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血脂紊乱及炎症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①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关系,并研究两者的相关机制——血脂紊乱及炎症反应;②探讨相关指标与CAS伴NAFLD患者中医证型的关系,为其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筛选CAS伴NAFLD患者74例作联合患病组,单纯cAs25例作对照组,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在联合患病组进行指标间双变量相关分析;对比联合患病组各中医证型TC、TG、LDL-C、hs-CRP、TNF-α的差异并分析其辨证论治的参考指标。[结果]①联合患病组与对照组相比,TC[(5.75±0.77)、(4.71±0.97)rmnol/L]、TG[(2.60±1.16)、(1.53±0.93)mmol/L]、hs-CRPE(3.21±1.32)、(1.85±1.07)nag/L]、TNF-α[(82.11±10.80)、(58.55±12.21)Pg/m1]均P〈0.01;而LDL-C[(3.33±0.86)、(2.88±0.96)nmaol/L]P〈0.05。②联合患病组TG与hs-CRP值呈显著的直线正相关(r=0.326,P〈0.01)。③联合患病组中医证型构成比不同,TC、TO、u)0C、hs-CRP、TNF-α在中医证型中分布规律不同,其中TC在痰瘀互结型、TG在脾虚痰湿型分别对比其他2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CAS与NAFLD的关系密切,其两者的相关机制与血脂紊乱、炎症反应有关,可以认为NAFLD是AS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②TC、TG分别可作为联合患病组痰瘀互结型、脾虚痰湿型辨证论治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和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但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初步探讨老年人NAFL和CA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 (NASH)的体脂含量和分布特征 ,血脂情况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对 87例观察对象分为NASH组 (30例 )和对照组 (5 7例 ) ,检测身高、体重、血脂、血糖、血胰岛素 ,计算胰鸟素敏感指数和体重指数 ;做腹部CT扫描以其配备软件计算腹内脂肪面积 (VA)和腹皮下脂肪面积 (SA)。 6 8例肥胖者发生NASH2 8人(41 18% ) ,19例体重正常者发生HASH2人 (10 5 3% )。 (x2 =6 175 ,P <0 0 2 5 )差异有显著性。不伴NASH的肥胖者VA(x±s,cm2 ) (男 :10 5 8± 2 9 6 女 :117 3± 33 1)与伴有NASH的肥胖者VA(男 :138 2± 5 3 7 女 :14 2 6± 31 2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2 72 ,2 31 P <0 0 1,0 0 5 )。无NASH肥胖者与伴有NASH肥胖者比较IAI差异有显著性 (t =1 98 P <0 0 5 )。肥胖尤其是腹内型肥胖与NASH有密切的关系 ;肥胖者发生NASH ,胰岛素抵抗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因素。[方法]选取经B超诊断符合酒精性脂肪肝的99例、无脂肪肝的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结果将152例患者分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酒精性脂肪肝组(A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酒精性脂肪肝组(B组)、既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亦无脂肪肝组(C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无脂肪肝组(D组);对各组年龄、血脂、载脂蛋白、体质指数(BMI)、血糖、尿酸(UA)及肝肾功能进行比较。[结果]B组患者年龄高于A组和C组,D组年龄高于A组;A组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均明显高于C组,A组TG和VLDL较D组明显升高,B组TG明显高于C组和D组;A组、B组载脂蛋白B较C组明显升高;A组UA较B组、C组和D组均明显升高,B组UA较C组和D组均明显升高;B组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C组,A组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均明显高于C组和D组,B组γ-GT高于C组和D组,B组碱性磷酸酶高于A组;A组肌酐明显低于C组。[结论]酒精性脂肪肝有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早发生的倾向,可能与其引起的BMI、脂质、UA增加及肝肾功能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通常与代谢综合征(MetS)的特征密切关联,是MetS在肝脏的表现.范建高和徐铭益~1提出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关系密切.Brea等[2]发现NAFLD独立于其他典型的MetS特征,而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存在紧密联系,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并与其进展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应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转化进行定量分析。方法收集39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中医证候进行路径分析。结果①精髓亏虚证的发生受到痰浊内阻证和血瘀证的显著影响;②气虚证的发生受到精髓亏虚证、痰浊内阻证和血瘀证的显著影响;③痰浊内阻证的发生受到气虚证、血瘀证和气滞证的显著影响;④血瘀证的发生受到气虚证、痰浊内阻证和气滞证的显著影响;⑤气滞证的发生受到痰浊内阻证和血瘀证的显著影响。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包含了"虚"与"损"两方面的因素,而这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影响与转化,形成不同证候之间的转化。路径分析能够定量描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候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8.
