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生物微胶囊(APA微胶囊)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作为异种移值供体来源的可能。方法 利用微囊技术包膜新生猪胰岛细胞本外培养,放免疫法检测培养液中胰岛素含量,比较微囊化及未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胰岛素刺激释放试验、组织学检查。结果 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均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结论 微囊包膜后胰岛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分泌功能良好,微囊包膜新生猪胰岛细胞可能是临床异种胰  相似文献   

2.
微囊新生猪胰岛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胶原酶消化和体外培养的方法成功地获得了大量有活性和较纯的新生猪胰岛细胞,用微囊包膜技术包裹胰岛细胞,并进行培养。由放射免疫药盒对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测定,胰岛素释放试验和组织学检查等体外实验所得的数据,证实了微囊和非微囊的新生猪胰岛的活性和分泌功能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本包膜材料和一步法制囊新技术对胰岛细胞无损伤,微囊包膜后胰岛细胞的活性和分泌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微囊化新生猪胰岛样细胞团异种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研究新生猪与大鼠产的异种移植。结果显示,新生猪胰岛样细胞团可纠正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状态;海灌酸钠-多聚赖氨酸微囊能有效保护移植物的存活,平均存活时间为4个月。而微囊作为一种新型防排斥手段,将应用于广泛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微囊化胰岛细胞移植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微囊化胰岛细胞移植近年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微囊化滋养细胞对胰岛功能和活性的影响.方法 对单独、分别和联合微囊组胰岛素含量及不同条件(5.6、16.7mmol/L葡萄糖、16.7mmol/L葡萄糖+10mmol/L茶碱)下胰岛素释放试验进行检测;监测3组(每组8例)小鼠平均空腹血糖(FIG),将胰岛的功能和活性进行对照.结果 体外,联合组胰岛素含量(288±25)、(292±29)、(203±21)mmol/L及在胰岛素释放试验中的反应性(306±25)、(335±26)、(378±32)mmol/L均好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单独组(27.3 d)、分别组(30.5 d)维持FPG<6.0的时间明显少于联合组(66.8 d),联合组恢复高血糖状态的平均时间为91.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滋养细胞与胰岛联合微囊化能够改善胰岛的存活状况,提高其生物活性,并维持其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6.
微囊化胰岛细胞异种移植治疗小鼠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们进行空囊移植及胰岛、微囊化胰岛的异种移植 ,以期寻找影响胰岛存活的原因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 .糖尿病小鼠的制备 :链脲菌素溶于枸橼酸钠溶液中 ( pH4.5)制成浓度1 0 g/L溶液 ,2 2 0mg/kg体重小鼠腹腔注入。非空腹血糖连续 2次超过 3.5g/L则定为已患糖尿病。剪尾以便携式血糖仪测定尾静脉血糖。2 .胰岛细胞的分离和纯化 :胰岛细胞的分离见文献 [1 ]。胰岛细胞纯化 :Ficoll离心。消化沉淀物和 2 5%Ficoll溶液混匀 ,其上依次加入 2 3.0 %、2 0 .5%、1 1 .0 %Ficoll各 2ml,80 0 g离心 1 5…  相似文献   

7.
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8例Ⅰ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改良的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8例患者中,3例移植于网膜囊,5例移植于三角肌,于移植前及移植后1、6、12个月观察空腹血糖(FBG)、糖基化血红蛋白A1c(HbA1c)、C-酞、CD4阳性细胞、CD8阳性细胞、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胰岛素用量(INS)的变化。结果显示,移植前后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提示无排斥反应发生;结果还显示移植的猪胰岛数量决定了疗效:移植量少于10个猪胰的胰岛(约326180±12130个胰岛),移植后INS减量少于40%,C-酞升高不明显,移植量达到10个猪胰的胰岛,术后INS减量>75%,C-酞峰值是术前的2.56倍。提示此种方法移植的必需量为10个新生猪胰的胰岛。  相似文献   

8.
