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立足本草文献和方剂文献,对丁香的药性进行梳理和考证。方法查找本草古籍以及方剂书籍。结果梳理了丁香的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结论丁香从传入我国以来,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通过中医药理论学说,转变为中药的历程,进一步深化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及具体实践应用,加深对中药药性理论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同时结合实验研究成果和前人实际用药经验,论述了中药药性多重性历史沿革,并从中药物质基础、中药功效、中药复方等方面,探讨了中药药性多重性的客观存在性,中药药性多重性对于充分理解中药药性理论,以及解决历代本草著作中对同一中药药性标注不一致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香薷药性考     
目的考证香薷的寒热药性。方法通过梳理唐、宋、元、明、清时代的部分本草文献,并结合香薷的功效主治对其药性进行考证。结果历代医家对香薷药性的记载以微温居多,但仍有部分本草认为香薷属寒、属温热。结论香薷性微温。  相似文献   

5.
李成华  薛长松 《中国药学杂志》2022,57(19):1596-1600
总结人参药性成因及单味药药性研究的意义,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本草学研究,考证历代中医药古籍文献对于中药人参药理药性与功效应用的论述,从“单味药药性成因假说”角度,辨析单味药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总结单味药人参药性成因。人参药性历史变化过程是中医学具体理论流派指导下的不同流派临床实践经验总结过程,是中药临床功效与临床用药倾向影响中药单味药药性形成过程的具体实例。单味药人参的复杂药性成因体现了中药单味药药性理论与药性实践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性理论与古代自然哲学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特有的自然哲学观基础上的 ,表现为天人相应的世界观 ,阴阳五行的辨证方法 ,取类比相的认识论等诸多方面。而中药药性理论也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 ,广泛地应用各种自然哲学的思辨方法认识中药、解释药理、指导用药。本文将从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源流、古代自然哲学对其影响等方面对中国药性理论做一初步阐述。1 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药学经过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草创期 ,到魏晋六朝得到充实发展 ,在唐代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药典式药学体系—《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更是资料丰富 ,内容广泛 ,体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巴豆的药用历史进行梳理和考证,为巴豆的现代应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以权威主流本草著作和同时代的方剂学论著为考察对象,进行文献梳理和归纳总结。结果:关于巴豆的药性记载古今有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从南北朝时期至明代,所有本草皆记载巴豆"味辛,性生温熟寒,有大毒",但从清代开始变为"辛,热,有大毒",摒弃了前人生熟易用的基本理念,2015版《药典》中引用的是清代的记载,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结论:通过对巴豆的药性、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发现关于巴豆的药性学说古今有较大变化,但其功效、使用禁忌基本没变。同时,巴豆的炮制方法随时间呈现多样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药虎掌南星名称、产地、原植物、加工炮制进行本草学考证。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进行考证。结果确定了虎掌南星的名称演变过程,明确了其原植物和道地产区。结论为虎掌南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明清前药性理论发展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学药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是随着整个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专书,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其序列内容包括三品分类原则、君臣佐使配合、七情、四气、五味、采造时月、真伪陈新、药性调剂宜忌、用药查源、毒药用法、用药大法、服药时间、大病之主等十三条,这些原则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对后世本草学理论发展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明清前药性理论发展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然淑  房景奎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280-2282
中药学药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是随着整个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专书,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其序列内容包括三品分类原则、君臣佐使配合、七情、四气、五味、采造时月、真伪陈新、药性调剂宜忌、用药查源、毒药用法、用药大法、服药时间、大病之主等十三条,这些原则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对后世本草学理论发展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藏药药性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藏药具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基于五源学说的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理论较系统,富于宏观辩证,独具藏特色,部分理论极具科学性,具备了形成藏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核心要素。然而藏医药典籍及文献中,尚未独见有藏药药性理论的系统论述,从而限制了藏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该论文以藏药理论的三大基本核心——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产生、衍生、相互作用关系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了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梳理了五源学说与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相互关系,揭示了六味、八性、十七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了藏药性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的联系和类似之处,提炼了藏药药性理论的特色及科学性,以期为藏药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路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规律、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功能、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气、五味及归经为中药药性理论纲领部分,功能主治是药性理论的核心部分。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理论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药物的有关性质及临床应用后的反应,归纳总结并又不断修改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类似于现代药理学的范围。1研究意义中药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西河柳进行始载年代、古名称、原植物、产地和药性功效等的考证.方法:查阅并考证古代文献记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西河柳始载于<尔雅>,本草始载于<本草拾遗>;历代本草记载的名称有15余种,古代西河柳原植物的主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古今产地基本一致.现代西河柳的主要药性、功效和主治与本草相似,但有差异.结论:古今西河柳的来源、产地和药性功效等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药细辛,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常用的中药。本论文主要是通常考证历代的本草著作,对细辛的药名由来,细辛伪品,产地采集,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进行考证及总结,并且与药典相对比,以期得出的结果为以后细辛的现代研究提供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要素”假说研究中药药性的设想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2007年国家基础发展研究计划(973计划)将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列入中医理论专项研究的重点支持方向,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多学科手段和方法,以中药性味理论为核心,重点研究药性的物质基础及其运用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  相似文献   

18.
猪胆为常用中药,古人常直接药用或用其炮制他药。通过查阅整理猪胆相关本草典籍,考证其基原、药性、功效主治、炮制药物种类及历史等,为猪胆资源开发、临床使用及炮制研究等提供参考。考证发现自唐代起,医家已区分使用猪胆和野猪胆。张仲景最先确定猪胆苦寒之性,并沿用至今。其功效以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为主。总结用猪胆炮制的中药共12味,猪胆炮药可以改变药物药性,降低药物毒性、燥性,提高药物清热、镇惊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人参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药物归经的方法论证综述了人参也应归肝经,为人参传统用功效及其现代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白宇明  郝近大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733-2737
通过对土茯苓、菝葜及萆薢原植物的本草考证,明确土茯苓等3种药材临床使用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这些相关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土茯苓等3种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其药材性状不尽相同。土茯苓等3种常见中药属同名异物,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