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_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鼻咽癌(NP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对45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NPC及15例良性淋巴结增大患者行常规 MR及多b值DWI(b=600、800、1000s/mm2)检查。测量NPC、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及良性淋巴结不同 b 值的 ADC 值,采用 SPSS 1 3.0统计软件包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PC与转移性淋巴结的 ADC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00=-1.623,t800=-0.742,t1000=-1.684,P 均>0.05),而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3.623,t800=-5.152,t1000=-5.807,P均<0.05)。b值为800s/mm2时ADC值对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能力最佳,截断值为0.938×10-3mm2/s。结论:3.0T MR-DWI有助于诊断NPC转移性淋巴结,对提高鼻咽癌N分期有重要作用。b值为800s/mm2时DWI对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ANFH)不同病变阶段的MR灌注特征,分析初始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iAUC)、转运常数(Ktrans)与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及45例ANFH初治患者,行MR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和ARCO分期评估,比较对照组与ANFH组ARCO I期、II期、III期、IV期的iAUC值和Ktrans值,分析ARCO分期与iAUC、Ktrans值的相关性。结果 ANFH组83侧股骨头中,I期18侧,II期20侧,III期21侧,IV期24侧。对照组、I期、II期、III期、IV期的i AU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520,P<0.001),除I期与IV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期、II期、III期、IV期的Ktran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35,P<0.001),对照组Ktrans值与I期、II期、III期、IV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I期、II期、III期、IV期与i AUC值、Ktrans值呈正相关(r=0.612、0.557,P<0.001),其中对照组、I期、II期、III期与i AUC值、Ktrans值呈显著正相关(r=0.906、0.854,P<0.01)。结论 PWI可以评估ANFH不同病程阶段的灌注特征,且i AUC、Ktrans值与ARCO分期有较高的相关性,是反映ANFH不同病变阶段血流灌注的重要指标,可为ANFH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康  李红   《放射学实践》2013,28(6):695-697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作为磁共振功能成像方法之一,是目前唯一能够在活体上观察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可间接反映组织功能状态,并以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量化水分子扩散的情况。随着MR硬件、软件的进一步开发,体部DWI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DWI对宫颈癌病变检出、定性、术前分期、评价淋巴结转移、放化疗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等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膀胱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使用Philips Achieva3.0 T高场强超导型MR机,应用腹部多通道相控阵线圈,对44例膀胱癌患者,共71处病灶行MR检查,观察其DW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71处病灶中,有蒂型病灶占60.56%(43/71),在DWI上均表现为C形或拱形样结构,其T分期的诊断符合率为95.35%(41/43)。DWI诊断膀胱癌T分期的准确度非常高,其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73%、84%、91.3%。DWI对膀胱癌T分期准确性优于T2WI(71.83%),但联合T2WI,可提高其对分期诊断的准确性(90.14%)。结论 3.0 T高场强MR DWI所表现C形或拱形样结构,可作为早期膀胱癌较特征性的诊断征象。联合其他序列,可提高DWI对分期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肠癌ADC值与分化程度、T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直肠癌患者术前的MRI资料,b值取50、400、800 s/mm2,由Siemens Skyra 3.0 T MRI扫描仪自动计算生成ADC图,经Syngovia VA 3.0后处理工作站测取肿瘤平均ADC值,并与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进行匹配及分组分析。