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急诊内镜下组织粘合剂(α-氰丙烯酸烷基脂)注射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21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接受急诊内镜下胃底曲张静脉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食管曲张静脉套扎(EVL)治疗,对其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的急诊止血有效率达95%(20/2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急诊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文旨在评估多层螺旋CT(MSCT)门静脉重建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94例肝硬化可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周内行MSCT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内镜排除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共80例单纯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入选本实验,对比分析MSCT及内镜资料.结果 食管曲张静脉评分、曲张静脉最大直径以及栅栏状静脉扩张均与内镜下曲张静脉形态、有无红色征及其严重程度明显相关.MSCT门静脉成像在判断红色征方面(≥4 mm)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1.3%、89.1%.结论 MSCT门静脉成像与内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显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预测曲张静脉出血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合并上消化道浅表黏膜病变的内镜下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7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合并上消化道浅表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结果 7例患者年龄(56. 9±4. 5)岁。7例患者中2例黏膜病变位于曲张静脉之上。7例患者中6例先行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后对黏膜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例在静脉曲张治疗同时对胃底黏膜病变行ESD治疗,合并的贲门黏膜病变择期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合并上消化道浅表黏膜病变的内镜下处理,要综合衡量患者的凝血功能、静脉曲张与黏膜病变的处理时机以及相对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4.
例1 患者女,42岁,因腹胀8年、黑便1 d 于2014年3月入院。患者8年前出现腹胀、腹围增加,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腹部多普勒超声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栓,脾大,腹腔大量积液;肝脏 MRI 平扫+三期增强示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栓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脾大,腹水;胃镜示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常规正常,乙型肝炎标志物、丙型肝炎抗体、抗核抗体均阴性,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门静脉高压”,给予华法林2.5 mg/d 口服抗凝治疗。患者4年前腹部 CT 示 CTPV,脾大,大量腹腔积液;胃镜示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常规、肝功能正常。3个月前复查白细胞计数为40.25×109/L,中性粒细胞为37.51×109/L,红细胞计数为4.0×1012/L,Hb 102 g/L,PLT 412×109/L;骨髓涂片示骨髓干抽,粒细胞比例增多,以成熟阶段为主,PLT 成堆多见,骨髓活组织检查示骨髓纤维化,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体格检查:血压100/60 mmHg (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壁可见数条静脉曲张,腹部略膨隆,腹软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6 cm,质硬,边缘清楚。双下肢无水肿。腹部 CT 平扫+三期增强(图1)示肝硬化,脾大,腹水,门静脉主干显示不清,门静脉走行区及肝外胆道周围异常强化影,考虑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胃镜示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Hb 95 g/L,PLT 426×109/L;PT 18.7 s,国际标准化比值1.45,凝血酶原时间比率1.56,PTA 49%,血浆纤维蛋白原1.5 g/L;白蛋白16 g/L,乙酰胆碱酯酶903 U/L;抗-HBs 阳性,丙型肝炎抗体、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 M2阴性。入院后行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上消化道出血停止。随访3个月,患者出现左上肢浅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5.
胃静脉曲张临床及血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胃曲张静脉(GV)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及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A)显示的血流特征。方法分析经内镜确诊的GV病例50例并分型,比较不同类型的内镜表现及CTPA检查结果。结果50例患者中,GOV-Ⅰ型29例,GV多为轻度,CTPA示血流来源以胃左静脉为主,胃肾/脾肾分流者17.2%;GOV-Ⅱ型10例,GV严重程度不等,CTPA示多为胃左、胃后、胃短静脉混合供血,有分流者50.0%;IGV-Ⅰ型11例,GV多为重度,CTPA示血流来源以胃后、胃短静脉为主,有分流者63.6%。GOV-Ⅱ型和IGV-Ⅰ型出血发生率高于GOV-Ⅰ型(P〈0.05)。结节形和瘤形的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高于迂曲形(P〈0.01)。结论Satin分型结合内镜下曲张静脉形态可明确胃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预测其出血风险性。CTPA显示不同类型GV的血流来源不同,分流发生率不同,因此疗效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例1男,61岁,因“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吞咽困难5 d、加重2 d”入院。门诊胃镜检查见食管2条舌形曲张静脉,其上可见溃疡形成,距门齿约35 cm处见异物(鱼刺),堵塞管腔,内镜无法通过。患者既往有乙肝肝硬化病史6年,脾切除术史6年,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内镜下套扎及组织胶注射病史,糖尿病病史(平常血糖控制可,具体降糖方案不详),否认其他病史(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红蛋白(Hb)122 g/L,凝血酶原时间(PT)14.6 s,激活凝血试验(PT-act)62.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2.9 s,D二聚体1.16 mg/L,肝功能无明显异常(Child-Pugh B级),心电图正常,胸部CT提示食管壁增厚、EVL术后,主动脉CTA见食管2.5 mm×4.5 mm高密度影。予抑酸、止血、抗感染以及补液等对症治疗,入院后第2天行内镜下异物取出术,术中见异物已自行排出,并可见食管溃疡形成。继续予抑酸、止血、抗感染以及补液等对症治疗2周后,胃镜检查见食管溃疡渐愈合,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呈EVL+组织胶注射术后改变。继续巩固治疗2 d后出院。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3岁,因“反复呕血、黑便7年余再发1 d”于2017年3月入院。