微囊化胰岛移植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微囊化新生猪胰岛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微囊化新生猪胰岛异种移植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包膜胰岛移植组;②未微囊包膜胰岛移植组,两组均接受胰岛腹腔移植;③未移植组。定期监测移植后血糖,白内障发生情况。并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各组结果。结果 微囊化胰岛移植逆转了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状态,最长达235天,明显长于未微囊胰岛移植组。有效的早期微囊胰岛移植的大鼠未出现糖尿病性白内障及肾小球基底膜改变,而未移植组及未微囊化胰岛移植组大鼠2~3个月后均出现白内障及肾小球基底膜改变。结论 APA微囊能有效保护移植物的体内存活,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移植对大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较好的治疗及顶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微囊化胰岛细胞移植近年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体外培养及异种移植的可行性,并对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囊与海藻酸钠-BaCi2(barium-alginate,BA)微囊的物理、生物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一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分别用APA微囊与BA微囊包裹.对两种微囊的生物相容性、机械强度、免疫隔离效果及微囊内细胞活性进行比较.结果APA微囊生物相容性优于BA微囊(P<0.01),但机械强度低于BA微囊(P<0.01);成囊后短期BA微囊内细胞活性高于APA微囊(P<0.01),但APA微囊内细胞活性增高较快(P<0.05).在微囊完整、表面无纤维化时,两种微囊均可起到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结论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可在体外及异种体内培养.综合评价APA微囊与BA微囊的利弊,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成囊方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免疫隔离膜微囊化胰岛移植,通过一个人造屏障将胰岛与宿主的免疫系统隔离开业,为解决排斥反应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上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本文就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免疫屏障作用、移植数量和移植后纤维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海藻酸钠 -氯化钡微囊对大鼠胰岛体外胰岛素分泌功能有无影响。方法 以海藻酸钠和氯化钡为材料 ,采用气体吹喷制囊法将新鲜分离纯化的大鼠胰岛制成微囊化胰岛 ,取空微囊、微囊化大鼠胰岛与未微囊化大鼠胰岛各 5 0 0只 ,分为 10份 ,置于培养板中培养 ,用放免法测定并比较第 2、4、6 d培养液中基础胰岛素浓度。结果 空微囊组第 2、4、6 d的基础胰岛素平均浓度均为 0 nm ol/ 1/ 5 0 ,微囊化大鼠胰岛组第 2、4、6 d的基础胰岛素平均浓度为 5 .179、5 .80 6、5 .5 5 8nm ol/ 1/5 0只 ,未微囊化大鼠胰岛组第 2、4、6 d的基础胰岛素平均浓度为 5 .4 4 1、6 .0 80、5 .4 6 8nmol/ 1/ 5 0只 ,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海藻酸钠 -氯化钡微囊对大鼠胰岛体外胰岛素分泌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胰岛的微包囊与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以纯化海藻酸钠制成的大鼠微囊化胰岛在体外培养中的分泌功能和细胞活力。方法  9~11d龄Lewis大鼠摘取胰腺后 ,剪碎组织至 0 .5~ 1.0mm3大小 ,胰岛分离后微包囊在海藻酸钠钡囊中 ,置培养液中培养 ,1周后行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 ,同时行组织学检查 ,镜下观察细胞活力。结果 微囊化和非微囊化胰岛均具有良好的糖刺激反应性 ,2组刺激反应率分别为 (2 0 1.0 6±83 .3 9) %和 (2 2 6.3 8±89.83 ) % ,细胞活力分别为 (86.3 6± 8.3 1) %和 (91.72± 9.91) %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纯化海藻酸钠和一步法制囊技术对胰岛的体外分泌功能和细胞活力无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共微囊血红蛋白对大鼠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共微囊血红蛋白(Hb)对大鼠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琼脂糖微囊包被大鼠胰岛或共同包被Hb体外培养,硝普钠(SNP)作为一氧化氮(NO)供体,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液中胰岛素含量,比较共微囊化(含Hb)、单纯微囊化、未微囊化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 无SNP培养液中,3种胰岛细胞之间胰岛素分泌量差异无显著性;含SNP培养液中,单纯微囊化、未微囊化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受到明显抑制,共微囊化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良好。