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中药对的应用颇为广泛,为后世医家遣方用药提供了新思路。对《伤寒论》中桂枝-甘草药对的药物性能、方药使用情况、量效特点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伤寒论》中共有35首经方用到桂枝-甘草药对,主要有3∶2、2∶1、1∶1 3个比例。分析不同比例发现,桂枝-甘草药对可以起到调和营卫、外解风邪,辛甘化阳、温补阳气,舒畅气机、调和气血,健脾益、以化寒饮,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两者配伍严谨,构建合理,临床使用广泛。  相似文献   

2.
3.
《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与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伤寒论》方剂组成的一种特定形成--药对的配伍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探讨。指出《伤寒论》的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和基础,具备了方剂的基本方治功能,体现了方剂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4.
对《伤寒论》方剂组成的一种特定形式——药对的配伍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探讨。指出《伤寒论》的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和基础 ,具备了方剂的基本主治功能 ,体现了方剂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5.
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极其广泛,书中所载113方,其中70方有甘草.113方中共用中药92味,其中与甘草同方应用者达51种.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70方涉及有关原文达137条.《神农本草经》谓:"甘草,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金疮肿,解毒."《中药学》[1]谓:"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笔者通过《伤寒论》[2]的学习,认为张仲景运用甘草独具特色,远超越以上概括,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广泛运用称之为“国老”的甘草,在《神农本草经》谓“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胫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解毒”。甘草一药在《伤寒论》中组方共70次,在《金匮要略》组方计88次。兹就《伤寒论》中甘草的药证发挥介绍如下。古时候有“甘草主治赢瘦”之论。《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7.
柴胡最早在医方中的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书中以单味柴胡煎服治疗头痛;本草学著作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1].本药在临床上应用颇广,〈伤寒论〉中含柴胡的药对配伍为后世所常用,探讨本类药对的配伍作用有其实践指导意义.〈伤寒论〉[2]常用柴胡药对及其出现频次见表1,现逐一简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药对配伍选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伤寒论》使用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药对,其药对配伍的原则为相互协同、互补互制、相畏相杀,还对《伤寒论》桂枝芍药等26种常用药对进行了选析,对学习和运用经方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谈《伤寒论》对芍药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对芍药的记载为:“芍药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从这里可以看出芍药治病之广、功能之大远在秦汉时期医学家就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在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以下简称《论》)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体现。《伤寒论》112首方中,用芍药者就有32方(次)(含加减法2处),占全书附方的四分之一。在用量上半斤1方,六两3方,四两2方,三两13方,二两7方,其它6方。在许多汤方的配伍中,芍药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现将芍药和它药的主要配伍和应用略述于后。芍药配桂枝。…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是一部以阐述多种外感热病为主的方书,在外感六淫之邪的传变过程中,其规律无不伴随着正气的盛衰、扶正祛邪的原则贯穿于全书辨证论治体系的始终。人参与甘草均是现代临床常用的补益药,两药的配伍应用是各类方剂扶正作用的核心,在以治疗外感热病的伤寒方中也不例外。笔者对《伤寒论》中该配伍所入方剂的应用规律做了系统归纳,报道如下: 1 关于人参和甘草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 Mey的根,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性属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作…  相似文献   

11.
赵丽娟 《光明中医》2009,24(9):1645-1646
医圣张仲景善用芍药,在<伤寒论>113方中,配有芍药的竟达30方之多,遍及三阴三阳六经诸证.其配伍之精巧,运思之灵活,是后人无法比拟的,由于仲景时代没有赤白芍之分,历代以来,对于赤芍、白芍药材本身的认定,以及功效的研究,至今也未形成统一明晰的认识,影响了今人对经方使用芍药的正确理解和吸收运用.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运用芍药广泛灵活,通过辨证,与其它药物巧妙配伍,在临床上发挥多种效用。扼要论述芍药药对在仲景方中的运用,为临床灵活运用芍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锡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收录了许多他临床用之有效,屡试不爽的验方.他对药物的独特理解与奇思妙用,不仅丰富了中药的治法用途,更大大指导了后世的临床应用.现总结张氏对芍药甘草这对药的辨证应用,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 芍药甘草的联合应用,最早见于张仲景的芍药甘草汤,主治阴液不足,筋脉失养的阴虚之证.张锡纯勤研<本经>,法取仲景,根据自己临床用药心得,又扩充了二药在临床中的证治.  相似文献   

14.
浅析《伤寒论》中桂枝配甘草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与甘草均是<伤寒论>中应用较多的药,二者单独使用时用途各异,运用之灵,用法之妙,给我辈在临床用药时以指导.现就二者相伍在<伤寒论>中的临床应用,并适当联系<金匮要略>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从两种相对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成对药;用两种药物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更好的增强其作用;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两种药物配对,其目的在于加强药效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伤寒论》对药应用。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黄芩汤中的“芍药甘草基”有育阴解痉止痛和育阴清热利水两大功用,基于“芍药甘草基”可以更好地解释《伤寒论》黄芩汤条文和方证的内涵。黄芩汤所涉的两条条文,一为正治,一为误治:误治是由于医家问诊未问及先前之“厥”,脉诊未按及刻下之“迟”,未能够将“发热下利”准确地辨证为“虚寒厥利”,或“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而犯“虚虚、寒寒”之戒;正治则是能够充分认识到太阳内陷之热或少阳胆腑郁热迫三焦津液,借阳明谷道合出利下的病机,而处以“芍药甘草基”加黄芩、大枣而成的黄芩汤,共奏清热育阴利小便、缓急解痉止痛之功。以“芍药甘草基”利小便,不仅能够育阴以恢复阴营之滋润,尚可以补虚损、存津液,而无渗利、通利等攻伐之品损伤正气的弊端,足以显现张仲景组方时“顾护胃气”的思想。黄芩汤为治热泻、热痢之方,只能说“发热下利”之热泻、热痢可用黄芩汤,但并不是见“发热下利”就用黄芩汤。另外,虽然黄芩汤方证之外症可能有“腹痛”,但只有“热利”的腹痛才能用黄芩,“中寒”的腹痛则不能用。  相似文献   

17.
甘草擅调和诸药,有"国老"之美誉,现代临床所应用的方剂中基本均含有甘草,然纵观仲景《伤寒论》全书113方,竟有43方之多均不含甘草,其因何在?本文试从《伤寒论》不用甘草的43方中浅谈甘草的使用禁忌。  相似文献   

18.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有关用“芍药”的条文共48条。其用量变化范围为6铢~6两,可见仲景用药组方之精妙,芍药在论中因其配伍、用量、剂型不同而作用亦不尽相同,现浅谈芍药在《伤寒论》中的运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会勤 《河南中医》2009,29(10):942-943
芍药在《伤寒论》各方中,应用广泛。张仲景称为芍药,自陶弘景将之分为赤芍、白芍以后,后世临床医家虽对其性能、功用代有发挥,但因对赤芍、白芍原植物的认识一直模糊,迄今仍给使用含芍药的"经方"者带来混乱。本文从芍药的本源、基本功用和派生作用几个方面,来论述《伤寒论》中芍药及其应用,为后世临床医家正确应用含芍药的"经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