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结构齿状回苔藓纤维发芽(MFS)各时间点的变化。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制成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及颞叶癫痫模型,利用Timm组化染色法进行MFS观察研究。结果Timm染色可见到实验组大鼠SE24h时齿状回内分子层及CA3区下锥体层即有MFS现象;实验组不同时点与对照组大鼠CA3区和齿状回内分子层MSF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罗卡品模型基本复制了人类颞叶癫痫的临床病理特征;诱导的SE可造成大鼠海马结构易损区的MFS增加,从SE后24h即开始出现MFS现象,且随时间的延长其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锂-匹罗卡品颞叶癫模型大鼠致后性发作的行为学特点及海马结构病理改变的动态变化。方法将所有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腹腔依次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持续状态(SE)后,观察其自发性癫发作(SRS),分别于SE后1周至10周5个不同时间点取材,Nissl染色和Timm染色分别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及苔藓纤维出芽(MFS)的变化。结果注射匹罗卡品后84%的大鼠可诱发出SE,经过10~20d的缄默期后,可观察到Ⅰ~Ⅲ级的反复SRS,病理学检查可见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及齿状回内分子层MFS。结论锂-匹罗卡品颞叶癫模型与人类颞叶癫有类似发作特点及病理改变,是一种理想的颞叶癫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匹罗卡品致痫后大鼠行为、EEG及大脑组织学变化特征。方法:SD大鼠匹罗卡品腹腔注射,诱发急性癫痫持续状态(SE)后,观察慢性期自发性发作;描记EEG;Neo-Timm染色观察海马苔藓出芽,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结果:注射匹罗卡品后,87%的动物呈现SE,持续6-24h后这一部分大鼠均出现慢性自发发作,组织学检查发现海马有显著的神经元损伤,齿状回内分子层苔藓纤维出芽。结论:匹罗卡品模型基本复制了人类颞叶癫痫的临床病理特征;SE所致的海马结构性损伤及苔藓纤维重构是自发性发作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癇模型大鼠致癇后NFDA2性发作的行为学特点及海马结构病理改变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所有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腹腔依次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发癫癇持续状态(SE)后,观察其自发性癫癇发作(SRS),分别于SE后1周至10周5个不同时间点取材,Nissl染色和Timm染色分别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及苔藓纤维出芽 (MFS)的变化.结果 注射匹罗卡品后84%的大鼠可诱发出SE,经过10~20 d的缄默期后,可观察到Ⅰ~Ⅲ级的反复SRS,病理学检查可见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及齿状回内分子层MFS.结论 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癇模型与人类颞叶癫癇有类似发作特点及病理改变,是一种理想的颞叶癫癇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匹罗卡品致痫后大鼠行为、EEG及大脑组织学变化特征。方法 :SD大鼠匹罗卡品腹腔注射 ,诱发急性癫痫持续状态 (SE)后 ,观察慢性期自发性发作 ;描记EEG ;Neo Timm染色观察海马苔藓出芽 ,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结果 :注射匹罗卡品后 ,87%的动物呈现SE ,持续 6~ 2 4h后这一部分大鼠均出现慢性自发发作 ,组织学检查发现海马有显著的神经元损伤 ,齿状回内分子层苔藓纤维出芽。结论 :匹罗卡品模型基本复制了人类颞叶癫痫的临床病理特征 ;SE所致的海马结构性损伤及苔藓纤维重构是自发性发作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ICR小鼠对常用致痫药物匹罗卡品、红藻氨酸以及戊四氮的差异性反应,为ICR品系小鼠用作常规癫痫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成年雄性ICR小鼠给予不同的药物(匹罗卡品、红藻氨酸、戊四氮)诱发急性痫性发作,在癫痫持续状态发作(SE)2h后终止,分别于造模后7 d采用Fluro-Jade B染色观察兴奋性神经元死亡和28 d后采用Timm染色检测苔藓纤维发芽状况,并于造模之日起录像监测自发性癫痫的发生。 结果:ICR小鼠经匹罗卡品和红藻氨酸给药后均能诱发出典型的SE,癫痫发作与大鼠和C57/BL6小鼠非常类似,给药后逐渐出现凝视、点头、面部及头部抽搐、全身肌阵挛、跌倒,大、小便失禁及流涎,最终发生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两者Timm染色均能观察到明显的苔藓纤维发芽(P<0.001),且均观测到自发性癫痫的发生,发生几率分别为57.1%和35.7%;戊四氮则表现为间断式的SE,且未见苔藓纤维发芽和自发性癫痫的发生。3种模型均未见明显神经元细胞死亡。 结论:ICR品系小鼠能诱发出与大鼠C57/BL6小鼠类似的癫痫,其中匹罗卡品和红藻氨酸模型是理想的慢性颞叶癫痫模型。ICR品系小鼠作为既经济又有效的模型动物,可常规用于药物筛选和癫痫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映琦  廖维宏 《重庆医学》2008,37(4):378-381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el)在匹罗卡品(pilocarpine,PILO)致痫大鼠模型中的抗癫痫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匹罗卡品诱导大鼠慢性颞叶癫痫模型,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用Ti mms染色评价苔藓纤维发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动态观察了Mel对癫痫大鼠海马BDNF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与MFS的关系。