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过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EHE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行CT及MRI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结果:7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大部分位于包膜下,CT平扫病变均呈低密度,部分较大病灶中见更低密度区。MRI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部分病变T1内见更低信号,T2内见更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或持续性强化,CT平扫病灶中更低密度区及MRI病灶中更长T1更长T2区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包膜皱缩征"、"棒棒糖征"、"瘤内血管征"等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肝EHE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有利于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学特征,并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21年12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肝EHE的1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行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0例表现为肝脏多发占位,1例表现为肝内单发实性占位,共78个病灶。术前误诊7例,其中4例误诊为肝转移瘤,1例误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误诊为血管瘤,1例误诊为良性病灶。CT检查显示病灶为不均匀低密度;MRI T1加权成像显示病灶为稍低信号,T2加权成像显示病灶为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环形持续强化(9例)或云絮状渐进性强化(2例)。9例患者T2加权成像病灶出现晕征,5例出现多发结节互相融合,7例见肝包膜皱缩征,7例MRI增强检查门静脉期见棒棒糖征,6例病灶内见血管穿行。结论 肝EHE易误诊,但仍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熟悉肝EHE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s,EAML)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EAML的MRI表现。12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CT检查。结果 12例肝EAML均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7例位于肝左叶,4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尾叶;MR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抑脂T1WI信号减低不明显;增强模式为"快进慢出"型:动脉期8例病灶可见"早期引流静脉",3例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假包膜"征,9例在动脉期和2例门脉期可见"中心强化血管"征。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肝EAM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CT及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IHE的影像学表现,1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I扫描,其中3例行MRI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及MRI扫描。结果 CT平扫无特异性,部分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表现为3种类型:病灶周边环形强化,周边、中心均结节状强化,病灶片状、结节状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较大病灶多从周边向中央逐渐强化,最后肿瘤密度高于或与肝脏一致。MRI平扫病灶边界清晰,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随着TE时间延长病灶信号更高,增强扫描类似CT表现,延迟期肿瘤信号仍高于肝实质;部分病灶可见引流血管。结论 CT及MRI增强扫描IHE的表现具有特征性,两者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s,EAML)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肝EAML的MRI表现.9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CT检查.结果 9例肝EAML均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5例位于肝脏左叶,3例位于肝脏右叶,l例位于尾叶;MRI平扫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抑脂T1WI信号减低不明显;增强模式为“快进慢出”型:动脉期8例病灶可见“早期引流静脉”,3例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假包膜”征,6例在动脉期和2例门脉期可见“中心强化血管”征.结论 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肝EAM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多发或单发的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单发肿块病灶2例含斑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早期多发病灶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可见肿瘤由周边向中心递进强化。单发巨大病灶边缘强化为著,中心坏死区始终未见强化,CT随访6例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6例MR平扫表现为肝内的长T1长T2占位信号,边界清晰,2例病灶周围可见增粗血管。结论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现为多发或单发,CT特征性表现为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巨大单发病灶中心坏死区强化不显著,MR病灶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提示肝动脉供血;多发结节型激素治疗效果好,6个月随访提示病灶明显缩小或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CT与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膜瘤的CT与MRI表现。13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平扫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增强扫描为T1WI序列。结果本组病灶位于额部5例,顶部7例,小脑幕1例,为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结节状或扁平状病灶,长径范围1.2-2.8cm。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节。T1WI肿瘤呈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5例;T2WI、FLAIR为稍高信号8例,等信号4例;肿瘤边缘包膜4例,瘤周水肿5例,邻近颅板增厚4例;肿瘤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8例见脑膜尾征。CT平扫检出8例(61.5%),漏检5例(38.5%)。MRI平扫检出12例(92.3%),漏检1例(7.7%);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例(100%)。结论小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小脑膜瘤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CT大。  相似文献   

9.
