”理论进行梳理,并结合当下新冠肺炎之“燥”予以论述。面对当下疫情,临床工作者应审证求因,随证治之,打开思路,提升中医药在疫病诊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新冠肺炎中医归属于“疫病”“瘟疫”范畴。其病因为疫戾邪气从口鼻而入,病理特点主要涉及湿、热、毒、瘀、浊、虚6个方面,但对于其病邪的性质,中医学界尚无完全统一认识。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状态,此次疫病,王灿晖教授认为部分患者虽极早期或早期疠气挟夹寒湿为患,但速传于肺,以致出现高热、咳嗽、苔黄腻等肺热之征,秉承“祛邪为第一要义”,笔者临床根据王灿晖教授理论观点,施以“清热透邪”之法,获得良好效果,并列举典型案例,以期丰富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特点与中医“疫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防疫过程中,中医药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诊疗方案和抗疫期间的临床心得,认为在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应分期辨证,重视辨寒热转变,注意培育正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的探讨上,寒湿疫毒为主要外邪,“伏燥”亦为该病病邪之一.燥火与寒湿...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王庆国教授认为本病以湿邪为核心,武汉地区属于寒湿疫毒,在向其他地区传变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变证。在向京津冀地区可以命名为“湿毒疫”。传变的过程中,初期可有兼寒、兼热、兼津伤等诸多变化。治疗过程中,有久居半表半里者;有化热、化燥者;有内陷厥阴、内闭外脱者,病机变化复杂。初期治疗不可过用寒凉温燥,全病程贯彻“以祛邪为第一要义”的原则,且根据疾病在传遍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十神汤辨证施治,获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通过病例观察及相关资料总结湖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中医发病、病机特点及辨证论治。认为此次新冠肺炎属于一种独特的疫毒,此疫毒同时具有湿、毒、燥的特征,可定性为"湿毒夹燥"疫毒,其中"湿毒"是病理基础,"夹杂燥邪"是病理特点,"子病及母"是燥与湿毒均盛的原因;燥湿相兼外在表现为肺燥脾湿,主要损伤脏腑在肺、脾,后可伤及五脏。根据病情可分期论治:初期,湿毒郁肺、燥伤肺阴,治疗既要燥湿解表,同时要注意顾护津气避免过燥伤阴;中期,疫毒陷肺,在宣肺解毒基础上加用清肺润燥之品,酌情加用活血通络药;极期(危重症),疫毒壅肺,内闭外脱,治以开闭固脱、解毒救逆,注意根据阴阳虚实辨证施治;恢复期,邪未尽,正未复,需清补并行之法,里外宣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各期中医证型,结合临床诊疗该病的实践经验进行探索。结果该病的病因为疫疠之气所为,其性质为毒寒湿燥,病损部位主在肺脏,可及脾胃,内陷心包,同时与患者的个体体质有关;临床辨证分为湿毒郁肺、疫毒闭肺、气营两燔、内闭外脱、邪去正虚(含肺脾气虚、气阴两虚)五型。结论据证求因是认识本病的基础,辨证是论治本病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性有寒、湿、热、毒、虚之分。根据大多患者具有低热、脘痞、肢倦乏力、便溏、苔白腻等证候表现,该病与"湿"邪关系密切。全国各省市中医诊疗方案亦提示湿邪为患为本次新冠肺炎病机的基本特点。湿性重浊、黏腻,起病隐匿,可蒙上流下,病变早期多在太阴、阳明,其后可窜及少阳,内陷厥阴,甚则内闭外脱。湿邪为患,病势缠绵,病情复杂多变,临床诊治较为棘手。湿邪对瘟疫发生、发展及传变可推波助澜,使瘟疫复杂多变。从"湿"邪在瘟疫中的发病作用着手,探讨新冠肺炎的中医辨治,分析新发传染病发病及传变特点,以期运用瘟疫理论完善中医防治方案,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医经典文献及临床实践思考,立足于"湿疫"理论阐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治疗方药。认为新冠肺炎乃湿毒疫邪所致,其病机特点为内外病邪相引,合而致病;本病除遵循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外,同时也表现出三焦传变的过程。同时,通过归纳梳理相关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湿疫的证治方药,为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位在肺,中医将其归于“疫病”范畴,认为是机体“感受疫戾之气”而发病,其病机关键和特点是“湿、热、毒、瘀”。在治疗新冠肺炎时,需要紧抓“疫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以“疫毒”这一主要病因为主线,同时结合“因时、因地、因人”的中医治疗原则,结合当地发病特点来对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主要是由湿邪泛滥,疫毒郁肺引起。