患者2006年因乏力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异常升高,骨髓细胞学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Ph1染色体阳性),后一直服用“羟基脲、干扰素”抑制骨髓增殖。因有骨髓移植意愿及合适供体,行白消安/环磷酰胺(BUCY)清髓预处理方案后于2010年5月行HLA 全相合的同胞供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30 d突然出现肝区疼痛,并解墨绿色大便,考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予他克莫司(FK506)4 mg qd,好转出院。出院6个月后出现呕血、黑便、体重增加5 kg,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度),胃窦溃疡(活动期),十二指肠降部毛细血管扩张症、门脉高压性胃病,CT示肝脏体积缩小、脾肿大、腹水。考虑为胃窦溃疡出血,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出院后因经费问题停用他克莫司改服环孢素200 mg/d。 2011年1月患者再次呕血入院,超声提示门静脉内径约13 mm;增强CT见肝实质内多发小片状无强化稍低密度影(图1),脾大,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扭曲增粗,腹腔积液;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度)。考虑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予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治疗,出院后嘱其长期口服华法林并监测凝血功能。allo-HSCT 1年后骨穿未见幼稚细胞,停用环孢素。因患者腹胀明显,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术后超声提示血流通畅。2012年6月复查超声发现血流欠通畅,再通、溶栓均失败。此后呕血、黑便及腹胀症状反复出现,多次进行内镜下硬化剂、组织胶注射治疗(图2)。 此次患者查体:体温 36.5℃,脉搏7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3/60 mmHg(1 mmHg=0.133 kPa);精神欠佳,全身皮肤黏膜苍白,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双侧颈静脉无怒张,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膨隆,腹壁可见曲张静脉,肝肋下未及,脾左肋下5 cm,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全腹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min,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示:白细胞7.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血红蛋白 97 g/L。大小便常规正常。肝功能示:白蛋白32.8 g/L,球蛋白20.5 g/L,总胆红素30.6 μmol/L,直接胆红素12.1 μmol/L,间接胆红素18.5 μmol/L,谷氨酰转肽酶 113 IU/L,碱性磷酸酶 89 IU/L,胆碱酯酶2 238 IU/L;凝血功能大致正常;乙、丙肝阴性;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抗-SLA/LP)弱阳性。肝脏CT血管造影(CTA)示:肝实质密度不均匀,静脉期肝后叶局部见小片状稍低密度影,门静脉内高密度支架影(图3),支架内呈低密度影,内未见充盈缺损,脾大,食管下段、胃底静脉迂曲扩张。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图4)。考虑HVOD。外科会诊建议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肾分流术,患者同意手术,但术中见脾静脉主干附壁血栓形成,静脉壁菲薄质脆,遂行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症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8.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超声造影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目的:探讨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1年9月于河北省玉田县医院接受胃镜和口服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79例,回顾性分析胃肠超声造影的声像图特征,并以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对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结果:79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中41例经胃镜检查证实胃底静脉曲张,其中33例胃肠超声造影显示特征性声像图表现,曲张静脉内径(12.6±8.9)mm,血液流速(13.9±2.7)cm/s。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胃底静脉曲张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0.5%(33/41)、100%(38/38)、89.9%(71/79)。结论: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有望成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胃底静脉曲张的初步筛查手段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蔓状隆起型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与组织胶注射治疗带来的风险与获益。方法2015年6月—2020年6月,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或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符合胃底曲张静脉呈蔓状隆起(Hashizume标准F1型)的食管胃连通型血管(LDRf分型标准Le,gf型)病例193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分成胃底及食管套扎组(胃底和食管曲张静脉均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32例)、组织胶组(胃底曲张静脉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71例)和单纯食管套扎组(仅食管曲张静脉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90例),对比分析3组的再出血率、治疗有效率、治疗显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再出血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18.75%(6/32)、12.68%(9/71)和3.33%(3/90),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P<0.016)。(2)3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00%。治疗显效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37.50%(12/32)、25.35%(18/71)和14.44%(13/90),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2,P<0.016)。(3)3组均未出现肺部感染、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穿孔。胸痛或腹痛发生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18.75%(6/32)、11.27%(8/71)和2.22%(2/90),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4,P<0.016)。发热、恶心呕吐发生率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底和食管静脉曲张同时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以及胃底静脉曲张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联合食管静脉曲张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对于蔓状隆起型胃底静脉曲张病例并无更多获益,而单纯行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可能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0.
