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过敏病人的替代治疗方法。方法 2013年—2018年我院出现他汀类过敏病人共18例,其中辛伐他汀过敏11例(61.1%),之后停用辛伐他汀,在抗过敏治疗后改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病人停用抗过敏药后改用阿托伐他汀是否再次出现过敏现象。结果改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再次出现过敏的概率为9.09%。阿托伐他汀治疗与使用辛伐他汀治疗病人嗜碱性粒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过敏前后短暂的时间里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结论辛伐他汀过敏病人可选择阿托伐他汀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36例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有别于其他有原因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高可能为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的早期病变。结论建议对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的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应积极治疗,防止多器官损害,从本临床分析及文献看,强的松应是本病首选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嗜酸粒细胞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68例中度哮喘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一般治疗组(A组)34例和瑞舒伐他汀组(B组)3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患者(C组)34例,A组患者给予吸入舒喘灵气雾剂,其用量和用法参照哮喘阶梯治疗方案;B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晚,口服治疗2 w;C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 w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介素(IL)-12、IL-18浓度,用Counter JT-IR计数仪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结果治疗前,A组、B组IL-12、IL-18、EOS指标均明显高于C组,A组、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A组、B组上述指标较C组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进一步降低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炎症因子及嗜酸粒细胞,可用于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用烟酸缓释片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60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前者服用阿托伐他汀片,后者服用阿托伐他汀片联合烟酸缓释片,疗程均8周。服药前、服药4周及8周分别测定TC、TG、HDL-C、LDL-C值。结果:联合用药组降低LDL-C的能力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升高HDL-C的能力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1),降低TC的能力治疗8周后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其总有效率达96.7%,高于阿托伐他汀组86.7%(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烟酸缓释片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血脂达标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1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此方法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Ding Y  Li CJ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6):458-459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这一概念最初于1968年提出,定义为一组具有类似临床特征的患者群,主要表现为慢性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嗜酸粒细胞浸润导致的器官损伤.1975年Chusid基于临床实践经验进一步建立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进展,部分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已找到相应病因.近年来在神经科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神经系统疾病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一定的关联,希望临床医生能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性肺病(eosinophilic lung diseases,ELD)是指以气道和(或)肺实质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临床疾病,伴有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1].以前与ELD相关的名称较多,如嗜酸粒细胞肺浸润、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性肺炎和肺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但目前多以ELD代替[2-5].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 入选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拟行PCI术的患者106例,随机分成2组:20 mg阿托伐他汀组及40 mg阿托伐他汀组;入院24 h内完成常规化验检查、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及肾脏血管超声检查,术后48 h复查肾功能。所有患者手术前当日清晨、术后2 h及术后48 h均留取约5 mL中段尿,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统一测定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结果 PCI术后,40 mg阿托伐他汀组与2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血清肌酐(77.44±23.14 mmol/L比94.24±36.14 mmol/L,P=0.014)降低,尿酸(313.05±110.84 μmol/L比354.00±100.66 μmol/L,P=0.060)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92.24±24.74比75.31±31.34,P=0.009)增高; PCI术后,40 mg阿托伐他汀组与2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 h NGAL(33.13±20.44 μg/L比50.67±46.95 μg/L,P=0.013)、48 h NGAL(27.56±18.64 μg/L比58.38±56.81 μg/L,P=0.001)减低;应用对比剂后,20 mg阿托伐他汀组发生对比剂急性肾损伤11例,发生率为20.75%,而40 mg阿托伐他汀组发生对比剂急性肾损伤5例,发生率为9.43%,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对比剂前3天,每天服用40 mg阿托伐他汀较每天服用20 mg阿托伐他汀更能减少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脑梗死中的作用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晚20mg,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片,每晚10mg。观察使用不同他汀片治疗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结果使用不同他汀片治疗一年中脑梗死发生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5);一年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比阿托伐他汀具有较强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减少了脑梗死的发生,而且在长期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肝功能出现异常的发生率要低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阿托伐他汀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在我院门诊干部诊疗科就诊的老年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64例(瑞舒伐他汀5mg/d)和阿托伐他汀组64例(阿托伐他汀10mg/d),共治疗8周。2组患者继续原发病的常规治疗,停用其他调脂药物2周,以减少对疗效判断的干扰。结果治疗8周后,瑞舒伐他汀组TC、TG和LDL-C下降幅度分别为25.9%、13.5%和33.7%,阿托伐他汀组下降幅度分别为22.6%、12.1%和31.4%,2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HDL-C上升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vs 3.2%,P<0.05)。2组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好,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5mg与阿托伐他汀10mg在降低TC、TG及LDL-C方面相似;瑞舒伐他汀可提高HDL-C水平,且在老年患者中两者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83例,按照治疗方案和性别将所有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曲美他嗪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61例。3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组患者加用曲美他嗪,联合治疗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治疗后心功能、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及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 TG及LDL-C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 HDL-C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 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每次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 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小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有利于提高患者降脂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83例,按照治疗方案和性别将所有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曲美他嗪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61例。