朱海莹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1):50-51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146例初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为A组84例,无合并NAFLD为B组62例,比较2组患者各项临床生化指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与无合并NAFLD患者相比,体重指数、血压、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和C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临床指标更高,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水平更低,动脉硬化、动脉斑块形成及动脉狭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NAFLD时,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会明显升高,而且硬化病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2型糖尿病(T2DM)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按是否有T2DM和NAFLD分为4组:对照组、NAFLD组、T2DM组、T2DM合并NAFLD组,观察各组临床及生化特征、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超声分型,并对出现的颈动脉斑块形态、特点和颈动脉斑块积分进行分析。结果 T2DM合并NAFLD组的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其他三组;单纯T2DM组和NAFLD组HOMA-IR、TC、TG、LDL-C和BMI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T2DM合并NAFLD组IMT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T2DM组、NAFLD组IMT也大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硬化超声分型各组之间构成比的比较有差异。T2DM合并NAFLD组不稳定斑块形成高于T2DM组、NAFLD组,颈动脉斑块积分也较T2DM组、NAFLD组增多。结论NAFLD、T2DM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肥胖密切相关,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T2DM合并NAFLD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斑块发生程度之间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0.
脂肪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脂代谢异常(尤其是TG)与胰岛素抵抗(IR)可能是其病因的关键环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炎性改变及纤维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血瘀证及痰浊证与其他证型颈动脉彩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痛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比研究冠心病病人血瘀证和痰浊证和其他证型(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和寒凝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所有病人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行血脂检查.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 血瘀证和痰浊证组颈动脉病变程度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血瘀证和痰浊证是冠心痛的危险证型.结论 颈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及痰浊证与其他证型的宏观分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亦是其早期事件,但目前对NAFLD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机制知之甚少。目的:探讨NAFLD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予16只新西兰兔高脂饮食喂养,分批于第2、4、6、8、10、12周处死.取肝脏、升主动脉、心肌、胰腺组织分别行HE和Masson染色。以油酸、软脂酸混合物分别培养人肝细胞株HL-7702 12h、24h和48h,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mRNA表达。结果:造模第4周,新西兰兔发生早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第8周进展为典型NASH,第12周出现早期肝纤维化。升主动脉分别于第8、12周发生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心肌和胰腺组织未见任何病理改变。HL-7702细胞培养12h、24h、48h后,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升高,HMGCR表达上调,LD氓表达下调。结论:NAFLD可能通过上调胆固醇合成、降低胆固醇代谢转化能力以及降低循环中胆固醇的清除能力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13.
14.