门脉高压患者内镜下胃静脉曲张分类及其发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肝硬化患者内镜下胃静脉曲张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出血的好发因素。方法 确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139例,采用Soehendra和Sarin标准进行食管-胃静脉曲张分类,分析各类型的发生率、出血率、静脉曲张间的关系及出血与肝功能的关系。结果胃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为35%,以GOV1发生率最高,多见于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胃静脉曲张出血率为12%,见于肝功能B级以上患者及GOV2和IOV1,显著低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率,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见于中度以上静脉曲张、肝功能B级以上患者。结论胃静脉曲张在中国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出血多发生于胃底部位的曲张静脉,与肝功能差有关;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高于胃静脉曲张,与曲张静脉和肝功不良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底静脉栓塞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有效性。方法将12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胃底静脉栓塞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A组,60例)和胃底静脉断流加脾切除组(B组,65例)分别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内镜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变化、血清ALT、总胆红素水平、再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死亡率等。结果治疗后1个月A、B两组共112例患者接受胃镜复查,两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消失率(分别为90.9%和8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B组血清ALT、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156U/L和86μmol/L)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65U/L和34μmol/L)及治疗前(分别为51U/L和45μmol/L)。A、B两组曲张静脉破裂再出血率分别为7.3%和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8.5%)、Child-Pugh C级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15和6/11)及急性胃黏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0.0%和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底静脉栓塞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近期疗效优于胃底静脉断流加脾切除术。该技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死亡率低,特别对于肝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门静脉血流速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门静脉血流速度。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胃镜对80例肝硬化和24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门静脉血流速度测定和静脉曲张程度检查。结果 24例慢性肝炎、33例轻度静脉曲张、12例中度曲张和35例重度曲张患者门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16.6±3.7cm/s、16.5±3.7cm/s、15.4±5.1cm/s和14.7±4.0cm/s,重度患者血流速度明显减慢(P〈0.05)。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轻重与门静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3岁,主因“腹痛、气紧、乏力2个月余”入院。病史:患者缘于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隐痛于外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高血压、糖尿病”,给予相应治疗(具体不详),之后出现间断发热,经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后好转,12 d 后患者出现高热,最高达39.7℃,自觉气促、心跳加快,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提示胆囊增大,遂转入本院治疗。入院后给予泰能抗感染、胆囊穿刺引流、胸腹腔穿刺引流,对症及支持治疗后上述症状有所好转,后自行要求出院。出院后,仍间断发热、腹痛,遂再次入院。查体:神清,精神差,腹部膨隆,中上腹、左上腹及中下腹可见3条引流管,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肝脾肾区无叩痛,肠鸣音约3次/min,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8.44×109/L,红细胞计数2.98×1012/L↓,血红蛋白浓度84 g/L↓,中性粒细胞比率81.51%↑;血生化:肌酐41.30μmol/L↓,葡萄糖7.21 mmol/L↑,GGT 126.00 U /L↑,ALP 197.10 U /L↑,降钙素原<0.05 ng/ml;尿常规:隐血(+)↑。余肝肾功能、电解质未见异常。查腹部 CT 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治疗后改变,腹腔积液引流术后,胰腺体见一5.7 cm ×2.7 cm 大小脓肿,邻近脾静脉、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上段稍显狭窄,周围结构显示不清,侧枝血管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图1)。胃镜检查示:胃底见团块状静脉曲张,无红色征;胃底、胃体广泛黏膜肿胀,诊断为:(1)胃底重度静脉曲张(无红色征);(2)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图2)。  相似文献   

14.