结果:肿瘤分化程度由高至低,平均ADC值分别为(0.857±0.074)×10~(-3)、(0.751±0.038)×10~(-3)、(0.697±0.021)×10~(-3)mm2/s;平均ADC值T1期为(0.847±0.063)×10~(-3)mm2/s,T2期为(0.756±0.028)×10~(-3)mm2/s,T3期为(0.745±0.040)×10~(-3)mm2/s,T4期为(0.739±0.046)×10~(-3)mm2/s,平均ADC值在肿瘤不同分化程度组、T分期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DC值与分化程度、T分期均呈负相关(r=-0.485,P0.05;r=-0.322,P0.05)。结论:直肠癌ADC值与其分化程度、T分期均有明显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直肠癌的病理分化情况及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105例鼻咽癌患者按基于磁共振(MR)的2008分期与基于CT的92分期两个不同临床分期系统在T分期上的差异。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并在1周内同时行MR与CT检查的鼻咽癌患者资料105例,均按2008分期与92分期系统分别进行T分期评估,并对两者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8分期与92分期对比,35.2%(37/105)病例的T分期发生了改变,L、T。期病例增多,而T1、T2期病例减少,两者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R(P=0.039),在R、L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33),而T—L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MR为基础的2008分期比92分期更能真实反映鼻咽癌在T分期办而的病情,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子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确诊为子宫颈鳞癌的患者311例,纳入研究组共87例.治疗前均接受常规MRI及DWI检查,b=1 000 s/mm2,并记录病理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采用GE AW4.5后处理工作站的分析软件病灶测量ADC值,共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所得结果应用SPSS 17.0软件,采用LSD及配对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低分化组平均ADC值(0.77±0.079)×10-3 mm2/s;中分化组平均ADC值(0.88±0.10)×10-3 mm2/s;高分化组平均ADC值(1.05±0.084)×10-3 mm2/s;低、中、高分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b期子宫颈癌平均ADC值(0.84±0.12)×10-3 mm2/s,Ⅱa期子宫颈癌平均ADC值(0.78±0.12)×10-3 mm2/s,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颈癌病灶分化程度越高,ADC值越高,ADC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子宫颈癌Ⅰb期与Ⅱa期的ADC值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与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技术在鼻咽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确诊为鼻咽癌的初诊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鼻咽部MRI常规序列、IVIM-DWI和3D pCASL序列扫描,并对患者进行临床总分期、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咽癌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MRI表现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搜集首次放疗前行MR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104例,用链霉菌抗生物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分析T分期、淋巴结转移的MRI表现与p53的关系。结果影像学表现:104例中,经MRI分析T1、T2期各32例,T3、T4期各2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49例,咽后外侧淋巴结转移34例。鼻咽癌中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2.7%(86/104)。T3+T4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92.5%(37/40),T1+T2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6.6%(49/64),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P=0.037)。T1、T2、T3、T4期高表达率分别为81.3%(26/32)、59.4%(19/32)、95.0%(19/20)、85.0%(17/20),p53蛋白表达强度随着MRI的T分期升高而有增加趋势(x^2=10.57,P=0.014)。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咽后外侧淋巴结转移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6%(38/49)、76.5%(26/34),淋巴结的转移与p53蛋白的表达情况无关联(x^2值分别为0.591、0.795,P值均〉0.05);颈部淋巴结直径≥4cm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81.8%(9/11),〈4cm组阳性表达率76.3%(29/38),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5,P=0.944)。