Aygun C Kocaman O Sahin T Uraz S Eminler AT Celebi A Senturk O Hulagu S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08,53(5):1352-1357
Aim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metabolic syndrome (MetS) frequency and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as risk factors for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Methods A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on 40 biopsy-proven NAFLD patients and 40 age-matched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Common
carotid artery IMT and MetS criteria [according to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NCEP-ATPIII),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AHA/NHLBI)] were
evaluated for all study subjects. Results MetS according to NCEP-ATPIII, IDF and AHA/NHLBI criteria was present in 55, 67.5 and 62.5% of NAFLD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mean IM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NAFLD patients (0.646 ± 0.091 mm) than control subjects (0.544 ± 0.067 mm), (P < 0.001). Among the vascular risk factors evaluated, the diagnosis of NAFLD and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were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increased IMT. Conclusions A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both MetS and increased IMT occur frequently among NAFLD patients. Screening for both conditions
might be beneficial for assessment of future atherosclerotic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高糖高脂组,每组再分3、6、9个月和12个月4个时段进行观察,每时段8只。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高糖高脂组喂饲高糖高脂饲料。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外周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空腹胰岛素及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水平;摘取主动脉及肝脏组织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单核巨噬细胞观察其在动脉壁的浸润情况;苏丹Ⅳ特殊染色观察脂质在动脉壁的异位沉积情况;Tunne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高糖高脂组大鼠甘油三酯、外周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均升高,且内毒素、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内皮素1水平也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和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高糖高脂组大鼠3个月时即发生了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此时动脉内皮表面出现单核细胞黏附,且内皮细胞出现散在凋亡现象;6个月时肝脏出现纤维化,动脉内皮下脂质明显沉积,单核细胞在斑块内浸润,粥样斑块形成;同时动脉内皮及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明显加重;9个月时肝脏纤维化进一步加重,动脉壁粥样斑块内大量单核细胞浸润,部分斑块出现钙盐沉积,大部分内皮及平滑肌细胞发生凋亡;12个月时肝脏发展为早期肝硬化,动脉壁粥样斑块大片钙盐沉积,内皮及平滑肌细胞发生广泛且弥漫凋亡。结论高糖高脂膳食可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并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脂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的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直接或间接引起内皮细胞受损及功能紊乱,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随着脂质异位沉积及单核细胞浸润,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黄疸中医证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硬化黄疸的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99例肝硬化黄疸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热郁湿阻和肝肾亏虚4型,分另检测总胆红素(SB),总胆汁酸(TBA),白球蛋白的比值(A/G)和血清透明质酸(HA),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IV C),并同步检测Child-Pugh分类要求检测的项目。结果:(1)热郁湿阻型,肝肾亏虚型SB,TBA均值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分别有显著差异,热郁湿阻型,肝肾亏虚型A/G比值 明显低于肝郁脾虚型,且有显著差异,肝肾亏虚型A/G比值与气滞血瘀型比较有显著差异。(2)气滞血瘀型,热郁湿阻型,肝肾亏虚型3型血清HA值依次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热郁湿阻型和肝肾亏虚型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且分别有显著差异,气滞血瘀型,热郁湿阻型,肝肾亏虚型IV C值均高于肝郁脾虚型,前3型分别与肝郁脾虚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3)肝郁脾虚型以Child A组为主(73.86%),气滞血瘀型以Child B组为多(45.23%),肝肾亏虚型以Child C级为多见(57.45%),结论:血清SB,TBA,A/G和血清HA,PCIII,IVC以及Child-Pugh检测可作为肝硬化黄疸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6例,按是否合并脂肪肝分组(脂肪肝组37例,非脂肪肝组29例)。记录所有患者的血压、体重指数、生化指标、颈动脉B超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血压水平相近(P>0.05),血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脂肪肝组的空腹血糖、甘油三脂、体重指数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加(1.13±0.25 vs 0.96±0.24mm;P<0.01)。颈动脉斑块及冠心病发生率在脂肪肝组显著增加(P<0.05),脂肪肝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病变重于非脂肪肝组冠心病患者(P<0.05)。结论:合并脂肪肝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且冠心病发病率增加,提示脂肪肝的并存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基于超声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9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病人404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入组的404例病人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和阴阳两虚型,采用具有超微血流成像技术的东芝彩色超声诊断仪Aplio400,对病人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病人颈总动脉及颈总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声像学特点、Crouse斑块积分等。结果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痰湿壅盛型病人Crouse斑块积分高于其他证型,肝火亢盛型病人颈总动脉IMT、颈总动脉球部IMT小于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不同的中医证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不同,痰湿壅盛型病人斑块形成最多,并以低回声及混合回声为主。痰湿壅盛型病人斑块SMI分级高于其他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壅盛型病人较其他证型更容易形成斑块,Crouse斑块积分更高,不稳定斑块生成概率增加;痰湿壅盛型SMI分级均高于其他证型,斑块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