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探讨横纹肌联合平滑肌电刺激进行产后腹直肌分离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产后 42 d 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康复门诊检查的腹直肌分离距离> 2.0 cm 的妇女 135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排列表分成为对照组、观察组 A 及观察组 B,每组 45 例。对照组予自主锻炼治疗,观察组 A 予横纹肌联合平滑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 B 予单一横纹肌电刺激治疗,采取超声测量腹直肌分离距离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检查研究对象治疗前和治疗后腹直肌分离的距离及疼痛变化并且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经过 1 个月的治疗后,B 超测量观察组 A、B 的腹直肌分离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 A 较观察组 B 治疗后改善效果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三组妇女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妇女之间的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横纹肌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临床效果良好,采用横纹肌联合平滑肌电刺激治疗则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九宫腹部经络推拿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产后保健与盆底康复科收治的96例患有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九宫腹部经络推拿法配合低频电刺激进行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接受悬吊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单用电刺激治疗。观察治疗2周后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变化情况,并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 0%(17/20),对照组为55. 0%(11/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腹直肌分离距离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电刺激疗法可有效缩短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距离,促进产后恢复,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研究康复理疗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福安市医院 2020 年 5 月 至 2022 年 7 月期间收治的 200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100 例。对照 组患者采用康复理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理疗联合手法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腹直肌分离 距离、腹直肌肌力占比情况、腹直肌肌电值、腹上角角度、腰腹疼痛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 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14 d 后、治疗 28 d 后观察组患者的腹直肌分离距离均 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Ⅱ级、Ⅲ级、Ⅳ级、Ⅴ级腹直肌肌力占比情况优于对照 组,具有统计学意义(Z = 4.764,P < 0.05)。治疗 14 d 后、治疗 28 d 后观察组患者腹直肌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14 d 后、治疗 28 d 后观察组患者腹上角角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治疗 14 d 后、治疗 28 d 后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14 d 后、治疗 28 d 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康复理疗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可促 进患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腹直肌分离(DRA)是妊娠期及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属于中医筋病范畴.腹白线增宽、张力下降及腹肌功能失调是产后DRA的基本临床特征.DRA给产后女性带来心理及生理的双重影响.文章就近年来产后DRA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扩展视野成像(FOV)对初产妇产后早期腹直肌分离(DRA)的评估 价值。方法:选取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3 月在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分娩并于产后 6 ~ 8 周行超声复查的初产妇 96 例, 按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 61 例和剖宫产组 35 例。采用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 FOV 在不同状态下(静息和卷腹)对脐 上 3 cm、脐上缘、脐下 3 cm 共 3 个体表定位的腹直肌间距(IRD)进行测量并比较。结果:96 例初产妇在 3 个体表 定位测量的 DRA 发生率分别为:脐上 3 cm 53.13 %,脐上缘 83.33 %,脐下 3 cm 2.08 %。在静息状态下两组在脐下 3 cm 处 IRD 分别为 2.30(4.75)mm 和 6.80(7.5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卷腹状态下两组产 妇在脐上 3 cm 处 IRD 分别为 15.20(11.85)mm 和 18.10(7.80)mm,在脐下 3 cm 的 IRD 分别为 1.00(2.90)mm 和 3.60(4.10)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高频超声联合经腹超声 FOV 在初产妇产后早期 DRA 评估中有良好应用,可方便准确评估 DRA,为妇女产后康复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TEAS联合核心训练干预产后腹直肌分离与腰背痛的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90例产后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腹直肌分离程度与腰背疼痛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90例产后腰痛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对照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产后自然恢复法;治疗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核心训练,1次/d,5次/周,4周为1个疗程,连续1个疗程;治疗2组在治疗1组的基础上采用TEAS疗法,1次/d,5次/周,4周为1个疗程,连续1个疗程。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评估腹直肌分离程度(IRD)、腰背疼痛症状(SF-MPQ)、身体质量指数(BMI),并观察治疗前后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结束后,各组IRD、SF-MPQ评分及BM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以治疗2组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D与SF-MPQ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320,P<0.05)。结论 腹直肌分离与腰背痛具有相关性,TEAS联合核心训练干预可有效缩小产后腹直肌分离程度,减轻腰背疼痛,降低身体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医“理筋归槽”手法联合肌内效贴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80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的中医“理筋归槽”手法治疗,试验组给予中医“理筋归槽”手法治疗后再进行肌内效贴治疗,每3天1次,共治疗5次。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者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腹围、超声下腹直肌分离距离。结果 两组治疗后,腰痛VAS评分、腹围、超声下腹直肌分离距离均有明显改善(P <0.05),试验组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中医“理筋归槽”手法能够有效改善产后腹直肌分离,配合肌内效贴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升提穴平衡针刺联合手法推拿及仿生物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1月山东省荣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入院均行常规宣教,对照组以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升提穴平衡针刺和手法推拿,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盆底肌力变化、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评分(POP-Q)。结果 治疗前,两组Ⅰ类、Ⅱ类肌电值和肌纤维疲劳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类、Ⅱ类肌电值较治疗前升高,肌纤维疲劳度较治疗前降低,试验组Ⅰ类、Ⅱ类肌电值高于对照组,肌纤维疲劳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脱垂0度较治疗前升高,Ⅰ度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0度占比多于对照组,Ⅰ度占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身体不适症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平衡针刺升提穴联合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加针刺治疗,联合组在药物治疗加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仿生物电刺激吞咽肌群。结果根据洼田饮水试验,联合组与对照组吞咽障碍程度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0,P=0.001);联合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8,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4.267,P=0.001)。