3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组患者加用曲美他嗪,联合治疗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治疗后心功能、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及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 TG及LDL-C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 HDL-C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 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每次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 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小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和曲美他嗪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有利于提高患者降脂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CHD)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 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4组,各50例:A组给予口服1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的单纯CHD患者;B组给予口服10 mg 阿托伐他汀钙片的CHD T2DM患者;C组给予口服2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的单纯 CHD 患者;D 组给予口服20 mg 阿托伐他汀钙片的CHD T2DM患者。随访两年。结果4组组间及组内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HbA1c 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 B组、D组血糖升高明显(P〈0.05);A组、C组新发糖尿病3例;血糖升高水平与剂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水平有升高的风险,但无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匹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每组70例。匹伐他汀组患者给予匹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两组患者LDL-C及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肌酸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匹伐他汀组患者尿蛋白阳性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血肌酐、尿素氮、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肌酸激酶低于阿托伐他汀组,血小板计数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相当,但匹伐他汀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后,血清明胶酶B(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ACS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三组:阿托伐他汀10mg组30例,阿托伐他汀20mg组30例,阿托伐他汀40mg组22例,均于入院24h内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测定三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血清MMP-9及TIMP1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清MMP-9水平,提高TIMP-1水平,阿托伐他汀20mg组及阿托伐他汀40mg组均优于阿托伐他汀10mg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阿托伐他汀40mg组优于阿托伐他汀20mg组,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CS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清MMP-9水平,升高TIMP-1水平,阿托伐他汀20mg作用明显优于10mg,阿托伐他汀40mg与20mg相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上的调脂作用更加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S探讨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 40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普伐他汀组各200例。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治疗,1次/d;普伐他汀组患者则口服普伐他汀40 mg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6、12、18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脂和血糖水平,观察新发糖尿病的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12、18个月后FPG和Hb A1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新发糖尿病率为11.00%,显著高于普伐他汀组的5.50%(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新发糖尿病率可能高于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嗜酸粒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1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有t(8}21)(q22;q22),(AML/ETO)、25例AML伴有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β/MYH11)和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涂片嗜酸粒细胞细胞形态学,每例患者计数200个骨髓嗜酸粒细胞,分析各阶段嗜酸粒细胞比例及其形态特征.结果:CEL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为主,形态学主要表现为细胞质嗜酸性颗粒减少,空泡及碱性颗粒.AML伴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中晚阶段嗜酸粒细胞为主,细胞明显成熟障碍,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粗大紫红色嗜碱性颗粒增多并覆盖细胞核,少数伴有细胞质空泡.AML伴t(8;21)(q22;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为主,成熟阶段粒细胞减少,其形态学主要表现为颗粒增多但细小,多数表现为金黄色颗粒覆盖细胞核上.CML-CP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为主,颗粒以细小密集增多为主,颗粒减少及空泡不明显.结论: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除各自原发病的特点之外,其嗜酸粒细胞比例以及形态学改变不尽相同,通过详细细胞形态学分析能够为上述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在预防老年(年龄≥60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急诊PCI)后造影剂相关肾病(CIN)的作用。方法:将2009-09-2011-03住院行急诊PCI术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5例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2组患者在水化治疗的基础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入院后即刻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急诊PCI术后3d内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入院后即刻及急诊PCI术后3d内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然后分别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造影后24、72h的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以及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结果:急诊PCI术后72h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BUN及Scr增加值和增加百分比明显低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P<0.05),Ccr下降值和下降比率以及CIN的发生率(13.95%∶33.33%)亦明显低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能对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后CIN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药物对内皮前体细胞的动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及雌激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不同时相对内皮前体细胞(EPCs)的动员作用,以寻求合适药物、用药剂量及最佳作用时间。方法将48只体重为2~2.5kg的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六组:每组8只,即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5mg组、5mg组、10nag组,雌激素组,G.CSF组。用药后1、2.3、4周测量外周血EPC含量。启用流式细胞仪计数PE-CD34/FITC-CDl33双阳性细胞为EPC;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UEA-1/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EPC。用药第3周测血清一氧化氮(NO)、血脂。结果用药1、2.3、4周六组外周血EPCs的曲线:对照组为一低水平基线;G-CSF组持续稳定于高水平;阿托伐他汀5mg组、雌激素组、阿托伐他汀2.5mg组(按作用从大到小排列)为锯齿样曲线,第2周最低,第3周最高,第4周较第3周低;阿托伐他汀10mg组与对照组接近,仅第4周增高(P〈0.05)。从用药1周开始到第4周,阿托伐他汀5mg组与G-CSF组对EPCs有持续动员作用,第3周该两组效果最佳,约为第1周的3倍,是对照组的近20倍;阿托伐他汀2.5mg组在第3、4周有作用,P〈0.05,P〈0.01;雌激素组EPCs在第3、4周有作用,第3周尤明显,此时雌激素与G-CSF组作用相当,但不及阿托伐他汀5mg组明显。P〈0.01。第4周,五个用药组EPCs均较对照组高,其中G-CSF组最高,另外四组次之,且这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第3周检测血清NO,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5mg组和雌激素组NO增高,阿托伐他汀10mg组降低,P〈0.01。各组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阿托伐他汀、雌激素、G-CSF对EPCs均有动员作用,且不同药物组对EPCs的动员效果与时间有交互作用。动员效果为:G-CSF组〉阿托伐他汀5mg组〉雌激素组〉阿托伐他汀2.5mg组〉阿托伐他汀10mg组。阿托伐他汀5mg组在第3周效果最佳。G-CSF对EPCs动员稳定于高水平。阿托伐他汀和雌激素对EPCs的动员可能与NO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