韩礼良 《当代医学》2013,(23):46-47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9月-2011年11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资料结,合文献总结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特点。结果 10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中,CT平扫4例,10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单发9例,其中幕上大脑半球2例,1例破坏颅骨;幕下7例,其中5例位于小脑半球,2例位于下蚓部四脑室出口。2例呈实质型,4例呈囊实性,3例呈囊结节型。多发1例共3个病灶,2个位于小脑半球,1个位于延髓背侧。其中大病灶位于小脑半球呈囊结节型,另2个病灶呈结节样实质型。CT平扫4例病灶囊性部分呈低密度,实行部分呈稍低密度,1例发现骨质破坏,病灶内均未发现钙化和出血;10例MR平扫发现囊性部分呈长T1WI、长T2WI信号;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WI、稍长T2WI信号;MR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MR扫描8例发现流空血管影。结论 CT和MRI是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及发现病灶内流空血管影对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CT与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膜瘤的CT与MRI表现。13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平扫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增强扫描为T1WI序列。结果本组病灶位于额部5例,顶部7例,小脑幕1例,为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结节状或扁平状病灶,长径范围1.2-2.8cm。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节。T1WI肿瘤呈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5例;T2WI、FLAIR为稍高信号8例,等信号4例;肿瘤边缘包膜4例,瘤周水肿5例,邻近颅板增厚4例;肿瘤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8例见脑膜尾征。CT平扫检出8例(61.5%),漏检5例(38.5%)。MRI平扫检出12例(92.3%),漏检1例(7.7%):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侈4(100%)。结论小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小脑膜瘤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CT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CT及MRI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最终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患者,分析其CT及MRI影像资料,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其中6例患者行CT扫描,4例患者进行MRI扫描,所有患者均进行增强检查。共观察到病灶10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外叶1个,左内叶3个,右前叶3个,右后叶3个,最大平面直径范围为(1.9-4.3cm),平均3.0±1.2cm。CT病灶6个,平扫呈等密度2个,低密度4个,低密度病灶1例边界清楚,3例病灶边界显示模糊,其中可见更低密度疤痕组织3例。CT增强动脉期显示6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中间疤痕组织无强化,6例病灶边界均显示清晰,未见明显包膜;门脉期病灶较动脉期密度降低,但仍较肝脏组织密度高,中间疤痕仍呈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疤痕组织可见强化。MRI检出4个病灶,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2例可见中央疤痕,疤痕组织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呈稍高或等信号,中央疤痕均可见延时强化。结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影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作用,但最终确诊还需要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2.
CT与MRI对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T、MRI对婴儿肝脏血管内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婴儿肝脏血管内皮瘤的CT、MRI表现,15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19例中单发者9例,多发者3例,弥漫性7例。15例CT平扫为单发或多发肿块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增强后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大病灶从周边向中心强化,延时后均匀强化,11例见粗大供血动脉进入肿块内。6例MRI平扫肿块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内见流空血管。结论:婴儿肝脏血管内皮瘤增强后有特征性的CT、MRI表现,多可与肝脏其他实性肿块鉴别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对照。结果 6例患者中,2例单发,4例多发;病灶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稍低且常位于肝包膜下,最大径2.0~9.9 cm;密度常不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多期增强扫描:5例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有边缘部分向中央充填强化的趋势,1例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实质期表现为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病灶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1例见不完整的低信号环,1例病灶见肝包膜回缩。病理学检查肿瘤大多由梭形细胞构成,CD31、CD34及Vimentin表达均阳性。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可见包膜回缩征,密度不均,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但最终确诊须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14.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CT,和6例MRI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21个病灶中呈均匀低密度7个,呈不均匀低密度14个。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疤痕外,明显均匀增强19个,中等度不均匀增强1个,轻度不均匀增强1个,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6个;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显示呈略高密度10个,呈等密度6个,呈略低密度5个。平扫显示伴中央星状疤痕者7个,多期增强CT显示中央疤痕并于平衡期出现延迟增强15个病灶。MRI检查6例均呈不均匀略长或等T1,及略长或等T2信号,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增强,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强化或强于肝实质。4个在平扫MRI上显示中央瘢痕并有延迟增强。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明显地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FNH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可见特征性中心瘢痕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出现强化。对不典型FNH应结合病史,必要时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5.
