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病例要 患 男性,75岁。2005年10月行食道癌手术,术后第二天于下地活动中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憋气及大汗。心电图示V1—6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查心肌酶升高,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予抗凝、抗血小板及扩血管治疗,约3h症状缓解。入院1周前发现左下肢浮肿,血管彩超示左侧股浅静脉及胭静脉闭塞性血栓形成,继续抗凝扩血管治疗,浮肿较前减轻。为进一步诊治于2005年11月3日收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食道癌术后;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入院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下肢血管彩超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右侧股浅动脉下段重度狭窄,右侧胫后动脉显示不满意(闭塞?)。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前壁远端及心尖部节段运动不良,LVEF(Simpson法)48%。于11月14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开口100%闭塞。双肾动脉造影正常。行PCI未成功。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7岁,主因“间断胸闷、胸痛6a,加重2周”于2010年4月9日入院。6a前患者于活动中突发剧烈胸痛伴咽部紧缩感、大汗,持续4h不缓解,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造影示有冠状动脉后降支(PDA)完全闭塞,回旋支(LCX)75%狭窄,予PDA植入支架1枚。术后规律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1.5a。后自行停药。此后偶有胸闷发作,未就诊。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0岁,主因“反复胸闷、胸痛18年,加重2年”入院。患者1995年起出现活动后胸闷、胸痛、气促,休息后可缓解,曾在外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溶栓治疗后出院。200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冠状动脉造影(CAG)示左主干远段狭窄80%伴钙化,前降支近段狭窄90%,第一对角支近段狭窄80%,第二对角支近段狭窄80%,左回旋支狭窄80%,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转至心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LIMA-LAD、AO-SVG-D1-D2、AO-SVG-OM-LCX-PDA),术后患者胸痛症状缓解。近2年,患者自觉胸闷、胸痛症状再次加重,饱食或快步行走后明显,伴气促、乏力,口服阿司匹林、他汀类和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4.
1病例简介 患者1,男,72岁,因左下肢间歇性跛行2年,于2001年6月在我科诊断为双髂动脉狭窄,左侧闭塞、右侧狭窄60%,遂行右股动脉——左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年出现胸闷、活动后加重,发作逐渐频繁,心电图示:胸前导联ST段下移,当地诊为冠心病,予对症治疗。术后14个月又出现左下肢跛行,伴双下肢发凉,左侧为重,并发生左足趾溃疡。于2002年11月4日入住我科,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度)、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型糖尿病。行冠状动脉及下肢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85%,回旋支狭窄80%;双侧髂动脉病变同前,双侧股浅动脉近心端皆有90%狭窄,其远端均有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硬化。左、右房室瓣轻度反流。  相似文献   

