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电刺激 (rectalprobeelectrostimulation ,RPES)对痉挛的缓解作用是Halstead等人首先发现的[1] 。国内尚未见有关报导。我们使用的直肠电刺激器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工程研究所研制 ,将其用于脊髓损伤痉挛状态的治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1991— 1998年在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痉挛患者 41例 ,男 39例 ,女 2例 ;年龄 2 0— 5 8岁 ,平均 35岁 ;受伤 5个月— 2年半 ;颈段损伤 19例 ,胸段损伤 2 0例 ,脑损伤 2例。1.2 治疗方法直肠电刺激器由一个电刺激器和一个棒状探头…  相似文献   

2.
电针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影响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标准的尿动力学测定方法分析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对1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的脊髓损伤患者在尿流动力学测定的同时电针刺激关元(Ren4)、中极(Ren3),比较针刺前后膀胱容量(VH2O)、膀胱压(Pves)、逼尿肌压力(Pdet)和膀胱顺应性(BC)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VH2O)由(124.00±77.37)ml增加至(144.47±85.87)ml(P<0.01),Pves由(65.33±23.90)cmH2O降为(55.27±17.52)cmH2O(P<0.05),Pdet由(52.87±18.68)cmH2O降为(44.93±15.82)cmH2O(P<0.05),BC由(2.35±2.05)ml/cmH2O增至(3.48±3.04)ml/cmH2O(P<0.01)。结论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直肠电刺激缓解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直肠电刺激(RPES)缓解脊髓损伤(SCI)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10例SCI后痉挛患者和10例偏瘫后痉挛患者,在RPES治疗和口服Baclofen前后进行康复评分和电生理指标测定,包括F波,屈肌反射,H反射,T反射。结果:SCI患者经RPES治疗后,下肢康复评分显著降低(P<0.001),F波振幅、时程、F/M比显著降低(P<0.05),屈肌反射振幅、时程显著降低(P<0.01),Baclofen治疗后,康复评分显著降低,F波振幅、时程、F/M比显著降低(P<0.05)。偏瘫患者患侧下肢康复评分和电生理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RPES对降低SCI后痉挛状态有较好的疗效,主要作用部位在脊髓节段,作用机理与降低α运动神经元活性和一般中间神经元活性有关,而与γ运动神经元及Renshaw细胞活性无关。其解痉作用可能部分与γ氨基丁酸相关,但仍有其它神经介质参与。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直肠电刺激(RPES)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的最佳参数组合。方法应用正交表获得不同的RPES 参数组合。10 例肌张力2 级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每例患者每次接受一种RPES 参数组合治疗,直至完成所有参数组合。每次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肌张力、阵挛、反射。采用正交设计方差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差值进行分析。结果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3 /min、刺激时间15 min 时对肌张力的缓解最为明显;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4 /min、刺激时间10 min 对反射的缓解最明显;刺激强度40 mA、刺激频率2 /min、刺激时间15 min 对阵挛的缓解最明显;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2 /min、刺激时间15 min 对综合痉挛指数的缓解最明显。结论刺激强度对肌张力、反射和痉挛指数的影响较大,刺激频率对阵挛的影响较大。缓解单项指标的最佳刺激参数不一定是综合缓解痉挛的最佳刺激参数,应针对患者的不同需要选择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皮胫神经电刺激(PTNS)联合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对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及电针调节S3神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TNS治疗(电刺激双侧胫神经,频率10 Hz,脉宽200 μs),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通过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排尿日记(详细记录和计算患者72 h排尿情况,包括24 h总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流动力学、排尿情况及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首次非自主逼尿肌收缩的膀胱容量(IDCV)、充盈期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膀胱顺应性(BC)、残余尿、尿道括约肌肌电图TL值(LgTLR)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首次IDCV、BC、 LgTLR分别为(167.3±37.0)ml、(12.4±4.0)ml/cmH2O和(0.24±0.0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1.3±32.4)ml、(9.8±3.8)ml/cmH2O和(0.15±0.05)];而观察组治疗后的Pdet·max[(36.4±17.5)cmH2O]、残余尿[(100.5±22.2)ml]则明显低于对照组[(49.6±19.8)cmH2O和(131.3±23.4)ml],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平均单次尿量和I-QOL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而24 h总排尿次数和24 h尿失禁次数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这些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PTNS联合电针调节S3神经治疗可有效地抑制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减少尿失禁。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后膀胱尿动力学检查及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熊宗胜  徐祖豫 《现代康复》2000,4(6):805-807
尿动力学检查已成灰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列举脊髓完全损伤后膀胱典型的尿动力学表及不同部位,程度和时期的脊髓损伤所致的非典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相应的尿动力学表现。通过尿动力可对膀胱道功能障碍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骶神经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合并逼尿肌无力型膀胱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对S3神经根进行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简易膀胱容量测定、膀胱超声及焦虑自评量表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初感觉容量及焦虑自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试验组的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复功能磁刺激作用于骶神经根对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疗法为临床上治疗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直肠电刺激(RPES)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并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法,分别从直肠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背景、直肠神经解剖基础、脊髓损伤后痉挛产生的机理、直肠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痉挛的研究4个方面,归纳和总结出目前研究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 RPES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直肠内接收和传递RPES信号的神经与受体没有明确,还未找到直肠与躯体肌肉间的神经传导通路,高位神经中枢是否参加调节还未有定论.结论 直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干、大脑皮层感觉区、脊髓的后连合体(DCN)和肢体肌肉可能存在某些复杂的神经传导通路,其中大脑皮层感觉区、脊髓的DCN是这些神经传导通路中重要的整合区.这些神经传导通路是否存在以及RPES是否通过这些神经传导通路发挥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的作用,将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汪家琮  张健 《中国康复》1993,8(1):36-39