黄任翔 《胃肠病学》2011,16(1):51-53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50%的EVB为自限性出血,近30%的肝硬化死亡归因于活动性EVB。迄今,内镜治疗方法如内镜注射硬化疗法(EIS)、内镜曲张静脉结扎(EVL)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EVB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就EVB的内镜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联合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经急诊胃镜检查发现活动性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合并Ⅱ°以上食管静脉曲张且排除其他病因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56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栓塞同时食管静脉EVL治疗;对照组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2个月后行食管静脉EVL。结果两组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止血成功率治疗组为96.3%(77/80),对照组为97.4%(74/76),(P〉0.05);近期再出血率治疗组为6.4%(5/78),对照组为21.3%(16/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再出血率分别为13.0%(9/69)、25.4%(17/67),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胃底静脉曲张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1.6%、59.1%,食管曲张静脉改善总有效率为74.0%、6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底静脉曲张栓塞联合EVL是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并食管静脉曲张的安全有效方法,同时联合治疗更能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多层螺旋cT与内镜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至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诊断为食管静脉曲张的30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对患者进行内镜分级和多层螺旋cT分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食管静脉曲张多层螺旋CT分级结果与内镜分级结果的相关性。结果30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内镜分级结果:4例(13%)为轻度曲张,7例(23%)为中度曲张,19例(63%)为重度曲张。多层螺旋CT分级结果:5例(17%)为1级曲张,8例(27%)为2级曲张,17例(57%)为3级曲张。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多层螺旋CT和内镜分级结果不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0.339,P〉0.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多层螺旋CT与内镜分级不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使用多层螺旋CT对食管静脉曲张进行分级的相关标准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7.
经皮经肝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组织粘合剂(TH胶)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远期效果。方法经皮经肝TH胶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47例,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及CT,了解食管下段曲张静脉内TH胶转归和静脉曲张消失情况。结果45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显效率100%,随访6~52个月,平均(31±22)个月,静脉曲张复发10例;随访过程中出血4例,再出血率8.9%。胃镜及cT随访显示,食管黏膜下曲张静脉内TH胶逐渐脱失,而食管旁和胃底贲门周围静脉内TH胶长期滞留栓塞。结论经皮经肝栓塞术能使TH胶到达食管下段的黏膜下曲张静脉,使曲张静脉长期闭塞,能有效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45岁,1个月前因黑便2次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胃窦平滑肌瘤(疑似)",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口服治疗.此次复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良好,胃窦后壁黏膜隆起,表面光滑,边界清晰(图1);超声内镜示:胃窦部见3.8 cm×3.1 cm大小的类圆形中等偏高回声团块,向腔内突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匀,起源于胃壁固有肌层(图2),提示胃间质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和内镜对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诊断。方法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对57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提示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进行CTP,观察门静脉及其分支走形、分布,并结合横断面图像仔细观察食管和胃有无静脉曲张,并记录其部位、曲张静脉深浅、观察曲张静脉来源、有无其他部位曲张静脉或其他病理情况。同期对这些病例行胃镜检查,观察食管、胃是否存在静脉曲张及其他病变。结果CTP显示食管及胃静脉曲张病例51例,其中胃底静脉曲张合并食管静脉曲张39例,单纯胃底静脉曲张9例,胃底静脉曲张合并胃体静脉曲张3例。内镜发现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46例,其中胃静脉曲张合并食管静脉曲张24例,单纯胃静脉曲张5例,单纯食管静脉曲张17例。CTP可发现内镜无法诊断的肌层或管腔外静脉曲张。结论CTP可清晰显示门静脉高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主要侧支血管的走行、分布。在食管静脉曲张检查方面,CTP与内镜效果相当,CTP有几例假阳性,可作为普通内镜检查的良好补充;对于胃静脉曲张的检查,CTP效果较胃镜敏感,且CTP可清晰显示内镜无法观察的胃腔周围和食管周围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食管动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研究曲张静脉及硬化/套扎治疗对食管功能的影响,对19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食管下段测压(LES)研究。结果示:1.食管静脉曲张组LES静息压为2.87±0.83kPa,对照组为2.49±0.63Kpa,两组无差异(P>0.05)。轻度与中重度曲张组、未治疗组与硬化/套扎治疗组的LES压力无差异。2.食管体部的蠕动:(1)静脉曲张组与正常组比较,其食管下段蠕动波幅(PA)减低,蠕动时间(PD)延长,蠕动传导速度(PV)减慢(P<0.05)。(2)中重度曲张组与轻度曲张组比较,其PA减低,PD延长(P>0.05)。3)6例硬化/套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可能与例数少有关。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食管动力改变主要表现为食管下段的蠕动波幅减低,蠕动传导时间延长,传导速度减慢,且与曲张程度有一定关系。其原因可能系曲张静脉本身直接的机械作用所致,硬化治疗可引起食管下段功能障碍,有必要对EVS患者使用促动力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