结论鼻咽癌中有较高的p53表达,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p53蛋白的表达强度随着MRIT分期升高有增强的趋势;淋巴结的肿大与否及大小与p53蛋白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DC值升高程度评估直肠癌放化疗后降期与否的可行性。方法:6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前磁共振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分为T降期组(T分期降低)和T-未降期组(T分期不变或升高),记录并分析放化疗治疗前、放化疗后第7天、第14天以及手术前直肠癌患者的ADC值。结果:两组ADC值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降期组放化疗后第7天ADC值较放化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P=0.000)。两组患者的ADC值在同一时间监测点的差异近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放化疗后第7天直肠癌患者平均ADC值的变化幅度作为判定是否降期的标准,以ADC值增高幅度≥18.6%为标准时,判定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的敏感度为60.7%,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结论: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用于评估直肠癌患者对放化疗是否敏感及放化疗后降期与否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MRI探讨鼻咽癌侵犯周围结构的规律及其与肿瘤T分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57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初诊患者,根据2008年鼻咽癌T分期,观察鼻咽癌向周围结构侵犯的MRI表现和规律.对鼻咽癌周围不同方向结构的侵犯率均采用Z检验分析.结果 鼻咽癌对周围结构的侵犯:咽颅底筋膜1299例(82.58%)、咽旁间隙1090例(69.29%)、鼻腔304例(19.33%)、口咽49例(3.12%)、颈动脉间隙514例(32.68%)、翼内肌661例(42.02%)、翼外肌210例(13.35%)、颅底骨质943例(59.95%)、颅神经630例(40.05%)、鼻窦242例(15.38%).T分期分布:T1期为242例(15.38%),T2期为288例(18.31%),T3期为410例(26.06%),T4期为633例(40.24%).鼻腔受累的病例中90.46%(275/304)合并T3以上的结构受累;口咽受累均伴有T3以上结构受累;翼内肌受累的病例中69.14%(457/661)伴有T4结构侵犯;鼻窦受累的病例中92.15%(223/242)伴有T4结构侵犯.鼻咽癌侵犯周围结构的模式为向侧方(1299例)多于向上(943例)侵犯(Z=14.025,P<0.01);向侧方侵犯多于向下(49例)(Z=45.032,P<0.01);向上侵犯多于向下(Z=34.301,P<0.01);向前侵犯(304例)多于向下(Z=14.404,P<0.01).结论 鼻咽癌侵犯周围结构的模式为向侧方侵犯多于向上;向侧方侵犯多于向下;向上侵犯多于向下;向前侵犯多于向下.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侵犯前中颅窝的MRI表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鼻咽癌向前、中颅窝侵犯的MRI征象。方法回顾分析39例有颅神经损伤并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病例,用1.0T磁共振机,行头颅、鼻咽部轴位和冠状面T1WI、T2WI和矢状面T2WI扫描,应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分别行轴位、冠状面、矢状面T1WI扫描。结果(1)前颅窝受侵13例,筛窦受侵3例,眶尖、球后受侵4例,两者同时受侵6例。(2)中颅窝受侵38例,蝶骨体破坏32例,蝶窦肿块25例,破裂孔异常20例,卵圆孔异常28例,蝶鞍破坏6例,海绵窦受侵35例。结论鼻咽癌经破坏颅底骨质、进出颅腔的自然骨性通道和两者并存的3种途径向前、中颅窝侵犯,MRI能准确显示侵犯途径和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MRI与CT检查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鼻咽癌2008年分期、1992年福州分期及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系统进行比较.方法 分析76例鼻咽癌初诊患者MRI和CT影像资料,依据2008年分期以MRI为标准,评价MRI与CT对鼻咽癌新分期的差异.并以MRI为标准,比较鼻咽癌不同分期系统间的差异.MRI与CT对肿瘤侵犯范围比较采用McNemar法检验.结果 MRI判断鼻咽癌翼内肌(22例)、翼外肌(15例)、颅底(35例)及颅内(11例)侵犯方面与CT(分别为24、11、32、6例)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判断咽旁间隙侵犯(50例)、咽后组淋巴结转移(48例)、T1期(18例)、T2期(15例)、N0期(18例)、N1期(33例)上,与CT(分别为61、23、11、22、24、27例)不一致者分别为11例、25例、7例、7例、6例及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多显示的11例咽旁间隙侵犯,MRI证实5例为咽旁间隙受压,6例为咽后组淋巴结转移,而MRI较CT共多显示咽后组淋巴结转移25例,以上2点为引起T、N分期差异的主要原因.鼻咽癌2008年分期与1992年分期比较,T分期上升9例,下降1例,N分期上升16例,临床分期上升15例,下降1例;与2002年UICC分期比较,T分期上升7例,N分期上升10例,临床分期上升12例.结论 与鼻咽癌2008分期规定的MR检查比较,CT在显示病变咽旁间隙侵犯及咽后组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1992年分期及2002年UICC分期,鼻咽癌2008分期主要使肿瘤T、N分期上升、临床分期上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鼻咽癌2008年分期、1992年分期及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3种方法的区别,并探讨2008年分期方法改变的依据.