联合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0,P〈0.01)。结论联合采用针刺和仿生物电刺激,可以更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以利于患者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使用无差别的神经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纯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估患者的吞咽障碍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探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 至 2021 年 1 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 10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 NMES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 日常生活能力、吞咽功能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 清总蛋白(T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明显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评级相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 2 = 2.236,P <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NMES 对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有显著疗效,并能显著提升营养水平,改善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盆底肌训练(PFMT)联合生物电刺激(BS)对子宫全切患者病耻感、心理调适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南阳市正骨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治疗的120例子宫全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与C组,每组40例。A组患者行PFMT,B组患者行PFMT联合BS,C组患者行常规干预,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后病耻感、心理调适及性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干预后,三组患者病耻感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且B组患者病耻感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A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三组患者情绪状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压力状态、女性性生活指数(FSF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B组患者情绪状态评分均低于A组、C组,压力状态、FSFI评分均高于A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FMT联合BS可有效降低子宫全切患者病耻感,提高其心理调适水平及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膀胱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洛阳伊洛医院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4例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膀胱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刺结合膀胱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盆底肌收缩幅度、尿失禁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30%,高于对照组的7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慢肌纤维、综合纤维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应用针刺结合膀胱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明显提升盆底肌肌力、耐力及肌群间协调性,改善患者尿失禁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研究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5 月期间收治的 62 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分为对照与观察组,各 31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3.55 %,高于对照组的 74.1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神经肌电图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均大于治疗前,运动电位潜伏期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均大于对照组,运动电位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采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总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补中益气汤对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补中益气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观测盆底肌相关电压、盆底肌力、尿失禁率、性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盆底电位均值均显著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尿失禁发生率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Ⅱ、Ⅲ、IV级肌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性生活质量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补中益气汤可有效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单独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治疗仪组及结合组,各40例。针刺选风池、翳风、上廉泉、金津、玉液等穴,吞咽治疗仪治疗时在颈部皮肤上沿正中垂直放置2对电极,或在气管正中线左右两侧分别放置1对电极,均每日1次,治疗2周。治疗1周、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进行评定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1周、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各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1周后及2周后,针刺组及治疗仪组各评分差值与结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合组优于针刺组及治疗仪组;3组临床疗效比较,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及治疗仪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法可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观察双侧髂腹下 – 髂腹股沟神经阻滞(IINB)联合经双侧腹横筋膜平面阻滞(TAPB)在剖宫产术后镇 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廉江市人民医院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0 月期间收治的 89 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 A 组与 B 组, 其中单纯采用经双侧 TAPB 的产妇纳入 A 组(44 例),将采用双侧 IINB 联合经双侧 TAPB 的产妇纳入 B 组(45 例),比 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术后恢复状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 1 h 两组产妇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6、12、24 h B 组的 VAS 评分均低于 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B 组产妇术后首次下地、排气时间均短于 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 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44 %, 与 A 组的 9.09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与单纯 TAPB 相比,TAPB 联合 IINB 更有助于剖宫产产妇 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防治骨骼肌疲劳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正常刺激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每组8只。采用TEAS干预手段,刺激大鼠足三里和环跳穴,8星期跑台训练结束后,检测大鼠腓肠肌糖原、乳酸(LA)、乳酸脱氢酶(LDH)、Na+-K+-ATP酶、Ca2+-ATP酶含量。结果 TEAS能显著减缓骨骼肌糖原的消耗,减轻乳酸的堆积,提高LDH、Na+-K+-ATP酶、Ca2+-ATP酶的含量,模型组与其他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AS大运动量耐力训练大鼠足三里、环跳穴可以稳定骨骼肌细胞能量代谢,延长肌肉工作的时间,延缓骨骼肌疲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康复治疗中个性化肌力练习的应用优势。方法: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确诊为LDH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术后接受康复治疗时,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肌力练习,比较两组患者总体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直腿抬高度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腰椎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优良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LDH手术治疗后接受康复治疗,个性化肌力练习具有临床应用优势,可保障康复治疗效果,改善疼痛感并促进腰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