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在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医院健康查体的成人7 180例,根据MS的诊断标准(IDF)分为MS组(1 457例)和非MS组(5 723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确诊颈动脉狭窄患者1 080例,分为轻、中、重度狭窄,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组的MS与非MS组患病率.结果 MS组各颈动脉狭窄组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非MS组(P<0.05).结论 MS与颈动脉狭窄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和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血浆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颈动脉IMT及斑块,脑梗死组根据斑块的性质,分为三组:颈动脉软斑组(n=39)、颈动脉硬斑组(n=24)、无斑块组(n=17),用ELISA法测定血桨MMP-3。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比对照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偏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斑块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MMP-3的血浆水平在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伴有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的脑梗死组明显升高,与颈动脉硬斑、无斑块的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无斑块的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MMP-3水平的提高和颈动脉IMT及斑块的不稳定性及脑梗死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惠芬  梁春华  闫鹤立 《河北医药》2008,30(9):1311-1312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将368例住院患者分为MS组、高危MS组和非MS组,应用血管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各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S组、高危MS组和非MS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分别为54.75%、33.21%和12.04%;3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分别为48.65%、40.54%和10.81%;3组颈动脉闭塞率分别为70.59%、29.41%和0%,MS组和高危MS组较非MS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呈显著增加(P<0.05).MS的患病分布即具备诊断条件的个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相关.结论 代谢综合征及高危代谢综合征人群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群体,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IR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研究对象共90例,分为代谢综合征(MS)组和健康对照组,应用血管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臀围。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胰岛素(FINS)、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和载脂蛋白B(Apo-B)。结果MS组IMT、I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IR、SBP、DBP、WC、WHR、BMI、BF%、FPG、T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腰围、IR、血糖是影响IMT的独立因素;IMT、舒张压、HDL-C是影响IR的独立因素。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IMT与IR、收缩压、腰围、血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莉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3):146-14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28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76例)和非冠心病组(62例)。利用无创脉搏波速(PWV)测定仪对所有入选者测定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PWV)。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 CHD患者C-FPWV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12.43±1.57)m/s与(10.85±1.98)m/s,P<0.01];CHD患者颈动脉IMT高于对照组[(0.78±0.17)m/s与(0.67±0.13)m/s,P<0.05]。Pearsion相关分析显示,CHD患者C-FPWV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脉压、年龄、总胆固醇、血糖、IMT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0.25、r=0.29、r=0.30、r=0.31、r=0.26、r=0.28、r=0.30,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5,P<0.01),而与舒张压、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无相关性(P>0.05);IMT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血糖、PWV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5、r=0.26、r=0.29、r=0.23、r=0.30、r=0.33、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4,P<0.01)而与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相关(P>0.05)。结论 CHD患者C-FPWV及颈动脉IMT均明显升高,说明CHD患者已经存在明显的大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PWV变化及颈动脉IMT和年龄、收缩压、脉压、血糖、血脂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 入选EH患者328例,分MS组(EH+MS,156例)和非MS组(172例),测定体重指数(BM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MT以及baPWV,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IMT和baPWV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及血压水平无差异性;MS组BMI、WC、FPG、TC、TG、LDL-C明显高于非MS组,而HDL-C明显低于非MS组(P<0.05);MS组IMT和baPWV均明显高于非MS组(P<0.01);IMT与年龄、SBP、FPG、TG及baPWV与年龄、SBP、FPG均呈正相关.结论 MS对EH患者IMT和baPWV有显著影响,纠正代谢紊乱有助于针对性防治E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脑梗死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行超声及多普勒检测,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IMT增厚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人群,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情况,而超声检测IMT、颈动脉斑块及狭窄敏感性较高,对脑梗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在进展性脑梗死(PI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18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PIS组80例和非PIS组102例,检测全血血小板膜蛋白PAC-1、CD62P阳性率,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另选择9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PIS组PAC-1、CD62P阳性率和颈动脉IMT高于非PIS组(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PIS组血清PAC-1、CD62P阳性率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654)。结论血小板膜蛋白PAC-1、CD62P阳性率可能是PIS发病机制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PIS发病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方法64例MS患者和56名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应用脉搏波速度(PWV)测定仪对所有入选者测定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PWV),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MS患者CFPWV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9.7±1.4)m/s与(7.9±1.3)m/s,P<0.01];M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0.77±0.12)mm与(0.66±0.14)mm,P<0.05]。Peasion相关分析显示,M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年龄、腰围、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脂蛋白、甘油三酯、PWV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9,r=0.31,r=0.29,r=0.23,r=0.28,r=0.32,r=0.31,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1);脉搏波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IMT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42,r=0.29,r=0.26,r=0.24,r=0.28,r=0.34,r=0.31,P<0.01),与体重呈正相关(r=0.19,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1)。结论MS患者CFPWV及内中膜厚度均明显升高,已经存在大动脉顺应性的减退;MS患者的大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与年龄、血压、肥胖及血脂紊乱有关,且CFPWV与内中膜厚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脂指标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采静脉血测定其血脂指标及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IMT。