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胰腺冷冻前后其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变化,为胰腺癌冷冻疗法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将15只正常猪分为深度冷冻组(5头)、浅度冷冻组(5头)、不冷冻组(3头)和正常组(2头).麻醉后开腹暴露猪胰腺,将氩氦冷冻治疗系统探针插入胰腺,深、浅冷冻组分别采用100%和10%的氩气输出功率,冷冻温度分别为-130~-140℃和-110~120℃,形成直径15~20 mm的冰球,然后输入氦气,复温至10~20℃,维持3 min,重复冷冻-复温一个循环.不冷冻组仅插入探针,正常组仅开腹、关腹.检测实验前后血淀粉酶、IL-6、C反应蛋白(CRP)含量,第7天处死动物取胰腺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 胰腺的冷冻部位呈黑褐色坏死区,与未冷冻组织有明确界限;镜下见冷冻中心区及侧中心区有明显组织坏死,超微结构全部被破坏、消失,线粒体断嵴脱颗粒,粗面内质网脱颗粒.13头(86.7%)猪术后血淀粉酶增高,多数在第6天降至正常.5头猪(33.3%)血IL-6轻度增高.各组血清CRP水平均无明显改变.所有实验动物均健康存活直到被处死.结论 冷冻对实验动物胰腺组织有明确的致死性消融作用,该疗法安全性良好,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冷冻导管消融对犬心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索冷冻能量的消融价值。方法对14只杂种犬进行心肌的冷冻消融,设置不同的消融温度和时间参数等(-25℃、4min,-50℃、4min,-75℃、4min,-75℃、2min,-75℃、6min,-75℃、8min),分别从心外膜和心内膜进行消融,并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损伤范围。结果冷冻消融造成局灶的心肌组织坏死,灶边界清楚,周围组织无损伤。损伤的范围与冷冻温度和时间有关,这可有助于临床上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温度的选择和冷冻时间的设置。结论冷冻可造成心肌局部组织的局灶性坏死,是一种较好的备选消融能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氩氦刀冷冻消融对SD大鼠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及T细胞免疫的影响, 评价氩氦刀冷冻治疗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 正常对照组,荷瘤对照组, 冷冻治疗组, 每组15只. 建立SD大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 冷冻治疗组: 消融冷冻治疗3-5 min, 复温时间30 s. 荷瘤对照组:将氩氦刀置入肿瘤3 min, 而不予冷冻治疗. 正常对照组: 正常饲养. 分别于冷冻后3, 12, 24 h和3, 7 d时处死动物, 取材. 光学显微镜观察冷冻坏死消融规律;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检测周边冷冻损伤区带细胞凋亡和检测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 在冷冻中心区, 细胞死亡以坏死为主, 在周边冷冻损伤区, 光镜形态学检查及TUNEL染色可观察到明确的细胞凋亡, 术后12 h凋亡达高峰, 凋亡率为68.28%±7.85%. 氩氦刀治疗后可显著刺激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 氩氦刀通过坏死和凋亡两种途径达到有效的消融, 并且可有效激活小鼠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 氩氦冷冻有效地诱发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导管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3例AVNRT患者行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治疗,先用-30℃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行-75℃冷冻消融,消融4~8分钟,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结传导功能,一旦发现有房室结损伤,立即终止消融,改换靶点。结果13例均获成功,随访1~9个月无复发;在冷冻标测及冷冻消融时导管顶端与靶点无位移现象;冷冻标测与冷冻消融过程中无结性早搏或结性心律出现;2例在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立即停止冷冻复温后,即刻传导恢复。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冷冻消融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在一定温度时间内的组织损伤是可逆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永久性房室阻滞的风险,较传统射频消融术治疗AVNRT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冷冻消融对犬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1,他引:1  
目的研究经导管冷冻消融对犬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探讨不同温度和时间的作用,初步了解冷冻消融的特点,可操作性及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冷冻导管消融对犬心肌组织的损伤作用。方法对10只杂种犬进行了房室结的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分别选择-25℃、-40℃,检测房室传导文氏点、2:1点,以及AH间期、HV间期随消融温度和消融时间的变化;选择最低温度(-75℃)进行不同时间长度的冷冻消融,观测消融即刻成功率和短期复发率。术后取材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其中两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t检验,多个样本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轻度低温(-25℃)房室传导文氏点和2:1点均在冷冻60 s内降低(P<0.05)并达到平台期,60 s后直到240 s冷冻终止,没有进一步变化(P>0.05);而在冷冻停止后迅速回复,在60 s内回复到冷冻前基线水平(P>0.05。而AH、HV间期在-25℃ 240 s内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中度低温(-40℃)时,房室传导文氏点和2:1点也均在冷冻60 s以内迅速降低,并且出现了AH间期的延长(P<0.01),在冷冻(58.2±42.3)s时出现房室阻滞;冷冻240 s终止,此后(36.7±20.1)s恢复房室1:1传导,终止后60 s内房室传导文氏点和2:1点已与冷冻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温度(-75℃)冷冻(16.5±5.3)s时,出现完全性房室阻滞;冷冻2 min的5只犬中,2只犬30 min内恢复房室传导,成功率为60%(3/5)。