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近两年来在国外研究得比较多,文内阐述了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机制及最有前途的几个药物(英昔单抗、恩利、沙利度胺、Humira)的临床试验、使用方法、副作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控制疾病活动并维持其疾病稳定仍然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首要问题。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药和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虽然改善病情药被认为可以控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情的发展,但临床上发现一些患者其疾病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能迅速控制疾病活动,但仍未能解决如何长期控制疾病活动的问题,且高昂的费用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学者采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和改善病情药联合治疗,试图使疾病活动能够得到长期缓解,但其效果仍在观察。近年来发现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是强直性脊柱炎的诱发因素[1-2],临床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取得一些效果[3-4]。本文对停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后疾病复发或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炎性关节炎患者冬季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以及治疗对其免疫功能的可能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的29例患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及类风湿关节炎,定义为A组),同期纳入未接受或者2009年9月起已经停用该药的31例患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定义为B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和调查其冬季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0例,频数13次;B组发生9例,频数11次,两者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B组因上呼吸道感染静脉用药情况亦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既往有无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将B组分为两个亚组B1、B2,与A组相比,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应用未使冬季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其治疗炎性关节炎的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我科2006—06/2006—12采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1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是一种具有多重效应的细胞因子,其在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TNF-α拮抗剂的问世为风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目前,其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除了这些已获批的适应证外,国内外文献报道亦显  相似文献   

6.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是近年强直性脊柱炎遗传学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238和-308位点多态性对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易感性和病变程度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对象:随机选择1999-01/2003-12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08例,各对象间均无血缘关系。男女比为5.3:1;年龄13~71(30&;#177;12)岁,根据骶髂关节破坏程度X射线片评估为Ⅰ~Ⅳ级。另从解放军上海血站(长海医院)随机选取100名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年龄19~56(33&;#177;9)岁,男女比为4.9:1,参与者均知情同意。方法:每例参与者取外周血,加乙二胺四乙酸A抗凝后进行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纯化;对聚合酶链反应产物测序,并用Chromas 1.62软件展示分析DNA测序结果。②以X射线骶髂关节片分级和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G/C)和(G/A)的对应值评估其对疾病程度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以DNA直接测序法对-238和-308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类型与疾病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肿瘤坏死因子α-238G/G基因型和-238G/A基因型:强直性脊柱炎组有106例(98.1%)和2例(1.9%),正常对照组有95例(95.0%)和5例(5.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肿瘤坏死因子α-308.1.1(G/G)基因型和-308.1.2(G/A)基因型:强直性脊柱炎组有89例(82.4%)和19例(17.6%),正常对照组中有85例(85.0%)和14例(14.0%)。两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③根据骶髂关节X射线分级判定疾病严重程度与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G/G和G/A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射线片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时,(G/G)型为3/35/40/11例,(G/A)型为1/12/6/0例。两组差异比较意义显著(GMH:4.77,P&;lt;0.05)。结论:在观察对象中未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238和-308位点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易感性相关,但根据骶髂关节损害程度X射线分级说明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的多态性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严重程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艳萍  殷云 《全科护理》2011,(34):3134-3135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病人的效果,总结其护理措施。[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应用益赛普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第6周、第12周关节肿痛缓解情况、枕墙距、胸廓扩张度、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结果]病人治疗后关节症状减轻,ESR和CRP水平降低。[结论]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983-4984
选取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予以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试验组予以运动疗法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后,试验组所有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的扩胸度、Schober和BASMI与治疗前没有显著变化(P>0.05),且试验组的改良Schober试验、BASMI、ASQo L以及扩胸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ASAS20有效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强直性脊柱炎采用运动疗法联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胸廓活动度和脊椎活动度,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是近年强直性脊柱炎遗传学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238和-308位点多态性对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易感性和病变程度的影响.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对象随机选择1999-01/2003-12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08例,各对象间均无血缘关系.男女比为5.31;年龄13~71(30±12)岁,根据骶髂关节破坏程度X射线片评估为Ⅰ~Ⅳ级.另从解放军上海血站(长海医院)随机选取100名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年龄19~56(33±9)岁,男女比为4.91,参与者均知情同意.方法每例参与者取外周血,加乙二胺四乙酸A抗凝后进行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纯化;对聚合酶链反应产物测序,并用Chromas 1.62软件展示分析DNA测序结果.②以X射线骶髂关节片分级和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G/C)和(G/A)的对应值评估其对疾病程度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以DNA直接测序法对-238和-308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类型与疾病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肿瘤坏死因子α-238G/G基因型和-238G/A基因型强直性脊柱炎组有106例(98.1%)和2例(1.9%),正常对照组有95例(95.0%)和5例(5.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肿瘤坏死因子α-308.1.1(G/G)基因型和-308.1.2(G/A)基因型强直性脊柱炎组有89例(82.4%)和19例(17.6%),正常对照组中有85例(85.0%)和14例(14.0%).两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③根据骶髂关节X射线分级判定疾病严重程度与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G/G和G/A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射线片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时,(G/G)型为3/35/40/11例,(G/A)型为1/12/6/0例.两组差异比较意义显著(x2GMH=4 77,P<0.05).结论在观察对象中未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238和-308位点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易感性相关,但根据骶髂关节损害程度X射线分级说明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的多态性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严重程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问题。方法对20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采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NFR:FC益赛普)进行治疗,主要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注射部位反应皮疹和感染,并加强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及不良反应的护理。