本文报告我院20例截瘫病人临床试用直肠电刺激(Rectal probe electrical Sti-mudation,RPES)治疗下肢痉挛的效果。结果表明:直肠电刺激30次(每次刺激时间1秒,间隔29秒,共需时15分钟),即可保特平均7小时左右的痉挛缓解。此后仍可保持痉挛减轻平均约2天半,有利于病人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而达到康复目标。我院自行设计制造的直肠电刺激器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病人可随时携带,自行使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但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HANS)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痉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研究通过穴位表面进行电刺激(TENS)观察其改善脊髓损伤性肌痉挛的即刻和长期治疗效果,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观察结果如下:(1)高频(100Hz)刺激30分钟具有明显的即时解痉效果,而低频(2Hz)刺激解痉疗效不佳;(2)高频TENS的解痉效应可为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部分阻断;(3)高频TENS具有持久的解痉效果;(4)与腰部和骶部刺激相比,穴位刺激的疗效持续时间最为持久。我们推测,穴位高频电刺激加强了脊髓中强啡肽的释放,通过k型阿片受体降低了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对脊髓损伤性肌痉挛产生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尿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列举脊髓完全损伤后膀胱典型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不同部位、程度和时期的脊髓损伤所致的非典型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其相应的尿动力学表现。目前 ,依据尿动力学检查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分类方案较多 ,以Krane分类方案 (逼尿肌反射亢进与逼尿肌无反射 )应用为主。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进行分类外 ,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共治疗10天,应用排尿日记、生存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4h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平均尿失禁次数相应减少,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达71.4%;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刺激后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显著增加,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明显降低,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结论:骶神经根磁刺激通过抑制逼尿肌反射,增加膀胱测压容积,增加尿流率,从而改善尿频症状,减少尿失禁,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型NB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制订饮水计划、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盆底肌电刺激(PES),观察组则辅以S3神经根r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量(MCC)、最大闭合尿道压(Pura.clos.max)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明显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Qmax)则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MCC[(360.35±26.49)ml]、Pdet.max[(48.22±3.67)cmH2O]、Pura.clos.max[(79.00±9.62)cmH2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Qmax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FMS治疗脊髓损伤后NB患者疗效明显优于PES治疗,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 功能电刺激(FES)就是在明确治疗目的和作用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刺激条件以辅助和控制身体功能。特别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电刺激能维持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引起肌肉产生收缩反应者宜本疗法。辅助、控制和治疗肌肉运动的电刺激称为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区别于听、视、心脏等的FES。FES 用于治疗目的和功能重建两种。作为治疗目的,FES 可控制疾病和促进治愈。一般而言,治疗时间较短,而作为功能重建时,则要终生使用,在上肢可改善手的操作,在下肢可辅助下肢移动。FES 用于脊髓损伤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平均年龄(32.9±11.5)岁,脊髓损伤时间(85.0±51.4)d。给予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 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经4周治疗后,患者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24 h排尿次数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残余尿量减少(P<0.05);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积增加(P<0.05),充盈期逼尿肌压力下降(P<0.05),最大尿道压增加(P<0.05)。 结论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疗效。方法采用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32 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少(P<0.05),残余尿量无明显改变(P>0.05),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骶3 神经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黄爱华  卢柳艺  何静 《护理研究》2011,25(8):684-68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膀胱电刺激对促进膀胱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将100例颈、胸、腰段外伤性脊髓损伤尿潴留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经知情同意后应用膀胱电刺激结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进行膀胱电刺激时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最佳参数、频率及电流强度。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尿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完全性排尿增多,尿路感染率明显降低。[结论]膀胱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脊髓损伤病人尿潴留,可促进脊髓损伤后病人生理排尿模式的重建,减少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8.
脊髓电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研究是脊髓损伤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人类深入了解脊髓损伤的发病机理,并最终战胜脊髓损伤带来了新的曙光。以下对这一技术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神经电刺激是治疗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一种常用技术。本文综述这种治疗方法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后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目前医学上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大部分的脊髓损伤患者常常发生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截瘫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我国唐山大地震截瘫患者15年后的死亡原因调查,49%~66%与尿毒症有关;26年后幸存脊髓损伤患者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尿毒症仍为第一位的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