结果(1)PILO诱导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6h,海马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强;SE后7~14d,BDNF蛋白表达仍维持较高水平,尤其在齿状回处BDNF蛋白高表达可持续至SE后28d。PILO Mel组大鼠海马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与PILO组有着类似变化趋势,但在SE后各时相点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PILO组,尤其在SE后6h~7 d表现最为明显(P<0.05)。(2)SE后14 d,PILO组大鼠Ti mms染色密度开始增强,至SE后28 d Ti mms染色密度进一步增强,与PILO Me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对癫痫发作大鼠海马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其抑制MFS而发挥抗癫痫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黄芩苷对锂-皮罗卡品诱发的大鼠癫痫模型的神经元丢失和智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我们采用采用锂-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分别在注射氯化锂及匹罗卡品前1h给予黄芩苷100mg/kg或者生理盐水腹腔注射。SE形成后,动物腹腔注射黄芩苷或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14d或直至动物处死。并在SE后31~36d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观察黄芩苷对大鼠癫痫发作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并用neuN染色评估神经元丢失。结果:黄芩苷对锂-匹罗卡品导致的海马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神经保护,黄芩苷处理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结论:黄芩苷对锂-皮罗卡品诱发的癫痫模型有神经保护作用,它有可能作为一种预防和治疗癫痫以及癫痫引起的脑损害的辅助用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致痫鼠大脑海马齿状回苔藓纤维出芽、突触重建及其与颞叶癫痫发生的关系。方法:急性诱导癫痫持续状态及慢性颞叶癫痫形成后,采用Neo-Timm银染观察苔藓纤维出芽及突触重建,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苔藓纤维出芽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突触重建标志物突触体素(P38)的动态变化。结果:癫痫持续状态后6~12 h,海马齿状颗粒细胞GAP-43 mRNA表达显著增高;从第7 d开始,P38免疫反应性在齿状回内分子层呈进行性增加,与Neo-Timm显示的异常苔藓纤维出芽一致,而此时颗粒细胞GAP-43 mRNA表达显著减少。结论:匹罗卡品癫痫发作后,在海马形成了异常的兴奋性环路从而为慢性高兴奋性产生及癫痫形成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心肌营养素1(Adv—CT1)对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海马神经元缺失及苔状纤维发芽的影响,探讨CT-1对SE后脑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SE模型,随机将SE成功模型分为CT-1组(n=6,海马区注射Adv—CT1)及模型对照组(n=6,海马区注射生理盐水),另设正常对照组(n=6,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动物于SE后14d进行检测:①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并计数海马CA1区细胞数;②Timm染色检测苔状纤维发芽(MFS)程度;③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表达,结果用积分吸光度(IOD)值表示.结果:模型对照组可见海马区神经元变性、坏死,CT-1组病变较轻,正常对照组未见类似改变.模型对照组及CT-1组CA1区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但CT-1组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可见致密MFS染色颗粒;CT-1组虽也见MFS染色,但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模型组Caspase-3的表达明显高于CT-1组(P〈0.05).结论:CT-1可减轻SE后的神经细胞损伤,抑制MFS,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凋亡,增加神经细胞存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次惊厥发作后脑内神经性钙黏附分子(N—Cadherin)表达与海马结构中苔藓纤维发芽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利用腹腔注射戊四氮(PTz)制作发育期SD大鼠(14天、28天)单次惊厥发作模型,各日龄组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PTZ致惊组和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预处理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Cadherin的表达,利用Timm染色法观察海马苔藓纤维发芽现象。结果NS组在海马CA3区可见极少Timm染色颗粒,致惊后1周偶见Timm染色颗粒,与N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致惊后3周可见较多Timm染色颗粒沿海马CA3区呈条带样分布,较NS组明显增加(P〈0.01);PDTC预处理组可见Timm染色颗粒较PTZ致惊组明显减少(P〈0.05)。同时,Ns组14天和28天大鼠海马CA3区可见少量的N—Cadherin阳性细胞,着色不深;PTZ致惊组海马CA3和齿状回门区的N—Cadherin阳性细胞与Ns组相比明显增多(P〈0.01),PDTC预处理后相同区域内N—Cadherin阳性细胞较PTZ致惊组明显减少(P〈0.05)。N—Cadherin与Timm染色颗粒的表达结果与惊厥鼠的日龄并无关联性。结论单次惊厥发作在幼鼠可以引起海马不同程度的苔藓纤维发芽,而N—Cadherin的分布位置与变化时相与苔藓纤维发芽相吻合,这表明N—Cadherin可能参与或促进了苔藓纤维的发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慢性致癎模型点燃前后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出芽的动态变化,以探讨癫痫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TZ组(30 mg/kg腹腔注射,每天1次).