结果:脑梗死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IMT与对照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血脂异常以TC、TG、LDL-C变化为主,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较正常者增厚,TC、TG、HDL-C变化与IMT变化无明显相关性,LDL-C与IMT变化有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人选患者超声测定双侧颈动脉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数目,并计算斑块积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13例)和非冠心病组(45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45例)、冠心病双支病变组(36例)、冠心病三支病变组(32例).结果 比较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Gensini评分的测定值,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正相关(r=0.75),与颈动脉斑块积分正相关(r=0.64),冠状动脉造影的Gensini评分积分与IMT正相关(r=0.75).结论 超声检测颈动脉可以预测冠心病并反映其严重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越高,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就越重,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可以预测冠心病并反映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心病颈动脉斑块及血hs-CRP、D-dimer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80例,非冠心病对照组30例。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三个亚组。超声探测各组颈动脉IMT、Crouse积分;并检测血浆hsCRP、D-dimer水平;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IMT、Crouse积分、hsCRP、D-dimer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冠心病组三个亚组中IMT,Crouse积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AMⅠ组的hsCRP水平依次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组比,UAP组、AMⅠ组患者血D-dimer浓度显著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与UAP组比较,AMⅠ组hsCRP明显高于UAP组(P<0.05),D-dimer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经直线相关分析,D-dimer、hsCRP浓度分别与IMT及Grouse积分呈正相关;血浆D-dimer同时与hs-CRP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r=0.682,(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识别冠心病高危患者。hsCRP、D-dimer是反映斑块的稳定性的可靠指标。颈动脉超声结合hsCRP、D-dimer检测,对冠心病患者不同缺血状态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人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其非调脂作用。方法将15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辛伐他汀,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100mg,1次/d。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均明显变薄(P<0.01),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均显著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明显升高(P<0.01),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延长(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TT、APTT、PT显著延长(P<0.01),FIB显著减低(P<0.05),颈动脉IMT显著变薄(P<0.01)。结论辛伐他汀在有效调脂同时可发挥其非调脂作用,能干预、延迟老年人颈动脉IMT增厚的进程,改善凝血系统,减低血液黏稠度,减少短暂脑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阿伐他汀10mg/d口服治疗及饮食控制,观察时间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血脂降低水平同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明显的减少(P<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的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非透析CKD患者102例按RHR值分为3组:RHR 1组33例(RHR<70次/分)、RHR 2组35例(RHR 70~79次/分)和RHR 3组34例(RHR≥80次/分),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结果 3组CKD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RHR的逐渐增高,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RHR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非透析CKD患者的RHR增高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提示,RHR的增高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肾病(CKD)患者颈动脉的结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方法将168例CKD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CKD2-3期组(59例)、CKD4期组(52例)和CKD5期组(5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Vmax)、舒张期血流峰值流速(Vmin)、有无斑块,计算阻力指数(RI)。根据CKD患者有无糖尿病、粥样斑块分组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CKD4期患者的IMT和斑块检出率高于CKD2-3期患者(P<0.05或P<0.01);CKD5期患者的IMT和斑块检出率高于CKD2-3期(P<0.01)和CKD4期患者(P<0.05),Vmax、Vmin较CKD2-3期患者低(P<0.05)。糖尿病组的年龄、IMT和斑块检出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Vmax、Vmin降低(P<0.05)。颈动脉斑块阳性组的年龄和IMT较斑块阴性组高(P<0.01),GFR、Vmax、Vmin明显低(P<0.05)。结论 CKD患者随着肾功能的恶化和年龄的增高,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并出现相应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151例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2例,脑梗死109例;非心脑血管病53例为对照组。探讨各组患者颈部血管内膜情况及斑块特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TIA组及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血管壁IMT及颈动脉斑块血管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斑块中,脂质斑块及复合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TIA组(P<0.05)。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1例内科住院患者,其中T2DM组患者226例作为试验组,非T2DM组患者2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比较2组患者、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颈动脉斑块厚度Crouse积分有无差异性,分析ApoE基因多态性与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2DM组患者BMI值、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IMT值、斑块厚度Crouse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3种等位基因(ε2、ε3、ε4)中,T2DM组ε4等位基因频率(10.8%)显著高于对照组(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81.2%)显著低于对照组(91.9%)(P<0.05);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3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ε4组基因型总胆固醇(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ε3组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吸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40例吸烟病人和40例非吸烟病人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血脂测定,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吸烟组多发性斑块、软斑、混合斑显著多于非吸烟组(P<0.05),吸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显著高于非吸烟组(P<0.05),吸烟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高于非吸烟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非吸烟组(P<0.01)。结论:吸烟能升高TC、LDL-C,降低HDL-C,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经冠脉造影检查除外冠心病患者(对照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UA组,7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62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其Crouse积分,观察三组患者间IMT和Crouse积分的差异和相关性;入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将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60例)、单支病变组(44例)、双支病变组(56例)和多支病变组(36例),采用Gensini评分评判严重程度,观察各组之间Gensini评分的差异,并将IMT、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行相关性分析,得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从而得到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对照组与AMI组、UA组IMT值及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IMT值及Crouse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具有相关性。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在冠心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