周易  曾蒙苏  石园  丁莺  梁亮 《当代医学》2008,1(21):108-111
目的 分析富血供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Liver,IPL)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富血供IPL10例,7例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5例(2例兼CT扫描)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结合病理结果 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 共检出病灶10个,均为单发,病灶最大横径2.0cm~8.6cm,平均(3.96±1.84)cm.病灶分布于肝左,右叶,其中2个沿门脉分支浸润生长.7例行CT检查,平扫均呈不均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均呈强化.门脉期2例呈"快进快出"改变,其余5例呈延迟强化.5例MRI检查,T1W1均呈不均低信号区,T2W1呈略低或略高信号区.增强后T1W1动脉期5例病灶均见强化,门脉期1例呈"快进快出"改变,其余4例呈延迟强化.10例病灶,3例病灶周围见包膜,2例见肝包膜凹陷,2例周围肝实质异常高灌注.组织学,所有病灶镜下均见增生的纤维组织,夹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其中3例见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结论 富血供肝脏炎性假瘤的CT和MR1表现多样,与病灶所处炎症动态过程及各种成分的比例与分布相关.沿门脉分支浸润性生长的病灶在影像学上具相对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1例进行上腹部CT及MRI扫描;5例行MRI扫描,并回顾性分析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血管外皮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4例血管外皮瘤位于颅内,1例发生于颈椎椎管,1例发生于肝脏。CT及MRI表现: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CT平扫为类圆形稍低密度,其MR平扫表现为边界模糊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均显示均匀显著强化;4例颅内脑外血管外皮瘤及1例颈椎椎间孔血管外皮瘤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病灶均呈类圆形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均显著均匀强化。结论 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CT和MRI增强后显著强化,强化时间持续7分钟以上是肝血管外皮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颈部及颅内血管外皮瘤MRI平扫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持续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影像学特点,以此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接收的24例肝脏局灶性增生患者CT与MR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结节增生均为单发病灶,其中6例患者病灶位于肝右前叶,5例患者病灶位于肝左前叶,肝又后叶12例,左内叶1例,增生病灶直径为2.0至7.1cm,平均病灶直径为(4.54±2.46)cm;其中15例患者进行CT检查,采用低密度扫描其病灶部位,发现10例患者CT影像显示增生病灶中心为星芒状低密度中央瘢痕,8例患者的影像学显示病灶中央或周围出现迂曲增粗血管,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延迟扫描时中央瘢痕出现延迟强化的现象;9例患者接受MR检查,平扫时MR的T1WI显示低信号,而T2WI显示为高信号,有6例患者影像学资料显示出中央瘢痕,延迟扫描时有2例患者中央瘢痕出现延迟强化.结论:应用CT、MR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疾病的特点,临床诊断价值非常高,属于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重要检查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I及超声造影表现,以提高FNH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FNH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B超、CT、MRI检查,其中超声造影6例。结果:FHN病灶B超均呈稍低回声,超声造影时动脉呈中央向周边快速增强,门脉期、延迟期回声逐渐均匀,高于正常肝组织。病灶CT平扫呈低密度7个,等密度5个。MRI平扫T1WI低信号8个,等信号4个;T2WI均呈高或稍高信号。病灶动脉期CT及MRI均明显强化。门脉期CT显示7个等密度,4个稍高密度,1个为略低密度;延迟期9个等密度,2个稍高密度,1个稍低密度;MRI显示高信号9个,等信号3个;延迟期高信号8个,等信号4个。CT扫描示8个病灶有中央瘢痕,5个周边有扭曲、增粗血供,3个有假包膜。MRI扫描示8个病灶有中央瘢痕,5个周边有扭曲、增粗血供,3个有假包膜。MRI扫描示9个病灶有中央瘢痕,5个周边有扭曲,增粗血供,3个有假包膜。CT正确诊断4例(4/12),MRI为6例(6/12),超声造影为5例(5/6)。结论:CT及MRI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供血特点及病理特征,在FNH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易城辉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13-114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CT及MRI表现及它们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10例确诊的FNH均行超声、螺旋CT检查,6例行MRI检奄。结果10例FNH超声检查呈低回声者4例,等回声者3例,混杂回声者3例。术前诊断为FNH3例。CT平扫呈低密度暂4例,等密度者6例,4例肿块周围叮见粗大、扭曲血管影,4例显示中心瘢痕。术前诊断7例。MRI检查T1WI、T2WI晕等、高信号5例.呈低信号1例;3例见“星状瘢痕征”;2例增强均呈多血供特征。术前诊断5例。结论CT、MRI检查,特别是动态增强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是诊断FNH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对指导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而超声检查对无症状苦病灶的检出及筛查非常重要;综合分析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张善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448-144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其中8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13个病灶呈低密度,1个病灶呈高密度,3个病灶未能显示。CT动态增强扫描,12个病灶周边不完整薄环状或厚环状增强,3个病灶均匀增强呈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延迟期6个病灶不定形轻度增强呈低密度,8个病灶明显增强,呈相对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密度,此期病变检出率为100%。8例病灶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6例病灶表现为缓慢增强型,2例病灶表现为快速增强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肝内与其它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