结果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护理干预可减轻AS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舒适度,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王晖 《中国临床护理》2010,2(4):306-306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临床上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范畴,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传统的抗风湿药物虽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僵硬和关节肿胀,但不能阻止关节的进一步损害。近几年来,国外广泛应用了3种以肿瘤坏死因子为治疗靶点的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关节和脊柱破坏变形的发生,而且与过去常规使用的化疗药物比较有疗效好、安全、副作用小的优点。类克(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是一种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AS和RA疗效佳、起效迅速,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与单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7例。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mg Biw,联合口服柳氮磺吡啶1 g Bid治疗;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 mg Biw治疗。比较治疗24周后两组疼痛评分、患者总体评估(PGA)、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IA)、Bath AS功能指数(BASFI),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疗效指标ASAS20、ASAS40,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比例。经24周诱导缓解治疗后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分完全停药和柳氮磺吡啶维持治疗两组,继续随访患者疼痛评分、PGA、BASDIA、BASFI。结果诱导缓解治疗阶段,治疗组、对照组第4、12、24周与基线各疗效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44%、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12周维持治疗,口服柳氮磺吡啶维持治疗较完全停药病情复发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患者给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时,联用柳氮磺吡啶与未联用柳氮磺吡啶治疗疗效无差异,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停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后,继续柳氮磺吡啶治疗能维持AS患者病情的缓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益肾蠲脾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07—2014-06北戴河职业病防治院骨病专科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患者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6例患者。治疗组患者予以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 mg,2次/周皮下注射)联合益肾蠲脾丸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10~15 mg/周)和柳氮磺吡啶(1.5~2.0 g/d)联合治疗,两组均同时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疗程12周后评价腰痛发生率、腰部晨僵时间、实验室炎症反应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及BASDAI、BASFI评分等,随时记录观察期间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与各自基线相比,腰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腰部晨僵时间明显缩短(P0.05),BASDAI、BASFI评分明显改善,ESR、CRP、PLT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治疗组患者降低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用药频率继续使用,病情维持稳定。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未发现结核、病毒性肝炎感染等情况。结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益肾蠲脾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族性强直性脊柱炎肿瘤坏死因子-α遗传多态性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研究提供方向。方法以已经确诊有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且拥有122个核心家庭成员的四代大家族为研究对象,采用连接酶检测聚合酶链反应(LDR-PCR)法对上述所有患者进行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基因予以检测,回顾性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AS组与非AS组TNF1基因rs767455位点A和G等位基因频率及分布频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既往关于AS和健康者TNF1基因rs767455位点A和G等位基因频率及分布频率的研究存在差异;AS组与非AS组TNF2基因rsl061622位点G和T等位基因频率及分布频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族性强直性脊柱炎病患其亲属较之于一般人群可能会因遗传高危因素更易并发强直性脊柱炎,需严密关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白细胞介素1是强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之一,其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相关,不同人群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目的:分析中国湖北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方法:自140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及13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PCR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第二内含子VNTR复等位基因多态性。所有受试者均为3代或3代以上居住于湖北的汉族人。结果与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2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提示强直性脊柱炎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2等位基因相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治疗6个月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中,循环瘦素与骨密度(BMD)水平、临床特征以及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30例来自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男性AS患者作为试验组,30例年龄与体质量匹配的健康男性作为正常对照组,评估其临床与生物学参数;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以及治疗6个月后检测腰椎以及股骨颈BMD水平。结果在基线水平,AS患者的循环瘦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BMD T值与循环瘦素水平以及疾病活动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这种相关性主要在股骨颈。在根据WHO骨质疏松分类标准所划分的三组患者,循环瘦素水平、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以及脊柱痛与骨质疏松程度呈正相关(P<0.05)。当使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6个月后,血清瘦素水平、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以及脊柱痛显著下降,伴随着BMD T值明显增加(P<0.01)。结论 AS患者高水平的循环瘦素水平及疾病活动性与BMD降低相关,TNF拮抗剂可减少循环瘦素水平,改善AS患者的骨质疏松,提示循环瘦素水平的变化在AS骨质疏松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益赛普(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是一种生物制剂,在国内应用时间尚短,本文报告1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益赛普治疗的护理.通过心理护理、功能锻炼、生活护理,主要观察用药后的副作用包括皮肤注射部位反应、皮疹和感染等一系列护理措施,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赛普(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是一种生物制剂,在国内应用时间尚短,本文报告1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益赛普治疗的护理.通过心理护理、功能锻炼、生活护理,主要观察用药后的副作用包括皮肤注射部位反应、皮疹和感染等一系列护理措施,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7):1053-1054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结合来氟米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1例。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给予来氟米特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比较两组骨代谢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9个月后,两组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血I型胶原C末端肽(CTX)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血清骨钙素(BGP)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后,两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结合来氟米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改善骨代谢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温肾健脾定脊汤辅助西医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炎症因子、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1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将60例仅予以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列为西药组,将60例采用温肾健脾定脊汤辅助西医治疗的患者列为中西医组,治疗结束后统一进行为期6个月短期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证候积分、炎症因子、疼痛程度变化情况及随访期间的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中西医组的腰脊冷痛、屈伸不利等中医主证以及腿膝酸软、畏寒肢冷等中医次证积分低于西药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因子水平低于西医组,治疗后3、7、14 d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低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中西医组的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低于对照组、Bath强直性脊柱炎衡量指数(BASMI)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予以强直性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