5.
应用双频双脉冲U-100激光经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结石132例,一次治疗成功122例(92.42%),失败10例(7.58%),其中上段结石5例,因结石上移至肾盂,留置双J管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愈,1例因输尿管狭窄改行开放手术;中下段失败4例,改行开放手术2例,2例放置双J管引流,后行ESWL。认为输尿管镜下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肾动脉介入治疗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对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做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检查,68例伴有肾动脉显著狭窄(管腔狭窄≥70%)的患者入选本研究。进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和至少6个月的临床随访,比较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术患者术前及随访期6个月时血清肌酐(SCr)和血压变化。结果68例肾动脉狭窄患者(70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置入肾动脉支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前比较,平均SCr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肾功能异常的17例患者,肾功能好转8例(47.1%)、无变化7例(41.2%)、恶化2例(11.7%)。51例术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SCr仍在正常范围。经皮肾动脉支架术后,平均血压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141.4±10.3/80.1±11.3)mmHg,与基础测值比较,P〈0.01]。术后6个月,9例不用药物治疗血压保持正常,48例抗高血压用药减少[术前(3.2±1.5)种,术后(2.1±1.1)种,P〈0.01],血压控制良好(〈140/90mmHg)。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肾动脉介入治疗术,手术成功率高,对患者肾功能及控制血压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病例1:男性,67岁,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D术后1年余,再发胸痛1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余.入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入院查体:血压130/80 mmHg,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入院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以及降压、调脂、扩冠等药物治疗,未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第2d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显示:左主干(LM)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LAD)近中段长病变,严重处狭窄85%,远段局限性狭窄80%,第二对角支开口处狭窄80%;回旋支(LCX)弥漫性病变,严重处狭窄75%;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原支架内狭窄20%,中远段多处轻度狭窄20%~30%.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联合应用冠状动脉旋磨术及低压球囊成形术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患者进行治疗 ,探讨其对治疗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患者 2 6例共 2 8处钙化病变行冠状动脉旋磨术 ,并辅以低压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 ,观察其手术成功率 ,术后随访 12个月。结果 :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手术成功率为 92 8% ,管腔狭窄由术前的 88%± 9%减少至 45 %± 10 %。有 2 5处钙化病变需补充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88 3 % ) ,有 3处因旋磨术后残余狭窄 <3 0 %而未行补充治疗。包括补救性治疗在内经皮冠状动脉内旋磨术 (CRA)手术成功率为 10 0 %。术中无主要并发症发生 (包括死亡、Q波心肌梗死、急症冠状动脉搭桥术 ) ,有 3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 ,术后 72h内有 1例病人出现心肌酶学升高 ,符合无Q波心肌梗死。所有病人平均随访 (10 4± 7 6)个月 ,有 11例心绞痛复发或蹬车试验阳性 ,无心肌梗死和死亡病例。 5例病人行重复冠状动脉造影 ,均为再狭窄。结论 :旋磨术联合低压球囊扩张虽然可取得很高的即刻成功率 ,是治疗钙化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术后再狭窄率仍然较高 ,其确切效果需临床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9岁,于2个月前劳累后出现胸骨后剧烈疼痛,伴汗出,含服硝酸甘油后不能缓解,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择期行PCI治疗。术中误将导丝穿入室间隔,见造影剂大部分渗入心肌内(图1),少量渗入心包,终止手术,未予治疗。此次入院前4d再次发作胸骨后疼痛,并向左背部及上腹部放射,伴有胸闷气短,遂于我院就诊。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示前降支于对角支发出处狭窄70%,室间隔假性动脉瘤形成(图2),选择导引导管(EBU3.5,美敦力),在导丝导引下,放置到左冠状动脉口,成功。选择Runthrough180导丝(TERUMO)置于间隔支远端,成功。选择导引导丝BMW导丝(G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因"反复胸闷痛15年,加重半个月余"入院。入院诊断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患者于2017-03-28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中见:前降支(LAD)中段80%~90%狭窄,远段90%狭窄,回旋支(LCX)近中段100%闭塞,远段可见右冠脉(RCA);近段不规则,中远段60%狭窄。患者三支病变(图1A~1C),与患者  相似文献   

11.
1病例患者 男,90岁,有高血压史30年、糖尿病史20年。2004年1月30日,患者突发心前区疼痛伴出冷汗,短暂意识丧失2次。来院急诊,心电图(EKG)示:“交界性心律,V1-6、I、aVL导联ST段明显抬高,室早”。急行冠脉造影(于发病4h内)示:“前降支近端钙化,斑块破损,70%狭窄;中段及第一对角支弥漫性病变,50%-60%狭窄。”  相似文献   

12.
例1,男,71岁。因反复胸闷、心悸20余年,活动后气促、呼吸困难4天入院。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常反复出现胸闷、心悸并时有发作性夜间呼吸困难。血压控制在145~165/85~100mmHg,于去年10月入我院治疗,查体:BP160/90mmHg,P100次/min,心率100次/min。ECG示:窦律,左室肥大,ST段:V4~6下移0.05~0.1mV。心脏彩超检查示:主动脉瓣钙化;二尖瓣钙化并轻度关闭不全;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12导动态心电图观察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期心肌缺血总负荷(TIB)的变化特点及趋势,探讨PCI对冠心痛患者心肌缺血改善效果。方法选择30例经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管腔狭窄≥70%而成功实施PCI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均进行12导AECG检查,分析PCI前后心肌缺血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PCI术后1用心肌缺血总负荷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3个月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持续时间、ST段压低的幅度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PCI术后有症状及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PCI术后检测的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结论PCI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及发生率;运用动态心电图对PCI术后心肌缺血的检测和随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于2015年2月因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不适3个月余入院治疗。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等病史,无吸烟史,少量饮酒。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前降支近段局限狭窄90%,第一对角支开口局限狭窄80%,回旋支及右冠脉未见明显狭窄。经球囊扩张后于前降支近段植入1枚支架。术后给予双联[阿司匹林(aspirin)+硫酸氢氯吡格雷(clopidogrel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 ,2 4岁 ,因反复胸闷、气短 10个月 ,咯血 5d入院。入院查体 :休克体征 ,贫血外观 ,心尖部可闻及重度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及III/ 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余无阳性体征。经心脏彩超等检查后诊断为风湿性二尖瓣重度狭窄 (MS)合并轻度关闭不全。入院后经用镇静剂、利尿剂、止血剂及抗休克等处理 ,仍咯鲜血不止 ,且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遂于 2d后行急诊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术中未给肝素以防咯血加重造成窒息。手术操作时间仅 16min。术后舒张期杂音明显减弱 ,左房压由 2 8mmHg(1mmHg =0 133kPa)降至 7mmHg。术后咯血停止 ,第 3天出…  相似文献   

