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圆锥上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将并发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文章介绍了S2~4神经前根电刺激配合后根完全切断去传入,恢复脊髓损伤患者可控制性排尿的理论、适应证和临床效果,并介绍电刺激下生理性排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前沿话题:脊髓损伤后电刺激排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圆锥上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将并发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章介绍了S2-4神经前根电刺激配合后根完全切断去传入,恢复脊髓损伤患可控制性排尿的理论、适应证和临床效果,并介绍电刺激下生理性排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 (SCI)不仅造成损伤平面及其以下的肢体瘫痪 ,而且也引起内脏器官的运动功能障碍 ,尤其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底排泄器官功能障碍对患者影响最大 ,如何改善 SCI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 ,是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医学难题。这类患者的膀胱内高压状态 ,通过膀胱 -输尿管返流可逆向损伤肾脏功能 ,是 SCI患者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 ] 。虽然对这类神经性膀胱可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等 ,但效果均不甚理想。随着神经泌尿学的发展 ,人们对膀胱的贮尿和排尿机制已有了较多的认识 ,进一步意识到用电刺激的方法来获得神经性膀胱的可控… 相似文献
4.
骶神经根电刺激与电调节治疗脊髓损伤后盆腔器官排泄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 ,而且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高级中枢 (大脑和 /或脊髓 )的调节与支配 ,引起神经性器官功能紊乱 (neuropathicdysfunction) ,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腔器官 (膀胱、尿道、直肠、肛门和性器官 )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圆锥上SCI发生在脊髓排泄中枢 (S2 - 4节段 )以上 ,在脊髓休克恢复后 ,多发展成痉挛性功能障碍 ,表现为盆腔器官的贮存和排泄功能双重障碍 :一方面常见反射性尿失禁、粪失禁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另一方面 ,持续的膀胱痉挛造成膀胱内高压 ,通… 相似文献
5.
6.
骶神经电调节治疗排尿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尿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下尿路疾病,包括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症、尿潴留等。骶神经电调节适用于那些经保守治疗失败而即将接受膀胱扩大或尿流改道等不可逆手术治疗的患者。本文对该方法的发展历史、作用机制、适应症、技术操作、疗效等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平均年龄(32.9±11.5)岁,脊髓损伤时间(85.0±51.4)d。给予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 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经4周治疗后,患者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24 h排尿次数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残余尿量减少(P<0.05);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积增加(P<0.05),充盈期逼尿肌压力下降(P<0.05),最大尿道压增加(P<0.05)。 结论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骶神经电刺激(sacral
nerve stimulafion,SNS)治疗顽固性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例确诊为顽固性排尿功能患者行骶3孔神经电刺激治疗.结果电刺激治疗8
d后及拔除电极后第1,4,8周,B超测定剩余尿量为0,尿失禁、尿频、尿急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每次排尿量正常.结论骶神经电刺激能有效地治疗顽固性排尿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骶神经根电刺激对鼠神经原性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神经原性膀胱最为典型也最有临床意义的表现为患者的储尿功能障碍,其发生大多直接或间接与骶神经根功能的失调有关,因而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较好的治疗手段,可通过对骶髓排尿及控尿中枢的调节而改善储/排尿。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对大鼠神经原性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的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Wistar雌性大鼠20只,体重180~220g,由第三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制作神经原性大鼠膀胱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刺激组及对照组。干预:刺激组予埋植式骶神经根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予假手术。主要观察指标:电刺激1月后观察尿动力学改变及Caspase 3mBNA表达的变化。结果:电刺激1月后膀胱储尿能力明显加强,膀胱容量增加(0.095&;#177;0.083)mL,顺应性显著升高(t=-3.92,P&;lt;0.05),Caspase 3mB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58&;#177;0.44)。结论:骶神经根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神经原性膀胱的储尿能力,并能延缓逼尿肌细胞的凋亡,保存逼尿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联合行为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SCI后OAB患者33例,均采用行为治疗和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共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排尿日记记录项目、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问卷评分、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为(7.30±1.01)次、平均排尿量为(204.79±9.19)m L、平均尿急次数为(1.36±0.86)次、平均尿失禁次数为(0.58±0.50)次,OABSS总评分为(3.64±1.06)分,ICIQ-SF评分为(11.61±1.14)分,I-QOL评分为(70.39±2.77)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75.76%。结论:骶神经根磁刺激联合行为治疗能够抑制SCI后膀胱过度活动,改善尿频、尿急、尿失禁,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共治疗10天,应用排尿日记、生存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4h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平均尿失禁次数相应减少,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达71.4%;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刺激后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显著增加,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明显降低,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结论:骶神经根磁刺激通过抑制逼尿肌反射,增加膀胱测压容积,增加尿流率,从而改善尿频症状,减少尿失禁,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2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和饮水计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肉电刺激和针灸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8周后)均采用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评定治疗疗效。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每天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和拔除导尿管试验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日排尿次数等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初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治疗组临床治疗疗效维持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盆底肌肉电刺激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脊髓炎排尿障碍患者早期运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60例经治疗的急性脊髓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加强排尿训练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患者早期给予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一月内排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排尿功能第15天恢复情况实验组显效10例,对照组4例;实验组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15.67士1.82)d.实验组第15天PaCO2(47.8±6.1)mmHg,对照组(58.4士5.6)mmHg,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护理法,可有效促进急性脊髓炎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7.
张建红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94,14(1):23-24
<正> 急性脊髓损伤(SCI)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分泌功能紊乱β-内啡肽。由受下丘脑控制的垂体前叶释放入周围血中。急性SCI所致血中β-内啡肽浓度迅速增加被设想可表示脊髓损伤的程度,这与体循环低血压和脊髓血流灌注减少有关,并为脊髓无损伤动物许多生理性应激模型所证实。在SCI恢复期的不同阶段,假设情绪障碍,体力应激,损伤平面及躯体传入的丧失均是HPA轴紊乱的决定因素。Claus Walker等研究得出:慢性SCI病人继续释放ACTH,但日周期活动紊乱,上、下午血浓度没有差别。Donna研究指出,血中β-内啡肽含量减少,日周期活动受抑制且对地塞米松抑制的反应很小。在任何治疗干预前,血浆β-内啡肽含量和抑郁的主观估价指数相关。SCI后急性期,50%病人发生抑郁。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5例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体表电刺激组和常规组3组,每组1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无菌性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体表电刺激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在体表电刺激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及停止导尿时间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膀胱容量多于治疗前、残余尿量少于治疗前(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及体表电刺激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常规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常规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体表电刺激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体表电刺激组、停止导尿时间短于体表刺激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6.7%,体表电刺激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0.0%,常规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6.7%,体表电刺激组及常规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均P<0.05)。结论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能有效地减少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并缩短导尿时间,有效地促进了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电压的骶神经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肠道的影响,寻求最佳的刺激参数。方法:应用RM6240c将不同刺激电压1V、2V、4V、8V分别作用于脊髓损伤大鼠的骶神经根,刺激7d后,通过测定各组大鼠的肠道生物电、肠道通透性、肠道动力以及肠道的形态学改变来比较各组的肠道功能恢复差异。结果:不同刺激组肠道生物电峰值和肠道动力均高于对照组,肠道通透性以及肠道的形态学较对照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电压的骶神经刺激均能够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肠道功能障碍,其中刺激电压4V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肠道功能的改善最明显。 相似文献