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诊断及治疗的52例咽旁隙肿瘤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手术入路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52例患者中23例(44.2%)经颈侧入路,14例(27%)经腮腺颈侧(腮颈)入路,10例(19.2%)为颈侧下颌骨入路,5例(9.6%)经口内入路。术后病理良性占80.8%,恶性19.2%。唾液腺及神经源性肿瘤分别占总数的46.2%和28.8%。52例患者中48例行Ⅰ期手术切除,术后恶性肿瘤复发率30% (3/10),良性肿瘤复发率7.1%(3/42)。结论术前运用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手段判断肿瘤性质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对于制定和完善手术计划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术中充分暴露肿瘤,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咽旁隙肿瘤及其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咽旁隙肿瘤手术方法及入路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1997年经各种手术入路治疗的27例咽旁隙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口入路仅适于较小肿瘤切除;经腮腺入路主要用于侵入咽旁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经颈或经颈合并下颌升支裂开入路具有手术适应症广、视野较清楚等优点。结论 经颈或经颈合并下颌升支裂开入路是一种切除咽旁隙肿瘤的理想入路,术后并发症少和手术安全、彻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腮入路及其拓展术式在咽旁隙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4月行经颈腮入路手术治疗的29例咽旁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颈腮入路切除颅底咽旁隙复发肿瘤,1例颈腮入路下颌骨升支离断再复位切除侵犯颅底咽旁隙巨大复发性多形性腺瘤,2例颈腮入路下颌骨升支后缘部分切除暴露咽旁隙切除侵犯颅底的多形性腺瘤,22例颈腮入路将下颌骨前上牵拉暴露颅底咽旁隙并切除该部位肿瘤,2例颈腮入路结合内镜辅助切除颅底咽旁隙复发神经来源肿瘤。结果本组29例患者皆成功手术,其中恶性肿瘤2例,良性肿瘤27例;27例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25例,复发神经来源肿瘤2例。25例多形性腺瘤病例中3例为复发多形性腺瘤;本组病例均无出血、张口受限等不良并发症。复发良性肿瘤病例中2例行术后预防气管切开,术后1个月皆拔除气管套管。2例颅底咽旁隙复发恶性肿瘤中手术后最短存活时间为1年7个月,最长3年。结论颈腮入路不仅适应于大部分咽旁隙肿瘤的切除,而且可以根据肿瘤的性质和累及颅底的范围进行适当拓展,以实现有效切除肿瘤和保证重要解剖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口内径路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3年7月~2017年8月采用内镜下口内径路切除的15例咽旁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吞咽梗阻感、打鼾及发声含糊等,但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影像学检查显示咽旁隙占位性病变。所有患者采用内镜下口内径路切除肿瘤。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进行顺利,术后均无面颈部皮肤切口瘢痕,无一例出现术区感染、出血、声嘶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4年,肿瘤均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口内径路咽旁隙肿瘤切除术是一种治疗咽旁隙肿瘤的有效方法。通过内镜系统的辅助,该术式有效的解决了视野暴露小、操作空间狭小、手术存在盲目性等弊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愈率高及美容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并总结咽旁隙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咽旁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影像学资料不全及失访的患者共筛选到72例,其中男36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6.06±1.72)岁;女36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53.67±4.88)岁。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制定手术方案,经口径路27例,颈侧径路45例。术后随访2~13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4.38个月。统计分析临床、影像及手术资料。结果 72例患者术后病理为良性肿瘤63例,其中上皮源性肿瘤29例,神经源性肿瘤30例,其他组织来源良性肿瘤4例;4例复发,其中2例神经鞘瘤,2例多形性腺瘤,余59例恢复良好;恶性肿瘤9例,其中鳞状细胞癌5例,恶性梭形细胞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滑膜肉瘤1例;3例复发。尽管良性咽旁隙肿瘤经口内镜手术存在囊内分块切除的情况,但相比整块切除的患者并未增加复发风险(P=0.381)。结论 咽旁隙肿瘤位置深在,临床结构复杂,良性肿瘤预后可,恶性肿瘤易复发转移,预后较差。根据术前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制定手术径路至关重要。手术以颈侧开放径路为主要方式,内镜辅助径路需严格把握适应证,肿物长径较大时在包膜完整的情况下作囊内分块切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咽旁隙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寻找最佳手术入路。方法:对15年间收治的50例咽旁隙肿瘤病人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0例中原发肿瘤46例,转移癌4例。原发肿瘤中以涎腺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最为常见,分别占36%(18/50)和32%(16/50),其他少见肿瘤占24%(12/50)。肿瘤主要表现为临近器官和结构受压所出现的症状,包括咽喉部不适、局部疼痛、鼻阻塞和耳部症状、气道阻塞、第Ⅸ~XII脑神经损害症状和Horner氏征等。44例接受不同入路的手术治疗。结论:咽旁隙肿瘤临床表现复杂,病理类型多样,且恶性肿瘤预后差。手术入路以颈-腮腺入路较理想,术野宽敞清晰,瘤体显露充分,适于绝大多数咽旁隙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螺旋CT扫描成人呈张口位时咽旁隙成像并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为经口入路切除咽旁隙肿瘤提供解剖依据及术前指导。