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动态心电图改变,得出结论 :DCM心电图复杂多样且易变,其对DCM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有复合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2.
扩张性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10008)陈海斌施广飞扩张性心肌病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的心电图表现,但缺乏特异性。近年来有的外国学者试图从心电图的角度去寻找扩张性心肌病的特征性表现,本文则通过扩张性心肌病与常见的引起左室扩大及左室重量...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72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心电图异常率100%。其中T波异常最为常见,其次为传导阻滞、异位心律。在T波异常中,T波倒置47例,占本组病人的65.3%。T波倒置类似心肌梗塞的定位改变。故提出,心电图如果出现T波倒置且有定位改变,同时伴有传导阻滞、异位心律,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的24h12导联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60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行24h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所有病例动态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以室性早搏为最常见(97%),其次是ST-T改变(60%)和室性心动过速(50%)。心功能越差,复合心律失常越多见。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且多样,有复合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5.
王翠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0):136-137
目的评价体表心电图(ECG)与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关系,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62例HCM患者的ECG进行分析.结果ECG出现ST-T改变57例,占91.9%(57/62),ST段下移幅度与左室肥厚的厚度呈正相关(P<0.05),T波倒置宽度与深度变化和肥厚厚度无显著相关(P>0.05),ST段下移及病理性Q波出现的导联与肥厚发生部位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导T波倒置对预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有价值.结论胸导T波倒置高度提示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ECG对HCM的诊断具有早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6.
何英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7):2533-253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对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35例患者做心电图改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sT-T改变30例(85.7%),左心室高电压16例(45.7%),心律失常14例(40%),电轴左偏13例(37.1%),异常Q波12例(34.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11.4%),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5.7%)及一房室传导阻滞2例(5.7%)。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可表现为多种异常改变,特异性不高,但敏感性高。对心电图呈此种ST段、T波及QRs波群的变化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9.
两组动态心电图(DCG)结果表明,扩张型心肌病(DCM)其心律失常较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明显。DCM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其发生与病情、病程及心脏大小无关;与活动和精神因素有关;通常短阵室速不转化为心室纤颤,心房纤颤DCM亦多见。OMI急性期发生心室颤动复苏存活及形成心室壁瘤者未检出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0.
11.
临床上发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几乎都有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DCG)对临床治疗和病情预测具有重要价值。为探讨DCG对HCM的预后意义,对63例HCM进行了DCG检查,并随访,以长期随访结果,对存活和死亡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肥厚型心肌病25例心电图分析广西区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唐文红肥厚型心肌病(HCM)是心肌疾病中的一种,根据有无左室流出道狭窄及压力差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二种,其心电图表现亦多种多样,现将我院1980年~1996年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25...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临床资料:我院1989~1993年间共收治扩张型心肌病(DCM)64例,均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或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并排除了其它心脏病及其它病因继发性心肌病而确诊。男37例,女27例,年龄17~67岁(平均48.7岁)。出现症状时间1/2月~13年(平均30.2月)。心功能Ⅱ级12.5%,Ⅲ级50%,Ⅳ级37.5%。 二、心电图资料:64例共住院81人次,心电图188幅,主要改变有: 相似文献
14.
分析49例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皆有异常,其中,传导阻滞占71.2%,ST-T改变占40.8%,左室肥大占26.5%,左房肥大占16.3%,房颤占22.4%。 相似文献
15.
16.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心电图常表现为左室肥大,为阐明DCM左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本文回顾分析了DCM病人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使之与其他病因如高血压病(hypertensive,HT)、心脏瓣膜病变(valvular heartdisease,VHD)等引起的左室肥厚或扩张的心电图作比较,以冀探讨DCM病人ECG表现的特征性变化。 临床资料 DCM组:计23例,其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有原发性左室扩大,心超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cm,ECT和/或心超射血分数<50%,患者无缺血性胸痛表现,亦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并排除了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或心包积液等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51.2岁。VHD 相似文献
17.
分析49例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皆有异常,其中,传导阻滞占71.2%,ST-T改变占40.8%,左室肥大占26.5%,左历肥大占16.3%,房颤占22.4%.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提高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准确度。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的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做常规的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就是ST-T的异常,占44.90;间隔肥厚梗阻组相对于其他组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房颤、室速并且QT间期明显的延长(P<0.05)。结论根据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以及动态心电图作出准确的分析,能够有助于临床医师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极易误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及左心室肥大伴劳损。作者曾遇6例,现举二例:并讨论其心电图特征与上述疾病的鉴别。 [例1]男,59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4个月,加剧并心前区疼痛十天,于1991年7月8日入院。体检:血压17.3/10.3kPa,心率68次/分,心音低钝,心尖区Ⅰ级收缩期杂音。入院后心电图(见图A)示:窦性心律,肢导联QRS示电轴左偏,胸导联V_1呈rS、V_2V_3呈Rs,V_4~V_6呈qRs,Rv_3高达34mm,Rv_4 50mm,Rv_542mm,STv_3v_4压低2~3mm,V_5压低2mm,Tv_3v_4v_5分别倒置深达8mm、10mm、8mm。心电图曾一度诊断为左室肥大伴劳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治疗二个月,随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