结论共微囊血红蛋白可拮抗NO对微囊内胰岛的损害,有利于维持胰岛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明确微囊化胰岛是否具有免疫隔离作用。方法 SD大鼠胰腺原位消化 ,Ficoll间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分离胰岛 ,气流吹喷制作海藻酸钠 /聚赖氨酸 /海藻酸钠(APA)微囊化大鼠胰岛 ,比较微囊化与未微囊化胰岛的胰岛素释放试验 ;将微囊化 (实验组 )与未微囊化 (对照组 )大鼠胰岛植入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I型糖尿病小鼠中 ,作两组间血糖正常持续时间比较。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胰岛素释放试验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实验组血糖正常持续时间为 2 3~ 6 5d(平均 48d) ,对照组为 3~ 6d(平均 5d) ,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已排斥的实验组小鼠腹腔灌洗发现部分微囊化胰岛存活 ,部分已坏死 ,但微囊膜皆完整 ,囊壁无纤维化。结论 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 ,可使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同时推测微囊内移植物死亡与细胞因子、自由基作用或营养不足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大鼠胰岛微囊化延长异种移植物在糖尿病小鼠体内生存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实验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新生大鼠胰岛,培养和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胰岛。用海藻酸-聚赖氨酸-海藻酸生物膜包裹胰岛并进行体外胰岛素分泌的能测定和体内异种移植实验。10只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腹腔内移植微囊化胰岛3天后,小鼠血糖降至正常,体重逐渐增加,糖尿病得到纠正。维持最长者达130天,平均85.2天。明显优于单纯胰岛植组,其功能维持不足9天。肾脏病理组织染色和透射电镜显示早期微囊化胰岛移植  相似文献   

18.
几种细胞微囊化后致瘤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微囊化技术对细胞异种移植致瘤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隔离技术原 理,制成了能将人体嗜铬细胞(HCC)、大鼠黑色素瘤细胞(B16 F1)及大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宿 主的免疫系统隔离的新型微囊。选雌性SD大鼠112只,随机分为14组,分别将APA空微囊、HCC、 微囊化HCC(ME HCC)、B16 F1细胞、ME B16 F1细胞、NIH3T3细胞、ME NIH3T3细胞移植到大 鼠眼前房和足胝部。每日观察大鼠的眼前房及足胝部,持续4周。定时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肉眼观察:B16 F1组和ME B16 F1组大鼠移植部位有新生物生长;B16 F1组的新生物重量和成瘤 率明显大于ME B16 F1组(P<0.01);其余各组未见新生物。光镜观察:B16 F1组移植后1周,移 植部位有薄层黑色素瘤细胞,第4周见较多黑色素瘤细胞;ME B16 F1组有3只大鼠移植部位有薄 层黑色素瘤细胞;余组未见瘤细胞。非微囊化细胞组大鼠移植部位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空囊组和 微囊化细胞组大鼠移植部位仅见少量淋巴细胞。结论 移植细胞经微囊化技术处理后无致瘤性,说 明微囊化HCC异种移植是比较安全的,在生物镇痛领域内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塞尔托利(Sertoli)细胞对体外培养的成人胰岛细胞形态、存活率及功能的影响。方法胰腺、睾丸取自志愿捐赠的成年男性尸体多器官供者,共12例。分离纯化后的成人胰岛细胞分为单独培养组和共同培养组,单独培养组取成人胰岛细胞单独培养,共同培养组为成人胰岛细胞+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均在RPMI1640培养液培养14d,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胰岛细胞形态,比较两组的胰岛细胞存活率、胰岛素分泌量和胰岛素刺激指数。结果培养14d后,共同培养组胰岛细胞存活率为(90±3)%,较单独培养组的(57±4)%明显提高(P〈0.01),胰岛细胞的形态亦较单独培养组完整。共同培养组胰岛细胞始终对葡萄糖刺激保持较高的敏感度,而单独培养组胰岛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敏感度随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P〈0.05)。培养14d后,共同培养组的胰岛素分泌量为(249±12)mIU/L、胰岛素刺激指数为8.15±0.64,而单独培养组则分别为(47±7)mIU/L和1.68±0.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成人胰岛细胞与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可以提高胰岛细胞的存活率,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人胎胰胰岛细胞单层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