在点燃前后用Timm染色法观察海马苔藓纤维出芽的动态变化.结果:PTZ组大鼠在行为学和脑电图尚未出现癎性改变之前就有苔藓纤维出芽,且随着点燃效应的逐步建立,苔藓纤维出芽逐渐增强.结论:苔藓纤维出芽可能对癫痫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氧性脑损伤后亚临床痫性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充以8%氧氮混合气体缺氧后,监测大鼠脑电活动,检测海马组织苔藓纤维出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的变化.结果 大鼠缺氧损伤后痫样放电的发生率为19.67%,亚临床痫性发作组缺氧后7 d海马CA3区下锥体细胞层棕黑色颗粒逐渐增多:14 d呈束状、斑片状颗粒沉积;28 d呈现明显颗粒沉积条带,亚临床痫性发作组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出芽评分明显高于非亚临床痫性发作组和对照组,而3组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内分子层苔藓纤维出芽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 成年大鼠缺氧性脑损害后可出现痫样放电并在海马CA3区形成苔藓纤维出芽,而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出芽可能与缺氧性脑损伤后痫性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14.
突触素在FMR1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FMR1基因敲除小鼠脑组织中突触素Ⅰ(SYN)表达的改变,以探讨脆性X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按基因型及年龄组的不同分为:1周龄基因敲除型组(KO^1W组)、1周龄野生型组(WT^1W组1、6周龄基因敲除型组(KO^6W组)、6周龄野生型组(WT^6W组)4组,每组10只。取小鼠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YN的分布和表达。用图象分析仪采集各脑区的平均光密度值(MOD),分析不同基因型及不同年龄组SYN在各脑区MOD值的差异。结果:按基因型分析,KO型小鼠大脑皮质SYN的表达均较WT型小鼠显著降低(P〈0.01);但在苔藓纤维层,新生KO小鼠SYN的表达较其WT型显著增高(P〈0.01)。按年龄组分析,KO^1W组小鼠中的SYN在各脑区的表达较KO^6W高(P〈0.05),在大脑皮质及苔藓纤维层(P〈0.01)处比在CA1区(P〈0.05)更明显:WT^1W组SYN的表达在皮质及CAl区高于WT^6W组(P〈0.01),但在苔藓纤维层却比WT^6W组低(P〈0.01)。结论:FMR1基因敲除小鼠大脑皮质突触数量减少而新生期海马苔藓纤维层突触数量异常增多,可能与患者智能低下、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Eph在颞叶癫痫大鼠齿状回苔藓纤维出芽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致痫大鼠Eph A5和ephrin A3在海马齿状回的表达变化与苔藓纤维出芽和突触重建的关系.方法:急性诱导癫痫持续状态及慢性颞叶癫痫形成后,采用Neo-Timm银染观察苔藓纤维出芽及突触重建,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phrin A3基因的动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ph A5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内嗅皮质区(EC)仅有Eph A5的表达,致痫后第7天,Eph A5的表达下调,降至最低点(P<0.01),此后逐渐回升,但第15天时仍低于对照组(P<0.05),第30天时回归至对照组水平(P>0.05).在齿状回(DG),Eph A5及ephrin A3在致痫后第7天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1),此后逐渐回升,但第15天时仍低于对照组,在第30天和第60天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嗅皮质区EphA5和齿状回Eph A5及ephrin A3的表达下调可能是癫痫持续状态(SE)后苔藓纤维出芽至齿状回内分子层的分子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ietin,r-HuEPO)对癫痫大鼠海马齿状回的影响。方法 1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余120只制作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模型,符合条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癫痫治疗组和癫痫组;各组均经腹腔注射BrdU,治疗组同时予以r-HuEPO处理;以FJ-B(Fluoro-Jade B)免疫荧光观察神经元变性情况,BrdU免疫组化观察细胞增殖情况,Timm’s染色观察齿状回苔藓纤维发芽情况。结果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变性在癫痫组(32.32±5.09)较治疗组(11.12±0.75)和对照组(6.50±1.08)明显(P<0.01),而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第9天细胞增殖在癫痫组(92.8±2.97)较治疗组(16.95±0.54)和对照组(12.80±2.13)明显(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第28天细胞增殖在癫痫组(146.45±5.91)较治疗组(46.27±2.93)和对照组(38.52±3.10)明显(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Timm’s染色结果表明在第14天,癫痫组(0.45±0.19)苔藓纤维发芽比对照组(0.10±0.11)明显(P<0.05),第28天癫痫组(3.60±0.16)比治疗组(0.55±0.10)和对照组(0.30±0.11)更加明显(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癫痫能诱发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变性、细胞增殖和苔藓纤维发芽;r-HuEPO处理能降癫痫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变性和细胞增殖,并能抑制苔藓纤维发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