方法 对285例病理确诊的鼻咽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以3种不同的分期方法分别进行分期,对比分期结果,率及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纳入统计的285例中,采用2008年分期时,T分期T1期66例、T2期84例、T3期72例、T4期63例,N分期N0期12例、N1期48例、N2期169例、N3期56例,临床分期Ⅰ期5例、Ⅱ期30例、Ⅲ期141例、Ⅳ期109例;采用2002年UICC分期法时,T分期T1期66例、T2期83例、T3期55例、T4期81例,N分期N0期26例、N1期50例、N2期201例、N3期8例,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40例、Ⅲ期153例、Ⅳ期86例;采用1992年分期法时,T分期T1期62例、T2期91例、T3期71例、T4期61例,N分期N0期26例、N1期189例、N2期61例、N3期9例,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110例、Ⅲ期98例、Ⅳ期71例.2008年与1992年分期结果比较,T分期3例上升,9例下降;N分期216例上升,1例下降;临床分期121例上升,2例下降.2008年分期与2002年UICC分期结果比较,T分期8例上升,27例下降;N分期77例上升;临床分期54例上升,20例下降.对各期构成比的差异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T分期3种分期法间总体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16,P=0.329),N分期3种分期法间总体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169,P<0.0125),临床分期3种分期法间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515,P<0.0125).结论 鼻咽癌2008年分期以MRI为依据,操作更简便,明确了一些模糊的解剖结构,与以往分期法结果比较,主要对N分期影响较大且以升级为主,从而影响到最终的临床分期,并使分期构成比发生一定改变.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脑膜侵犯的MRI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鼻咽癌脑膜侵犯的途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搜集25例鼻咽癌脑膜侵犯病例的MRI检查资料,全部病例经平扫加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9例经手术病理结果与MRI对比分析,1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结果 (1)鼻咽癌侵犯脑膜主要有3条途径:①经颅底自然骨性通道侵犯11例;②经颅底骨侵犯10例;③经血行转移43例。(2)鼻咽癌脑膜侵犯表现为硬膜型24例,柔脑模型1例。(3)MRI表现为大片状脑膜增厚,可呈“花边状”、结节状甚至肿块形成,增强后有明显的对比增强,脉络膜转移1例,表现为侧脑室增大,室管膜下结节及条片状增厚的转移灶。结论 MRI为鼻咽癌脑膜侵犯的重要检查方法,增强扫描对显示病灶的部位、范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的MRI诊断与分期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宫颈癌的MRI表现,前瞻性评价MR成像对宫颈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98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行MR检查,其中45例进行了手术,术前3-15d(平均7.5d)内行盆腔的轴面SE T1WI,轴面及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冠状面脂肪抑制(SPIR)TSE T2WI以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轴面、冠状面、矢状面SE T1WI扫描。在MR图像上观察原发肿瘤的位置、信号特征及侵犯范围。MRI所见与手术病理所进行对比。结果 宫颈癌的MRI表现颇具特征性,T2WI呈较高信号,与宫颈基质低信号及子宫内膜、宫旁脂肪组织高信号有良好对比,T1WI呈等或低信号,Gd-DTPA增强后T1WI可轻度强化。33例出现信号不均匀表现,病理上可为假腺腔、坏死及角化珠。MRI对宫颈癌部位判断的准确度为100%。对宫旁侵犯判断的准确度为88.9%,特异度为90.6%,敏感度为84.6%。对宫颈癌分期总的准确度为88.9%。结论 MRI能多方位清晰显示宫颈癌瘤灶及侵犯范围与途径,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MRI对术前宫颈癌分期明显优于临床,应成为宫颈癌术前常规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胡望远  周玲  陈晓钟  姜峰  朱省戒  杨昕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03-1106
目的:探寻鼻咽癌咀嚼肌间隙侵犯的各种MRI表现。方法:100例病理确诊无远处转移NPC病例放疗前MRI检查。结果:100例中咀嚼肌间隙受侵犯58例。按咀嚼肌间隙侵犯途径及各部分受侵情况分为由内向外侵犯53例:翼内肌侵犯53例,翼内肌及间隙受侵33例,翼内外肌受侵21例,翼肌及颞肌受侵2例,翼肌、颞肌及咬肌受侵1例。经咽颅底筋膜与中颅窝底之间隙直接侵犯翼外肌3例;肿大淋巴结侵犯颞肌及咬肌各1例。按信号改变分为同时表现为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升高,增强后异常强化47例;MRI平扫未显示,仅增强后异常强化11例。结论:咀嚼肌间隙侵犯一般沿从内到外的途径。MRI咀嚼肌间隙侵犯的主要表现为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升高及增强后异常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