冷冻4 min的5只犬成功率100%(5/5)。在冷冻消融下,组织所发生的病理学形态的改变一致,均可见组织嗜伊红增强,组织间隙不规则增大,心肌纤维水肿,边界模糊,有的核消失,在凝固性坏死中间散在存活细胞。肉眼所见同组织病理学以及电镜下超微结构改变一致。结论犬房室结冷冻标测使用-25℃--40℃,若120 s 无变化,则未找到合适的靶点;若出现房室阻滞,即使冷冻到240 s终止,房室传导仍然可以恢复,安全范围大。冷冻消融至少要最低温度(-75℃)4 min以上,短期成功率高。冷冻消融的作用机制,在组织中引起的病理改变,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冷冻消融是否会造成肺静脉开口狭窄及严重程度。方法前瞻性分析初次行房颤冷冻消融患者112例,冷冻消融术前空腹行左房-肺静脉CT三维解剖重建,冷冻消融术后30~40天再次空腹行左房-肺静脉CT三维解剖重建,比较冷冻消融术后是否发生肺静脉开口狭窄及严重程度。结果房颤冷冻消融术后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开口长径、短径与术前相比分别减小[-2.4(-5.0,0.4)]mm,(-2.8±3.9)mm;[-1.2(-2.9,1.0)]mm,(-1.2±2.8)mm和(-2.7±6.5)mm,(-2.3±4.7)mm;[-0.85(-3.3,1.1)]mm,(-1.1±3.6)mm,差别均具有显著性(P均0.01),但无严重(开口狭窄50%)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房颤冷冻消融会引起肺静脉轻度狭窄。  相似文献   

7.
肿瘤的冷冻治疗指在原位通过低温和复温达到对肿瘤组织的灭活。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冷冻治疗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温度低于-50℃时,可对肿瘤达到理想的灭活,复温引起低张环境使细胞破裂。Korpan认为,对无法切除的肝癌冷冻治疗具有下列作用:①冷冻造成感觉神经灭活所产生的麻醉作用可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的痛苦;②冷冻可避免出血的发生;③冷冻引起肿瘤细胞不可逆坏死,并在坏死组织周围形成一个粒细胞区;④液氮冷冻使机体对肿瘤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可减少肿瘤存活机体对肿瘤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可减少肿瘤存活或复发;⑤与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伊布利特在行冷冻消融术后仍为持续性房颤(简称房颤)患者中的转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单中心收治应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仍为房颤,并于术中应用伊布利特转复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基线特征、术中QTc间期改变值、冷冻程序结束时的A-A间期及并发症,术后随访包括房颤复发和其它心血管事件。结果 33例行冷冻球囊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入组,在冷冻消融程序结束时均保持为房颤,应用了伊布利特静脉输注。20例在伊布利特输注结束20 min内房颤终止,13例仍需要同步直流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伊布利特的转复成功率为60.6%。转复窦性心律后的QTc间期较输注伊布利特前明显延长[(455±81) ms vs (381±46) ms,P<0.001],4例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并发症(12.1%),均发生于房颤终止转复窦性心律之时或之后,其中3例转复窦性心律后的QTc间期发生了明显的延长。与伊布利特复律失败组相比,伊布利特转复成功组的患者房颤病程更短[(17.4±14.7)个月vs (55.8±59.6)个月,P=0.04],而冷冻程序结束时的平均AA间期长于复律失败组[(251±20) ms vs(221±36)ms,P=0.004]。术后1年内75.8%的患者能维持窦性心律。结论伊布利特可对冷冻球囊消融术后仍为持续房颤的患者有效地转复窦性心律,但会延长患者的QTc间期。伊布利特转复成功的患者房颤病程更短,而冷冻消融程序结束时的A-A间期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肝癌方法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选择180例肝癌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治疗。术后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及CT或MRI随访。结果小肝癌(≤5cm)患者135例,85%达到完全消融。大肝癌(〉5cm)患者45例,治疗后AFP降至正常范围或CT、MRI提示肿瘤完全坏死21例,占46.8%。转移性肝癌44例,治疗后肿瘤标志物降至正常或CT、MRI提示完全坏死30例,占68.2%。结论超声引导下肝癌的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冷冻消融术是利用冷冻标测和冷冻粘结技术,具有(1)通过电传导特性的改变可观察消融的有效性;(2)紧贴靶点,防止移位,避免损伤房室传导组织;(3)消融过程中不出现结性心律,使观察房室传导更精确;(4)在标测过程中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都是可逆的特点,使冷冻消融术在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与射频消融相比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From November 1973 to June 1992, cryosurgery with liquid nitrogen (–196°C) was performed on 113 patients with hepatic cancer, including 107 patients with primary liver cancer (PLC) and 6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liver cancer (SLC). Of the 107 PLC patients, the subclinical stage constituted 30.8% (33/107), the moderate stage 61.7% (66/107), and the late stage 7.5% (8/107). There were 32 cases with small PLC (up to 5 cm). Liver cirrhosis was observed in 86.0% (92/107). We designed flat cryoprobes for freezing surface tumors, and single and multiple trocar cryoprobes for freezing tumors deep within the hepatic parenchyma.