16.
1病例 患者男性,66岁,因"阵发性胸闷2月"入院.患者于2月前活动时出现胸闷,伴憋气,呈阵发性,持续5~10 min,于当地医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示:前降支(LAD)近段和远端钙化并中-重度狭窄,回旋支(LCX)近段中-重度狭窄,右冠(RCA)中度狭窄,给予口服药物治疗,效果差,上述症状仍有发作,遂来我院.  相似文献   

17.
eNOS基因5'侧翼区T-786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5’侧翼区T-786C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方法依据eNOS基因5’侧翼区T-786C位点设计引物,应用多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1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冠心病组)和77例非冠心病(对照组)患者的eNOS基因T-786C多态性。结果(1)冠心病组TT+T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2.8%、25.7%、1.5%,对照组分别为92.2%、6.7%、0(χ^2=11.5,P〈0.01);(2)冠心病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14.3%比3.9%,χ^2=11.5,P〈0.01);(3)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eNOS T-786C基因多态性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5.261,95%CI:2.010~13.768);(4)在1、2、3支冠脉血管狭窄组中。TC+CC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21.4%、25.0%和33.3%(χ^2=1.83,P〉0.05),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0.7%、12.5%、18.5%(χ^2=2.66,P〉0.05)。结论(1)eNOS T-786C基因多态性是冠心病的遗传危险因素,并独立于冠心病其它的经典危险因素;(2)eNOS T-786C基因多态性与冠脉狭窄的支数元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K1D)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0-2007年2月48例CEA病例(54条血管)。全部患者均先由TCD检出,经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后行CEA。CEA部分患者行术中K1D监测。48例患者术后定期TCD和临床随访。结果:48例患者中TCD检出59条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中9条完全闭塞,11例为双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48例患者中,42例行单侧CEA,6例行双侧CEA。11例CEA病例行术中TCD监测。5例术中出现并发症(过度灌注、低灌注、栓子、血管再通不良)。围手术期死亡1例(2.08%)。术后平均随访42.2个月,检出1条动脉重度再狭窄,2条动脉中度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为6.4%。结论:TCD检出ICA重度狭窄(≥70%)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均很高,可筛选出患者并经DSA或CTA证实后行CEA。术中监测可提高手术安全性,术后随访可无创性观察CEA动脉和颅内外动脉的动态变化。关键词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9.
总结采用带蒂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16例长段复杂性前尿道长段狭窄(4.5~12.0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一期手术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6a。平均27.5个月,1例术后1个月出现尿线变细。行扩张治疗治禽,余均排尿通畅,无狭窄复发。认为应用带蒂阴囊纵隔皮瓣尿道成形术治疗复杂性前尿道长段狭窄,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64岁,因"急性下壁心梗PCI术后2月,反复胸闷1个月"入院.患者于2月前突发胸痛,外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造影:右冠远段100%闭塞,左前降支近中段长病变,最狭窄处80%,左回旋支中远段狭窄40%,于右冠植入1枚药物支架(Endeavor直径3.0mm×18mm).术后患者胸痛缓解,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1次/日,氯吡格雷75mg1次/日抗血小板聚集,硝酸盐类扩冠等对症治疗,因1个月来出现胸闷不适于2009年5月9日入住中山医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冠心病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