本文旨在从湿邪致病的特点出发,初步探讨新冠肺炎患者核酸复阳的病机,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余湿未清,伏邪未尽;二是正气亏虚,正不抑邪;而七情所伤,肝郁脾虚又是核酸复阳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将扶正固本、祛邪攻毒、疏肝解郁诸法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咸阳地区新冠肺炎中医诊疗经验。方法:通过对咸阳市中心医院东郊分院收治确诊新冠肺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常见证型特点、典型病例分享等内容,全面总结我院新冠肺炎中医诊疗经验。结果:总结从疫毒理论治疗新冠肺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分析前期接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表现,总结其发病特点为以寒湿疫为主,并夹有燥邪。结合随访调查情况,发现恢复期患者的临证特点为客观指标无异常但自觉症状明显,且心理问题突出;其病机变化、证候表现与前期病机密切相关,主要存在虚、热、燥、寒、湿、瘀、毒等多种病机演变,核心为正虚邪恋。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同时谨守病机,随证治之,无论邪气从寒化或从热化,都应注重补益肺脾,并根据其邪气偏盛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法,重视患者心理支持和干预。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心包,病机特点包括湿、毒、热、寒、瘀、闭、虚。虽为新发疫病,其病变过程仍遵循温病辨证体系之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湿热三焦辨证所涵盖的疾病发展规律。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失宣,此为卫分阶段,属上焦肺之病变,治宜清宣肺气,疏泄达邪;若初起邪阻膜原,又宜疏利化浊,透达膜原。上焦肺卫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出现疫邪阻肺、肺气郁闭、湿阻脾胃等证,此时邪入气分,治宜宣肺燥湿,辟秽化浊,根据病性寒热不同,或清热平喘,或温化祛湿,兼燥者润燥肃肺;若疫邪上受,由肺直趋中道,发病即见明显肺与脾胃证候,属于卫气同病,为上、中焦之病变,治宜芳香化浊,宣畅气机,开肺建中。若气分之邪不解,深入营分、传入上焦心包者,可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清心开窍。疫邪炽盛,正气虚馁,疫毒闭阻于内,或初起疫邪由肺逆传心包,出现内闭外脱证候,治宜清心开窍、生津救逆、回阳固脱等。部分患者初期或病变过程的某一阶段表现出寒湿性质,但随着疾病演变,多呈现出“湿热疫”或“温热疫”病变特点,仍可用温病辨证体系指导辨治。  相似文献   

17.
刘耀远  黄明  熊可  吕玲  王昭琦 《世界中医药》2023,(22):3250-3253
在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的大背景下,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治疗越发重要,促使新冠肺炎患者完全康复和回归正常生活成为诊治工作的重点之一。张伯礼教授认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湿毒疫”范畴,恢复期患者以疫邪未尽、正气虚损为核心病机,以湿邪留滞、气阴两虚为主要临床特征。在治疗中强调全面评估健康状态,明辨邪正关系,分清祛邪扶正之主次;精准辨证,灵活用药,祛邪以治湿为主,扶正以益气养阴、调治肺脾为主;重视疏利气机,恢复脏腑升降出入之常;病证结合,灵活运用现代药理和组分中药研究成果。此外,重视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形神同治,瘥后防复,使患者最大程度恢复生活、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8.
2019年底武汉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主要在肺,病机以"湿、热、毒、瘀"为基本特点,秽浊夹湿形成"湿毒",是最基本病机。"正气存内"及"避其毒气",是中医预防"疫病"的重要理论及方法。艾灸、香薰、足浴等常见中医外治法,具有调养正气、健脾化湿、辟秽化浊的效果,基本契合秽浊夹湿的病机特点。从理论上探讨中医外治法预防"新冠肺炎"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具有极强传染性,按其发病特点归属于中医疫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全国名老中医郑邦本为郑氏温病诊疗法第三代传人,耄耋之年仍投身于新冠肺炎的中医论治研究,郑老结合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思路及郑氏温病诊疗法,认为湿邪疫毒是新冠肺炎主要病因,病位在肺,与脾、胃相关,病性属实,后期虚实夹杂,以虚证为主,提出"三期四证"论治思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取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命名为“艾毒”最为合适,属“疫毒”范畴。“艾毒”之“艾”取自艾滋病病名,艾毒之“毒”,包括疫之为毒、邪之甚为毒,邪结化毒、致病特点与“毒邪”相符等内涵。艾滋病的中医病名称为“艾劳”较符合客观实际。“艾劳”归外感类,属“疫病”范畴。“艾”取自艾滋病病名,“劳”为虚劳,明确了艾滋病元气亏虚、五脏气血阴阳俱虚的基本病机,并有病深难治、预后不良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