方法选择咽旁隙无占位性病变患者28例,放置张口器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多平面重建测量茎突长度并统计茎突末端与第一颈椎横突的关系,于颅底层面测量茎突至颈内动脉、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容积重现和剪切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观察颈内动静脉走行及是否存在变异移位等。结果茎突长度、茎突根部至颈内动脉、茎突根部至下颌骨升支后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50±0.80)、(1.09±0.26)、(2.27±0.29)cm,侧别、性别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78.6%(44/56)茎突末端位于第一颈椎横突或以下,64.3%(36/56)颈内动脉起始部位低于舌骨,12.5%(7/56)咽旁隙段颈内静脉先走行于颈内动脉前方然后再转向后外。结论咽旁隙以茎突至毗邻解剖结构的距离为参考,有助于神经血管的定位。三维重建的图像能清晰地显示颅底、下颌骨升支、茎突、颈内动静脉等咽旁隙周边及内部结构。咽旁隙段颈内动静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率,为模拟手术入路和术中颈内动脉定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对咽旁颞下区及侧颅底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报告17例咽旁颞下区及侧颅底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情况,将手术入路分为侧入路与前入路两大类。具体论述了两类手术入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针对性,强调单种手术入路或多种入路联合应用的具体选择方案,应根据肿瘤的原发部位、体积、侵犯范围、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而确定。 相似文献
9.
咽旁隙是头颈部重要的软组织间隙,有许多重要的血管及神经通过,其位置深在,结构复杂,手术暴露困难。咽旁隙肿瘤虽然临床发病率不高,主要以良性肿瘤为主,但其病理类型多样,且生长的部位及方式都有很大不同。在咽旁隙肿瘤手术中,为实现良好暴露,临床开发了多种手术路径,近年来,内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咽旁隙肿瘤手术的发展。为了解临床咽旁隙肿瘤手术的进展,本文对目前咽旁隙肿瘤的手术路径及其发展进行了概括,并在归纳总结多种临床路径后,对一些临床常见咽旁隙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提出了建议;同时,对咽旁隙的区域划分和咽旁隙的区域化治疗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魏宏权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8,24(2):91-96
咽旁隙的原发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5%~1%,绝大多数为良性,涎腺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颈侧入路和经颈-腮腺入路手术是处理咽旁隙肿瘤的主要方法。颞下窝内原发肿瘤较少,且恶性居多。该区域手术可采用颞下窝入路,上颌骨外旋入路、下颌骨外旋入路等。随着内镜辅助下经鼻、经口入路手术技术的进步和机器人手术、影像导航系统的发展,咽旁隙和颞下窝肿瘤的外科治疗呈微创化趋势。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和神经外科等相关专业的多学科合作和内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是该区域肿瘤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上海长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5月~2016年5月诊断为咽旁隙肿瘤的患者13例,根据肿瘤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径路,全麻后,沿术前设计切口切开组织,暴露肿瘤,在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肿瘤,其中经颈侧径路7例,经口径路6例。术中出血前者约40 ml后者约80 ml,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接受了60 Gy剂量放疗。结果13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示良性肿瘤12例(多形性腺瘤8例、神经鞘膜瘤2例、脉管瘤1例、脑膜瘤1例),恶性肿瘤1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13例患者随访2年以上,均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切除高位咽旁隙肿瘤,能清晰暴露深部不可直视的肿瘤,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手术局部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患者16 例,其中颈外径路12 例,经口径路2 例,联合径路2 例,分析并总结将内镜应用于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方法及优势。结果16 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恶性肿瘤4 例,良性肿瘤12 例。所有患者均无永久性并发症。所有原发性咽旁隙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2~34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可以完整切除咽旁隙肿瘤而无需截断下颌骨,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患者14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根据CT和MRI判断肿瘤与扁桃体包膜距离关系及肿瘤主体位置考虑手术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肿瘤主体突入到口内者行经口内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瘤体主体突向外侧者经颈外径路,手术径路与肿瘤大小关系不大。经口内径路4例,颈外径路1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顺利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颈部CT、MRI及DSA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手术径路取决于肿瘤与扁桃体包膜的距离及肿瘤主体位置,无论采取何种径路,均无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