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was used for monitoring hepatic cryolesions. There were no operative mortalities and complications, such as rupture of a tumor, delayed bleeding, or bile leakage. The 5-year and 10-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22.0% and 8.2%, respectively, for the 107 PLC patients and 48.8% and 17.1%, respectively, for the 32 patients with small PLC. Of the 6 SLC patients, survival ranged from 2 months to 90 months (average, 23.2 months). One SLC patient has been well for 7 years and 6 months after cryosurger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ryosurgery, the in situ freezing of cancer,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hepatic cancer.Abbreviations PLC primary liver cancer - SLC secondary liver cancer - IOUS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 AFP -fetoprotein Presented in part at the 4th World Congress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7–11 June 1992, Hong Kong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切除率低,其他疗法效果亦欠佳。目的:探讨经皮冷冻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超声或CT引导下,对32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经皮冷冻治疗,术后定期随访。结果:326例患者共接受526次经皮冷冻治疗。治疗后3个月,基线CEA水平升高者中77.6%降至正常范围。280例接受CT随访者中,冷冻病灶完全反应(CR)者14.6%,部分反应(PR)41.1%,稳定(SD)24.3%,进展(PD)20.0%。中位随访期为36食月(7—62个月),复发率为41.7%。全部病例中位存活期为29个月(3~62个月)。治疗后第1、2、3、4、5年存活率分别为78%、62%、41%、34%和23%:肿瘤直径≤3cm、肝右叶肿瘤、冷冻前CEA≤10μg/L、冷冻后原先升高的CEA降至正常、冷冻治疗2~3次和冷冻后行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治疗者存活率较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2%。结论:经皮冷冻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安全、有效,可作为肿瘤不能手术切除者的替代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冷凝手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病理基础及冷凝手术中影响冷凝消融作用的各种因素。方法:对7条犬行心外膜冷凝,5条犬行心内膜冷凝,另10条犬建立心肌梗死模型,诱发出20次室性心动过速,并用冷凝予以终止。心外膜冷凝犬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所有犬均行病理检查。结果:心外膜冷凝时,冷凝时间主要影响冷凝损伤灶的深度,冷凝次数主要影响冷凝损伤灶的直径。心内膜冷凝的损伤灶直径和深度均大于心外膜冷凝。冷凝损伤灶的演变过程可分为4期,冷凝损伤灶的特点可归纳为“匀”、“齐”、“明”、“整”。冷凝后即刻心肌肌原纤维即发生不可逆性溶解,而间质细胞受损较轻,后期可以修复。冷凝后1周内心律失常均自行消失。结论:冷凝消融的病理特点说明冷凝可有效地消融位于心室不同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病灶,而冷凝灶修复后无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人工气道支气管镜下冷冻联合氩等离子电凝(APC)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经人工气道在支气管镜下对41例晚期中央型肺癌,行冷冻,并联合APC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一周评价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术前、术后咳嗽、咯血、发热症状,呼吸困难指数、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复查气道狭窄情况等。结果患者咳嗽减轻13例(31.7%),咯血缓解14例(34.1%),发热缓解9例(22.0%),术前呼吸困难指数3.5±0.42,术后1.8±0.33;影像学提示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消退12例(29.3%),好转27例(65.9%),无变化者2例;气管镜复查完全有效17例(41.5%),部分有效21例(51.2%),无效3例(7.3%)。结论经人工气道支气管镜下冷冻联合APC治疗中央气道肿瘤可以缓解咳嗽、咯血、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在早期糖尿病性肾脏疾病(DKD)不同阶段的疗效。方法87例DKD早期患者按其不同阶段随机分为A、B两组,将A、B两组患者分别随机分为ACEI组、ARB组、ACEI+ARB组,ACEI组服用洛丁新10mg/d、ARB组服用厄贝沙坦150mg/d、ACEI+ARB组服用洛丁新5mg/d+厄贝沙坦75mg/d,疗程1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血尿素氮、肌酐、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HbA1c、肾小球滤过率(GFR)等的变化。结果在早期DKD不同阶段,A、B两组治疗前后UAER均明显下降(P〈0.01),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单用组(P〈0.01)。A组达标时间(d)小于B组(13.9±4.2vsS46.9±19.8,P〈0.01);治疗后UAER(mg/24h)A组较B组低(17.4±8.2vs21.2±5.1)。