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治疗食管裂孔疝伴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ARMS治疗食管裂孔疝伴重度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19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第3~4天,1例患者出现胸痛,2例患者感反酸、烧心,1例患者出现进食哽噎感,该4例患者经常规治疗3 d后症状自行好转。结论 ARMS治疗食管裂孔疝伴重度胃食管反流病的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围手术期的全面护理在临床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病房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共22例GERD患者,12例患者选择胃镜下贲门缩窄手术治疗,10例患者选择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分析整个手术前后的全程护理状况并评估其疗效。 结果胃镜下贲门缩窄手术与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有相同的临床效果,全程护理能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结论加强内镜下贲门缩窄术围手术期的全程护理是治疗GERD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3.
胃镜下腔内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新方法--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及禁忌症等问题。方法:选择无服药情况下出现每周3次以上烧心或反酸、食物反流,并且24h食管pH监测证实胃酸异常者,共26例进行ELGP,其中2例为贲门切除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6例GERD患者食管下端裂口直径1.5-3.5cm,平均2.5cm;并食管裂孔疝20例,达77%。缝合器为美国BARD公司二代缝合器。术前检查、常规胃镜观察后,辅助静脉麻醉,在齿状线下或吻合口下1-3cm缝合,采用环行、纵行或两种方法结合治疗。记录手术前后食管裂口大小、缝合位置、针间距、缝合皱褶数、术中不良反应等。结果:共缝32例次,其中环行缝合17例次,纵行缝合11例次,环行和纵行结合缝合4例次。两针间距1-3cm,两褶间距为1.5-2cm。每例次1-4个褶,平均每例2.3个褶。缝合后食管裂口平均约1.5cm。烧心及反流症状改善总有效率76%(完全缓解36%),部分缓解40%),无效24%。1例感冒患者术中出现呼吸困难,余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胃镜下腔内折叠术能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2cm以上的食管裂孔疝及贲门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均可应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术程安全。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面,长时间内集中于药物治疗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两种方式。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诸多创伤小、不良反应少的内镜新技术,例如: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内镜下贲门黏膜缩窄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等。内镜治疗技术的兴起,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式进行了补充并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就内镜下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及其评价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防反流型金属自膨式食支架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证实一种新型食管支架具有治疗狭窄并有抗胃食管反流作用。方法 17例(男16例,女1例)有梗阻症状的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安装防反流型支架后分别观察症状及体征,并监测24小时食管pH(8例)、分管内镜检查(9列)及胃肠X线检查(3例)以观察狭窄通畅情况及有无胃食管反流迹象。结果 置入支架后食管、胃、贲门通畅,无一例有胃食管反流存在。结论 此类新型支架有良好的抗胃食管反流作用。  相似文献   

6.
防反流型金属自膨式食管支架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证实一种新型食管支架具有治疗狭窄并有抗胃食管反流作用。方法17例(男16例,女1例)有梗阻症状的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安装防反流型支架后分别观察症状及体征,并监测24小时食管pH(8例)、食管内镜检查(9例)及胃肠X线检查(3例),以观察狭窄通畅情况及有无胃食管反流迹象。结果置入支架后食管、胃、贲门通畅,无一例有胃食管反流存在。结论此类新型支架有良好的抗胃食管反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老年人的食管病变在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3个月后的胃食管反流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60岁及以上行食管ESD术后3个月及以上的患者烧心、反酸等症状的发生情况,用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量表进行评分。记录患者年龄、病变位置、大小和来源,分析软件SPSS17.0。结果共有144例患者完成了随访,其中男性86例,女性58例,中位年龄65岁(60—80岁)。食管病灶大小0.4-10cm,中位数2cm。病灶下缘距食管胃结合部0—21.5cm,25%和75%位数值分别为4.1cm和12.0cm,中位数值为8.0cm。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者40例(27.8%),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者11例(7.6%)。女性较男性患者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症状(P=0.028),病灶下缘距离食管胃结合部〈2.0cm者较2.0cm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P=0.011)。结论食管病变的ESD手术3个月后部分老年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和食管炎,距离食管胃结合部2cm以内的病灶ESD术后患者可能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33例。结果术后32例症状明显好转,1例仍有吞咽困难,术后1个月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24 h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4.0时间、pH〈4.0时间百分比较术前均有下降(P均〈0.05)。30例患者获1-6 a随访,症状消失22例,改善8例。3例术前存胃食管反流者术后随访均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能明显改善贲门失弛缓症的症状,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且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452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析、初步探索其发病规律和病因.方法在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胃食管反流病452例,从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疾病分类、Hp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按一般统计学处理,初步探讨其发病规律和病因.结果从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452例胃食管反流病,检出率为22.6%,高于广州、四川等地.发病年龄20岁一50岁偏多,男女之比相当,同广州、四川等地.临床症状以反酸、烧心。嗳气、胸痛为主.疾病分类依次为:单纯性胃反流235例(51.7%);食管、贲门反流92例(20.4%);胃食管、责门反流44例(9.7%);胃反流伴胃溃25例(5.8%);胃反流伴糜烂、出血20例(4.4%),胃反流伴球炎15例(3.3%);胃反流伴球溃13例(2.9%);反流性残胃炎8例(1.8%).经临床检查,综合分析其发病因素,主要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致使食管下段和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所致胃肠内容物反流引起.同时发现30岁~50岁女性偏多,可能因体内雌性激素紊乱,而引起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所致;以及部分患者有肝胆疾病或胃、胆手术切除后引起.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胃肠功能运动障碍,以及内分泌紊乱、胆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Nissen和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的57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Nissen胃底折叠术式(Nissen组),33例行Toupet胃底折叠术式(Toupet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抗反流效果及发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57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8~115 min,平均手术时间(75.8±6.4)min;术中出血量15~30 ml,平均出血量(22±5)ml;2组患者均使用补片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术后24 h进流食,术后平均住院日(10.5±3)d。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日无明显差别。5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术后均未出现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无复发病例。Nissen组术后有2例(8.2%)患者出现吞咽困难,Toupet组术后有8例(24.2%)出现吞咽困难,Toupet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Nissen组。术前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行胃镜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食管炎症,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胃镜、食管测压及食管24 h pH值监测。复查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较术前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均有明显改善,食管下括约肌长度也均明显延长。 结论腹腔镜下Nissen术式在术后出现吞咽困难发生率上少于Toupet术式,但2种术式抗反流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