结论对于DKD患者半量ARB联合半量ACEI治疗疗效优于单药治疗;UAER20-70μg/min组疗效优于UAER71-200μg/min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CBCA)行初次肺静脉电隔离( PVI)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学习曲线、即刻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2月28日由单一术者利用CBCA行初次PVI治疗的连续20例房颤患者的资料。将病例按手术先后编号,观察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变化。并将病例分为2组(前10例:A组,后10例: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及即刻PVI的成功率的差异。结果20例患者[男12例,平均年龄(55.4±11.6)岁,阵发性房颤19例、持续性房颤1例)房颤病程的中位数为24个月。 A、B两组平均冷冻次数[(10.5±2.1)次对(9.3±1.7)次,P=0.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B组平均冷冻时间[(46.5±11.4)min 对(36.7±4.4)min, P=0.021]、手术时间[(150.0±27.6)min对(123.4±19.8)min, P=0.023]及X线透视时间[(62.5±15.7)min对(47.2±9.7)min, P=0.018]均减少。单纯行CBCA治疗,B组在患者水平及肺静脉水平上达到即刻PVI的成功率较A组高( P<0.05)。围术期出现1例(5%)主要并发症为膈神经麻痹( PNP)。结论应用CBCA行PVI治疗房颤具有近期安全性和即刻有效性。术者可以通过较少病例很快完成学习曲线。 PNP作为主要并发症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Resolvin D1(RvD1)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体重20~25 g的BALB/c小鼠21只随机分3组,1对照组,气管内滴注PBS;2LPS模型组,气管内滴注LPS(100μg/60μl),作用6 h;3RvD1组,在气管内滴注LPS 30 min前给予RvD1(600 ng/100μl/只)尾静脉注射,LPS作用6小时。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变化,BALF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6及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含量变化及肺组织内丙二醛(MDA)的浓度。结果 在LPS刺激的小鼠中,组织病理学显示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内出血,水肿,肺组织结构明显被破坏,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肺组织内MDA含量明显增高,BALF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6显著升高。而以RvD1预处理小鼠明显抑制LPS诱发的上述改变,同时中抗炎因子IL-10显著升高。结论 RvD1可能通过重建抗炎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平衡对急性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兔心跳停止后不同时间呼出气中异戊二烯浓度变化。方法无心跳兔随机分为A-E组(n=8),分别为心跳停止后0 min、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测量呼出气中异戊二烯浓度;传统肺损伤检测方法包括:肺脏组织湿干重(W/D)比、丙二醛(MDA)浓度、肺损伤评分(LIS)和气道压30 cm H2O时肺容积(Vmax)。结果 A-E组呼出气中异戊二烯浓度[中位数(四分位区间)]分别为1.39(3.70-0.68)ppb、0.94(2.02-0.32)ppb、1.00(1.73-0.48)ppb、0.95(0.99-0.86)ppb和0.39(1.45-0.34)ppb,E组显著低于A组(P<0.05)。传统肺脏损伤检测指标随时间进行性加重,E组损伤最重。结论呼出气中异戊二烯浓度在心跳停止120 min内随肺损伤加重呈渐进性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ALI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LI模型组和HUMSCs移植组,每组10只。健康大鼠LPS气管滴入方法建立ALI模型,尾静脉输入HUMSCs。输入7h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肺组织行病理学观察,测定肺湿/干重比(W/D),ELISA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肺组织病理学显示:ALI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呈现典型的炎症病理变化,包括肺泡充血、水肿、出血,肺泡腔和血管壁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等肺损伤性病变;HUMSCs移植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I模型组W/D、TNF-α和IL-1β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Au模型组比较,HUMSCs移植组W/D、TNF-α和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输入HUMSCs能减轻ALI,并能降低肺W/D和肺组织TNF-α及IL-1β含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激动素(Kinetin)对博来霉素 A5 ( BLMA5) 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雌性Wiste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 组为BLMA5造模组;C 组为Kinetin治疗组.分别于第3、7、14、28天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行HE及Masson染色以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情况,检测肺组织匀浆HYP、SOD、MDA、TNF-α、TGF-β1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Kinetin治疗组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肺组织SOD水平上升,MDA、TNF-α、TGF-β1水平下降.结论 Kinetin通过抗氧化、抑制TNF-α、TGF-β1减轻博来霉素A5所致大鼠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